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簡稱憲法增修條文)是中華民國政府為回應台灣民主化的呼聲與本土化等政治情勢而新增的《中華民國憲法》條文。

增修條文與憲法本文分開,在不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5月10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管轄區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批准1991年4月22日施行(英語:Effectivedate)1991年5月1日制度半總統制、共和立憲制、單一制分支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國家元首總統立法機構立法院(一院制)行政機構行政院司法機構司法院地方制度單一制選舉人團無立法機構首設1992年1月1日(國民大會)1993年2月1日(立法院)修正次數7次最近修正2005年6月10日審議者國民大會副署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於臺北市通過(總數583名,出席470名,贊成457名)取代中華民國憲法的大多數條文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系列條目 政府(沿革) 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憲政史)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直接選舉與罷免 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國民大會(已凍結) 一府五院 總統 總統:蔡英文 副總統:賴清德 總統府 秘書長:李大維 國史館 中央研究院 國家安全會議 主席:蔡英文 秘書長:顧立雄 國家安全局 行政 行政院(內閣) 院長:蘇貞昌 副院長:沈榮津 秘書長:李孟諺 政務委員 行政院會議 中央行政機關(部會) 立法 立法院(國會) 院長:游錫堃 副院長:蔡其昌 秘書長:林志嘉 立法委員 立法院會議 司法 司法院 院長:許宗力 副院長:蔡炯燉 秘書長:林輝煌 司法院大法官 憲法法庭 司法院會議 最高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懲戒法院 考試 考試院 院長:黃榮村 副院長:周弘憲 秘書長:劉建忻 考試委員 考試院會議 考選部 銓敘部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監察 監察院 院長:陳菊 副院長:(待提名) 秘書長:朱富美 監察委員 監察院會議 審計部 國家人權委員會 地方自治 行政區劃(沿革) 地方政府 省(已虛級化)/直轄市 縣/市 政治 政黨 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立法院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選舉與罷免 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華民國選舉 總統、副總統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立法委員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最近選舉:2018年 中華民國罷免 最近罷免:2021年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全國性公民投票 地方性公民投票 最近投票:2018年 其他相關條目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軍事 海峽兩岸關係(關係史)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政治主題中華民國主題中國主題臺灣主題閱論編 中華民國憲政史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911年)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 天壇憲草(1913年) 中華民國約法(1914年) 民八憲草(1919年) 中華民國憲法(1923年) 民國憲法案(1925年)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1931年) 五五憲草(1936年) 憲政期成會憲法草案(1940年) 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1946年) 中華民國憲法(1946年)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7年) 憲政研討委員會憲法草案(1966年)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1991年) 現行之憲法為1946年通過之《中華民國憲法》及2005年通過之第七次《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閱論編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簡稱憲法增修條文)是中華民國政府為回應台灣民主化的呼聲與本土化等政治情勢而新增的《中華民國憲法》條文。

增修條文與憲法本文分開,在不變更原有憲法架構的原則下,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條文,使憲法能在政府實際統治領土(自由地區)順利運行。

自1991年(民國80年)5月1日首次公告施行以來經過七次修訂,現今施行的是2005年(民國94年)6月10日公告的第七次增修版本。

[1]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制定,在中華民國歷史及臺灣歷史上有著重大意義。

條文中明定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實際管轄領土稱為「自由地區」,僅有由自由地區之國民擁有完整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此外,條文中也對總統直接民選、國會選舉、中央政府組織、省制等規範做出大幅度的修改或凍結。

憲法增修條文使憲政體制得以順利運行,讓中華民國在臺灣得以實現自由民主的國家制度。

至今憲法七次增修皆由國民大會通過,但依照2005年(民國94年)所完成之第七次增修,往後之憲法修正及領土變更程序改為由立法院提出並經過半數自由地區的國民投票同意生效,目前為止未有修憲案依照此規定獲得通過。

目次 1制定背景 2中央政府及中央民意機關 3歷次增修沿革 3.1第一次增修 3.2第二次增修 3.3第三次增修 3.4第四次增修 3.5第五次增修(違憲失效) 3.6第六次增修 3.7第七次增修 4參考文獻 5參見 6外部連結 制定背景[編輯] 1980年代,臺灣民主化的呼聲逐漸獲得臺灣人認同,而訴求民主化改革的社會運動更是在1987年解嚴後蓬勃發展。

1990年3月爆發野百合學運,提出「廢除臨時條款」和「召開國是會議」等訴求。

1990年5月22日,李登輝在總統就職記者會上表示,計畫在一年內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回歸正常憲政體制。

但因臺灣海峽兩岸分治現狀仍未改變,為適應現狀,故將部分憲法條文凍結,再以修正案的方法修憲[2]。

依照當時制度,有修改憲法權力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中,多數代表在1947年選出後已經43年沒有進行改選,被譏為「萬年國會」,民意基礎相當薄弱。

故經過執政黨中國國民黨的憲政改革策劃小組與在野黨民主進步黨在國是會議中協商後規畫採用「一機關兩階段」修憲原則,先由現有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處理必要條款與制定國會全面改選法源。

其他憲政改革議題由改選後的第二屆國民大會處理,以維持憲法的民意基礎。

1991年4月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依照憲法第174條第一款的修憲程序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與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依照國民大會決議,李登輝總統在1991年(民國80年)4月30日依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第十項之規定,公告自5月1日起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同年5月1日,李登輝公告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時公佈國民大會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制定後隨即舉行了國民大會全面改選接手修憲,增修條文在李登輝時代共增修六次,陳水扁時代增修憲法一次。

現行有效的條文為2005年6月10日由陳水扁總統公佈的第七次增修條文。

中央政府及中央民意機關[編輯] 第四次增修後,政府體制為半總統制,總統有解散立法院之權力 中央政府的權力分立運作機制為改動最多的部份,憲法增修條文將政體由原憲法的議會制改為半總統制,加強直接民權行使,並簡化國會制度及地方制度,以利在領土及人口相對小的自由地區實行。

政府組織 現行《增修條文》規定 原《憲法》規定 政體 半總統制 議會制 國家元首 總統-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總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政府首腦 行政院院長-總統直接任命,立法院可對其提出不信任案 行政院院長-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 國會 立法院(一院制) 立法委員由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四年 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三院制)[3] 國民大會代表由全國人民直接選舉,任期六年 立法委員由全國人民直接選舉,任期三年 監察委員由省級議會間接選舉,任期六年 司法 司法院大法官-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期八年 司法院院長、副院長由大法官兼任,任期不受保障 司法院大法官-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期九年 司法院院長、副院長非大法官,僅管轄及監督院務 其他機關 考試院-首長與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期四年監察院-首長與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期六年 考試院-首長與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期六年(監察院為議會機關) 地方制度 省制虛級化,其下縣市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省縣二級地方制度 任期灰字者為憲法未規定,但由各院組織法規定之任期。

歷次增修沿革[編輯] 憲法修正 國民大會 投票 總統 公告施行日期 備註 屆別 代表選出年份 日期 代表人數 出席 贊成 第一次 第一屆 1947年、1969年、1986年 1991年4月22日 583 470 457 李登輝 1991年5月1日 增修條文建立 第二次 第二屆 1986年、1991年 1992年5月27日 403 285 277 1992年5月28日 第三次 第二屆 1991年 1994年7月28日 321 220 215 1994年8月1日 第四次 第三屆 1996年 1997年7月18日 333 269 261 1997年7月21日 第五次 第三屆 1996年 1999年9月3日 315 214 211 1999年9月15日 大法官判決違憲失效 第六次 第三屆 1996年 2000年4月24日 314 287 285 2000年4月25日 第七次 任務型 2005年 2005年6月7日 300 298 249 陳水扁 2005年6月10日 現行條文 第一次增修[編輯] 參見: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和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在不修改憲法本文、不變更五權憲法架構的原則下,在民國80年(1991年)4月議決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至第十條,同年5月1日由總統公布,是為第一次憲法增修條文,主要內容為: 明定第二屆中央民意代表產生的法源、名額、選舉方式、選出時間及任期。

總統發布緊急命令後,提交立法院追認期限從一個月縮短為10天。

賦予存在已久的機關(國家安全會議、國家安全局及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以法源使其就地合法。

明定兩岸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4] 第二次增修[編輯] 參見:省縣自治法和憲法法庭 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在民國80年(1991年)12月21日經由選舉產生。

民國81年(1992年)5月,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一次臨時會議決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十一條至第十八條條文(廢止第三;四條及第五條第三項關於監察委員的條文),同年5月28日由總統公布,是為第二次憲法增修條文,主要內容為: 國民大會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

國民大會代表自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起,每四年改選一次。

將總統、副總統的選舉方式,改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選舉產生,任期改為四年。

賦予地方自治明確的法源基礎,並且開放省市長民選。

監察院從政權(民意)機關改為治權機關;監察委員產生方式,由原來的由省市議會選舉,改為由總統提名;同時將總統對考試院、司法院、監察院有關人員的提名,改由國民大會行使同意權。

充實基本國策,加強對文化、科技、環保與經濟發展,以及婦女、原住民、殘障同胞(身心障礙人士)、離島居民的保障與照顧。

明定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政黨違憲的解散事項。

第三次增修[編輯] 參見: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 民國83年(1994年)7月間,第二屆國民大會第四次臨時會將第一次及第二次憲法增修條文全盤調整,修正為第一條至第十條,並經議決通過,同年8月1日由總統公布,是為第三次憲法增修條文,主要內容為: 國民大會自第三屆起設議長、副議長各一人。

確定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方式;罷免案由國民大會提出,經人民投票同意通過。

總統發布依憲法經國民大會或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員之任免命令,無須行政院院長之副署。

「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

第四次增修[編輯] 參見:立法院對行政院院長提名之同意案、立法院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和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本次憲法增修,是經過國民黨及民進黨在國家發展會議中的共識而進行的。

1996年12月,時任總統李登輝舉行國家發展會議;會議中,為了要把行政院院長一職改由總統任命不用經立法院同意,時任總統李登輝以「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及「凍結臺灣省省長及臺灣省議會選舉」來交換。

可是,此舉對時任臺灣省省長宋楚瑜產生巨大的政治打擊,而且國民黨亦有人指此舉為時任總統李登輝發表特殊兩國論的開端,為國民黨在2000年總統選舉中分裂種下遠因。

[來源請求] 行政院與立法院的關係原本是近似內閣制中行政權及立法權的關係;但修憲後,行政院院長在總統任命後無須經立法院同意,但立法院行使倒閣權後總統可以解散立法院。

總統幾乎掌握了所有行政權,導致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院長有責無權。

國民黨及民進黨稱這樣制度為「改良式的雙首長制」。

但條文的漏洞和缺陷在民進黨上台後逐漸顯露,並在陳水扁政府後,形成近八年少數政府的政治困局。

[來源請求] 1997年(民國86年)6、7月間,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將第三次憲法增修條文全盤調整,修正為第一條至第十一條,於7月18日議決通過,同年7月21日由總統公布,是為第四次憲法增修條文,主要內容為: 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之,不用經立法院同意。

總統於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後十日內,經諮詢立法院院長後,得宣告解散立法院。

對於總統、副總統彈劾權由監察院改為由立法院行使之,並僅限於犯內亂、外患罪。

將覆議門檻由三分之二降至二分之一。

立法院立法委員自第四屆起增至二百二十五人。

司法院設大法官十五人,並以其中一人為院長、一人為副院長,自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起實施;司法院大法官任期八年,不分屆次,個別計算,並不得連任。

增列司法預算獨立條款。

凍結省級自治選舉,省設省政府、省諮議會,省主席、省府委員、省諮議會議員均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之。

增列扶植中小型經濟事業條款。

取消教科文預算下限。

第五次增修(違憲失效)[編輯] 參見:國民大會代表自肥案 本次修憲是歷次修憲中最引起社會爭議的一次。

此次修憲包括國民大會代表自行延任,甚具爭議。

由於國民大會的未來動向是傾向廢止,以立法委員選舉政黨比例產生。

在國民大會議長蘇南成的帶頭下,國民大會通過這一修憲案。

1999年(民國88年)9月3日,第三屆國民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修正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第四條、第九條及第十條條文,同年9月15日由總統公布,是為憲法第五次增修,主要內容為: 國民大會代表第四屆為300人,自第五屆起為150人,依規定以比例代表方式選出之。

並以立法委員選舉,各政黨所推薦及獨立參選之候選人得票數之比例分配當選名額。

國民大會代表於任期中遇立法委員改選時同時改選,連選得連任。

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至第四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之日止,不適用憲法第28條第1項之規定。

(失效) 第四屆立法委員任期至2002年6月30日止。

第五屆立法委員任期自2002年7月1日起為四年,連選得連任,其選舉應於每屆任滿前或解散後60日內完成之。

(失效) 增訂國家應重視社會福利工作,對於社會救助和國民就業等救濟性支出應優先編列。

增列保障退役軍人條款。

針對保障離島居民條款,增列澎湖地區。

註:本次修憲之第一、四、九、十條經大法官會議第499號解釋文指出,因違背修憲正當程序,於解釋文公佈當日(2000年3月24日)起即時失效,回退到第四次修憲內容。

[4] 立法者於一般非修憲性法案時是否要以記名投票或不記名投票來進行決議,屬於議會自治範圍,司法機關應予以尊重。

然對於修改憲法,此種最直接體現國民主權的行為,應當秉持公開透明原則,讓人民能予以觀察理性討論,始具有修憲正當性。

今日國大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試圖通過修憲案,乃違反公開透明原則,其修憲瑕疵已明顯重大到無需調查就可以確認,有違修憲程序。

又國民大會所欲增修之條文,雖與憲法本文屬同一位階,然而大法官指出憲法中有些基礎價值係整部憲法之所以存在的根基,若容許修憲者予以修改,將造成整部憲法的崩解,不再是原本的中華民國憲法。

此處大法官所欲表達者,乃是憲法之中有某些基本價值是原先就設定好的,就算修憲機關有權修憲,但也不能修改此些基本價值,這些價值比其他憲法條文更高上一階。

而這些憲法最高位階價值被大法官總稱為《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包括:民主共和國原則、國民主權原則、憲法第二章保障人民之權以及權力分立即制衡等。

第六次增修[編輯] 2000年4月間,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將第五次憲法增修條文以全文修正模式予以修正,修正後全文共計十一條,於4月24日議決通過,同年4月25日由總統公布,是為第六次憲法增修條文,主要內容為: 國民大會代表300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經公告半年,或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時,應於3個月內採比例代表制選出之。

比例代表制之選舉方式以法律定之。

國民大會之職權為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議決立法院提出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

國民大會代表於選舉結果確認後10日內自行集會,國民大會集會以一個月為限。

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與集會期間相同。

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至2000年5月19日止。

(取消第四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副總統缺位時,改由立法院補選。

總統、副總統之罷免案,改由立法院提出,經人民投票同意通過。

立法院提出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刪除不限於犯內亂、外患罪。

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

增列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全體立法委員依法決議,並提經國民大會依法複決同意,不得變更之。

司法院大法官除法官轉任者外,不適用憲法第八十一條及有關法官終身職待遇之規定。

總統對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等三院有關人事的提名,由國民大會改為立法院行使同意權。

第七次增修[編輯] 參見:2005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和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2004年(民國93年)8月24日,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

經公告半年後,於2005年(民國94年)5月14日選出任務型國大代表三百名,並於同年6月7日複決通過修正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第二條、第四條、第五條及第八條條文,並增訂第十二條條文,同年6月10日由總統公佈施行,主要內容為: 總統、副總統彈劾案須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以上之決議,由司法院大法官召開憲法法庭審理。

改由公民複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

此舉移除國民大會全部職務形同廢除。

領土變更、修憲程序:立法委員四分之一提議,四分之三出席,出席委員四分之三決議,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即為通過。

立法委員自第七屆起,席次由225席減為113席,任期由3年改為4年,選制改為並立制單一選區兩票制。

自由地區直轄市、縣市73人(每縣市至少1人)。

自由地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3人。

不分區及僑選部分(34人)由獲得百分之5以上政黨選舉票之政黨依得票比率選出之,各政黨當選名單中,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歷史沿革.全國法規資料庫.(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  ^謝政道,中華民國修憲史(第二版),揚智文化出版公司,2007 ^釋字第76號解釋.[February9,2021].  ^4.04.1憲法增修條文.www.president.gov.tw.[2017-12-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4)(中文(臺灣)).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憲法 臺灣憲法史 臺灣民主化 野百合學運 國是會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立委席次減半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全文中華民國總統府官網 國民大會歷次會議實錄 臺灣大百科全書-修憲 閱論編中華民國法律憲法訓政時期五權憲法·五權分立·建國大綱·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戒嚴令台灣省戒嚴令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中華民國憲法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司法院大法官·憲法訴訟法·隱私權·中華民國言論自由相關法規公民投票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s:中央法規標準法·集會遊行法行政法行政法總論行政程序法·行政執行法·行政罰法·訴願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組織法規s:行政院組織法·s:立法院組織法·s:司法院組織法·s:監察院組織法·s:考試院組織法·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地方制度法規地方制度法稅務法規所得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兵役法規台灣徵兵規則性別平等法規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中華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勞政法規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通訊傳播法規廣電三法(s:廣播電視法·s:有線廣播電視法·s:衛星廣播電視法)·s:電影法·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電信普及服務管理辦法·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遊戲軟體分級管理辦法交通建設法規大眾捷運法·鐵路法·s:道路交通安全規則·s:公路法·s:民用航空法·s:船舶法人事考銓法規試場規則(中華民國國家考試)·特別費·主管特支費·國務機要費老人身障法規s:老人福利法·s:身心障礙者保護法→s: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s:特殊教育法原住民族法規s:原住民族基本法國家土政法規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平均地權條例·都市更新條例·土地徵收條例·國土三法入出境法規入出境管理辦法·s:入出國及移民法·s:護照條例衛生法規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s:醫療法·s:傳染病防治法·s: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教育政策法規s:教育基本法·s:國民教育法·s:高級中等教育法·s:高級中學法·s:高等教育法·s:大學法·s:職業學校法·s:專科學校法環保法規s:環境基本法·s:國家公園法·s:水利法·農田水利法農林漁業法規  s:漁業法·s:動物保護法河川海洋法規s:海洋基本法·s:海岸巡防法福保年金法規國民年金·s:農業金融法·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金融業務法規s:銀行法·  醫療法規  醫療器材管理法  商業法規  商業事件審理法  刑法(刑事法)刑法中華民國刑法(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s:陸海空軍刑法·s:監獄行刑法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少年事件處理法·s:軍事審判法·s:刑事補償法民法商法民法民法(中華民國)·土地法(中華民國)·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商法公司法·證券交易法(中華民國)·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訴訟法民事訴訟法·s:非訟事件法·s:家事事件法·s:強制執行法訴訟中華民國刑事訴訟·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智慧財產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海峽兩岸關係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國際法條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s: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s: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公約其他法規競業條款·國旗下半旗實施辦法·國際人權公約參見:中華民國法律 閱論編中華民國主題歷史大陸時期(年表) 護國戰爭 鄭家屯事件 張勳復辟 府院之爭 護法運動 五四運動 北京政變 第二次直奉戰爭 廣州商團事變 六一六事變 第一次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 北伐 東北易幟 中原大戰 南京十年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外蒙古獨立 國府遷台 台灣時期(年表) 反共抗俄 古寧頭戰役 西昌戰役 四大改造 縣市選舉 中美協防 雲南反共救國軍 救濟大陸災胞 白色恐怖 榮民退役 復校 金門炮戰 中科院 反攻 中華文化復興 九年義務教育 臺灣奇蹟 中美斷交 退出聯合國 自強救國 黨外運動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在台灣 南向 裁軍 首次政黨輪替 去蔣化 是台灣 世貿 志願役 倒扁運動 二次政黨輪替 潛艦國造 課綱微調 太陽花學運 三次政黨輪替 台灣 轉型正義 新南向 萊豬 政治政府 北洋政府 護法軍政府 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蔣中正政府 嚴家淦政府 蔣經國政府 李登輝政府 陳水扁政府 馬英九政府 蔡英文政府 外交 外交史 中俄蒙協約 中日民四條約 開羅宣言 2758號決議 邦交國 外交部 駐外機構 彈性外交 務實外交 活路外交 踏實外交 口罩外交 兩岸 臺灣問題 歷史 臺灣光復 臺海危機 開放兩岸探親 辜汪會談 飛彈危機 ECFA CSSTA 馬習會 臺海現狀 疆域 區劃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軍旗 勳章 憲法 增修條文 訴訟法 法律 審查制度 國民 身分證 護照 政黨 列表經濟 大陸時期經濟 大陸時期鐵路 中央銀行 科技 臺灣經濟 台灣經濟史 黃金運臺 美援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農技援外 六期四年計畫 十大建設 勞動基準法 十二項建設 十四項建設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媒體 彩券 統一發票 貨幣 大陸時期 銀圓 法幣 金圓券 銀圓券 中儲券 聯銀券 邊幣 銀毫 舊臺幣 東北券 藏幣 四川藏洋 老滇票 台灣時期 新臺幣 新臺幣硬幣 海南銀行銀圓券 文化 教育 高等教育 國家考試 國語 新文學運動 國語運動 國語政策 國字標準字體 國寶 國樂 節日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人口 大陸時期 臺灣人口 五族共和 中華民族 國族認同 中國人 臺灣人 金門人 華人 原住民 新移民 宗教 悟善社 主徒會 非基督教運動 中國佛教會 中國回教協會 穆斯林叛亂 國家象徵 稱號 國旗 國徽 國璽 國慶日 國歌 國旗歌 國花 國家元首 首都 分類 主題 閱論編臺灣主題歷史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考古遺址 荷治時期 西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時期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首個政黨 首次選舉 戰後時期 二二八事件 戒嚴 國府遷臺 白色恐怖 臺灣奇蹟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修憲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首次政黨輪替 對外關係史亞太 中國大陸 兩岸三通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福建 香港 澳門 日本 琉球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歐美 英國 西班牙 荷蘭 法國 德國 瑞典 俄羅斯 美國 巴西 地理 城市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地形 島嶼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濕地 地質 斷層 溫泉 特有種/保育物種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政治內部 政府 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 行政區劃 臺灣 憲法 民主化 選舉 審查制度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國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空軍 海軍 陸軍 資通電軍 憲兵 後備兵 兵役 政黨 外部 外交 統獨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一邊一國 兩個中國 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 議題 中華意識/台灣主體意識 臺灣意識論戰 去中國化/去臺灣化 臺灣本土化運動 中國史觀/臺灣島史觀 台灣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 中國統一 台灣獨立運動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轉型正義 不當黨產 軍公教爭議 年金改革 經濟 銀行 中央銀行 新臺幣(貨幣) 統一發票 經濟史 美援 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 六年國建 亞太營運中心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台灣農業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學園區 半導體產業 能源 電力 礦業 都會區 證交所 櫃買中心 交通 公路 汽車客運 鐵路運輸 台鐵 高鐵 捷運系統 飛航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海港 社會概觀 台灣社會學會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 臺灣書院 國際排名 人權 LGBT 社會運動 台灣之最 台灣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飲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電影(電影列表) 戲劇 布袋戲 歌仔戲 梨園戲 電視劇(列表) 音樂 流行文化 語言 文學 文學史 建築 列表 攝影 觀光景點 台灣八景 哲學 人口 臺灣人 族群 原住民 漢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新住民 在臺外國人 省籍情結 國語政策 日本情結 倭寇 皇民化運動 國語家庭 灣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鬥 原漢衝突 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 海外臺灣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國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亞籍 媒體 媒體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記者協會 電視 電台 報業 報業史 雜誌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電玩 雜誌及期刊 地下電台 兩報三台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黨政軍退出媒體 亂象 財團化 統派 泛藍 親中 獨派 親綠 三民自 醫療 十大死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醫療機構 醫學中心 教育 教育史 發明與發現 體育 學術期刊 文獻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政大機構典藏 華藝學術資料庫(英語:Airiti) 國家檔案館 環境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垃圾焚化爐 分類 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oldid=68407883」 分類:中華民國憲政史中華民國憲法臺灣政治臺灣憲法史野百合學運台灣法律1991年法律1992年法律1994年法律1997年法律2000年法律2005年法律有限承認國家憲法隱藏分類:自2017年5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教科書維基文庫 其他語言 EnglishFrançais日本語TiếngViệt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