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如果電腦有神經,可以教它做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 若將資料比喻為原料(data),機器學習就是處理器(processor),AI 人工智慧相當於結果(outcome) 。

而「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 ... 中央研究院 搜尋 關閉 首頁 最新文章 主題分類 人文與社會科學 數理科學 生命科學 專欄總覽 創新研究 社會熱議 人物觀點 轉載授權 關於我們 選單 首頁 最新文章 主題分類 人文與社會科學 數理科學 生命科學 專欄總覽 創新研究 社會熱議 人物觀點 轉載授權 關於我們 訂閱電子報 搜尋 【深度學習】如果電腦有神經,可以教它做什麼? 深度學習(DeepLearning) 若將資料比喻為原料(data),機器學習就是處理器(processor),AI人工智慧相當於結果(outcome)。

而「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方式,讓電腦像長了神經網路般,可進行複雜的運算,展現擬人的判斷及行為,是現今AI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

許多人試著進入「深度學習」領域,卻發現教材明明都是中文字,卻完全看不懂。

圖│iStock、NickYoung(圖說原作│研之有物) 如果上圖有打中你,本文整理2017中央研究院AI月系列活動中,國內外專家分享的深度學習思維與應用。

希望能讓深度學習成為各位小智的寶可夢,在人工智慧這條路上,走出樂趣與成就感。

深度學習:讓電腦長神經,教它判斷決策1960年代起,科學家就試著透過各種機器學習技術,教電腦擁有人工智慧,例如會下西洋跳棋的電腦程式。

但這跟現在的AlphaGo相比似乎不算什麼?這部分拜賜於電腦運算效能大幅提升、大量供訓練使用的資料,以及深度學習技術近幾年的突破性進展。

人腦思考仰賴神經網路的運作,科學家也透過設計函數模組,在電腦中組成「類神經網路」,讓電腦藉由餵養的訓練資料,歸納出背後的規則,做出最適合的判斷。

圖│iStock(圖說原作│研之有物) 從上圖可以看到,這是深度學習與傳統機器學習技術的最大差別:電腦有了四通八達的神經網路!透過層層非線性函數組成的神經網路、及精心規劃的權重訓練過程,電腦學會在未曾經驗過的情境下做出最適當的反應。

訓練深度學習模型就像教小孩,給予足夠的人生經驗,透過神經網路學習,讓電腦未來自己判斷怎麼做比較好。

若將深度學習比喻為手拉坏,陶土就是資料,陶碗成品是電腦自動找出來的函數(function),而目前有的「拉坯機」為TensorFlow,PyTorch,MicrosoftCNTK,Keras等程式庫,其中Keras算是TensorFlow的官方介面,比較容易上手、適合初學者。

而核心處理器GPU就像拉坯機的電源,若是GPU強大又穩定,深度學習的運算速度會更快。

但最重要的是,身為手拉坏師傅的你,要如何教導電腦這位學徒。

「深度」在於神經網路的層層結構小時候爸媽會拿著圖書,教你辨認“1”,”2″,“3”每個數字的長相,若要教電腦辨識數字“2”,要先從該影像一個個像素(pixel)開始分析,經由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層函數組成的神經網路運算,最後判斷出這個影像「最可能」為數字“2”。

先教電腦定義每個影像的值,再透過神經網路的層層非線性函數運算,判斷這個影像最可能為哪個數字,信心水準比值最高者為答案。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李宏毅) 為了達到較高的信心水準,有兩個關鍵:給與足夠的訓練資料,以及設計出優秀的神經網路。

深度學習的神經網路結構,該長什麼模樣?目前主流作法有CNN(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RNN(RecurrentNeuralNetwork)和GAN(GenerativeAdversarialNetwork)等等,各有信徒支持的優點。

深度學習常使用的三種神經網路架構示意:CNN,RNN,GAN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李宏毅) CNN善於處理空間上連續的資料,例如影像辨識;RNN適合處理有時間序列、語意結構的資料,例如分析ptt電影版的文章是好雷或負雷;而GAN生成器(generator)與鑑別器(discriminator)的對抗訓練模式可以輔佐電腦「觀全局」,不會忘記自己做過的步驟而發生窘況,像是教電腦自動畫皮卡丘時,忘記自己已經畫了一個頭,最後畫出兩個頭。

強大的AlphaGo如何深度學習?與AlphaGo對弈的柯潔曾表示:「與人類相比,我感覺不到它(AlphaGo)對圍棋的熱情和熱愛。

我會我用所有的熱情去與它做最後的對決」。

若以情感面來探討,確實為難AlphaGo。

因為在AlphaGo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訓練的資料並沒有任何熱血動漫或情書情歌,而是一張又一張專業的棋譜影像資料。

台大電機系李宏毅教授以《棋靈王》漫畫的棋譜比喻說明,請見下圖。

透過眾多棋譜影像訓練,電腦可以學會根據目前棋盤上的局面,判斷下一步應該落棋於何處。

本圖以《棋靈王》漫畫情節來比喻。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棋靈王》漫畫、李宏毅) 異質神經網路(HIN):教電腦找到不同種資料的關連 除了「深度」,也別忘了「廣度」,把不同類型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可讓分析結果更精準。

來自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校區的俞士綸教授點出,通常企業機關擁有的數據,是從各種不同管道蒐集而來,往往屬於不同型態。

例如Google呈現搜尋結果建議時,除了看搜尋的關鍵字,也會參考使用者平常Gmail常用哪些字,或使用者正位於GoogleMap上的哪個位置。

這需要透過HIN異質神經網路(HeterogeneousInformationNetworks)技術,來理解並串連不同種類資料之間的關係。

俞士綸教授以藥物研發為例,在藥物合成或試驗前,可先透過深度學習分析相關資料,瞭解化合物的藥效會控制哪個基因、該基因和哪個通道有關係,或了解某個副作用會由哪兩種化合物引起(註一)。

這些深度學習的分析結果,再搭配和生醫或化學專家討論,有助縮減研發藥物的時間和花費。

透過深度學習,幫助判斷哪個藥物研發路徑比較重要(不同顏色的箭頭),及預測某個藥物能不能治療某種疾病。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俞士綸) 深度學習,超幅提升電腦視覺能力1960年代,人工智慧先驅者MIT教授MarvinMinsky曾說「給我三個月,還有一位大學生,我要讓電腦可以辨識影像」,但當時電腦的聰明程度只會畫一些簡單的圓形、正方形,後來MarvinMinsky和學生GeraldSussman宣告這個挑戰失敗。

到了1990年代,電腦視覺(ComputerVision)有更進步的發展,例如由DavidLowe發表的SIFT(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演算法,用來描述影像中的局部特徵,藉以偵測影像或影片在位置、尺度、角度上的對應及變異。

SIFT電腦視覺演算法:先算出影像中每一個小區塊的方向性與梯度變化,再整合成各大區塊的方向性與梯度變化,降低資料的維度和雜訊,以利後續應用。

圖│陳彥呈 現在大家常用的panorama全景攝影、3D模型建立、VR影像縫合等技術,皆應用到SIFT或類似的演算法;而NASA在外太空拍下火星地景照片時,也是透過SIFT演算法來比對地景特徵。

NASA在外太空以俯視及平視兩種角度拍下火星地景,再透過SIFT演算法,辨認出同區域的視覺特徵(照片中的彩色小圓圈)。

圖│陳彥呈 時間來到2017年,受惠於深度學習的進展,電腦視覺技術彷彿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智人,發展出優異的影像辨識及理解技術,並成功應用於各行業與生活中。

例如:在生產線上辨識紡織品花紋的瑕疵,以及網美愛用的修圖APP──辨識痘痘的位置並套上讓肌膚平滑的濾鏡。

影像辨識技術:早期演算法只能辨識一些簡單的特徵,現在透過深度學習,電腦可以辨識看到的汽車、自行車、行人等等,算出相對應的距離,並判斷哪些目標需要注意。

圖│NvidiaLaunchesDrive–TheComputerSelf-DrivingCarsHaveBeenCryingOutFor 運用深度學習教電腦辨識視覺特徵,發展到極致可望革新人類的生活。

Viscovery研發副總裁陳彥呈博士在演講中分享,現今NVIDIA的自動駕駛系統,從頭到尾只教電腦一件事:「辨認哪裡還有路可以開,才不會撞上」。

秉持這個單純的概念,擴增訓練的影像資料、優化深度學習的神經網路,NVIDIA自動駕駛系統的影像辨識正確性、反應速度和駕駛時速,不斷提升到可以上路的程度。

NVIDIA自動駕駛系統:用深度學習,教電腦辨認哪裡有路可走,才不會撞上任何障礙物。

圖│VolvoCarsandAutolivSelectNVIDIADRIVEPXPlatformforSelf-DrivingCars 但自動駕駛車上路後,有哪些變因是神經網路算不出來的?陳彥呈舉例,當交通信號燈從黃燈變為紅燈時,自動駕駛系統會辨認燈色,並判斷該剎車停下來。

但若這時後方一輛人類駕駛的車輛,可能趕時間認為應該要闖黃燈,就會撞上自動駕駛車。

這該優化的是電腦的判斷力呢?還是人類的判斷力呢?雖然將深度學習應用到電腦視覺領域,看來走在時代最前端,可以幫人類完成許多事,但陳彥呈以黑客松(hackathon)競賽的範例來提醒,人們在進行深度學習研究時經常忽略的考量。

黑客松競賽中,學員提出用深度學習教電腦辨認「機車違規亂停」,幫助解決街道亂象。

圖│研之有物 用100張違規停車的照片,加上100張依規停車的照片,透過150層的ResNet深度神經網路來訓練電腦,辨認出違規停車。

聽起來是很棒的點子。

陳彥呈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這最大的挑戰在於:第一層輸入訓練電腦的影像資料中,「機車」和「腳踏車」的視覺特徵變異,遠大於地上「白線」和「紅線」的視覺特徵變異,會讓電腦誤以為要學習辨認「機車」和「腳踏車」的不同,而無法辨認出「白線」和「紅線」。

就像要教小狗「坐下」,但卻說了很多不同語言的「坐下」,或同時伴隨華麗的手勢,會混淆小狗究竟該辨認哪個特徵,無法做出正確的反應。

一開始準備訓練深度學習模型的資料時,就要處理乾淨,有助於後續神經網路的運算表現。

深度學習:一天24小時不夠用QQ中研院資訊所陳昇瑋研究員在演講中說明:深度學習讓電腦具備從繁雜資料中歸納規則的能力,但電腦畢竟不像人腦直覺,過程中還要教電腦處理各層函數的權重(weights)與偏差(bias)。

台大電機系李宏毅教授分享教電腦辨識”2”的經驗,需要餵給電腦一萬張以上的手寫數字影像資料。

而若要訓練電腦自動畫出二次元人物頭像,為了達到看起來會想戀愛的精美程度,至少要運算5萬回合(epoch),而每跑100回合可能就耗費大半天光陰。

透過GAN生成式對抗網路,跑了5萬回合後,教電腦自動畫出二次元頭像的成果。

某幾個頭像是否看了感到心動?圖│GAN学习指南:从原理入门到制作生成Demo、李宏毅 打算將鐵杵磨成繡花針的老婆婆,曾經感動李白奮發向上,而若李白來到這個時代,看到電腦科學家不屈不撓的「深度學習」精神可能會雙膝一軟。

若您是某企業的高階長官,千萬別對軟體工程師說:「這有資料,現在深度學習不是很紅嗎?試試看,一個禮拜後報告。

」任何人工智慧技術,都需要時間淬煉。

XXX工作會消失?天網會消滅人類? (左圖)中間高台的人正在唸故事給工作的人們聽(右圖)拿著竹竿敲窗戶的morningcall服務圖│陳彥呈 隨著科技發展,現在有音樂串流平台,可以排解工作煩悶。

早上也能透過智慧手機鬧鐘,讓自己在降低起床氣的旋律中睜開眼睛。

這些是在留聲機及鬧鐘尚未出現前,曾經有的人工服務,但現在圖中的工作都已經消失了。

唯一不變的,是變的本身(Changeistheonlyconstant)─古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 幫助人們完成做不到的任務、解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這是自始至終發展人工智慧的目標。

以中研院「106年度資料科學種子研究計畫」正在進行的研究為例(註二),人工智慧可望幫忙解決生活中許多問題,包含:透過行動上網訊號來觀測人口流動,並預測傳染病的傳染區域途徑;藉由分析近年來交通事故的地方法院民事判決,歸納出法官如何衡量肇事責任的分配;亦可透過電腦視覺分析蛾類的體色,了解體色變化與氣候變異的關係。

現階段人工智慧受惠於深度學習,雖然相當強大,但尚有許多限制有待突破,電腦科學家們仍在蒐集訓練資料、優化神經網路、改善運算效能這條路上馬不停蹄。

對於想踏入深度學習領域的初心者,李宏毅教授在演講中說出相當真實的心聲: 你看別人做手拉坏好像很容易,但自己做下去會有各種崩潰,深度學習也是一樣。

心法在於你要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出來! 2017中央研究院AI月活動現場,講師正在向大家說明,如何建構精巧的深度神經網路。

圖│研之有物 看完這篇文章,當媒體下標天網要消滅人類、機器人發展自己的語言嚇壞工程師時,相信你已了解深度學習的能力與發展可能性。

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郭宗杰教授,在演講中笑著說:「因為不懂,會把它(深度學習)講得非常強;但如果懂了,就會知道它其實相當地有限,不要被外行人的說法嚇到。

」無論何種身分,若對於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的最新發展感興趣,後續中央研究院資料科學種子研究群的活動現場有個位子,留給未來的你。

2017-08-17 採訪撰文|林婷嫻 美術設計|張語辰 延伸閱讀 2017中研院AI月活動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註一.“PathSim:MetaPath-BasedTop-KSimilaritySearchinHeterogeneousInformationNetworks”,PVLDB,2011. 註一.“IntegratingMeta-PathSelectionwithUserGuidedObjectClusteringinHeterogeneousInformationNetworks”,.ACMKDD,2012.(BestPaper) 註二.106年度資料科學種子研究計畫最終核定名單 迎接AI,先做到「AIReady」。

作者:陳昇瑋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間有什麼區別?作者:MichaelCopeland 人工智慧科普活動資訊科學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上一頁Previous血壓飆高、心情憂鬱、注意力不集中……你吃對食物了嗎? Next當活不下去成為事實,抗爭就是義務──噍吧哖事件下一篇 相關文章 文科人看過來!如何讓AI成為你的助力?專訪「AI界李白」蔡宗翰 2022-07-15 天生斜槓的數學物理學家──專訪程之寧 2022-02-24 今晚,想來場臨時音樂會?讓AI虛擬音樂家幫你實現! 2021-10-27 AI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7 【四週年活動】研之有物電子報訂閱+抽獎! 2021-05-04 COVID-19抗疫作戰的關鍵少數──中研院P3實驗室,開箱! 2021-03-17 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 ©COPYRIGHT2022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research.sinica.edu.tw   訂閱電子報 立即訂閱研之有物電子報,一起探索這世界 Email 訂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