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談抑鬱症(憂鬱症)的藥物治療:種類、原理、副作用與風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三環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簡稱TCA)的原理則是抑制血清素轉運體(Serotonin Transporter,簡稱SERT 或5-HTT)及去甲腎上腺素轉運體( ... 主頁 搜尋文章 Chatbot 關於我們 心理學詞庫 目錄 主頁 搜尋文章 Chatbot 關於我們 心理學詞庫 科普知識文章 詳談抑鬱症(憂鬱症)的藥物治療:種類、原理、副作用與風險 抗抑鬱藥真的能治療抑鬱症(憂鬱症)嗎?它背後有怎樣的科學原理?服用之後又會有甚麼副作用和風險?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不同的抗抑鬱藥(TCA、MAOI、SSRI、SNRI等等)的科普文吧! 作者:邊境海 日期: 17/05/2021 評論: NoComments 引子 Disclaimer:以下內容將探討有關抗抑鬱藥的相關知識和有關爭議。

先提醒一下讀者,Fairy’sHeart的文章不應取代專業人士的意見。

如讀者需要有關情緒病的專業意見,請尋求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協助。

在1951年的秋天,美國紐約史泰登島裡有一所叫SeaViewHospital的肺炎療養院。

當時醫生正在嘗試為肺結核患者處方一種新藥——Iproniazid。

但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患者居然開始變得非常開心,本來食慾不振的病人胃口也變好了,整個醫院都充滿著歡聲笑語。

到底這是甚麼莫名其妙的副作用? 三年後,在Duke’sHospital的心臟科裡,一名28歲的女性被處方一個叫Raudixin的血壓藥,誰知她變得異常不開心,一直莫名其妙地想哭,還感到內疚和失去希望。

在另一所醫院裡,另一個被處方Raudixin的病人還嘗試自殺。

這又是甚麼莫名其妙的副作用? 驚訝的醫生和藥劑師決定研究Iproniazid和Raudixin,發現它們有一個大腦的共同特質:兩個都能夠調節神經元突觸的神經遞質濃度,但前者可以增加血清素濃度,而後者則是減少。

難道血清素就是改善心情的關鍵?我想當初SeaViewHospital和Duke’sHospital的醫生怎麼都沒有想到,他們的研究會幫助建立抑鬱症的生理性假說,並發明這世上第一個能夠治療抑鬱症的藥物——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

📌關於服食抗抑鬱藥的親身經驗,請看這篇訪問 為甚麼抗抑鬱藥能治療抑鬱症? 相信大家從剛剛的小故事裡,應該都掌握到一個重點了:雖然抑鬱症是一個「情緒病」,但它絕對不單單只由心理因素導致。

醫學界目前認為抑鬱症是與腦內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失調有關,尤其是與血清素(Serotonin)、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多巴胺(Dopamine)有關。

它們的失調造成了抑鬱症的症狀,例如失去活力與興趣、焦慮易怒、食慾降低、睡眠情況改變、認知功能下降、及情緒低落。

因此,抗抑鬱藥的目標就是調節這些神經遞質。

在這裡想順道補充一下,大家或許也有聽過抑鬱症是由「血清素太少」導致,但科學界其實還有爭議——到底血清素功能的哪部份出現問題了?其他神經遞質與荷爾蒙又扮演的怎樣的角色?我們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血清素很有可能與抑鬱症有關,而不能直接說缺乏血清素就是抑鬱症的成因。

正如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所說:「血清素假說可以這麼說:『腦中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的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抑鬱。

』但絕對不能把這句話直接簡化為:抑鬱可能是腦中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不足造成的──『功能障礙』跟『不足』是不一樣的意思。

」 第一代抗抑鬱藥 既然神經遞質與抑鬱症有關,所以抗抑鬱藥的目標自然就是調節突觸間的神經遞質濃度。

然而,起初抗抑鬱藥物只能抑制神經遞質的代謝,以提升神經突觸間的神經遞質濃度,但是還不能選擇要提升哪個神經遞質。

因此,它比較不具有專一性,而且副作用也比較多,例如心律不整以及血壓的不穩定。

比方說,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onoamineOxidaseInhibitors,簡稱MAOI)的原理是透過抑制突觸前神經元(Pre-synapticneurons)中單胺氧化酵素(MonoamineOxidase,簡稱MAO)的活性,從而阻止單胺神經遞質(MonoamineNeurotransmitters)被分解及增加其數量。

然而,單胺氧化酵素本身還有其他功能,例如分解多餘的酪胺(Tyramine)。

因此,如果我們同時服用MAOI和帶酪胺的食物,就有機會導致致命的高血壓。

而三環抗抑鬱藥(Tricyclicantidepressants,簡稱TCA)的原理則是抑制血清素轉運體(SerotoninTransporter,簡稱SERT或5-HTT)及去甲腎上腺素轉運體(NorepinephrineTransporter,簡稱NET),從而增加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濃度。

然而,因為TCA無法選擇性地只抑制SERT和NET,所以會影響其他不相關的受體(receptors),這也解釋了為甚麼TCA往往有不少副作用。

還好,在藥廠的研究與開發之下,抗抑鬱藥物開始有了不同的發展,讓藥物副作用沒這麼嚴重,TCA和MAOI這些比較古老的藥物就漸漸不使用了。

不過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有些人對它們的反應比對新型抗抑鬱藥更好,所以如果醫生處方第一代抗抑鬱藥給大家,也不需要太擔心,只要跟從醫囑即可。

第二代抗抑鬱藥 在新型抗抑鬱藥中,其中最具突破性的就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簡稱SSRI)的出現。

例如在1986年正式被推廣的抗抑鬱藥物氟西汀(Fluoxetine),它有個很有名的商品名叫百憂解(Prozac),便是一種沿用至今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繼百憂解之後,幾間大型藥廠又開發了數種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可供使用。

例如樂復得(Sertraline)、得緒安(Escitalopram)、克憂果(Paroxetine)等。

SSRI的原理是抑制一個叫再吸收(Reuptake)的過程—— 神經元釋放完神經遞質之後,有時候會發現用不完,於是就會把這些多出來的的神經遞質收回去。

因此,如果我們能阻止他們再回收血清素,就能讓神經元的血清素增加一旦濃度增加,身體的神經元會開始慢慢適應,並減少血清素的接收器總量一旦接受器減少,神經元就會釋放更多血清素,達到抗抑鬱效果這過程叫代償作用(Downregulation),通常會在幾個星期後出現,所以患者也是通常在那時候感覺到藥效出現。

📌雖然有證據證明SSRI能有助改善抑鬱症,但它到底改善了血清素功能的哪一部分(如突觸數量或敏感度),在科學界仍待討論 相比起第一代來說,SSRI因為能夠選擇性地調節血清素,而沒那麼容易影響到其他無關的物質,所以副作用和風險相對較少。

不過,SSRI還是會有副作用——SSRI會同時調節5-HT2C受體和5-HT1a受體,前者會減少多巴胺活動並導致而後者則能夠改善心情,但因為無法只調節其中一個,所以副作用還是無法避免。

不過,現時已經有科學家在研究怎樣抑制5-HT2C受體,所以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好的選項。

隨著時代的推進,科學界發現了除了血清素之外,其他腦內物質也對抑鬱症帶來影響,所以用同樣的方法製造了其他類型的抗抑鬱藥,像是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ReuptakeInhibitors,簡稱SNRI)、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Dopamin-NorepinephrineReuptakeInhibitors,簡稱DNRI)等,以增加多種神經傳導物質濃度供不同情況的病人選擇。

不過,抑鬱症真的只是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嗎?即使有失調,只單純跟這三種神經遞物質相關?會不會其實跟體內的其他狀況,例如說免疫失調、發炎、代謝問題有關呢?這是目前研究的最新方向。

如果真的必須開始服用抗抑鬱藥,可能會有哪些副作用呢? 其實副作用的出現因人而異,同樣是SSRI,可能有人比較適合克憂果而非百憂解,也可能有人比較適合SNRI勝過SSRI。

此外,不同類型的抗抑鬱藥的副作用各異,很難一概以論。

不過,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噁心頭暈疲倦失眠口乾舌燥視力模糊便秘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焦慮胃口增加(以致體重增加)失去性慾及其他性問題,如勃起功能障礙及難以高潮 大家就這樣一看,可能會想:「怎麼副作用這麼多啊?」其實以上只是列出所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並不代表它們出現的機率很高。

比方說,有實驗研究了抗抑鬱藥與體重的關係,發現雖然不同抗抑鬱藥的效果不同,但是整體而言大部份患者都沒有出現明顯的體重上升。

哪怕是導致最明顯的體重改變的西酞普蘭(Citalopram),也只是平均增加了1至2磅而已。

所以不需要太過擔心,抗抑鬱藥大部份的副作用都是比較輕微的,而如果真的出現了難以忍受的副作用,可以盡快告知醫生,再視乎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調整劑量或轉換品牌。

抗抑鬱藥真的有用嗎? 很多人吃了抗抑鬱藥之後,因為副作用可能在服用後沒多久就出現,但心情卻沒有明顯改善,因而感到非常擔憂。

因此,很多人會很快因為覺得抗抑鬱藥「副作用大又沒效」,所以很快就會拒絕繼續服藥。

此外,有些患者首次服用的抗抑鬱藥時,需要與醫師不停討論換藥、嘗試不同種類的抗抑鬱藥,但這個過程相對比較漫長,所以也有不少患者堅持不下去而放棄。

這一點絕對是非常可惜的,因為抗抑鬱藥的治療效果通常需要長達四至六週以上才會出現,而達到最大效果甚至需要六到八週,所以因此我們在治療初期需要給與足夠的耐心,並相信最後終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

也許有人會說:「我聽說別人第一次服用抗抑鬱藥後,好像立刻覺得好很多了!」由於抗抑鬱藥的治療效果的出現比較慢,所以如果對方有這樣的感覺,那就只可能用安慰劑效應(PlaceboEffect),又或者俗話說的心理作用來解釋,不大可能是因為抗抑鬱藥而導致的。

更何況,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而且服用不同劑量或品牌的藥物也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不建議大家拿自己的情況來跟別人比較。

聽到這裡大家也可能開始擔憂:「那如果安慰劑效應會令某些人立即感覺好多了,是不是代表抗抑鬱藥也只是心理作用?」其實根據目前絕大多數的研究,抗抑鬱藥物相對於安慰劑對於症狀的改善是有顯著效果的。

也就是說抗抑鬱藥並不只是提供心理作用而已,對於大部分的人是真的有治療效果的。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目前仍有大約三份一的人服用任何抗抑鬱藥都沒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被稱為難治型抑鬱症(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

對於這種情況,醫生通常會建議病人嘗試其他類型的治療,例如心理治療、腦磁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和腦電盪療法(ElectroconvulsiveTherapy)。

不管怎麼說,到底有沒有用還是得交給醫生判斷,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哦! 📌關於抗抑鬱藥是否真的有效,抑或只是安慰劑效應爭議,請看這篇文章 抗抑鬱藥會很危險嗎? 抗抑鬱藥整體而言屬於比較安全的藥物,成癮風險亦不高,但是跟任何藥物一樣,如果處理不當還是會出現風險,其中比較值得提及的有: 首先,重度抑鬱症患者——特別是小於25歲的兒童青少年、年輕成人——服用抗抑鬱藥物的前幾週有機會增加自殺意念與想法。

其實可以想像一個情況:一個重度抑鬱的人,他情緒很差、沒有動力,是連自殺自殘的行為都無法去做的;但如果抗抑鬱藥物開始產生作用,他開始先恢復部分的動力,但情緒仍然很差。

此時,他在這段時間就有能力去思考甚至執行自殺的計畫了。

不過不用過度擔心,在服藥初期醫生剛開始通常會安排頻繁的回診,有時亦會降低劑量或配合其他藥物(如鎮靜劑等等)來幫助患者度過這個階段。

同時,周圍的人可能要特別注意密切監察患者的狀況,直到病情顯著改善為止。

另外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如果服用超過六週卻突然停藥(而非慢慢由醫師調整降低劑量),很可能出現戒斷徵狀(withdrawalsyndromes)等。

但是,出現戒斷徵狀並不等如你對藥物上癮了,這只是代表你的身體已經習慣了藥物的存在,所以無法即時適應那麼大的轉變,但隨著時間過去,戒斷徵狀就會慢慢消失,不會帶來長期或永久的傷害。

儘管如此,因為戒斷徵狀可以相當嚴重(例如出現像是流感般的徵狀,或者突然感覺到像是被抑鬱及焦慮吞噬),所以哪怕你感覺病情已經好多了,在未經醫生許可下,也絕對不可以自行停藥。

最後,記得精神科的藥物(如抗抑鬱藥、鎮靜劑、安眠藥等)全都需要經過醫師處方才能使用,千萬不可以私下交易方式取得。

這不僅是非法的,而且在沒有醫生監管的情況下,有機會因為服用過量而出現血清素綜合症(SerotoninSyndrome),以致傷害自己的身體甚至危及性命。

同時,因為抗抑鬱藥物可能會和其他的藥物有交互作用,所以建議在就診其他科時告知醫生目前有在服用的藥物,絕對不可自行搭配或改變劑量及種類,否則也可能帶來性命危險。

抗抑鬱藥需要吃多久? 另外有些人可能想要知道:服用抗抑鬱藥物有停藥的可能嗎?該不會一吃就需要吃一輩子吧?通常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症狀以避免復發,通常四個月至十二個月左右。

不過,有研究顯示如果想要達到最佳效果,建議即使在病情穩定之後,也需額外服藥九個月,這樣會最能夠預防未來的復發。

基本上只要能維持在穩定的情況,醫生就會慢慢減低劑量,最後是很有機會停藥的,所以不用擔心。

但是,如果之後抑鬱症的症狀疑似又復發超過三次,則通常會強烈建議長期持續的服藥。

看到這邊相信你大概對抑鬱症的藥物治療有了大概的認識,抑鬱症可能是一場短暫的風暴,也可能是一場拉鋸戰,但是只要配合規律的作息、運動、社交、人際支持、心理治療、適當的營養以及藥物等多種方式合併進行,抑鬱症也終有康復的一天! 參考文獻 藥物辦公室–口服抗抑鬱藥杏語心靈診所–憂鬱症不是因為大腦缺乏血清素引起的東方日報A1:抗抑鬱藥當聰明丸 藥房濫售賣通街Kovich,H.,&DeJong,A.(2015).Commonquestionsaboutthepharmacologicmanagementofdepressioninadults.Americanfamilyphysician,92(2),94-100.LundbeckInstitute–Themechanismofactionoftricyclicantidepressants(TCAs)Nischal,A.,Tripathi,A.,Nischal,A.,&Trivedi,J.K.(2012).Suicideandantidepressants:whatcurrentevidenceindicates.Menssanamonographs,10(1),33.PsychopharmacologyInstitute–MechanismofActionofSSRIsShelton,R.C.(2001).Stepsfollowingattainmentofremission:discontinuationofantidepressanttherapy. PrimarycarecompaniontotheJournalofclinicalpsychiatry, 3(4),168.VeryWellMind–HowMAOIsWorkandCommonSideEffectsVeryWellMind–SSRIWithdrawalSymptoms 目錄 快點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除了可以準時看到心理健康資訊,還可以跟 FAIRY’SHEART 大家庭互動哦! 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 創作人員 作者:邊境海 一個想成為作家的醫師,認為每個人的眼裡都有一個美麗待挖掘的宇宙。

Viewallposts 插畫師:陳魚 現職自由工作者。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目前於插畫、排版設計、文字方面持續創作中。

Viewallposts 圖文解說: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Viewallposts 相關文章: 科普知識 【科普+實用練習】受傷的小孩從未長大:一篇文章介紹所有關於童年陰影的重點知識 ReadMore» November29,2021 NoComments 實用建議 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嗎?見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師前要注意的8件事! ReadMore» October25,2021 NoComments 科普知識 總是玻璃心、感到空虛、容易情緒化?一篇文章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的迷思、例子、徵狀、成因和治療 ReadMore» October11,2021 NoComments 科普知識 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真的不等如危險份子!一篇文章教你了解Schizophrenia的迷思、徵狀、成因及診斷方法 ReadMore» October8,2021 NoComments 科普知識 同一個身體,不同的我:一篇文章教你甚麼是人格分裂/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前稱多重人格障礙) ReadMore» October4,2021 NoComments 科普知識 為甚麼我總感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你可能患上了人格障礙!一篇文章教會所有你需要知道的知識(迷思、測試、徵狀、成因、治療方法) ReadMore» October1,2021 NoComments ©2021Fairy’sHeartAllRightsReservedtoFairy’sHeartTeam   LoadingComments...   WriteaComment... Email Name Websit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