中華民國-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民國(粵拼:zung waa man gwok)係1912年成立嘅共和國,而家有效嘅統治領土包括台灣島、澎湖列島、金門、馬祖(台澎金馬)、東沙群島同埋南沙太平島,總陸地面積 ... 中華民國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呢篇文夾雜北方中文,唔合乎粵語嘅用字、句式或者文法。

請改善。

請撳Wikipedia:翻譯/中華民國,去整翻譯請求。

(翻譯指引) 呢版要更新,以反映最新情況。

加完料之後唔該拎走個模。

中華民國 旗 徽 國歌:《中華民國國歌》國旗歌:《中華民國國旗歌》[註1]紅色劃係中華民國而家實際管轄嘅地區,包括臺灣、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礁等島嶼。

     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嘅領土[1]      主張具主權而未實際統治嘅大陸地區[2][3][4]屬地(實轄)幅員 國土:36,197.0520[5]平方公里(世界第137名) 水域:10.34% 首都 臺北市[註2][6][7]中央政府所在地 臺北市最大行政區 花蓮縣[註3][5]最大城市 新北市[5]至高地 玉山(海拔3,952公尺)至長河 濁水溪(186.6公里)至大湖 曾文水庫(17.1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 1,566.3公里[8]時區 國家標準時間:UTC+8國民人數 以下係2020年1月嘅估計數字 人數:23,604,265人(世界第56名[5])男性人口:11,704,308人女性人口:11,899,957 人口密度:652.1人/km2(世界第10名) 官方語言 現代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註4][9]官方文字 正體中文(臺灣漢字)民族 漢族(佔全部98%,包含70%嘅閩南民系族群、14%嘅客家族群同埋14%嘅臺灣外省人[註5][10][11])臺灣原住民族(佔全部2%[註6])臺灣新住民主要宗教 台灣民間信仰及祖先崇拜、佛教、道教、一貫道、基督教[註7]曆法 民國紀年、公曆、農曆[註8]主要節日 元旦:1月1號(開國紀念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慶祝農曆新年)國慶日:10月10號(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行車方向 靠右駕駛家用電源 電壓:110V、220V[註9] 插座:A、B 頻率:60Hz 政制國家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國家政權 共和立憲制、自由民主制政制 偏向總統制嘅半總統制、一院制法律體系 歐陸法系主要領袖 國家元首(總統):蔡英文 政府首腦(行政院院長):蘇貞昌 其他領袖(五權分立) 行政(行政院院長):蘇貞昌 立法(立法院院長):游錫堃 司法(司法院院長):許宗力 考試(考試院院長):伍錦霖 監察(監察院院長):張博雅 經濟GDP(購買力平價) 以下係2021年嘅估計數字 總計:13,002.12億美元[12](第19名) 人均:59,398美元[12](第13名) GDP(國際匯率) 總計:5,088.49億美元[12](第21名) 人均:32,122美元[12](第28名) HDI 以下係2018年嘅估計數字 ▲0.911(第21名)-極高[註10][13] 中央銀行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貨幣 新臺幣(NTD,TWD)堅尼系數 0.338(中,2018年[14][15])資訊立國歷史 立國日期:1912年1月1號 立國事件: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號) 國家象徵 國父:孫中山國花:梅花[16]國家武裝力量:中華民國國軍國家代碼 TW[註11][17]、TWN[註12]國際域名縮寫 .tw、.台灣、.台湾[18]國際電話區號 +886現役軍人數 215,000人(第22名) 中華民國(粵拼:zung1waa4man4gwok3)係1912年成立嘅共和國,而家有效嘅統治領土包括台灣島、澎湖列島、金門、馬祖(台澎金馬)、東沙群島同埋南沙太平島,總陸地面積有36,188平方公里。

中央政府喺台北市,搬到台灣之前嘅首都係喺南京市。

中華民國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嘅主要戰勝國,亦係聯合國嘅主要創會國之一。

武昌起義成功之後,中華民國喺南京肇建,清帝溥儀無耐就喺北京退位;中華民國自從喺1912年創立之後,就係被國際普遍認可嘅獨立主權國家,但係之後經過內亂外戰同遷徙後,國祚曾經因洪憲帝制同溥儀復辟中斷。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喺國共內戰打輸咗,之後就冚罷爛搬咗去台灣;中國而家實情係喺分裂同兩岸分治嘅中間。

喺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政府堅稱自己係中國嘅唯一合法政府,誓言要以武力光復大陸。

但喺1991年,國民大會決議通過一份承認中國處於分裂同埋分治狀態,並以「民主、自由、均富」嘅原則謀求統一中國嘅國家統一綱領,並由當時嘅總統李登輝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放棄以武力反攻大陸,承認由中國共產黨建立嘅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喺大陸統治嘅現狀。

國家統一綱領已經喺2006年2月27日由陳水扁宣佈「終止適用」(終統)。

中華民國目前重未宣佈放棄大陸地區嘅主權,法定領土劃定唔單只有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釣魚台列嶼、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礁,喺法理上,中華民國領土重維持喺1947年制憲時「固有疆域」嘅範圍亦即重有埋中國大陸,以及東北江東六十四屯、帕米爾高原西部同北部、緬甸北部嘅江心坡及南坎、藏南等地方,而傳統上更認為係包埋外蒙古(但中華民國已經默認蒙古國嘅獨立[19])。

據台灣舊時教科書嘅講法,中華民國法定領土面積係有成1143萬平方公里咁多,重係世界第二大嘅國家,僅次於俄羅斯。

部分台灣人話要根據憲法嘅第四條同憲法增修條嘅第一條有關變更固有疆域嚟明確定義領土,但由於門檻好高,再加上大陸同國際嘅壓力,呢種諗法好難實現。

中華民國曾經一直用「中國」嚟做簡稱,亦係聯合國嘅始創會員國之一。

但係由1970年開始,「中國」就成為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同時「中華民國」個名一日到黑俾人打壓,所以由1990年代尾開始,國際上就開始用「臺灣」(toi4waan1)來稱呼中華民國。

台灣海峽兩岸由於長時間嘅歷史分隔同超過半個世紀嘅政治分治,唔同民族同兩岸政府對於台灣嘅政治地位、主權歸屬以及「中國」意涵一直有爭議同對立,形成咗好難解決嘅台灣問題。

但近呢廿幾年,兩岸喺經濟同文化上嘅交流慢慢噉頻繁起嚟,兩岸即管重喺社會同文化上差異好大,兼且重唔少嘅牙齒印,但係兩岸關係慢慢步入正軌。

目錄 1歷史 1.1立國 1.2內戰 1.3抗日時期 1.4國共和談 1.5退守台灣 2國際地位 3地理 4政區 5人口 6政治 7外交關係 8經濟 9文化 10軍事 11註 12參考 13睇埋 14出面網頁 14.1中華民國政府網站 14.2其他 歷史[編輯] 大中華史-2200 —–-2100 —–-2000 —–-1900 —–-1800 —–-1700 —–-1600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傳疑時代參攷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秦二里頭文化漢西漢東漢三國曹魏蜀漢西晉晉東吳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宋齊梁陳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十國遼西夏宋北宋南宋西遼金大蒙古國元明清南明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臺灣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日本帝國南越國大順←西楚←新朝←玄漢←武周←北元←後金←太平天國五代梁唐晉漢周←秦滅六國←明末民變←孝文漢化←玄武門之變←三監之亂←八王之亂←甲午戰爭←文化大革命←義和拳之亂←靖難之變←黃巾之亂←永嘉之亂←黃巢之亂←三藩之亂←盤庚遷殷←周召共和←安史之亂←三家分晉←第一次鴉片戰爭←嘉靖倭亂←土木堡之變史前時代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此格:去睇 • 討論 • 編輯 • 歷史 內文:中華民國史、中國史、台灣史、台灣問題、同台灣海峽兩岸關係 立國[編輯]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七國咁亂嘅時局,譬如話民間改良、革命思潮嘅爆發。

孫中山先生之後就創立嘅興中會同同盟會,號召要推翻滿清帝制。

佢嘅革命思想同主張好快得到支持並且影響甚廣,之後重同華興會、愛國學社、青年會合組搞同盟會。

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喺武昌發動革命成功咗,喺之後嗰幾個月入面就引起咗中國各地嘅革命回響。

12月29日,清朝原有嘅22個行省中獨立咗出嚟嘅17個省,派出咗代表,推選啱啱返國嘅孫中山先生做中華民國嘅臨時大總統。

喺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卒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作為嗰陣時嘅臨時憲法,南京成為臨時首都。

2月12日,喺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嘅勸說下,宣統帝溥儀嘅老媽子隆裕太后發布嘅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之後,中華民國正式取代兼繼承大清帝國。

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做臨時大總統,重將首都搬到北京;由嗰陣時一直到1928年間,就叫做「北洋時期」。

嗰陣時嘅中華民國政府又叫做「北洋政府」,重代表成個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嘅巴黎和會。

北洋時期嗰陣嘅中華民國國旗係紅、黃、藍、白、黑嘅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嘅意思。

國歌就揀咗尚書大傳虞舜篇嘅《卿雲歌》,其中嘅名句係:「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內戰[編輯]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咗第二次嘅北伐,打入北京,將北京市嘅名改成「北平特別市」(簡稱「平」),南京做番首都(簡稱「京」)。

國民政府所用嘅「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就取代之前北洋政府嘅五色國旗(其後東北易幟),並寫咗喺國民政府嘅《訓政時期約法》裏面(當時嘅「約法」就等於憲法),同時將國歌由《卿雲歌》,改成1924年孫中山先生喺黃埔軍校開訓典禮所寫嘅訓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沿用至今。

根據1924年國民政府嘅建國大綱,「軍政」時期喺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之後結束,「訓政」時期開始(由於國共內戰繼續,以及日本侵華,要去到1946年先訂定到中華民國憲法並喺1947年頒行,訓政時期喺嗰時先至完)。

1936年5月開始寫「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

後來因為中日戰爭,立憲就只能押後。

當時國民政府主席係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長係汪精衛(1932年-1935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係蔣介石(1932年-1947年)。

汪精衛因為國民黨內嘅壓力,之後出走河內,同日本接觸,答應反共,停止抗日,1940年喺南京另組一個國民政府。

嗰個政府剩係得教廷、意大利、納粹德國、滿洲國承認。

最後,汪精衛喺1944年喺東京歸西。

抗日時期[編輯] 1937年,日本先後攻陷咗華北、淞滬同埋南京,重佔據咗中國一部份嘅土地,國民政府焗住要由南京搬到去重慶,並展開咗八年嘅抗戰。

嗰陣時,所屬中華民國嘅國民革命軍投入戰爭一共有步兵128個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重有6個獨立旅;砲兵4旅,20個獨立團,正規軍合計有成170萬人。

1937年-1945年間,國民革命軍所屬嘅第五軍、第十軍、第十三軍、第十八軍、第二十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九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同新六軍總共同日軍打咗38,931次小型戰鬥、1,117次重大戰役,同22場大會戰,傷亡人數多到有成大概330萬人(包括1937年至1945年間嘅補充兵員)。

國民革命軍雖然因裝備等因素攞唔到絕對嘅優勢,但都重可以喺台兒莊、淞滬、長沙、獨山等打正規戰,重喺上海、筧橋等空戰中重創日軍。

重有,抗戰之前嘅西安事變發生後,執政嘅國民黨亦都同共產黨展開「國共合作」。

中國共產黨所屬嘅軍隊裝編為新四軍與第八路軍等單位加入抗戰。

呢兩支一共大約有五十萬兵力嘅軍隊隨後喺抗戰中,亦都參與過零零星星對日嘅游擊戰,較出名嘅正規戰係平型關之役同晉南游擊戰。

1941年12月7號,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向日德意宣戰,中國戰區於是正式成為二戰盟軍反法西斯戰爭嘅戰場。

盟軍委託蔣介石做中國戰區(包含越南、泰國、高棉—而家嘅柬埔寨、老撾)統帥,派史迪威中將做蔣嘅參謀長。

英國封鎖咗嘅滇緬路亦開放向中國後方運送補給。

同時,國軍亦派出精銳部隊遠征南方,留低轉戰緬因、血戰崑崙關等事蹟。

1945年8月初,美國喺日本廣島同長崎先後投下兩舊原子彈,日本天皇立即喺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帝國喺9月2日同盟國簽訂降伏文書,接受《開羅宣言》同《波茨坦宣言》規定、還番啲霸咗嘅外國領土畀人。

於是滿洲國瓦解咗,汪精衛政府冇埋,台澎諸島之後由中華民國進行接收。

國共和談[編輯]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喺重慶達成雙十協定,確定以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地方自治嘅途徑達到和平民主建國,並儘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商討制憲事宜。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喺重慶召開,各黨平等協商並確定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冇幾耐,國共因為收繳日軍武裝、區分佔領區等問題協商破裂。

美國協助國軍進入華北東北,蘇聯則移交日本關東軍嘅裝備畀共軍,結果爆發國共內戰。

1946年12月25日,喺中國共產黨及民盟代表拒絕出席,喺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咗基於同年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嘅《中華民國憲法》。

憲法於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佈,同年12月25日施行。

1947年7月4日,國民政府國務會議通過蔣介石提出嘅「動員勘亂」及行憲並進嘅方針;7月7日,抗日戰爭十週年際,中國共產黨宣佈準備自行組織聯合政府。

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全國舉行國大代表選舉。

1948年3月29日,行憲國民大會開幕。

1948年4月16日,國民大會主席團公告總統候選人,為蔣中正同埋居正兩人。

1948年4月18日,國民大會通過修改憲法案,增加「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總統得為緊急處分。

1948年4月19日,國民大會第十三次大會選舉總統,蔣中正以2430票當選(居正269票)。

1948年4月20日國民大會主席團公告副總統候選人,包括孫科、李宗仁、程潛、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六人。

經兩次選舉都冇候選人獲半數票,候選人相繼宣佈棄選後,國民大會休會。

4月29日舉行第四次副總統選舉大會,李宗仁以1438票當選(孫科得1295票)。

5月1日,中國共產黨號召各黨派舉行「新政治協商會議」;同一日,國民大會閉幕。

5月20日,蔣中正、李宗仁就任總統及副總統,國民政府訓政時期結束,開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施行憲政。

但時局混亂,1948年9月濟南失守,遼瀋會戰失利,執政嘅國民黨裡面要蔣中正落台呼聲幾高。

1949年初喺徐蚌會戰(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政府潰敗,蔣宣佈下野,李宗仁代總統同中共談判。

無幾耐談判代表張治中等人滯京不歸,李宗仁將政府搬去廣州。

1949年4月27日,中共領導嘅人民解放軍攻陷南京。

國民黨政府之後就搬咗去重慶,之後又搬去成都、西昌。

李代總統見大勢已去,去咗香港養病。

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份部署西南最後保衛戰失利,喺1949年10月最後飛去昆明、成都部署一切,終於放棄喺中國大陸地區嘅軍事反攻,將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搬去台北。

退守台灣[編輯] 1950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召赴美嘅李代總統回國但冇結果,蔣介石「復行視事」擔任總統。

藉住由1947年選出嘅中國大陸地區國大代表連選連任,擔任第一至第五任中華民國總統,而陳誠同埋嚴家淦先後各任兩任副總統。

蔣介石喺1975年4月5日病逝後,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

隨後行政院長蔣經國由國民黨提名,當選連任第六至第七任總統,先後由謝東閔、李登輝為副總統。

蔣經國喺1987年解除戒嚴,1988年1月13日喺台北病逝,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

1989年開放組黨。

1990年,李登輝由1947年選出嘅第一屆國民大會選為第八任總統,之後李氏推動修憲,令中國大陸地區選出嘅年邁國代優遇退職,由台灣選出嘅全部國代修憲令總統一職直接民選。

1996年第一次嘅直接總統選舉,李登輝同連戰喺中國嘅文攻武嚇,美國、日本等國際關注中擊敗民主進步黨提名嘅彭明敏同謝長廷,當選第一屆民選總統同副總統,順利連任。

1999年提出中國大陸同台灣定義為「特殊嘅國與國關係」(兩國論) 2000年總統選舉,執政嘅中國國民黨由於分裂,就有咗兩個總統參選人連戰同宋楚瑜(宋氏嗰陣以無黨籍身份參選,佢之前做過台灣唯一嘅一任民選省長),嗰年大選由民主進步黨嘅前台北市長陳水扁、前桃園縣長呂秀蓮贏得第十屆中華民國正、副總統選舉。

2004年選舉嘅時,投票日前一日曾經喺台南市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當日開票結果顯示,陳、呂以0.228%之差勝出連任,並喺5月20日就職第十一屆正、副總統。

2008年總統選舉,由中國國民黨嘅馬英九、前行政院長蕭萬長贏得第十二屆中華民國正、副總統選舉。

2012年,馬英九同行政院長吳敦義贏得第十三屆中華民國正、副總統選舉。

2016年總統選舉,由民主進步黨嘅蔡英文同埋陳建仁贏得第十四屆中華民國正、副總統選舉。

2020年,蔡英文同埋賴清德贏得第十五屆中華民國正、副總統選舉。

國際地位[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係聯合國嘅創始會員國,亦係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中華民國搬去台灣咁耐,以蘇聯為首嘅共產國家一直爭取要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喺聯合國嘅席位,亦曾經有部分國家,包括美國,希望中華民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喺聯合國共存。

1971年10月25號,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喺「重要議題」提案(即:有關中華民國代表權問題嘅任何提案,須採取三分之二多數決制,而唔係通常嘅簡單多數決制)表決失敗後,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前,自感「大勢已去」,宣佈退出聯合國。

隨後2758號決議表決通過,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喺聯合國嘅一切權利,蔣介石代表退出聯合國。

1945年制定嘅《聯合國憲章》作為歷史文件,佢嘅第23條仍然明載「中華民國」為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不過中華民國並未成為歷史,而繼續喺台灣存在。

中華民國自1993年起,每年都試圖以「中華民國」嘅名稱重新參與聯合國同佢嘅相關組織,但咁耐以嚟都係唔成功。

自從中華民國政府搬到台灣以來,大陸嘅政策一直都喺台灣被人不斷討論。

喺國民黨執政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失去對中國大陸地區嘅統治權後,仍然聲稱唔會放棄對中國大陸地區包括外蒙古地區嘅主權。

一直到1991年,李登輝宣佈唔會再質疑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大陸地區嘅統治,重承認兩岸互為政治實體。

但後來陳水扁曾經喺競選期間宣稱「台灣係一個主權獨立嘅國家」並且「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即管台灣人對中華民國嘅認同以及台灣同大陸未來嘅政治關係存在唔同見解,重未有全民共識,但台灣人普遍認為台灣唔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雖然而家中華民國政府並未統治大陸地區,但喺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佈放棄大陸地區主權以前,喺臺灣法律上大陸地區仍然係中華民國嘅一部分。

為避免國民旅行嗰陣受到誤解或困擾,自2003年9月1號起,中華民國護照封面嘅國徽下面、「護照」字樣上面加註一行英文「TAIWAN」。

從2005年開始,總統府網站喺中華民國國名後面加上「(台灣)」字樣,亦喺英文「RepublicofChina」後面加註「(Taiwan)」,而行政院網站只喺英文國名後面加註「(Taiwan)」。

行政院下屬嘅多數部會並未加註。

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嘅網站仍維持「中華民國」國名不變。

目前,大陸方面並無存在中華民國嘅說法,大陸只承認一個中國。

對大陸方面嚟講,國際上唔存在「中華民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係世界公認統治大中華兩岸三地(中國、香港同澳門)嘅唯一合法政府。

關於台灣同中國嘅歷史關聯及兩岸問題嘅由來同發展,可以睇台灣問題同台灣海峽兩岸關係。

地理[編輯] 內文:台灣地理同中國地理 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嘅台灣地區領土包括台灣島、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及南中國海上嘅東沙群島同埋南沙太平島,總面積有成36,188.0354平方公里咁大,海岸線有大概1813公里咁長;其中,台灣島(包括蘭嶼、綠島、琉球嶼、釣魚台島嶼、龜山島等附屬島嶼)就已經有成35,879平方公里、澎湖群島有141.052平方公里、金門群島有150.34平方公里、馬祖列島就有29.6平方公里、東沙群島有1.74平方公里面積、南沙太平島亦都有0.49平方公里。

大陸地區、香港同澳門地區唔係喺中華民國而家有效嘅管轄範圍入面,具體資料請睇中國地理。

中華民國而家有效管轄範圍嘅四極有: 極北:馬祖列島連江縣東引鄉西引島北固礁,北緯26°23'08"; 極東:基隆市中正區棉花嶼,東經122°06'25"; 極南:南沙群島太平島,北緯10°23'; 極西:南沙群島太平島,東經114°22'。

註:根據中華民國方面嘅主權聲明,台灣地區極東點喺宜蘭縣頭城鎮釣魚台島嶼赤尾嶼(東經124°34'09"),而南海諸島極南點喺南沙群島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北緯3°10')。

參閱:釣魚台島嶼、南海、南海諸島。

台灣島係中華民國最大嘅島嶼,位於亞歐大陸同太平洋海盆嘅接觸線上面,喺中國大陸東南方海隅,西隔寬大約200公里嘅台灣海峽同福建相望;北瀕東海,東北同琉球群島相距大約600公里;東臨開闊嘅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距離約250公里;西南係廣闊嘅南海。

台灣本島呈紡錘形,南北縱長394公里,東西最寬嘅地方可以去度有成144公里嘅差距,環島海岸線長1139公里;附屬島嶼有蘭嶼、綠島、琉球嶼、釣魚台島嶼、龜山島等20幾個。

台灣島嘅總面積有35,879平方公里,其中本島有35,798平方公里、蘭嶼有47平方公里、綠島有15平方公里、琉球嶼有6.80平方公里、釣魚台島嶼有6.6平方公里、龜山島有2.84平方公里。

台灣島係由歐亞大陸板塊同菲律賓板塊撞擊形成嘅新生代褶皺。

中央山脈縱橫全島,連綿峻嶺偏於東部,喺大約三分之一地方向南北延伸,直入「台灣尾」,形成東西唔同嘅景觀:西斜面有廣闊平原,河川縱橫,東斜面就多陡峻峭壁,山脈近海嘅地方,有幾里峨塹懸崖,蔚成奇觀。

主要嘅山脈有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海岸山脈;最高山峰係玉山,主峰有成海拔3952公尺咁高;第二高峰喺雪山主峰(3884公尺)。

500公尺以上嘅山地,佔全島總面積嘅三分之二﹔3000公尺以上嘅高山多達133座。

澎湖群島喺由90個島嶼組成,總面積有141.052平方公里,其中最大嘅島嶼澎湖島有(即喺馬公島)64平方公里、西嶼有(即喺漁翁嶼)18平方公里、白沙島有14平方公里。

政區[編輯] 內文: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同台灣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法理一級行政區 35省、2地方、1特別行政區 14直轄市註1(院轄市) 行政區 簡稱 省會或首府 綏遠省 綏 歸綏(今呼和浩特) - 熱河省 熱 承德 - 遼北省 洮 遼源 - 安東省 安 通化 松江省 松 牡丹江 哈爾濱 合江省 合 佳木斯 - 遼寧省 遼 瀋陽 瀋陽、大連 吉林省 吉 吉林 - 察哈爾省 察 張垣(今張家口) - 河北省 冀 清苑(今保定) 北平、天津 山西省 晉 陽曲(今太原) - 黑龍江省 黑 北安 - 嫩江省 嫩 齊齊哈爾 - 興安省 興 海拉爾 - 江蘇省 蘇 鎮江 上海、首都南京 安徽省 皖 合肥 - 浙江省 浙 杭州 - 福建省 閩 原本:福州現今:金門 - 江西省 贛 南昌 - 山東省 魯 濟南 青島 河南省 豫 開封 - 湖北省 鄂 武昌 漢口 湖南省 湘 長沙 - 廣東省 粵 廣州 廣州 廣西省 桂 桂林 - 四川省 川 成都 重慶 貴州省 黔 貴陽 - 雲南省 滇 昆明 - 西康省 康 康定 - 陝西省 陝 西安 西安 甘肅省 隴 蘭州 - 青海省 青 西寧 - 寧夏省 寧 銀川 - 新疆省 新 迪化(今烏魯木齊) - 台灣省 台 南投縣中興新村 台北、高雄 海南特別行政區 瓊 海口 - 西藏地方 藏 拉薩 - 蒙古地方註2 蒙 庫倫(今烏蘭巴托) - 註1: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前,共計有35省、1地方(唔包括蒙古地方)、1特別行政區、12直轄市(台北以及高雄重未升格)。

註2:「蒙古地方」即外蒙古,國民政府去咗台灣之後唔承認外蒙古獨立。

1955年,中華民國曾經否決蒙古加入聯合國,認為外蒙古係中國領土嘅一部分。

深綠色係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嘅臺灣地區,淡綠色係中華民國政府喺1953年至2005年公告嘅中華民國法理疆域[註13] 中華民國即管而家都重唔係實際咁統治中國大陸,但從來未放棄過喺大陸嘅主權。

最新版本嘅中華民國全圖喺1998年由內政部繪製出版。

但喺2002年,喺內政部修訂編印嘅我國大陸地區地圖注意事項入面就規定:「大陸地區疆界及首都,得依大陸現狀標示之。

……大陸地區與蒙古之界線以國界符號標示之」。

該注意事項已經喺2004年作廢,但內政部而家重未有計畫再修訂新版嘅中華民國全圖。

現時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嘅地區,喺法律上稱為「自由地區」,呢啲地區同「港澳地區」同「大陸地區」有分別,喺「自由地區」設有戶籍嘅人(「港澳地區人民」同埋「大陸地區人民」需要喺「自由地區」設有戶籍十年之後),至擁有中華民國完整嘅公民權利,包括投票以及不受限制停留喺「自由地區」。

而家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嘅有2個省、6個直轄市、13個縣及3個省轄市。

不過係福建省入面,政府所轄僅只有幾個島;另外喺1990年代尾,政府採取省虛級化措施,一路到而家,省級單位雖然都重係度,但原本嘅省政府機關都已經併入中央政府,所以係行政作業實質上已經冇省嘅存在,不過近期行政院相繼設立南服同埋中服等2個區域聯合服務中心、都係相當於省級嘅中央政府派出機關、重喺度逐步實權化。

台北市係最大嘅城市同政治、商業中心,高雄市就係第二大嘅城市同最大嘅國際商港。

其他重要城市:台中市係中部最重要嘅城市,而台南市就係歷史名城,又係而家嘅第四大都市。

中華民國嘅實際行政區(而家) 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實際行政區(部份法條亦叫佢做「自由地區」)即係指台灣註1,分為8個:虛級化嘅二個省即台灣省同埋福建省嘅部分,6個直轄市(六都) 註2 簡稱 13縣 3省轄市(舊稱) 台灣省(虛級化) 台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宜蘭縣 花蓮縣 台東縣 澎湖縣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福建省(虛級化) 閩 金門縣 連江縣(馬祖列島) - 台北市 北 - - 桃園市 桃 - - 新北市 新北 - - 臺中市 中 - - 臺南市 南 - - 高雄市 高 - - 備註 註1:東沙群島、太平島,由高雄負責管轄。

註2:另外設有2個區域聯合服務中心: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南服)、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中服) 人口[編輯] 內文:台灣人口 中華民國而家實際管轄嘅台閩地區嘅國民,一般都係叫做「台灣人」,一共有22,744,839人(2005年9月),人口密度有成628.5人/平方公里,係世界第二高。

台灣人包括台灣嘅原居民(入面至少有12個唔同民族),佔全部人數唔夠2%。

剩低嘅98%都係漢族,其中又可以分為1945年以前已經移民到本島嘅本省人,即福佬人(79%)同客家人(5%),重有1945年之後喺大陸各省隨國府搬嚟嘅外省人(14%)。

隨兩岸交流嘅開始同國際化嘅發展,台灣而家已經有大陸配偶幾萬人,外籍配偶十幾萬,外籍勞工十幾萬人。

其中有好多人已經喺台灣定居,重有啲已經攞到國籍,呢一批新嚟嘅新移民有超越原居民人數嘅趨勢,又唔係全部都係漢族,而家一般都係叫做新住民。

台灣最早嘅居民係當地嘅原住民,係最早喺台灣住嘅人。

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嘅資料,同埋語言學同人類學一研究,台灣原住民同太平洋區域住民(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玻里尼西亞等地)嘅語言同屬於南島語系(也稱「印度尼西亞語系」),而中國華南地區嘅就唔屬於南島語系。

由人類學及古文化嘅角度嚟睇,台灣原住民嘅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有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嘅特質。

台灣原住民族嚟自南方人種嘅馬來人,包含咗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達悟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邵族、賽夏族、噶瑪蘭族同太魯閣族等12個民族,而其他平埔族原住民亦陸續要求正名。

但係呢類研究喺學術界重有好多爭議。

政治[編輯] 內文:中華民國政治 中華民國憲法上規定嘅中央政府體制亦具有內閣制同總統制混合嘅性質,1980年代末台灣經歷咗民主化嘅過程,中華民國嘅憲法亦喺1990年代初另訂增修條文,並喺之後經歷7次修改。

初次修憲通過國會全面改選同直選,以及直轄市長同省長嘅直選。

喺1994年第3次修憲確定總統為國家元首,任期4年,由直接選舉產生。

1997年第4次修憲通過總統同副總統彈劾案由監察院改為立法院提出。

2000年第6次修憲通過罷免案需要經過全體立法委員1/4提案,全體立法委員2/3同意後提出,並經過全體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過半數選舉人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嘅話,就算通過。

同時通過立法院向國民大會提出總統及副總統彈劾案,經國民大會代表總額2/3同意,被彈劾人應該立即辭職。

2005年第7次修憲結束咗國民大會嘅歷史,將國民大會複決立法院提出嘅憲法修正案及領土變更案之權力轉移至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手中,將國民大會表決立法院提出嘅總統同副總統彈劾案嘅權力轉移至司法院大法官手中,即總統同副總統彈劾案由立法院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經憲法法庭判決成立之後,被彈劾人應該立即辭職。

同時,通過立委減半同單一選區兩票制。

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嘅孫中山根據古今中外曾經有過嘅各種政治制度歸納出五權分立嘅政府組織,分為行政、立法、監察、考試同司法5個部門。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搬去台灣之後,繼續沿用孫文學說所創五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分立體制。

不過經過多次修憲後,個制度已經有重大改革,至今監察院、考試院已經式微,原有功能回歸立法同行政。

中華民國行政院係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依行政院組織法嘅規定,行政院行使憲法所賦予嘅職權,設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法務部、經濟部、交通部、環保署、衛生署及僑委會、文建會、體委會、經建會、勞委會、國科會……等委員會,及主計處、新聞局、人事行政局以管理全國行政事務,各部會首長都係政務委員。

喺1997年第4次修憲通過總統直接任免行政院長。

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同埋所有部會嘅政務委員會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

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須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同施政報告。

當立法院對行政院長提出不信任案時,行政院長應辭職,並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

中華民國立法院係最高立法機關,係一個一院制嘅議會,共有225席,其中168席由選民選舉產生。

其餘席位之中,41席根據全國各政黨嘅得票率按比例分配,8席由持雙重國籍嘅海外公民擔任,8席由原住民擔任。

2005年6月嘅修憲案,確定自2007年起議席減為113席,並改用單一選區兩票制。

原先嘅國民大會目前大部分職能已經轉移到立法院,只係喺必須複決立法院所提出嘅修憲案嗰時,先至依比例代表制選出「任務型國大」代表,喺2005年6月嘅修憲案中亦已經被廢除而成為歷史。

為咗令立法權同行政權分開,立法委員唔可以兼任官吏,所以行政院長、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同政務委員都唔能夠由立法委員擔任。

其職權除了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之外,還有質詢權、調閱權、正副總統彈劾權…等等,第6次修憲之後增加咗變更領土提議權同埋聽取總統國情報告權。

中華民國司法院係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同埋行政訴訟嘅審判同公務員懲戒相關事宜,設大法官15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大法官具有解釋憲法同埋統一解釋法律同命令嘅權力,並組織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嘅彈劾同埋政黨違憲嘅解散事項。

中華民國考試院係最高考試機關,掌管公務人員考試、任免、銓敘等相關事宜。

設正副院長各1人同埋考試委員若干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中華民國監察院係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糾正、審計權。

設監察委員29名,並以其中1人為院長,1人為副院長。

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其中,行政院係內閣,而院長係閣揆,由總統直接任命。

立法院院長由立法院立法委員互選;而其他三院院長,就係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近年七次修憲,總統直選,權力擴大。

行政院長由總統提名,唔再需要立法院同意。

但立法院取得不信任權。

學者同外界認為呢個係「傾向總統的半總統制」,而大韓民國同埋俄羅斯聯邦都接近呢個制度。

至於是否改為三權分立或者維持監察權獨立,往內閣制或總統制嘅方向修憲,都有支持同反對嘅意見,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中華民國採用咗西曆並使用中華民國紀年(簡稱:民國紀年),以西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稱為「元旦」),因此西元紀年數減去1911就係中華民國紀年數。

2006年3月行政院提出全面使用西元嘅計劃。

中華民國憲法同其他法律對首都所在地無任何規定。

中華民國首都原本位於南京市。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搬咗去台北市。

1990年代及以前,政府從未放棄以武力收復大陸並還都南京嘅目標,台北市雖然係中央部會所在,但一直作為臨時首都,內政部同教科書上記載嘅首都仍然係南京市。

隨著時間流逝,海峽兩岸持續處於對峙同分治狀態,同埋民主改革、台灣本土化運動嘅逐步推進,喺1990年代後期、尤其係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包括總統、行政院長、台北市長等都喺公開場合口頭表示過台北市係中華民國首都。

2002年,教育部決議將教科書嘅相關文字改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位於台北」或「中華民國部會在台北」。

外交關係[編輯] 內文:中華民國外交 因為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嘅實力越來越強,1970年代打後,越來越多國家同中華民國斷絕正式外交關係。

而家中華民國就只係得返15個邦交國。

亞太地區五國: 馬紹爾群島(MarshallIslands)、圖瓦盧(Tuvalu)、帛琉(Palau)、瑙魯(Nauru) 歐洲一國: 梵蒂岡(VaticanCity) 美洲九國: 伯利茲(Belize)、危地馬拉(Guatemala)、海地(Haiti)、洪都拉斯(Honduras)、巴拉圭(Paraguay)、聖傑氏尼維斯(SaintKittsandNevis)、聖盧西亞(SaintLucia)、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VincentandtheGrenadines)、尼加拉瓜(Nicaragua) 非洲一國: 斯威士蘭(Swaziland) 好多已開發嘅國家同中華民國斷交後,一直維持同台灣密切嘅經貿同文化等民間嘅往來,重喺台灣設立交流機構同代表處,又同時處理領事事務,例如:美國嘅美國在台協會;日本嘅交流協會;大韓民國嘅駐台北韓國代表部;新加坡嘅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歐盟嘅歐洲經貿辦事處;法國嘅法國在台協會;德國嘅德國在台協會、德國經濟辦事處、德國文化中心;英國嘅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

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唔用主權國家身分參與嘅國際組織入面,台灣經幾辛苦要做正式嘅會員。

台灣用嘅名多數都係「ChineseTaipei」,即係「中華台北」(但中國大陸除咗喺主辦嘅比賽時要用「中華台北」之外,喺其他場合入面,因為政治因素都一定要用「中國台北」);係世界貿易組織入面,台灣用「TheSeparateCustomsTerritoryofTaiwan,Penghu,KinmenandMatsu」,即「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嘅名;簡稱都重係「ChineseTaipei」(中華台北)。

WTOIOCAPEC 經濟[編輯] 內文:台灣經濟 中華民國係一個資本主義嘅經濟體系,佢地個政府喺經濟入面嘅角色越來越小。

好多大型嘅國有銀行同企業都慢慢咁私有化。

之前嗰30年入面,平均年均經濟增長就已經有成8%咁多。

出口為工業化提供咗資金嘅保證。

2006年2月底,台灣嘅外匯存底有成2,569.79億美金,只喺差過中國大陸同日本,係排喺世界第3。

農業喺GDP上嘅比重,由1952年嘅35%下降到2%。

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慢慢俾高科技產業取代。

台灣嘅電子工業對世界嘅經濟舉足輕重,好多電子組件同週邊硬體設備都係喺台灣製造。

對外貿易係台灣重要嘅經濟命脈,美國同日本一路都喺台灣嘅頭兩大貿易夥伴,而家有啲就轉向歐洲同東南亞市場,台灣重係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同越南嘅主要投資來源,另外喺中國大陸有成5萬幾個台資企業,台商就有成百萬位。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採取咗穩健嘅財政政策,因此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入面,台灣冇受到嚴重嘅衝擊。

但係喺2001年開始嘅全球經濟放緩嘅趨勢影響下,台灣嘅經濟亦遭受重挫,銀行壞帳增加,財政盈餘變成財政赤字。

2001年,台灣嘅經濟出現咗自1947年以嚟嘅首嗰負增長,失業率升到有史嚟最高。

當然,兩岸關係緊張嘅政治局勢亦都有好大嘅影響。

但係隨著全球經濟嘅回溫,加上「金融重建基金」嘅設置,台灣經濟從2003年嘅下半就開始慢慢咁恢復起嚟。

台灣曾經計劃要起亞太營運中心,但係因為太多嘅政治因素干擾而受阻,例如:大陸投資政策、三通問題等。

文化[編輯] 內文:台灣文化同台灣教育 中華文化喺台灣生根、保存、發展。

比起歷經蘇聯同文化大革命影響嘅大陸,傳統中華文化響台灣保存得更為完整,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使用正體中文(即:傳統繁體中文),以及傳統思想、民俗、信仰等等。

同時,台灣歷史上經歷過唔同政權同民族嘅統治,受到多元文化嘅刺激同影響,包括中華文化、原住民族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等,另加上海峽兩岸社會分隔過半個世紀,因而塑造出帶有自身特色嘅台灣文化。

近來有人提倡台灣嘅自有文化,同埋推動本土化運動。

根據美國2002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中華民國台閩地區2300萬人口中,548.6萬人(23.9%)為佛教徒,454.6萬人(19.8%)為道教徒,84.5萬人(3.7%)信一貫道,60.5萬人(2.6%)為基督教新教教徒,29.8萬人(1.3%)為羅馬天主教徒,26萬人(1.1%)信天帝教。

以上數據之中,有一半人口時常參加各類型宗教活動,而佛教徒同道教徒以自我認知為分界,兩者重疊性相當高。

又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2004年大型佛道寺廟約有11384間,皈依同傳道人數有947311人,教堂數就有3159間,神職人員有6600人。

中華民國實施「九年義務國民教育」,所有國民均有接受國民小學到國民中學兩階段教育嘅權利同埋義務,15歲以上公民嘅文盲率為3.02%(2003年)。

中華民國嘅國定假日同節日,係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實行。

國定假日與節日 日期 名稱 來由 1月1號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 1912年孫中山喺南京成立中華民國,放假一日 2月28號 和平紀念日 紀念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放假一日 3月8號 國際婦女節 國際節日,冇假放 3月12號 國父逝世紀念日 紀念孫中山逝世,又叫植樹節,冇假放 3月29號 革命先烈紀念日 紀念黃花崗起義,又叫青年節,冇假放 4月4號 兒童節 十二歲以下嘅細路仔放假一日,一般人都冇假放 清明(4月4號或者4月5號) 民族掃墓節 民俗節日,中樞春祭;紀念蔣中正逝世,並為蔣公逝世紀念日;放假一日 5月1號 國際勞動節 全國勞工放假一日 9月3號 軍人節 紀念對日抗戰勝利,中樞秋祭,依國防部規定放假,一般人都冇假放 9月28號 孔子誕辰紀念日 紀念孔子誕辰,喺教師節,冇假放 10月10號 國慶日 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放假一日到三日 10月25號 台灣光復節 紀念台灣光復,冇假放 10月31號 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 紀念蔣介石誕辰,冇假放 11月12號 國父誕辰紀念日 紀念孫中山誕辰,並為中華文化復興節,冇假放 12月25號 行憲紀念日 1947年中華民國正式行憲,冇假放 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 農曆新年,放假三日(初一至初三) 農曆四月初八 佛陀誕辰紀念日 紀念釋迦牟尼誕辰,浴佛節,冇假放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民俗節日,放假一日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家人團聚,民俗節日,放假一日 農曆十二月最尾嗰日 除夕 農曆新年前一日,放假一日 軍事[編輯] 內文:中華民國軍事同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三軍嘅最高統帥就係總統,以總統做主席嘅國家安全會議喺負責國防嘅最高決策機構。

而行政院國防部則負責軍隊嘅訓練同調度,由國防部長執行軍政同軍令嘅下達。

目前三軍部隊人數少過40萬,陸軍只有20萬、海軍5萬、同空軍嘅5萬人,後備動員3百萬人。

註[編輯] ↑《中華民國國旗歌》平時喺升中華民國國旗時演奏,而喺以中華臺北等稱呼喺國際運動場合演奏時,就用佢代替《中華民國國歌》。

↑由於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目前各界對於中華民國首都嘅位置仍然有部分歧見。

↑呢度採用中華民國現今實際管轄嘅領土資料,並且僅以直轄市、縣、市等地方自治團體進行比較,唔包含已經虛級化、非地方自治團體嘅省。

↑當前中華民國並冇法定官方語言,不過政府、民間同學校教育上主要用現代標準漢語,並且稱之為「國語」。

除咗實際做為官方語言嘅現代標準漢語外,中華民國統治嘅臺灣地區居民重有用閩南語(含臺灣話)、臺灣客家語、臺灣原住民族諸語、福州語等語言。

↑臺灣外省人係指喺1945年以後,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而陸陸續續撤往臺灣地區居住嘅民眾、以及佢哋喺臺灣所生嘅後代,但並唔包括搬至臺灣地區居住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不過實際上並非所有臺灣外省人都屬於漢族,例如同一時期前往臺灣嘅白先勇屬於回族、席慕蓉屬於蒙古族、溥心畬屬於滿族。

↑中華民國政府將臺灣原住民族分成16個已承認之族群。

↑呢度嘅「主要宗教」係指信仰人數佔中華民國全國人口3%以上者。

↑中華民國法定曆法用公曆,而官方使用民國紀年同埋公元紀年混用嘅方式,另外農曆喺民間社會亦被廣泛使用。

↑好多家庭亦都用220V電源,大部分係用喺冷氣之類耗電量高嘅家電用品。

↑聯合國並冇為非會員國嘅中華民國計算人類發展指數,因此實際上係中華民國政府自行計算出2018年嘅人類發展指數為0.911,並同其他國家排名後位於第21名。

↑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嘅「一個中國」政策影響,「TW」喺ISO3166-1嘅全稱係「Taiwan,ProvinceofChina」。

↑根據中華民國外交部所發行之中華民國護照內容,其國家代碼標記臺灣(Taiwan)嘅英文簡寫「TWN」,而唔係中華民國(RepublicofChina)嘅英文縮寫「ROC」。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然而對於中華民國固有疆域範圍就仍然存在解釋空間,對此司法院大法官喺《司法院釋字328號解釋》裏面話:「其所稱固有疆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予以解釋。

」 參考[編輯] ↑"編印臺灣全圖及各級行政區域圖".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 ↑"俄羅斯聯邦".中華民國外交部. ↑"塔吉克共和國".中華民國外交部. ↑"緬甸聯邦共和國".中華民國外交部. ↑5.05.15.25.3內政部戶政司.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4年3月29號,..中華民國內政部.2015年10月12日[2015年10月21日](正體中文-台灣). ↑中央通訊社.InteriorministerreaffirmsTaipeiisROC’scapital.《臺北時報》.2013年12月5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TaiwanYearbook2004(英文).臺灣:行政院新聞局.2004年10月.ISBN 978-9570182194.Checkdatevaluesin:|accessdate=(help);|access-date=requires|url=(help) ↑內政部地政司.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中華民國內政部.2014年3月31日[2014年2月23日](正體中文-台灣). ↑JohnWilsonLewis.Taiwan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4年2月5號,..《大英百科全書》.2014年1月21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中央情報局.Taiwan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8年12月25號,..《世界概況》.2013年6月10日[2014年3月2日](英文). ↑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CHAPTER2:PeopleandLanguage.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2014年3月2日](英文). ↑12.012.112.212.3[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1年6月[2021年6月27日](英文). ↑行政院主計總處.[2].行政院.2020年02月12日](正體中文-台灣). ↑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第221號).行政院.2013年6月6日[2014年2月23日](正體中文-台灣). ↑行政院主計總處.戶數五等分位組之所得分配比與所得差距.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4年2月23日](正體中文-台灣). ↑中華民國內政部同埋國史館.國旗、國花、國歌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5年9月24號,..行政院.2014年2月7日[2014年2月23日](正體中文-台灣). ↑ISO3166.國際標準化組織[2014年2月23日](英文). ↑BoardMeeting.ICANN.2010年6月25日[2014年2月23日](英文).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有關外蒙古是否為中華民國領土問題說明新聞參考資料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3-10-04. 睇埋[編輯] 台灣問題 未俾國際普遍承認嘅國家一覽 出面網頁[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網站[編輯] 中華民國指南 維基同享有多媒體嘅嘢:RepublicofChina 維基遊埠有呢篇旅游嘅資源:中華民國 喺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嘅中華民國地圖。

電子化政府入口網 總統府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其他[編輯] "Taiwan-UnitedStatesDepartmentofState"(英文).美國國務院. 臺灣喺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嘅資料(英文) "台湾|外務省"(日文).日本外務省(日文:外務省). "Taiwan-DepartmentofForeignAffairsandTrade"(英文).澳洲外交貿易部(英文:DepartmentofForeignAffairsandTrade(Australia)). 睇傾改亞洲東亞同北亞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蒙古•俄羅斯[1]東南亞緬甸•汶萊•柬埔寨•東帝汶[2]•印尼[3]•老撾(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星加坡•泰國•越南南亞孟加拉•不丹•印度•馬爾代夫•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伊朗•阿富汗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西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巴林•塞浦路斯•格魯吉亞•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4]•卡塔爾•沙地阿拉伯•敘利亞•土耳其•阿聯酋•也門第啲特殊政區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國)主權未受廣泛承認嘅地區北塞浦路斯•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註 ↑傳統上認為,俄羅斯係歐洲國,但佢有好大面積領土屬於亞洲 ↑有時俾人劃去大洋洲 ↑部份地區有時俾人當係大洋洲 ↑由於巴以衝突,未正式建國,但佢係聯合國觀察員國,佢嘅主權受國際社會廣泛承認 國家同地區一覽•非洲•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睇傾改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成員國澳洲 ·汶萊 ·加拿大 ·智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國(香港) ·印尼 ·日本 ·大韓民國 ·馬來西亞 ·墨西哥 ·紐西蘭 ·巴布亞新畿內亞 ·秘魯 ·菲律賓 ·俄羅斯 ·星加坡 ·中華台北 ·泰國 ·美國 ·越南 睇傾改通用中文嘅國家同地區中國 · 香港 ·澳門 ·臺灣 · 馬來西亞 ·星加坡 權威控制 WorldCat VIAF:316750432 LCCN:n80022631 ISNI:000000012285649X GND:4017875-4 BNF:cb11949898m(資料) HDS:016705 NDL:00326118 由「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oldid=1728218」收 屬於6類:維基百科清理譯緊嘅文章等緊更新嘅頁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文中華民國屬於12隱類:Webarchive模wayback連結CS1errors:datesPagesusingcitationswithaccessdateandnoURLCS1英文語言來源(en)全部需要清理嘅文同享類模本地參數不符維基數據CS1日文語言來源(ja)包含VIAF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包含LCCN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包含ISNI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包含GND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包含BNF識別碼嘅維基百科文章 導覽選單 個人架生 未簽到同呢個互聯網地址嘅匿名人傾偈貢獻開戶口簽到 空間名 文章討論 變種 expanded collapsed 外觀 閱改睇返紀錄 多啲 expanded collapsed 查嘢 導覽 頭版目錄正嘢時人時事是但一版關於維基百科聯絡處捐畀維基百科 交流 說明書城市論壇社區大堂最近修改 架撐 有乜連過嚟連結頁嘅更改上載檔案專門版固定連結此版明細引用呢篇文維基數據項 打印/匯出 下載PDF印得嘅版本 第啲維基項目 維基同享 第啲話 AcèhAfrikaansAlemannischАлтайтил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अवधी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ᨅᨔᨕᨘᨁᨗ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ᏣᎳᎩTsetsêhestâhese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ཇོང་ཁEʋegbe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ryskGaeilgeGagauz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𐌲𐌿𐍄𐌹𐍃𐌺ગુજરાતીGaelg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АдыгэбзэKabɩyɛҚазақшаKalaallisut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PlattdüütschनेपालीOshiwambo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DinébizaadOccitan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apiamentuPicardPälzischपालि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PinayuananRunaSimi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iSwat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Tayal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ትግርኛ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Seediq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中文文言Bân-lâm-gú 改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