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摘要張愛玲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由於自己本身的成長經驗即充滿著傳奇性、充斥著不幸與晦暗,因此張愛玲總以超凡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1.111)您好!臺灣時間:2022/09/1008:40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芳芳研究生(外文):ChenFangFang論文名稱: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論文名稱(外文):CharacterStudyofEileenChang’s“TheGoldenCangue”and“TheRougeoftheNorth”指導教授:鐘正道口試委員:鄭明俐、陳敬介口試日期:2012-12-14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東吳大學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3畢業學年度:101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37中文關鍵詞:張愛玲、金鎖記、怨女、變態心理學、但漢章外文關鍵詞:EileenChang、GoldenCangue、TheRougeoftheNorth、abnormalpsychology、DanHan-Chang相關次數:
被引用:3點閱:3539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0
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摘要張愛玲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由於自己本身的成長經驗即充滿著傳奇性、充斥著不幸與晦暗,因此張愛玲總以超凡敏銳的觀察力洞察著世事冷暖,以獨到纖細的文字刻劃出寫實維肖的人性。
遣字措詞雖然瑰麗華美,但字句營造出的作品世界卻是這般蒼涼悽愴。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張愛玲借重自身家族真實故事,於一九四三年寫成的短篇小說〈金鎖記〉中女主角曹七巧的形象;並比較二十年後,作者再親筆將曹七巧重寫成一個版本──長篇小說《怨女》中的柴銀娣的形象;以及八零年代導演但漢章如何以鏡頭來詮釋張愛玲的文字世界,並一一作分析討論。
在〈金鎖記〉中,張愛玲成功得塑造出女主角曹七巧深植人心的瘋狂與變異,在這一個如此典型的形象裡,實則鬱結著作者本身有感於中國上千年專權強制的怨懟和不滿。
所以張愛玲用絲毫不眷戀、完全無憐憫,而且是徹底不保留的筆調,鮮明動魄、驚心刻骨得寫出曹七巧如何在滿是不公不義的夾縫中求生並自衛,如何在情慾與金錢慾中作掙扎與抉擇,最後又是如何一步步戴著黃金枷鎖走向瘋狂且變異的境界。
從中篇小說〈金鎖記〉到長篇小說《怨女》,張愛玲的書寫重點仍然聚焦在女主角身上,她細膩得刻劃出銀娣在婚前與婚後所表現出種種差異的心路歷程──雖然說〈金鎖記〉曹七巧與《怨女》柴銀娣同樣是為了攀金附貴,為了求取榮華富利而犧牲內心真正情感,毅然決定嫁入世族大家,其後一輩子委屈求生於強勢專權的壓迫欺凌中,用辛酸血淚走出女性悲壯蒼涼的生命基調。
其中心人物由徹底到不徹底,筆調由蒼涼華麗到平淡舒遠……表達出《怨女》的創作其實更是符合張愛玲寫作的理念,而且張愛玲仍在兩者之間創造出《怨女》獨自價值,獨立出兩者差異。
不同的形式表現、不一樣的詮釋視角都代表著每一位改編者對作品不同的體悟,並想藉著不同的形式媒介作一個轉化的再創作。
但漢章導演帶著必然的企圖心,由男性導演角度出發,藉著兩小時的鏡頭表現來傳達女性作家張愛玲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電影中自有其一套刪除與保留。
不同時空背景、不一樣的作者、編者,對於原著即有體悟與詮釋上的異同,因而加以改寫改編的作品便具不同的意義與特色,這對是都原著原創的迴響與再創造。
關鍵字:張愛玲、金鎖記、怨女、變態心理學、但漢章
CharacterStudyofEileenChang’s“TheGoldenCangue”and“TheRougeoftheNorth”AbstractEileenChangisanimportantfigureinthe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Byherlegendarygrowing-upexperiencesthatfilledwithmisfortuneanddull,Changalwaysexploresthewarmandcoldintheworldwiththeextraordinaryinsightandperceptivenessandnarratestherealhumanitywithneatanduniquetext.Althoughthewordingsaremagnificentandgorgeous,theworldconstructbythetextissodesolateandsad.ThethesisisaimtoexplorethecharacterofCaoQiqiaoinEileenChang’struestorywhichdrawingonherownfamilyandwaswrittenintoashortstoryin1943,“TheGoldenCangue”andcomparewithChaiYindi'simageinthenovel“TheRougeoftheNorth”,anotherversionre-writtenbytheauthoragainwithCaoQiqiaotwodecadesafter.Thethesisalsoexploresthewayhowthedirectorinthe80stoexplainEileenChang'stextworldwiththelensandhasananalysisofthediscussionmade.In“TheGoldenCangue”,EileenChangsuccessfullyshapedtheheroineCaoQiqiao’smadnessandmutationinpeople’smind.Inreality,suchatypicalimagereflectedtheauthor’sfeelingoftheresentmentanddissatisfactionfromtheautocraticforcesinChinaforoverthousandsofyears.ThereforeChangwrote,distinctivedynamicsoulstartlingdeep-seatedwriteabouthowCaoQiqiaosurviveandself-defendintheenvironmentfullofinjustice,howtostruggleandselectinlustandmoney,andhowstepbystepwalktomadnessandvariabilitywiththegoldcanguefinallywithoutemotionalattachment,mercyandreservation.From“TheGoldenCangue”and“TheRougeoftheNorth”,EileenChang'swritingfocusremainsontheheroine.ShedelicatelydepictsYindi’smentalitybeforeandaftermarriage──AlthoughbothCaoQiqiaoin“TheGoldenCangue”andChaiYindiin“TheRougeoftheNorth”worshipedmoneyattheexpenseoftherealinneremotionanddecidedtomarryintothearistocraticfamily,causingtheirlifetimegrievancestosurviveinastrongautocraticoppressionandbullyingwiththebitternessofbloodandtearsoutofthetragicdesolationfemalethemeoflife.Thecompletetodulldescriptionsofthecorefiguresaswellasdesolateandgorgeoustodullandfartone...expressesthecreationof“TheRougeoftheNorth”trulyismoreinlinewiththeconceptofEileenChang’swriting.EileenChangstillmadetheuniquevalueof“TheRougeoftheNorth”betweenthetwotoisolatethedifferencesofthetwo.Thedifferentformsanddifferentinterpretationperspectiverepresenteveryeditor’sdifferentsortofunderstandingtotheworksandthewillingnesstorecreatewithatransformationthroughdifferentformsofmedia.Thedirector,DanHan-Changstartedfromamaledirectorperspectivewiththeinevitableambitiontointerpretaten-thousand-wordlongnovelbyafemalewriter,EileenChangthroughthelensofatwo-hourmovie.Inmovies,thereisitsownsetofdeletingandretention.Differentspace,time,background,authorsandeditorswillhavedifferentunderstandingandinterpretationfortheoriginaltext.Thus,therewrittenadaptationswillhavedifferentmeaningsandcharacteristics,whichisthereverberationsandre-creationfromtheoriginal.Keywords:EileenChang,GoldenCangue,TheRougeoftheNorth,abnormalpsychology,DanHan-Chang
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目次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4 第三節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內容……………………………11第二章 張愛玲〈金鎖記〉的曹七巧形象……………………15 第一節 以「發展心理學」角度談曹七巧性格的形成………………20 一、決定性格的要素…………………………………………………20 二、影響性格的形成…………………………………………………22 (一)模仿與同一化………………………………………………22 (二)條件化──教導……………………………………………23 (三)角色與期待…………………………………………………23 (四)欲求不滿的發洩處…………………………………………24 三、曹七巧的性格特質………………………………………………25 (一)鬱憤不平,敏感多忌………………………………………26 (二)要強好勝,反脣自衛………………………………………28 (三)精明細算,錙銖必較………………………………………30 (四)變態佔有,反態控制………………………………………32 第二節 曹七巧與他人之關係分析……………………………………35 一、手足至親,思仇交織──論曹七巧與兄嫂、子侄之關係……35 二、桎梏金鎖,蒼涼悲愴──論曹七巧與丈夫之關係……………37 三、不倫畸戀,抑鬱窒悶──論曹七巧與小叔姜季澤之關係……37 四、自私變態的佔有慾──論曹七巧與兒子長白之關係…………39 五、不平反態的控制慾──論曹七巧與女兒長安之關係…………41 小結………………………………………………………………………42第三章 張愛玲《怨女》的柴銀娣形象………………………45 第一節 相貌、造型分析………………………………………………47 第二節 人際關係分析…………………………………………………51 一、《怨女》柴銀娣與〈金鎖記〉曹七巧的異同…………………52 二、《怨女》中全然刪除的角色……………………………………58 第三節 欲望實踐及其女性意識………………………………………64 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柴銀娣金錢欲望實踐………………64 二、食、色,性也──柴銀娣愛情欲望實踐………………………67 三、女性意識提升?…………………………………………………71 小結………………………………………………………………………72第四章 但漢章電影《怨女》的柴銀娣形象…………………75 第一節 銀娣形象的變異………………………………………………78 一、女性自覺意識表現………………………………………………78 二、犀利潑辣與輕佻形象削弱………………………………………84 三、精明計較的程度降低……………………………………………88 四、與三爺感情出軌不倫程度大減…………………………………91 第二節 消失的文學性…………………………………………………94 第三節遺失小說的電影感………………………………………………………99 一、超現實性…………………………………………………………101 二、剪接………………………………………………………………103 三、構圖與特寫………………………………………………………106 小結………………………………………………………………………109第五章 結論……………………………………………………111參考書目…………………………………………………………121
參考書目一、張愛玲作品(一)典藏版《秧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1991年《赤地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21991年《流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31991年《怨女》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41991年《傾城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51991年《第一爐香》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61991年《半生緣》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71991年《張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81991年《紅樓夢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91991年《海上花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11992年《海上花落》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21992年《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31991年《續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41993年《餘韻》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51991年《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61994年《愛默森選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71992年《同學少年都不賤》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82004年《沉香》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192005年《重訪邊城》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典藏版202008年(二)張愛玲典藏《小團圓》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二、張愛玲研究專著(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于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曾外孫女到現代曹雪芹》台北:世界1993年9月于青《奇才逸女:張愛玲》山東山東畫報1995年出版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文集》台北皇冠1968年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建海峽文藝1994年1月子通、亦清《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2001年水晶《拋磚記》台北三民1969年7月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1973年水晶《說涼》台北:三民1995年11月水晶《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台北大地1995年王一心《張愛玲與胡蘭成:是誰傷了張愛玲的心》台北遠景2004年王拓《張愛玲與宋江》台北藍燈文化1976年王蕙玲《她從上海來:張愛玲傳奇》台北天下遠見2004年王德威《閱讀張愛玲系列之三 落地的麥子不死:從張愛玲到蘇偉貞》濟南山東畫報2004年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1996年任茹文、王豔《沉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台北團結2002年任茹文、王豔《傾城之戀:張愛玲傳》台北風雲時代2004年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台》台北未來書城2004年余斌《張愛玲傳》台中晨星1997年李歐梵《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香港牛津大學2006年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廣州花城2000年宋廣文譯車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性學三論與論潛意識》長春2004年迅雷《論張愛玲小說》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事業2000年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2000年林幸謙編《張愛玲:文學‧電影‧舞台》香港牛津大學2007年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浙江文藝1992年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1999年2月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台北21世紀1995年胡錦媛《閱讀張愛玲》台北麥田1999年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1998年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一方2003年3月夏志清《張愛玲小說評敘》合肥安徽文藝1994年唐文標《張愛玲雜碎》台北聯經1976年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1976年唐文標《張愛玲卷》台北遠景1983年張子靜、季季《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IN印刻2005年10月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1996年魏可風《鄰水照花人──張愛玲傳奇》台北聯經2001年3月魏可風《張愛玲的廣告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台北文津2005年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1983年張健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學生1984年淳子《張愛玲地圖》台北台灣商務2004年郭玉雯、張健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學生1984年莊信正《張愛玲來信箋註》台北IN印刻2008年3月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費勇《美麗又蒼涼的手勢──張愛玲傳》台北雅書堂文化2003年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1999年蔡鳳儀《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文冠1996年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1989年鄭樹森《夏志清公與「張學」》台北聯合文學1992年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北麥田1994年蘇偉貞《孤島張愛玲》台北三民2002年2月蘇偉貞《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2003年蘇偉貞《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台北三民2006年蘇偉貞《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台北IN印刻2011年10月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台中印書小舖2008年3月三、其他專著(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鶴1990年朱光潛《悲劇心裡學》台北駱駝1987年7月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9年1月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精選》北京北京大學1994年李顯杰、修倜:《電影媒介與藝術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1994年李美枝《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1995年3月六版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佛洛姆《愛的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1995年11月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1989年3月初版林素琴編著《透視心理學》台北將門文物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林逸鑫著《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台北城邦文化2008年10月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景1995年10月胡蘭成《山河歲月》台北遠景2004年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1991年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1994年馬新國《西方文論史》北京高等遠寧教育2003年高覺敷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台北師大書苑1994年5月初版張欣戊等人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發行1990年9月張國清《後佛洛伊德理論》台北揚智1996年初版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9月強贛生編著《變態心理學》台北五洲1987年9月初版章慶炳等主編《現代心理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曾昭旭《文學的哲思》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9年黃富順《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苑1989年6月初版游本寬:《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超現實主義的社會背景及精神探索》台北遠流1995年4月楊庸一《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伊德》台北允晨文化1982年11月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鄭國恩《影視攝影構圖學‧構圖》北京廣播學院2002年1月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文教1990年9月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1993年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再版Albert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TheEroticMotiveinLiterature)台北遠流1990年2月CarlGustavJung(卡爾‧榮格)著 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瀋陽遠寧教育1988年CarlG.Jung著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Type)上、下台北冠1999年EdwardMorganForster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新潮文庫1993年GeorgeWilhelmFriedrichHegel(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3月JamesMonaco著周晏子譯《如何欣賞電影‧電影語言:記號與構成法》(HowToReadAFilm)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民國74年3月再版LeeR.Bobker(李‧R‧波布克)著伍菡卿譯《電影的元素》(ElementsofFilm,1974)北京中國電影1986年8月RosemarieTong(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意思潮》台北時報1996年SimonedeBeauvoir(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TerryEagleton(特雷.伊格爾頓)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V.I.Pudovkin(普多夫金)著劉森堯譯《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原著者德文版序言》FilmTechnique,andFilmActing,1928台北書林民國69年2月四、學位論文(按論文年代排列)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889年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吳玉芳《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林沛蓁《遊走〈色,戒〉的文字與聲影──從張愛玲原著到李安改編》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999年林姿梅《張愛玲《傳奇》之精神分析顯影》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0年高詩佳《張愛玲小說的感官意象──以聲音、食物、氣味為主》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李秋鳳《張愛玲小說中重影人物的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吳淑鈴《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紀婉清《張愛玲《傳奇》之「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論文2004年鄭慧妮《張愛玲小說中書寫服裝寫作策略的探討——以〈金鎖記〉和《怨女》為例》〉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朱育纓《張愛玲小說中的感官書寫》宜蘭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朱雯彥《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余韻柔《顯學外的另一章──張愛玲電影劇本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羅涵云《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政治觀——以張愛玲作品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楊舒文《張愛玲《怨女》的美學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王欣怡《張愛玲《傳奇》小說之諷喻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樊蕙蓉《張愛玲〈金鎖記〉與蘇偉貞《沉默之島》的人物心理及女性意識》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張安怡《張愛玲小說人物淵源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邱詩婷《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蔡幸涓《張愛玲小說的敘事策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宋秀怡《張愛玲《傳奇》男性人物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劉惠芬《論張愛玲的散文》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陳世恒《從〈金鎖記〉到《怨女》再到《桂花巷》──論小說重複敘事的意義》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陳姿如《張愛玲《傳奇》小說之愛情觀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陳櫻支《張愛玲《傳奇》中家庭倫理與人性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9年郭瑜林《張愛玲及其小說《怨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張欣怡《張愛玲的服飾審美觀》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五、學術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水晶〈張著《怨女》偶拾〉台北《幼獅文藝》第27卷2期(1967年8月)王安祈〈華麗也蒼涼──京劇〈金鎖記〉的主創設計〉台北《中國戲劇》(1994-2011年)王安祈、趙雪君〈京劇〈金鎖記〉──根據張愛玲小說〈金鎖記〉與《怨女》改編〉,台北《臺灣戲專學刊》第13期(2006年7月)王玉立〈張愛玲的畫──神秘飄忽的遺傳〉台北《藝術家》第54卷第2期(2002年02月)王拓〈張愛玲的《怨女》和〈金鎖記〉〉台北《純文學》第10卷第6期(1971年12月)王瑞華〈華美而悲哀的城──張愛玲小說裡的香港定位〉台北《國文天地》第21卷第9期(2006年02月)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台北《國文天地》第15卷第9期(2000年2月)王俊佳〈黄金枷鎖下的靈魂——用接受美學解讀〈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台北《現代語文》(2009年10月)王品〈「女兒」的處境:在性政治下──析《金鎖記》〉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名作欣賞現代文學(2010年10月)。
王宏燕〈七巧夢魘:躺在床帳裡的男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9期(2010年)王友輝〈台灣國光劇團〈金鎖記〉: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福建《福建藝術》(2009年6月)王平〈美在距離——〈金鎖記〉悲劇美感的特質〉大連《遼寧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3月)王喜絨〈張愛玲的《傳奇》與繪畫藝術〉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1996年)孔麗君〈葉憲祖〈金鎖記〉的思想内涵探析〉《戲劇文學》第5期(2010年)白福才〈〈金鎖記〉人物曹七巧形象淺析〉陝西《銅川教育學院中文系學報》第11期(2003年)白曉華、楊美芬〈張愛玲〈金鎖記〉與鐵凝〈玫瑰門〉人物比較〉香港長城出版(2010年5月)。
丘慧瑩〈照花前後镜:〈金鎖記〉的美麗與哀愁〉福建《福建藝術》(2009年6月)辛金順〈文本、影像與女性符號的再複製──論張愛玲的小說電影〉台北《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06月)吳素娥〈惡之「花」──曹七巧形象的重新解讀〉《陽山學刊》第23卷第5期(2010年10月)李婷〈〈金鎖記〉七巧形象解析〉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綜合天地(2009年12月)李濱濱〈人性的顫慄──〈金鎖記〉中曹七巧的人物解讀〉河南《河南工程學院學報》文教資料(2009年6月)李豐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不」靜——淺析〈金鎖記〉的意象反覆〉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5期(2010年10月)李仕華〈折翅的親情──缺席的母愛,〈金鎖記〉中曹七巧母愛裂變的悲劇心理分析〉《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李仕華〈張愛玲〈金鎖記〉中曹七巧變態心理原因分析———從精神分析角度透視〉四川《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李福傳〈淺析〈金鎖記〉人物的精神分析〉貴州《雷山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李桂芳〈淺談人性異化──對《兒子與情人》與〈金鎖記〉的比較研究〉《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9年)李艷麗〈論〈金鎖記〉中的長安形象〉貴州《貴州大學學報》第四期(2009年)呂正〈論張愛玲小说〈金鎖記〉中曹七巧命運的悲劇性〉山東《山東聊城》(2009年)沈國清〈人格變異下的機型母愛──《母親大人》與〈金鎖記〉兩部作品母親形象之比較〉《今日南國》第139期(2009年11月)沈秀貞〈張愛玲寫鏡頭──小說與電影如何相遇﹖〉《人籟雜誌》(2004年03月)宋梅〈扭曲的人格悲劇的人生——試析〈金鎖記〉中曹七巧變態性格的形成〉《作家雜誌》WriterMagazine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2010年9月)汪德寧〈参差對照美麗蒼涼——試論〈金鎖記〉的藝術特色〉浙江《溫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月)林幸謙〈重讀〈金鎖記〉:鐵閨閣與雙重人格的儒家瘋女〉《人文中國學報》第五期(1998年)林幸謙〈重讀《怨女》──尋找女性和他者的聲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2期(1998年12月)林美秀〈張愛玲《怨女》的改寫意義〉高雄《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8期(1998年12月)林俐慈〈從〈金鎖記〉的譬喻美學閱讀人物的情感百態〉《中國語文》(2008年05月)范伯群、季進〈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1998年6月)侯爵〈《怨女》影評〉《幼獅月刊》第425期(1988年5月)段緒懿〈論張愛玲〈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形象〉四川《宜賓學院中文系學報》第17期(2009年8月)洪燕〈心理分析與民族形式的成功結合──談張愛玲的〈金鎖記〉〉貴州《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第3,4期(1995年12月)胡蓮美〈月光下的悲凉──淺析〈金鎖記〉中的三個女性形象〉《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1月)胡孜嫻〈從弗洛姆《愛的藝術》理論看〈金鎖記〉中曹七巧的悲劇人生〉《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卷第6期(2010年12月)姚璐璐〈母親心靈的「空房子」與「俄狄浦斯情结」之再現──《兒子與情人》與〈金鎖記〉中母子關係解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8月)姚璐璐〈試析《兒子與情人》與〈金鎖記〉中母親原罪意識之表現〉《外國語文》第25卷第5期(2009年10月)姚玉紅〈宗法體制下遭受貶壓的悲劇女性──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哈爾濱《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10年5月)胡靜〈清代甘肅列女群的類型分析〉北京《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7年2月)姜桂華〈張愛玲的創作力可曾衰退?──以〈金鎖記〉和《怨女》為中心的考察〉蘇州《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会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9年11月)郎銀雪〈從人格結構理論透視〈金鎖記〉中的曹七巧〉重慶《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報》安徽文學文學評論(2009年)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聯合文學》第18卷第9期(2002年07月)徐步旋〈我讀中國現代文學評論集──兼談「陳嶸的《怨女》與〈金鎖記〉之比較」〉《中華文藝》第14卷第4期(1977年12月)徐敏〈「金鎖」下的人生──張愛玲《金鎖記》曹七巧形象簡析〉山西《山西中醫學院中藥系學報》教研探索(2009年6月)徐哭怡〈張愛玲的「小氣」,魏海敏的「俗氣」──觀京劇〈金鎖記〉〉上海《戲劇雜說》祝亞峰〈異態的親情關係──張愛玲小說家庭系列的一種分析〉《亞洲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7年)翁靚芠〈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男性主體的失落〉《國文天地》第20卷第7期(2004年12月)柴鳳林〈〈金鎖記〉曹七巧的變態人生〉甘肅《伏羲中學學報》西北職教8期馬姝、李傳〈〈金鎖記〉表演與文學相得益彰的成功之作〉上海《戲劇雜說》馬家輝〈愛情的感覺〉《香港:星島日報》(2001年10月28日)孫潔〈因為了解,所以慈悲──評王安祈改编的京劇〈金鎖記〉〉《劇本》劇評孫紅俠〈時尚、重構與傳統的轉身──評台灣京劇〉《中華文化畫報》烏雲高娃〈論〈金鎖記〉中曹七巧的命運悲劇〉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語文學刊(2010年3月)張子靜〈我看張愛玲作品〉台北《印刻文學生活》(2004年03月)張子靜〈如果我寫不出來〉《明報月刊》第31卷第1期(2007年1月)張子靜〈〈金鎖記〉的真實人物(上)〉《明報月刊》第31卷第1期(2007年1月)張子靜〈〈金鎖記〉的真實人物(下)〉《明報月刊》第31卷第2期(2007年2月)張炳陽〈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倫理文化批判〉台北《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07月)張靜怡〈淺析〈金鎖記〉曹七巧蒼涼人生的形成〉《中國語文》(2009年03月)張曼君〈從「自在」到「自覺」──京劇「金鎖記」觀感〉《中國戲劇》張瑋〈曹七巧悲劇形象探析──讀張愛玲〈金鎖記〉〉《語文學刊》第4期(2010年)張玫〈閒話劇本與文本的距離——簡評電視劇〈金鎖記〉〉內蒙古《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9期(2010年9月)張蘭娜、王岳〈畸戀人生背後的重重枷鎖──〈金鎖記〉母女悲劇命運之解讀〉《绵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10年1月)張哲赢〈戲劇舞台上的婚禮——評第十一届中國戲劇節劇目〈金鎖記〉、《死水微瀾》與《鲜兒》〉《藝苑》陶春軍〈關於〈金鎖記〉中曹七巧人物形象的幾個問題〉《國文天地》第22卷1期(2006年6月)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年06月)莊宜文〈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臺灣文學學報》第9期(2006年12月)莊仲平〈尋找張愛玲小說中的上海味〉《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3期(2008年11月)陳 嶸〈《怨女》與〈金鎖記〉(張愛玲著)之比較〉《中華文藝》第12卷第5期(1977年1月)陳玉玲〈閱讀張愛玲──導讀張愛玲小說婚姻觀〉《重中論集》第3期(2002年08月)陳亭勻〈論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夢欲象徵〉《雲漢學刊》(2011年08月)陳翠英〈殘夢寂寂:張愛玲《怨女》書寫的前世今生──為京劇《金鎖記》演出而寫〉《文訊》第247期(2006年5月)陳嬋娟〈〈金鎖記〉、《源氏物语》語段中的「意境」辨〉廣西《北海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33期(2009年09月)陳凱〈放愛一條生路──解讀張爱玲〈金鎖記〉〉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語新聞學院學院》作家作品新論郭惠芬〈〈金鎖記〉中的心理描寫〉江蘇《洛社師範學校語文學刊》第5期(2001年)郭玉雯〈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年02月)郭玉雯〈〈金鎖記〉與《怨女》比較研究〉《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年11月)郭慧〈〈金鎖記〉中月亮意象的意義〉河南《駐馬店執業技術學院學報》郭萌〈永恒的人性——從張爱玲的人性觀看〈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河北《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8年7月)梁慕靈〈「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0期(2009年10月)許慧端〈〈金鎖記〉人性異化主題的心理學剖析〉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第3期(2005年)連劍鋒〈人性迷失後的「反抗」:〈金鎖記〉曹七巧形象解析〉内蒙古《體育職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12卷(2010年)常曉華〈金鎖誤红顏──京劇〈金鎖記〉之编劇說〉《劇作家》新戲品評(2010年1月)陸澤軍〈是性的扭曲毁滅了她們:論蘩漪、曹七巧的性悲劇〉《小說世界隨筆》第2期(2002年)黃子平〈更衣對照亦惘然──張愛玲作品中的衣飾〉《文學世紀》(2000年11月黃美鈴〈解析張愛玲──談作家的習慣領域〉《習慣領域期刊》第1卷第2期(2010年06月黃傲雲〈張愛玲的香港情懷〉《香港文學》第131期(1995年)曾偉禎〈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馮祖貽〈張愛玲小說中的現實世界──〈金鎖記〉的原型及其他〉《聯合文學》第179期(1999年9月)傅雷〈張愛玲小說、張愛玲文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第4卷(1996年)賀國光〈曹七巧和她的夢──對〈金鎖記〉的一種精神分析學解釋〉蘇州《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09年12月)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12)──析評張愛玲長篇《怨女》〉《書評》第61期(2002年12月)葉如芳〈張愛玲小說中女性服飾形象與民國初年月份牌的互讀〉台北《育達學報》第十八期(2004年12月)趙淑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怨女》──對女性自主思想的探討〉《豐商學報》第6期(2001年6月)趙銳〈〈金鎖記〉中曹七巧的精神三境〉《文學教育》第218期(2009年08月)寧西林〈〈金鎖記〉中曹七巧命運悲劇的原因〉河南《鄭州華信學院》第218期(2010年)葛艷奇〈從〈金鎖記〉到《怨女》──七巧與銀娣之比較兼及張愛玲的文藝觀〉《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8月)劉朝玲〈變態的心理,扭曲的人生──《金鎖記》曹七巧形象簡析〉《焦作大學學報》第二期(2002年6月)劉紹銘〈書評──《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劉婭〈一步步走進沒有光的所在──淺析話劇〈金鎖記〉中姜長安的悲劇命運〉安徽安徽大學中文系《文藝評論》劉旭〈〈金鎖記〉中曹七巧心理特徵論析〉河南《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9年12月)劉禎〈台灣京劇發展的新里程——評國光劇團的京劇〈金鎖記〉〉《戲劇文學》第4期(2010年)劉芳婧〈淺談戀子情結——對《兒子與情人》與〈金鎖記〉》的比較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作家作品新論劉東玲〈隱與顯之間——〈金鎖記〉與《怨女》的比較分析〉海口《河南師範大學學報》比較文學(2008年12月)蔣興立〈新編京劇〈金鎖記〉與原著小說之較析〉《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月)鍾正道〈從佛洛伊德學說看張愛玲小說中的自戀〉《文學新鑰》第八期(2008年12月)謝柏梁〈層層枷鎖重沉沉:〈金鎖記〉從小說到京劇的嬗變〉《戲劇學刊》第6期(2007年7月)譚正冲、莫開剛〈一顆被金錢扭曲的靈魂──張爱玲〈金鎖記〉的文本分析〉《天府新論》(2009年6月)羅卡、顧君豪、廖婉雯採訪文稿,廖婉雯整理〈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收錄《香港國際電影節刊物》第22屆(1997年11月)蘇紅〈論張愛玲小說的藝術形式表示〉安徽《現當代文學研究》第2期(2010年)嚴紀華〈張愛玲的影劇王國〉台北《中國現代文學季刊》第2、3期(2004年09月)黨保國〈張愛玲的殘酷之美〉遼寧《武警瀋陽指揮學院教研部語言教研室文學評論》第9期(2010年)LeoOu-FanLee:〈EileenChangandChnema〉香港《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2卷第2期(1999年1月)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
2.
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
3.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
4.
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
5.
張愛玲散文研究
6.
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
7.
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
8.
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
9.
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
10.
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
11.
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
12.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13.
顯學外的另一章--張愛玲電影劇本研究
14.
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
15.
張愛玲《傳奇》小說之諷喻研究
1.
鍾正道〈從佛洛伊德學說看張愛玲小說中的自戀〉《文學新鑰》第八期(2008年12月)
2.
謝柏梁〈層層枷鎖重沉沉:〈金鎖記〉從小說到京劇的嬗變〉《戲劇學刊》第6期(2007年7月)
3.
蔣興立〈新編京劇〈金鎖記〉與原著小說之較析〉《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月)
4.
劉紹銘〈書評──《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5.
趙淑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怨女》──對女性自主思想的探討〉《豐商學報》第6期(2001年6月)
6.
葉如芳〈張愛玲小說中女性服飾形象與民國初年月份牌的互讀〉台北《育達學報》第十八期(2004年12月)
7.
楊昌年〈百年僅見一星明(12)──析評張愛玲長篇《怨女》〉《書評》第61期(2002年12月)
8.
馮祖貽〈張愛玲小說中的現實世界──〈金鎖記〉的原型及其他〉《聯合文學》第179期(1999年9月)
9.
曾偉禎〈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10.
黃子平〈更衣對照亦惘然──張愛玲作品中的衣飾〉《文學世紀》(2000年11月
11.
郭玉雯〈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年02月)
12.
郭玉雯〈〈金鎖記〉與《怨女》比較研究〉《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年11月)
13.
陳翠英〈殘夢寂寂:張愛玲《怨女》書寫的前世今生──為京劇《金鎖記》演出而寫〉《文訊》第247期(2006年5月)
14.
陳玉玲〈閱讀張愛玲──導讀張愛玲小說婚姻觀〉《重中論集》第3期(2002年08月)
15.
莊仲平〈尋找張愛玲小說中的上海味〉《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3期(2008年11月)
1.
張愛玲<金鎖記>之台灣閱讀史,1957-2011
2.
論張愛玲《傾城之戀》之人性葛藤
3.
張愛玲與蘇偉貞《沉默之島》的人物心理及女性意識
4.
張愛玲小說之畸戀書寫研究
5.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6.
張愛玲及其小說中的婚戀愛情觀研究
7.
張愛玲小說男性書寫研究
8.
蒼涼與孤獨--以張愛玲小說中之女性人物為研究對象
9.
張愛玲小說中書寫服裝寫作策略的探討——以〈金鎖記〉和《怨女》為例
10.
張愛玲小說中雙親形象研究
11.
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互文性研究
12.
張愛玲及其小說《怨女》研究
13.
從〈金鎖記〉到《怨女》再到《桂花巷》──論小說重複敘事的意義
14.
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
15.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張愛玲《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如何變成陰毒變態的怨女? - 樵客
曹七巧是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主人公,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悲劇人物。 在小說中,出身麻油店的曹七巧被被哥哥嫁給望族姜家殘疾的二爺,成了 ...
- 2怨女 - 中文百科知識
與《金鎖記》
- 3〈金鎖記〉與《怨女》比較研究 - 個人網頁空間
其次,. 張愛玲曾說:「我的小說裏,除了〈金鎖記〉裏的曹七巧,全是些不澈底的人. 物。」 7. 這個澈底的人物是否在寫作過程中,因為個性與心理過於強烈而擁有了.
- 4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
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摘要張愛玲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由於自己本身的成長經驗即充滿著傳奇性、充斥著不幸與晦暗,因此張愛玲總以超凡 ...
- 5从《金锁记》到《怨女》,看张爱玲的和解和宽容 - 知乎专栏
我是先看了《金锁记》,然后看了《怨女》。在看到婚后情节描写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自己记错了,反复确认这两篇是同一个素材。 《金锁记》,约18000字,创作于194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