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其黨內,支持台灣獨立的路線者,認為現今世界上「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目前為中華民國。

即所謂的「一邊一國」或者一中一 ... 一個中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9月9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一個中國"—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2017年9月9日)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準確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爭議。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7年9月9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目前世界各國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立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區域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奉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個中國」政策相同的國家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的國家,但另與中華民國維持非官方關係。

對於台灣主權所屬和「一個中國」定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著不同的見解和認知。

 立場不明的國家 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國家。

  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 一個中國,是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政治論述和國際外交政策,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皆宣稱擁有全中國主權,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2]。

國際社會中,依照其建交的對象,分別對這個論述有不同理解。

當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180個主權國家和不丹(不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都未建交)承認,或者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立場宣示[3][4][5],形成現今國際上的主流見解,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也反映這個論點。

中華民國的15個邦交國則尊重中華民國政府的見解,於法理上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6]。

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及蔡英文政府時期則採取務實外交政策,實際上不再要求中國代表權[7]。

雙方往來文書中不使用「中國」字樣而以「華」或「台」作為簡稱。

此政治共識的存在使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與其中一方建交必伴隨著與另一方終止外交關係。

多數政府間國際組織亦因僅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拒絕中華民國的入會申請[8]。

目次 1 中華人民共和國 2 中華民國 2.1 中國國民黨的主張 2.2 民主進步黨的主張 3外交公報的立場 3.1 美國 3.2聯合國 3.3歐洲國家 3.4東北亞國家 3.5大洋洲國家 3.6其他國家 4注釋 5參考文獻 6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主條目: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

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1982年)[9]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國家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反分裂國家法》第二條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官方政治意識型態和國際外交政策,以及對於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一個中國」作爲建交的基本原則與其它國家發展外交關係,採取「中國唯一代表權」的政策,凡是與中華民國建交的國家,就不能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與中華民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一個中國」原則表述為[10]「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在憲法序言中納入一中政策。

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正式將一個中國政策法律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台灣以來,雖然其政權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它早已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實際上始終只是中國領土上的一個地方當局。

[10]  中華民國[編輯] 主條目:一個中國(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 茲我國大陸領土雖因一時為共匪所竊據,而使國家統治權在實際行使上發生部分之困難,司法權之運作亦因此有其事實上之窒礙,但其仍屬固有之疆域,其上之人民仍屬國家之構成員,自不能以其暫時之淪陷而變更其法律上之地位。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判例(民國71年台上字第8219號)[11] 因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遷移至台灣。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政府擁有中國完整的領土主權(範圍已涵蓋為台灣、中國大陸及外蒙古等地區),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

1971年之前,中華民國曾長期在國際上打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空間。

中華民國政府採取「漢賊不兩立」政策,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以及絕大多數國際組織,甚至派遣間諜安裝炸彈襲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員。

多數國際組織也多以「北京政權」(PekingRegime)或「中共政權」(ChineseCommunistRegime)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朝鮮戰爭結束後,在受邀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和進行國際談判時,卻也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CentralPeople'sGovernmen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或P.R.O.C.)名義在國際空間中活動。

"[12]:555[13] 1971年,聯合國通過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議文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而同時進行的由美國提議的保留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的投票,則遭到否決。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國」代表權後,也轉而積極限制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

近二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由其邦交國提案希望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向世界衛生組織派出觀察員,但是均受到中國代表權問題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決反對而未被接受。

中華民國政府一直試圖增加其國際影響力,但在政治現實下,甚少國際組織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國。

且多數國際組織往往以「中國台灣省」(Taiwan,ProvinceofChina)或「中國台灣」(Taiwan,China)稱呼中華民國。

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依照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及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增修本憲法條文……「」《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序言(民國94年6月10日) 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民國94年6月10日) 在李登輝政府時期,在政策上略為鬆動,在憲法增修條文中,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範圍,只限於臺灣地區或「自由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統治範圍稱為「大陸地區」或者「中國大陸」。

在法理上,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及他們宣稱對中國的主權,但在現實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其領土上,擁有實質統治權力,是個政治實體。

因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中華民國政府參與國際組織時採用「務實外交」等不同手段,以「中華台北」或「臺澎金馬地區」等名稱來參與國際活動,不宣稱自己是唯一中國。

在政黨輪替之後,不同政黨對於一個中國路線有不同解釋。

 中國國民黨的主張[編輯] 主條目:憲法一中、一中各表和九二共識 中國國民黨認為,根據憲法一中原則,中國大陸和台灣皆屬於中華民國固有領土。

外交部表示在對外外交上不會接受兩岸雙重承認。

馬英九政府採取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策略,促成了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

[8][14]  民主進步黨的主張[編輯] 主條目:一中一台和一邊一國 民主進步黨傾向主張台灣獨立,但在執政期間不多作認定。

陳水扁政府時期曾提出四不一沒有保證。

蔡英文政府主張「維持現狀」的說法[15],不同於2011年提出的「台灣共識」,但拒絕明確承認「九二共識」的立場[16],以及不接受「九二共識」[17][18]。

在其黨內,支持台灣獨立的路線者,認為現今世界上「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目前為中華民國。

即所謂的「一邊一國」或者一中一台,一邊是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邊則是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

其主要論點在台獨黨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上展現。

外交公報的立場[編輯] 此章節偏重在某些見解、事件或爭議上。

請協助建立更平衡的陳述以符合比例原則。

在移除本提示前請先討論並解決相關問題。

此章節可能過份仰賴和條目主題內容有過密涉入關係的參考來源,使條目有違可供查證及中立觀點的方針要求。

請替換為可靠的、獨立的第三方來源去改善。

 美國[編輯] 美國政府採取「一個中國政策」(One-ChinaPolicy)作為外交政策。

美國承認中國只有一個,但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分別採用不同的政策。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為政策基點,對於中華民國,則依據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為方針,則不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但承諾對台灣提供軍售。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在2014年發佈的《「一個中國」政策的演變–來自華盛頓、北京及台北的關鍵聲明》[19]與《美台關係》[20]兩份報告中的總結部份說到:簡單地說,美國關注於台灣問題的解決過程上,對結果不預設立場。

[21] 自1913年至1978年的美國威爾遜至福特政府,都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合法政府。

[20] 195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戰略同盟關係及和美國在遠東對立的戰略格局由此而形成。

與此同時,進攻台灣成為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工作的首要任務,並開始積極準備。

4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陷海南島。

5月16日,中華民國國軍撤離舟山群島。

台灣形勢日益緊張,中國大陸沿海島紛紛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奪取,使甫播遷來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局勢更加不利。

美國對中國政局發展極為重視。

5月18日,原共和黨發言人、剛剛出任國務卿顧問的杜勒斯向國務院提交一份與國務卿艾奇遜觀點相左的備忘錄,他提出:「由於共產黨已控制中國,而中國又與蘇聯結盟,世界力量均衡的局面已被打破,並且朝著有利於蘇聯而不利於美國的方向傾斜。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的行為仍表現出允許那些未確定地區,即美洲和北大西洋條約國以外的地區存在落入蘇聯之手的傾向,那麼在類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這樣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美國就將遇到一系列重大的災難,甚至中東石油地區也將處於危機之中。

為了防止這種災難的發生,美國應該迅速採取一種能夠顯示信心和決心的全新與強硬的立場。

」杜勒斯認為:「如果美國宣布要使台灣保持中立,既不容許它被共產黨占領,也不容許它被用作對抗中國大陸的軍事基地,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使這一決策堅持下去,除非蘇聯發動公開的戰爭」。

5月30日和6月9日,助理國務卿魯斯克採納杜勒斯的意見,並在向艾奇遜提交兩份建議書,稱「如為保證台灣軍事中立化,美國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水域,宣稱防止台灣海峽雙方發生軍事行動;照會英、蘇及聯合國,說明中國人之間在台灣即將發生的衝突將涉及國際和平問題,應由聯合國及對日和約有關國家共同解決。

」 6月24日,美國遠東駐軍司令官麥克阿瑟向國防部長詹森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遞交一份《保台意見書》,其中把台灣比喻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強調台灣一旦落入共產黨手中對美國遠東戰線造成的威脅,主張美國應採取主動措施防止台灣被共產主義政權所統治。

6月26日,杜魯門在布萊爾大廈召集國務院和國防部高級官員商討北韓問題。

布萊德雷首先提出的不是北韓問題而是台灣問題,他宣讀麥克阿瑟的《保台意見書》,並提出「台灣比北韓更重要」,「在北韓的進攻可能是一次佯動,目的是轉移我們被共產黨急迫進攻台灣的注意力……如果共產黨果真要從遠東把仗打下去,我們就必須刻不容緩地保衛台灣」。

杜魯門遂於6月27日發表聲明,表示:「對北韓的攻擊說明,共產主義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共產黨部隊對台灣的占領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並宣布「台灣未來地位的確定,必須等侍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本的和平解決或聯合國的審議」;當天,第七艦隊十餘艘軍艦進駐台灣的基隆、高雄兩港口,並在台灣海峽進行「偵察巡邏」和作戰演習。

6月28日,杜魯門命令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止任何對台灣的進攻,確保台灣中立化。

8月4日,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一批飛機進占台北空軍基地。

同時,美國駐遠東軍總部還設立名為「駐台考察團」的指揮機構,統一指揮海、空軍。

美國將台灣的戰略地位納入國際冷戰格局之舉,成為中(包含兩岸)美關係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

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島鏈」概念,試圖以島鏈方式來封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則成為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

1954年12月2日,美國同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共十條,其中第二條:一旦「締約國將個別及聯合以自動及互助之方式,維持並發展起個別及集體之能力,以抵抗武裝攻擊,極由國外指揮之危害其領土完整與政治安定止共產顛覆活動」;第五條:「每一條約國承認對在西太平洋區域內任一條約國之武裝攻擊,即將危及其本身之和平與安全,茲並宣告將以憲法程序採取行動,以對付此共同危險」;第七條:「中華民國政府給與,美利堅合眾國接受,依共同協議之決定,在台灣、澎湖及附近,為其防衛所需要,部署美國陸海空軍之權力」;第十條:「本條約有效期無限」。

1955年1月29日,美國通過台灣決議案。

1955年2月,美國國務院表示,國際任何討論台灣問題之會議,倘無中華民國代表出席,美國決不參加。

此後,美國在台灣長期駐軍,客觀上避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期的數十年間,通過落後薄弱的海軍跨海作戰,統一台灣的可能性。

直至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才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外交壓力下全數撤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被廢除,而以由美國國會通過的美國國內法《臺灣關係法》取而代之,該法律仍然強調美國應對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以維護太平洋和平與安全。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TheUSsidedeclared:TheUnitedStatesacknowledgesthatallChineseoneithersideoftheTaiwanStraitmaintainthereisbutoneChinaandthatTaiwanisapartofChina.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doesnotchallengethatposition.「」《中美聯合公報》(1972年2月28日) 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TheUnitedStatesofAmericarecognizestheGovernmen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asthesolelegalGovernmentofChina.……TheGovernment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acknowledgestheChinesepositionthatthereisbutoneChinaandTaiwanispartofChina.「」《中美建交公報》 在中美聯合公報方面,對於中方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之立場,中文版使用「承認」一詞,英文版則使用「acknowledges」。

美國國會研究報告解釋「acknowledges」是renshi(認識)[22]。

在同一份公報中,關於中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之立場,中文版「承認」一詞,在英文版卻是「recognizes」。

「acknowledges」和「recognizes」的語意有所歧異,顯然美國對於公報中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之說法,保留著若干彈性的空間[22][23]。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則認為,在聯合公報沒有規定標準文本的情況下,中文本和英文本都是經兩國政府簽字換文而共同認可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外交文件。

根據國際慣例,不能將中文本當作英文本的譯文進而加以聯想[24]。

1979年2月,美國副國務卿華倫·克里斯多福在此議題上表明美國認為英文才是對美國有拘束力的條文[25]。

2009年11月,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薄瑞光在媒體圓桌會議上也表明,關於中美聯合公報所載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在公報中「認知中國的立場……過去三十七年來,美國明白表示『認知』不代表認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認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義[26]。

」 有人認為,美國並未放棄其在台灣的戰略利益,也一直沒有放棄島鏈封鎖中國大陸的戰略,故台灣問題一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認為是「中美關係發展中最敏感的問題」,「中美關係發展最大的障礙」。

2005年5月13日,抵達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會晤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時,再次提出「中美關係的關鍵在台灣問題」。

美國總統與國務卿則多次強調台灣問題也是人權問題,其處理必須是和平方式且經台灣人民之同意。

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與中華民國斷交,並發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國在《中美建交公報》中關於台灣的部分,表示「承認中國的立場」(英文本則表述為acknowledges)[a],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擁有主權(『美國一中政策』)。

但此後,美國政府一直保持模糊政策,直至2004年中,美國政府因應民進黨政府激進動作,不得不開始日益清晰其一個中國、不支持台獨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提及關於最終主權地位時,均使用「福爾摩沙」(Formosa),而其他時候則使用「台灣」(Taiwan)。

此外,通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美國國內法臺灣關係法,但美國的態度是兩岸的過程必須是台海兩岸的政府共同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反對以片面或非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而此過程是沒有時間表的,由兩岸的政府和人民共同決定。

這樣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台海兩岸人民的利益。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政策是,「美國對台灣沒有領土野心」,這點已由杜魯門總統所確定,而至今沒有改變。

因此,按照美國的說法,不論是韓戰時協防臺灣、金門砲戰時協助中華民國國軍運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內瓦會談、臺灣關係法的訂定及執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簽訂、1996年台海危機時巡弋台海、反對台灣公投、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均不是支持或反對兩岸統一或台灣獨立,而是因為那樣做,符合美國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的政策是清晰的,一貫的,而且沒有改變。

美國國會研究處在研究中國/台灣「一個中國政策」報告書中(日期:2007年7月9日)闡述美國的立場,並總結了五點: 在1972年、1979年和1982年三個美中聯合公報中,美國沒有明確說明台灣的主權地位。

美國「認知」兩岸「一個中國」的立場。

美國的政策「沒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

美國的政策「沒有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

美國的政策認為台灣地位未定。

這些內容在2013年美國國會研究處的研究報告中保持不變。

[27] 2016年底,唐納·川普就職美國總統前,曾試圖以一中政策作為與中國的外交及貿易談判的籌碼[28],藉台灣為棋子[29],獲取如朝鮮核問題、南海爭議、貿易等各方面議題的談判優勢,並爭取中國在有關方面作出讓步。

曾表示他充分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除非和中國能在其他事情,包括貿易問題上談成協議,否則「不需受到一個中國政策約束(beboundbyaoneChinapolicy)」。

但中方認為此舉嚴重冒犯,遭到中方的強烈不滿,中國外交部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是中方底線,不可談判。

2017年1月20日,川普在正式接任總統後沒有按傳統發表農曆新年的總統講話,但於2017年2月9日致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達對共同推動惠及兩國的建設性中美關係的願景及祝賀中國民眾春節和元宵節快樂。

川普在9日當晚與習近平通話後表示,美國將加強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並遵循美國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HonorAmerica'slong-standing"OneChina"policy)[30],同時雙方也互相邀請對方來自己國家會面。

[8][31][32][33]: 2017年6月15日,美國國務卿提勒森表示,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共的「一中原則」有不同解釋,美方亦信守臺灣關係法履行所有對台承諾[34]。

旅居美國的中國作家陳破空認為,川普政府所表達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政府所表達的有很大差別,他認爲「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沒有在兩岸成立,卻在美中兩個大國間成立。

2020年11月12日,美國國務卿龐培歐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台灣一直不是中國的一部分[35]。

」但美國國國務院隨後表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基於美中三項聯合公報、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美國對台灣主權不採取任何立場[36]。

2021年11月4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奈德.普萊斯表示,美國始終堅持自己的「一個中國」政策,也就是六項保證、三個聯合公報和《臺灣關係法》為指導的一中政策,並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本的一中原則是「截然不同」的。

針對軍事活動,普萊斯未正面回答,他表示美國承諾繼續支持台灣的自衛,反對任何試圖改變兩岸關係現狀的單邊行動[37]。

聯合國[編輯]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1971年10月25日)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中,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5年退回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官方函件中指出,「聯合國認為,就一切意圖和目的而言,台灣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8] 中華民國政府對聯合國的這一立場表示反對,並向聯合國大會致函指出,「恕我們直言,根據上述《聯合國憲章》和規則的有關內容,秘書長的反應超出了他的特權範圍。

秘書長單方面決定,聯合國認為『就一切意圖和目的而言,台灣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是在篡奪安全理事會依據安全理事會暫行議事規則第60條作出此類決定的專有權利和義務。

[39]」不過該函件旋即遭到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退回,並同時拒絕將這一問題列入大會議程[40]。

維基解密在2011年揭露的機密電文顯示,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及日本等國於2007年說服聯合國停止使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措辭。

在文件內,潘基文會見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扎勒米·哈利勒扎德坦承這個措辭「用太過了」,並承諾聯合國以後不再使用[41]。

但此後,聯合國仍對外使用「中國台灣省」一詞[42][43]。

歐洲國家[編輯] 中國方面重申了在台灣問題上的一貫原則立場。

法國方面確認,法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方面重申,向台灣出售任何武器都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和統一,是中國政府堅決反對的。

考慮到中方的關切,法國政府承諾今後不批准法國企業參與武裝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聯合公報》(1994年1月12日) 2005年,中俄雙方簽署的聯合公報指出,雙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灣獨立」,不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台」。

[44] 1972年,《中國和英國關於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中表示,英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Acknowledges」(中文本表述為「承認」)[a]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45][46]。

歐盟表示,其遵循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認為台灣不是主權國家,不與台北政府建立任何意義上的外交關係。

[47]但認知台灣作為經濟和貿易實體的存在性。

[47]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觀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表示理解、尊重或認知。

[47]同時在符合歐盟的「一中政策」以及歐盟的政策目標下,歐盟支持以務實方式處理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包括WHA、WHO及其所有技術性會議,並主張歐盟的「一中政策」與中國的「一中原則」不同,歐盟不斷強化與台灣在經貿關係、科學、教育與文化等各種領域的良好合作關係。

[48] 法國政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聯合公報》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9] 德國政府在中德2004年發表的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德國堅持明確的「一個中國」的政策,支持中國和平統一。

反對「台灣獨立」。

[50] 荷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國的一省」的立場。

[47][51][52][53][54] 東北亞國家[編輯]   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1972年2月9日) 日本政府在中日聯合聲明中表示,日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充分理解和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司法和行政實踐中,日本政府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合法性,認為「台灣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國家」,因而拒絕受理中華民國政府開出的證明文件。

[55][56]2021年7月13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2021年版防衛白皮書,明載台灣局勢的穩定對日本的安全保障和國際社會相當重要[57]。

9月15日,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接受CNN訪問時說,若中國採取任何試圖武力奪台的行動,日本將做出「相應回應」[58]。

韓國政府在2014年中韓雙方發表的一份聯合聲明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充分理解和尊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繼續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一個中國的立場,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59] 大洋洲國家[編輯] 位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60][61][62][63]、紐西蘭[62][64][65]兩國政府都在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交公報中,承認或認知[b][a]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

有澳洲官員在簽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交公報時說:「在我們的觀點中,這個模式較英國模式而言,更為接近加拿大模式。

「Acknowledges」一詞的語義非常類似英文的「takesnote」(注意到)[66]。

澳洲學者安德魯·戈德溫(AndrewGodwin)表示「acknowledged」就北京的立場而言指台灣是中國的一省,而這個用字的有效解釋,就澳大利亞而言「既不接受」北京的立場(指台灣是中國的一省),「也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省[67]。

其他國家[編輯] 此外,葡萄牙[68]、馬爾地夫、約旦、尼日、波札那、幾內亞等六國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馬來西亞[62][69]、西班牙[70][71]等八國都在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外交公報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或認知[b][a]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

公報中文本後半句中的「承認」一詞,英文本則寫作「Acknowledge」。

美國和台灣普遍認為,「Acknowledge」一詞實際上應當表述為「認知」[62]。

另有觀點認為應表述為「理解」[65]、「認識到」。

泰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政府[74]。

認知或承認[b][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即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75] 義大利、比利時、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十三國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政府。

注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即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來源請求] 菲律賓政府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政府。

充分理解和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即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來源請求] 土耳其、伊朗、愛爾蘭、奧地利、奈及利亞、衣索比亞、賴比瑞亞等三十二國在建交公報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沒有提及臺灣。

[來源請求]孟加拉國、利比亞、墨西哥等八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交公報則極為簡短,只敘述了雙方建立外交關係。

[來源請求] 中華民國前邦交國甘比亞[76]、聖多美普林西比[77][78]、巴拿馬、多明尼加[79]、布吉納法索[80]、薩爾瓦多[81][82][83][84][85]、索羅門群島[86][87]、吉里巴斯[88][89],都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或恢復外交關係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釋[編輯] ^1.01.11.21.31.4《牛津詞典》網絡版指出,「acknowledge」一詞在作轉述性動詞時,有「接受或承認某事的存在或真相」(Acceptoradmittheexistenceortruthof.)之意,而作及物動詞時,則有「承認某物的重要性或質量」(Recognizetheimportanceorqualityof.)的意涵[72]。

《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辭典》表示,該詞作及物動詞時,有認可(某人的成就、地位或品質)、承認(事實或情況)的意思[73]。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安年指出,該詞含有「認識到」、「認知」的意思,在法律意義上與「承認」有所區別[24]。

中國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引述《新英漢詞典》和《遠東英漢大詞典》指出,該詞的在兩本詞典中的第一個詞義是「承認」。

並據此認為,「『認識到』和『承認』兩個詞實際上並無本質差別」[24]。

^2.02.12.2英文本表述為「acknowledge」,中文本表述為「承認」。

有學術研究或新聞媒體指出應譯作「認知」、「理解」、「認識到」或「注意到」。

參考文獻[編輯] ^ExploringChineseHistory ::Politics ::InternationalRelations ::NationalistEraPolicy.ibiblio.org.  ^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Evolutionofthe"OneChina"policy,存档副本(PDF).[2010-04-27].(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2-03-02).  ^1949-1971年歐洲各國的中國議論與政策,第176頁,吳志中,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0期,2006-12,"歐洲各國在與中國的建交公報裡,完全不提臺灣地位的有瑞典、瑞士、聖馬利諾、挪威、波蘭、荷蘭、盧森堡、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國、芬蘭、東德、丹麥、奧地利、南斯拉夫等十四國。

" ^解構「一個中國」國際脈絡下的政策解析,第3頁,羅致政,財團法人台灣智庫,2007,"有超過100個國家,在其與中國的建交公報中,根本沒有提及任何有關台灣的字眼。

" ^5.05.1王毅谈中国同巴拿马建立外交关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7-06-13].  ^StephenD.Krasner(英語:StephenD.Krasner).ProblematicSovereignty:ContestedRulesandPoliticalPossibilities.NewYorkCity: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1:46[2016-12-24].ISBN 023112179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4).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_qlCDwAAQBAJ&pg=PT121&lpg=PT121&dq=%E5%94%AF%E4%B8%80%E5%90%88%E6%B3%95%E4%BB%A3%E8%A1%A8+%E5%8B%99%E5%AF%A6%E5%A4%96%E4%BA%A4&source=bl&ots=fEa6gXP90k&sig=ACfU3U22ocMBKHU-3zkFqT7z3usNEtYPPg&hl=zh-TW&sa=X&ved=2ahUKEwj-4eWEhYzmAhVMnq0KHe7ABowQ6AEwA3oECAoQAQ#v=onepage&q=%E5%94%AF%E4%B8%80%E5%90%88%E6%B3%95%E4%BB%A3%E8%A1%A8%20%E5%8B%99%E5%AF%A6%E5%A4%96%E4%BA%A4&f=false ^8.08.18.2方隅,陳.川普再度震驚全球:關於「一個中國」,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菜市場政治學.2016-12-12[2017-03-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4-03-14(中文(中國大陸)).  ^10.010.1《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0-02-21(中文).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判解函釋:裁判字號:71年台上字第8219號[永久失效連結] ^Logevall,Fredrik.EmbersofWar:TheFallofanEmpireandtheMakingofAmerica'sVietnam.randomHouse.2012.ISBN 978-0-679-64519-1.  ^聯合國中文部.纪录片《中国席位》.聯合國.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劉子維;列爾;蕭爾.蕭爾,編.「習馬會」:兩岸領導人66年後首次會面.新加坡:英國廣播公司.2015-11-07(中文).  ^陳民峰.民進黨新黨綱維持現狀取代台獨.臺灣蘋果日報.臺北市: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6-06-16(中文).  ^國臺辦首證實:兩岸溝通機制已停擺.北京市:臺灣蘋果日報.2016-06-25(中文(繁體)).  ^總統:不接受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一國兩制[影].臺北市:中央通訊社.2019-01-03(中文(繁體)).  ^回應習近平對台原則蔡總統中英文談話全文.臺北市:中央通訊社.2019-01-03(中文(繁體)).  ^China/Taiwan:Evolutionofthe“OneChina”Policy—KeyStatementsfromWashington,Beijing,andTaipei(PDF).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2014-10-10(英語).  ^20.020.1U.S.-TaiwanRelationship:OverviewofPolicyIssues(PDF).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2014-12-11(英語).  ^黎蝸藤:美國的「一個中國」,不是中國的「一個中國」.端傳媒.[2017-03-16].  ^22.022.1China/Taiwan:Evolutionofthe“OneChina”Policy—KeyStatementsfromWashington,Beijing,andTaipei(PDF).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39.2014-10-10(英語).IntheChinesetext,thewordfor「acknowledge」is「chengren」(recognize),achangefrom「renshi」(acknowledge),usedinthe1972ShanghaiCommunique.DuringdebateontheTRAinFebruary1979,SenatorJacobJavitsnotedthedifferenceandsaidthat「itisveryimportantthatwenotsubscribeto[theChinesepositionononeChina]eitherway.」DeputySecretaryofStateWarrenChristopherrespondedthat「weregardtheEnglishtextasbeingthebindingtext.Weregardtheword『acknowledge』asbeingthewordthatisdeterminativefortheU.S.」(WolffandSimon,pp.310-311).  ^羅際芳;易立銀.台灣地位爭議之相關論述研究(PDF).人文社會學報(臺中市:弘光科技大學).2006,(3):51.  ^24.024.124.2黃安年.究竟是“承认”还是“认识到”?——就中美上海公报中的一个史实问题答罗志田先生.學術界.2002,(5):105-114.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鍾辰芳.蔡明憲:美國官員稱未承認台灣為中國一部分.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16-09-15[2017年6月17日].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媒體圓桌會議.美國在台協會.2009年11月24日[2015年11月1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2日).  ^ShirleyA.Kan;WayneM.Morrison.U.S.-TaiwanRelationship:OverviewofPolicyIssues(pdf).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4.2013-01-04.ThepositionoftheUnitedStates,asclarifiedintheChina/Taiwan:Evolutionofthe"OneChina"Policyreportofthe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date:July9,2007)issummedupinfivepoints:#TheUnitedStatesdidnotexplicitlystatethesovereignstatusofTaiwaninthethreeUS-PRCJointCommuniquesof1972,1979,and1982.#TheUnitedStates"acknowledged"the"OneChina"positionofbothsidesoftheTaiwanStrait.#U.S.policyhasnotrecognizedthePRC'ssovereigntyoverTaiwan;#U.S.policyhasnotrecognizedTaiwanasasovereigncountry;and#U.S.policyhasconsideredTaiwan'sstatusasundetermined.U.S.policyhasconsideredTaiwan'sstatusasunsettled.Thesepositionsremainedunchangedina2013reportofthe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  ^BarbaraPlettUsher.IsTaiwanabargaining-chipforTrumponChina?.The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英國廣播公司.2016-12-07(英語).  ^CindySui.Taiwan:ApawninTrump’schessgamewithChina?.Taipei:The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英國廣播公司.2016-12-12(英語).  ^ReadoutofthePresident’sCallwithPresidentXiJinpingofChina(新聞稿).WashingtonD.C.:OfficeofthePressSecretary,TheWhiteHouse.2017-02-09(英語).ThetwoleadersdiscussednumeroustopicsandPresidentTrumpagreed,attherequestofPresidentXi,tohonorour"oneChina"policy.  ^川普與習近平通電話:認同「一個中國」政策.華盛頓特區:TheNewYorkTimes《紐約時報》.2017-02-10(中文).「兩位領導人討論了許多話題。

在習近平主席的要求下,川普總統同意履行我們(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白宮在週四深夜發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

文中還稱這次談話「格外親切友好」,兩位領導「都邀請對方來自己國家會面」。

  ^MarkLandler;MichaelForsythe.TrumpTellsXiJinpingU.S.WillHonor‘OneChina’Policy.WashingtonD.C.:TheNewYorkTimes《紐約時報》.2017-02-09(英語).  ^CharlesVentura.TrumptellsXiJinping:U.S.willhonor'OneChina'policy.USAToday《今日美國報》.2017-02-09(英語).PresidentTrumpspoketoChinesePresidentXiJinpingforthefirsttimesincetakingovertheWhiteHouselateThursday,agreeingtohonorAmerica'slong-standing"OneChina"policy.  ^提勒森:信守台灣關係法和履行所有承諾.中央社.2017年6月15日[2017年7月3日](中文(繁體)).  ^龐培歐稱「台灣一直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回應 ^美國務院:美國對台灣主權不採取任何立場 ^美國務院發言人:我們的一中政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截然不同 ^请求在第六十二届会议议程内列入一个补充项目.Requestfortheinclusionofasupplementaryitemintheagendaofthe62ndsession :urgingtheSecurityCounciltoprocessTaiwan'smembershipapplicationpursuanttorules59and60oftheprovisionalrulesofprocedureoftheSecurityCouncilandArticle4oftheCharteroftheUnitedNations :letterdated13August2007fromtherepresentativesofBelize,BurkinaFaso,theGambia,Honduras,Malawi,theMarshallIslands,Nauru,Palau,SaintKittsandNevis,SaintVincentandtheGrenadines,SaoTomeandPrincipe,SolomonIslands,SwazilandandTuvalutotheUnitedNationsaddressedtotheSecretary-General.聯合國大會秘書處.2005年8月17日[2017-06-17](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A/62/19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數字圖書館,2007-08-17 ^中國新聞網.联大总务委员会第15次拒绝将涉台提案列入议程.西部網國內新聞.西安.[2017-1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15日)(中文(中國大陸)).  ^UPDATEONUNREFERENCESTOTAIWAN.WikiLeaks.[2019-03-23](美國英語).  ^潘基文对中国台湾省地震表示关切.聯合國新聞中心.2016-02-09[2019-10-04](中文(簡體)).  ^DailyPressBriefingbytheOfficeoftheSpokespersonfortheSecretary-General.MeetingsCoverageandPressReleases.2016-02-09[2021-11-06](英語).  ^中俄聯合公報全文[失效連結] ^中國和英國關於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失效連結] ^SelectCommitteeonForeignAffairsTenthReport ^47.047.147.247.3KatinkaBarysch.EMBRACINGTHEDRAGONTheEU’spartnershipwithChina(PDF).CentreforEuropeanReform.[2014-01-25].  ^歐盟代表28成員國明確表達挺台參與WHA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聯合公報[失效連結] ^中德發表聯合聲明[失效連結]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新華網.[2014-01-25]. [失效連結]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新華網.[2014-01-25]. [失效連結] ^中俄联合公报全文.新華網.[2014-01-25]. [失效連結] ^中英联合声明:英重申一个中国立场.人民網.[2014-01-25]. [失效連結] ^因不承認台灣是國家 日法務省不受理蓮舫放棄國籍證明文件.三立新聞網.2016-10-15(中文).日本法務大臣金田勝年昨(14)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日本並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所以沒辦法受理蓮舫的國籍放棄之證明文件。

金田勝年指出,根據日本戶籍法日本國民不得擁有雙重國籍,必須提供國籍放棄的證明文件,但日本並不承認台灣當局的合法性,所以無法受理由台灣政府所開出的的證明文件。

  ^日本不承認台灣是國家法務大臣:不受理蓮舫放棄國籍.自由時報.2016-10-15(中文).金田勝年指出,根據日本戶籍法第106條,日本國民不能有雙重國籍,要提供國籍放棄的證明文件,不過日本政府並不承認台灣是一個正式的國家,所以沒辦法受理台灣政府開出的證明文件。

  ^中央社CNA.政治|重點新聞|.www.cna.com.tw.2021-07-13(中文(臺灣)).  ^中央社CNA.兩岸|重點新聞|.www.cna.com.tw.2021-10-16(中文(臺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澳洲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大利亚政府关于中、澳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入口網站.北京.[2018-01-29](中文(中國大陸)).澳洲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並決定於一九七三年一月二十五日前從台灣撤走其官方代表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澳洲政府的上述立場表示欣賞。

  ^澳洲政府.TaiwanbriefAustralia-Taiwanrelationship.澳洲外交和貿易部.[2018-0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30)(英語).TheAustralianGovernmentcontinuedtorecogniseTaipeiuntiltheestablishmentofdiplomaticrelationswiththePRCin1972.Australia’sJointCommuniquéwiththePRCrecognisedtheGovernmentofthePRCasChina’ssolelegalgovernment,andacknowledgedthepositionofthePRCthatTaiwanwasaprovinceofthePRC.  ^62.062.162.262.3沈呂巡.台美關係/沈呂巡:一個中國國際社會N種表述.中央網路報.2017-12-07[2018-02-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30).馬國雖然承認(recognize)中共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只認知(acknowledge,中共也譯為承認)中共立場「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前述的馬來西亞模式,它承認中共是唯一合法政府,但對中共對台主權立場僅表示「認知」(acknowledge),採用此種模式的另有澳洲、紐西蘭、泰國、英國(提升關係公報)等  ^范盛保.澳洲外交政策的中國面向(PDF).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013,9(2):110.惠特蘭正式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全面建立兩國關係,他也是首位訪問中國的現任總理。

對於中、澳的建交公報中關於台灣的敘述也以「認知」(acknowledge)中國的立場為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紐西蘭政府.中国和新西兰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搜狐網.北京.[2018-01-29](中文(中國大陸)).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

紐西蘭政府承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

紐西蘭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65.065.1賴怡忠.後冷戰時代的紐西蘭外交政策.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02.紐西蘭與中國建交公報中,紐西蘭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台灣是中國一省的立場,只表示「理解(Acknowledge)」。

  ^JoelAtkinson.AustraliaandTaiwan:BilateralRelations,China,theUnitedStates,andtheSouthPacific.BRILL.2012-10-19:38(英語).Australianofficialsarguedatthetime:[The]formulaisinourviewclosertotheCanadianthanthebritish.「Acknowledges」isverysimilarto「takesnote」  ^AndrewGodwin.LegalAspectsofAustralia'sCommercialRelationshipWithTaiwan.BondLawReview(BondUniversityPublication).1992-06,4(1):50[2018-0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2)(英語).Furthermore,whatisacknowledgedisBeijing's'position'thatTaiwanisaprovinceofChina.Thus,avalidinterpretationofthewordingusedisthatAustralianeitheracceptsBeijing'spositionthatTaiwanisaprovinceofChinanorrecognizesthatTaiwanisaprovinceofChina.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葡萄牙關於中葡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979年)[失效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馬來西亞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联合公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入口網站.北京.[2018-01-29](中文(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承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

馬來西亞政府決定關閉它在台北的領事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西班牙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西班牙国政府关于中、西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入口網站.北京.[2018-01-29](中文(中國大陸)).西班牙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並決定在一九七三年四月十日前從台灣撤走其官方代表機構。

  ^沈呂巡.大陸「一中原則」全球化了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7-12-27.西國法院此次既以建交與否定分野,那就不妨看看西國當年與大陸建交的時候,公報中有沒有「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經查該公報中西國所用的字眼只是「認知」(acknowledge),但中方也把它翻譯成「承認」。

  ^OxfordUniversityPress.acknowledge~DefinitionofacknowledgeinEnglishbyOxfordDictionaries.OxfordDictionaries.[2018-02-06](英國英語).[reportingverb]Acceptoradmittheexistenceortruthof.……[withobject]Recognizetheimportanceorqualityof.  ^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辭典.有道词典acknowledge.OxfordDictionaries.[2018-02-06](英國英語).及物動詞Ifyouacknowledgeafactorasituation,youacceptoradmitthatitistrueorthatitexists.承認(事實或情況)……及物動詞Ifsomeone'sachievements,status,orqualitiesareacknowledged,theyareknownaboutandrecognizedbyalotofpeople,orbyaparticulargroupofpeople.認可(某人的成就、地位或品質)  ^TheChina-ThailandJointCommuniqué.2011-07-18.  ^泰国针对台湾推动“入联公投”声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甘比亞伊斯蘭共和國關於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中國和聖多美普林西比關於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中國與聖普恢復外交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多明尼加共和國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8-05-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布吉納法索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布基纳法索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8-05-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萨尔瓦多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国与萨尔瓦多建立外交关系.[2018-08-21].  ^中国与萨尔瓦多建立外交关系.新浪.2018-08-21[2018-08-21]. [失效連結]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萨尔瓦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台湾“断交”.  ^美國之音.萨尔瓦多宣布与台湾断交跟北京建交.[2018-08-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1).  ^與台當局「斷交」5天後索羅門群島與中國正式建交 ^澎湃訊.中国和所罗门群岛建立外交关系.新華網新聞.北京.[2019-09-21](中文(中國大陸)).  ^台灣再失邦交國吉里巴斯倒向北京的重要原因-BBCNews中文 ^台媒稱大陸對吉里巴斯開展「金元外交」北京回應_中國-多維新聞網 參見[編輯] 中國主題 中華民國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台灣主題 國際關係主題 中國統一 兩岸關係 台海現狀 一國兩區 兩個中國 棄台論 中國的稱號 兩韓關係 哈爾斯坦主義 閱論編臺灣海峽兩岸主題 國共關係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組織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中央統戰部 全國政協 政黨 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國家主席 毛澤東→劉少奇→李先念→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 國臺辦主任 丁關根→王兆國→陳雲林→王毅→張志軍→劉結一 海協會會長 汪道涵→陳雲林→陳德銘→張志軍 組織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國家統一委員會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大陸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 中國事務委員會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總統 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 陸委會主委 施啟揚→黃昆輝→蕭萬長→高孔廉(代)→張京育→蘇起→蔡英文→吳釗燮→陳明通→賴幸媛→王郁琦→夏立言→張小月→林正義(代)→陳明通→邱太三 海基會董事長 辜振甫→劉德勳→張俊雄→洪奇昌→江丙坤→林中森→陳德新(代)→田弘茂→張小月→李大維→許勝雄(代) 中國大陸1(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臺澎金馬(臺灣、澎湖、金門、馬祖)政治觀點一個中國相關術語 中國統一 統派 一國兩制 一國兩府 一國兩區 殺朱拔毛 反攻大陸 漢賊不兩立 一綱四目 解放台灣 對台工作(涉台用語) 告台灣同胞書 葉九條 鄧六條 江八點 三個可以談 胡四點 胡六點 習五條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振興中華 中國台灣 憲法一中 兩岸一中 一中各表 一中同表 一中共表 各表一中 一中兩憲 一中兩國 九二共識 兩國論 去臺灣化 特殊非兩國論 中國夢 兩個一百年 統一路徑台灣對大陸 武力統一 反攻大陸 和平統一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一國良制 終極統一 大陸對台灣 武力統一 一國一制台灣構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其他路徑 中華聯邦 大一中架構 兩岸共同議會 組織派別 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致公黨 九三學社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泛藍陣營 中國國民黨 親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 國會政黨聯盟 民國黨 新黨 中華統一促進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洪門致公黨 中華民族致公黨 中國民主進步黨 中國青年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民眾黨 中國生產黨 勞動黨 臺灣民主共產黨 臺灣人民共產黨 中華愛國同心會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 中華臺商愛國黨 中華民國共產黨 工黨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夏潮聯合會 中國統一聯盟 臺灣競爭力論壇 兩岸統合學會 臺灣親中共團體 民主行動聯盟 經濟交通 金廈跨海大橋 台灣海峽通道 京台高速公路 京台高速鐵路 昆台高速鐵路 319國道 228國道 台灣環線高速公路 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相關術語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四不一沒有 臺灣共識 臺灣民族主義 臺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價值 臺灣主體性 臺灣地位未定論 臺灣獨立運動 台灣共和國 傳統臺獨 左獨 法理臺獨 獨臺 華獨 臺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 天然獨 一邊一國 四階段論 中華民國在臺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去中國化 臺灣正名 臺獨黨綱 臺灣前途決議文 四要一沒有 九六共識 憲法各表 兩國一制 四個堅持 組織派別 泛綠陣營 民主進步黨 臺灣團結聯盟 建國黨 臺灣民族黨 臺灣獨立黨 時代力量 社會民主黨 臺灣基進 綠黨 自由臺灣黨 喜樂島聯盟 一邊一國行動黨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臺灣建國聯盟 臺灣教授協會 新國家連線 建國廣場 臺灣社 獨立臺灣會 908臺灣國運動 外省人臺灣獨立促進會 臺灣人公共事務會 公投護臺灣聯盟 一邊一國連線 臺灣反一中顧主權連線 民主維新 臺左維新 民主鬥陣 臺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 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黨 其他論點 棄臺論 中國分裂論 中國崩潰論 中國威脅論 臺灣民政府 美屬臺灣建國方案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 一五新觀點 外軍協防臺灣(美、日) 歷史事件軍事對峙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韓戰戰俘遣返問題 反共義士 戰士授田憑據 洪進山事件 陶普斯號事件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光華寮事件 關閉政策 打通南北航線 海軍艦隊首航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復航 中華航空334號班機劫機事件 三七事件 開放兩岸探親 907事件 閩獅漁事件 恢復對話 九二香港會談 辜汪會談 千島湖事件 戒急用忍 小三通 全民外交 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 兩岸定期航線 活路外交 交流熱絡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野草莓運動 兩岸互贈保育類動物 2010年蘇花公路暴雨塌方事故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 臺灣承認大陸學歷 大陸學生赴臺就讀 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大三通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太陽花學運 連習會 王張會談 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 M503航路事件 朱習會 馬習會 冷和時期 周子瑜國旗事件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雄三誤射 桃園火燒車案 洪習會 退將赴陸 周泓旭案 李明哲事件 東奧正名公投 東亞青運舉辦權遭取消 世大運中國代表團缺席開幕式 中國大陸非洲豬瘟疫情 臺灣非洲豬瘟防護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潘曉穎命案→陳同佳送台案 臺灣各地連儂牆 反紅媒遊行 中國大陸電影局抵制金馬獎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李孟居事件 斐濟事件 武裝衝突與軍事對峙前期 古寧頭戰役 舟山戰役 登步島戰役 舟山撤退 台海空戰 上海空戰 1958年空戰 大膽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 湄州島戰鬥 東山島戰役 臺灣海峽危機 九三砲戰 一江山島戰役 大陳島撤退 金剛計劃 臺山列島海戰 臺海心戰 國光計劃 閩江口海戰 八二三砲戰 九二海戰 六一九砲戰 東引海戰 東山海戰 烏坵海戰 吳文獻事件 後期 台灣海峽復航 六二七事件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解放軍對臺飛彈 解放軍機艦繞臺 解放軍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2020年台海演練 法律及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反分裂國家法》 《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 《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 《大陸臺商投資保護法》 《對臺貿易管理辦法》 《兩岸直航船舶管理暫行辦法》 《臺港澳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 《港澳台居民大陸就業的通知》 《大陸大學招收培養港澳台學生規定》 《大陸大學學測招收臺生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惠台31條 26條措施 11條措施 農林22條措施 「台獨」頑固分子清單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關閉政策 《卅八穗五字第四八九六號行政院令 《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戡亂時期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 《管制外籍船舶資匪航運臨時辦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國家安全法》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公民投票法》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國家統一綱領》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反滲透法》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美國 《臺灣關係法》 《臺灣安全加強法》(草案) 六項保證 《台灣旅行法》 《台灣保證法》 《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力與參與法案》 雙邊及多邊政治文件 《馬關條約》 《開羅宣言》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書》 《舊金山和約》 《聯合國安理會87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中日和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分類 維基文庫 維基共享資源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組織機構中方 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 中央外事辦 外交部 外長 駐外機構 大使 發言人 國防部 國際軍事合作辦 維和辦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國務院新聞辦 中國外文局 國務院僑辦 國際發展合作署 國家外國專家局 國家移民局 全國人大 外事委 外事局 華僑委 全國政協 外事委 外事局 港澳台僑委 中央追逃辦 外交學會 對外友協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中國環球電視網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國家漢辦 孔子學院 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 駐華 外交代表機構 領事機構 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 聯合國駐華系統 記者協會 國際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外交禮儀相關 外交部禮賓司 三軍儀仗隊 解放軍軍樂團 人民大會堂 國賓館 國宴菜 外交史 中國對外關係史 建交史 對外援助 援建劇場列表 援建體育館列表(英語:Stadiumdiplomacy) 參加的國際公約 制裁 建國初期 冷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萬隆會議 三大外交政策 一邊倒 另起爐灶 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人民外交 毛澤東訪問蘇聯 周恩來出訪列表 中蘇交惡後 文革時期外交及國際形勢 革命外交路線 反帝反修 積極備戰 輸出革命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一條線、一大片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桌球外交 熊貓外交 三個世界 中阿決裂 鄧小平1978年出訪 改革開放後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南南合作 南北對話 國際新秩序 國際關係民主化 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和平崛起→和諧世界 新型國際關係 大國外交 周邊外交 釣魚臺問題 東海油氣田問題 南海問題 沙長城 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戰狼外交 領導人訪問列表 最高領導人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 習近平 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主席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國務院總理 李鵬 朱鎔基 溫家寶 李克強 全國政協主席 外國國家元首訪華 外國政府首腦訪華 術語 一個中國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反華 境外敵對勢力 亡我之心不死 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也 綜合國力 三股勢力 核心利益 網絡主權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多邊關係聯合國 聯大2758號決議 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 否決權 維和 常駐紐約代表團 代表 常駐日內瓦代表團 常駐維也納代表團 代表 常駐亞太經社會代表處 常駐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處 區域政治 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 六方會談 中歐領導人會晤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三國合作秘書處 東亞共同體(構想) 東南亞國家協會 10+1 10+3 東亞峰會 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亞信峰會 亞歐會議 中非合作論壇 中阿合作論壇 中拉論壇 珍珠鏈戰略 區域經濟 一帶一路 高峰論壇 絲路基金 中巴經濟走廊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瀾湄合作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自貿區 博鰲亞洲論壇 亞歐會議 中非合作論壇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中阿合作論壇 中拉論壇 17+1合作 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 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 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 全球經濟 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二十國集團 世界互聯網大會 世界經濟論壇 夏季達沃斯論壇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開發中國家 七十七國集團 不結盟運動 金磚國家 銀行 雙邊外交關係亞洲(分類) 阿富汗 阿聯 阿曼 亞塞拜然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北韓 東帝汶 菲律賓 喬治亞 哈薩克 南韓 吉爾吉斯 柬埔寨 卡達 科威特 寮國 黎巴嫩 馬爾地夫 馬來西亞 蒙古國 孟加拉國 緬甸 尼泊爾 日本 沙烏地阿拉伯 斯里蘭卡 塔吉克 泰國 土耳其 土庫曼 汶萊 烏茲別克 新加坡 敘利亞 亞美尼亞 葉門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亞 約旦 越南 非洲(分類) 阿爾及利亞 埃及 衣索比亞 安哥拉 貝南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赤道幾內亞 多哥 厄利垂亞 維德角 甘比亞 剛果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 吉布地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迦納 加彭 辛巴威 喀麥隆 葛摩 象牙海岸 肯亞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盧安達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利 模里西斯 茅利塔尼亞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 南非 南蘇丹 尼日 奈及利亞 獅子山 塞內加爾 塞席爾 聖多美普林西比 蘇丹 索馬利亞 坦尚尼亞 突尼西亞 烏干達 尚比亞 查德 中非 歐洲(分類) 阿爾巴尼亞 愛爾蘭 愛沙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北馬其頓 比利時 冰島 波蘭 波赫 丹麥 德國 俄羅斯 法國 芬蘭 荷蘭 蒙特內哥羅 捷克 克羅埃西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羅馬尼亞 馬爾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爾維亞 賽普勒斯 聖馬利諾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烏克蘭 西班牙 希臘 匈牙利 義大利 英國 美洲(拉丁美洲、分類) 阿根廷 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貝多 巴哈馬 巴拿馬 巴西 秘魯 玻利維亞 多明尼加 多米尼克 厄瓜多 格瑞那達 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 古巴 蓋亞那 加拿大 美國 墨西哥 薩爾瓦多 蘇利南 千里達和托巴哥 委內瑞拉 烏拉圭 牙買加 智利 大洋洲(分類) 澳洲 巴布亞紐幾內亞 斐濟 吉里巴斯 庫克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紐埃 薩摩亞 索羅門群島 東加 萬那杜 紐西蘭 與非建交國關係見備註亞洲 不丹 非洲 史瓦帝尼 歐洲 梵蒂岡 大洋洲 馬紹爾群島 諾魯 帛琉 吐瓦魯 美洲 巴拉圭 貝里斯 海地 宏都拉斯 尼加拉瓜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瓜地馬拉 未承認的國家或地區 科索沃 阿布哈茲 阿爾察赫 北賽普勒斯 聶斯特河沿岸 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 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 馬爾他騎士團 南奧塞提亞 索馬利蘭 西撒哈拉 已消亡的國家見備註 蘇聯 南越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東德 南葉門 錫金 坦噶尼喀 桑給巴爾 各地方省際關係和對外事務 海峽兩岸 福建-台灣 上海 山東 韓 天津 湖南 西藏 台灣 琉 日 美 韓 印尼 菲 英 西 荷 法 德 俄 瑞典 巴西 閱論編香港對外事務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政府總部禮賓處·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大陸、海外、台灣)兩岸四地 中國內地 廣東 深圳 上海 福建 四川 澳門 台灣 其他國家 澳大利亞 加拿大 法國(英語:France–HongKongrelations) 喬治亞 德國(英語:Germany–HongKongrelations) 印度(英語:HongKong–Indiarelations) 印度尼西亞(英語:HongKong–Indonesiarelations) 日本 以色列(英語:HongKong–Israelrelations) 列支敦斯登(英語:HongKong–Liechtensteinrelations) 馬來西亞(英語:HongKong–Malaysiarelations) 馬爾地夫(英語:HongKong–Maldivesrelations) 納米比亞(英語:HongKong–Namibiarelations) 尼加拉瓜 北韓 巴基斯坦(英語:HongKong–Pakistanrelations) 菲律賓 卡達(英語:HongKong–Qatarrelations) 新加坡 南韓 南非(英語:HongKong–SouthAfricarelations) 西班牙(英語:HongKong–Spainrelations) 瑞士(英語:HongKong–Switzerlandrelations) 泰國 英國 美國 有關事項 香港移民潮 香港回流潮 閱論編澳門對外事務澳門特區政府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 ·政府總部事務局 ·澳門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內地、海外、台灣1) ·澳門領事機構列表兩岸四地 中國內地 廣東 珠海 湖北 香港 台灣 其他國家 安哥拉 巴西 北韓 南韓 日本(日語:日本とマカオの関係) 莫三比克 菲律賓 葡萄牙 東帝汶 美國 越南 註釋:^1暫停運作 備註:粗體表示曾經建立外交關係,但現時斷交的國家。

這些國家目前均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

斜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統治的區域。

關於中華民國的外交,另見模板:中華民國外交。

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另見模板:台灣海峽兩岸主題。

閱論編中華民國外交組織和機構本國對外 外交部 部長 駐外代表機構 大陸時期駐外代表機構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外交官 駐外官員 使節 僑務委員會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中央通訊社 中央廣播電臺 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輸出入銀行 海外臺灣學校 列表 敦睦遠航訓練支隊 外國駐華/駐臺 駐華/駐臺代表機構 大陸時期外國駐華代表機構 抗戰時期同盟國駐渝代表機構 駐華/駐臺外交官 使節 臺灣國際學校 外交禮儀相關 外交部禮賓處 三軍樂隊 三軍儀隊 總統府 中正紀念堂 中山堂 中山樓 臺北賓館 圓山大飯店 外交史 對外關係史 建交史 外交關係年表 大陸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臺灣時期 蔣中正政府時期 嚴家淦政府和蔣經國政府時期 李登輝政府時期 陳水扁政府時期 馬英九政府時期 蔡英文政府時期 政策和術語 北洋外交 修約外交 革命外交 國聯外交 鞏固外交 彈性外交 務實外交 全民外交 攻擊性外交 活路外交 踏實外交 口罩外交 聯俄容共 安內攘外 四巨頭 以德報怨 十一段線 一個中國 漢賊不兩立 中華臺北 中國台北 中國台灣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南向政策 新南向政策 人民出入境 中華民國護照 簽證政策 公民簽證要求 對外雙邊關係亞洲 阿布哈茲(日語:アブハジアと中華民国の関係)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東帝汶 喬治亞 印度*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科威特* 吉爾吉斯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北韓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菲律賓* 卡達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南韓*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土耳其* 土庫曼 阿聯* 烏茲別克 越南* 葉門 非洲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貝南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 查德 葛摩 剛果(布) 剛果(金) 象牙海岸* 吉布地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衣索比亞 史瓦帝尼* 加彭 甘比亞 迦納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肯亞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利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 尼日 奈及利亞* 盧安達 聖多美普林西比 塞內加爾 塞席爾 獅子山 索馬利亞 索馬利蘭* 南非* 南蘇丹 蘇丹 坦尚尼亞 多哥 突尼西亞 烏干達 尚比亞 辛巴威 美洲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巴哈馬 巴貝多 貝里斯* 玻利維亞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薩爾瓦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牙買加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巴拉圭* 秘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蘇利南 千里達及托巴哥 美國* 烏拉圭 委內瑞拉 歐洲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比利時*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聖座(教廷)*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 義大利* 科索沃 拉脫維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馬爾他騎士團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荷蘭* 北馬其頓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俄羅斯* 聖馬利諾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烏克蘭 英國* 大洋洲 澳大利亞* 庫克群島 斐濟* 關島* 吉里巴斯 馬紹爾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 紐埃 紐西蘭* 諾魯* 巴布亞紐幾內亞* 帛琉* 薩摩亞 索羅門群島 東加 吐瓦魯* 萬那杜 已消失的國家 奧匈帝國 捷克斯洛伐克 蘇聯 南越 南斯拉夫 對外多邊關係區域 加勒比(英語:Caribbean–Chinarelations) 大洋洲(英語:Sino-Pacificrelations) 第三世界(英語:Sino-ThirdWorldrelations) 國際組織 國際聯盟 聯合國 世界衛生組織 歐洲聯盟*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以粗體標示者為邦交國以「*」標示者有單設或互設運作中的代表機構 閱論編領土收復主義領土收復主義引起的紛爭亞洲東亞 中國統一 大西藏 大突厥斯坦 佤邦 大蒙古 朝鮮半島統一 琉球獨立 大越南 大泰國 大印度尼西亞 大馬來西亞 大文萊 大高棉 大帝汶 大菲律賓(英語:Greater_Philippines) 南亞 大尼泊爾 印度斯坦 大印度 普什圖尼斯坦 大孟加拉國 西亞 大伊朗 大阿拉比亞 大葉門 大敘利亞 大伊拉克 庫德斯坦 賽普勒斯統一 大以色列 奧塞提亞 大亞美尼亞 大亞塞拜然 歐洲北歐 斯堪地納維亞 大芬蘭 愛爾蘭統一 東歐 大烏克蘭 大俄羅斯 列茲金斯坦 大匈牙利 大羅馬尼亞 大保加利亞 西歐 大德意志聯邦 大荷蘭 大奧地利合眾國 南歐 伊比利聯邦 伊比利 加泰隆尼亞獨立 巴斯克獨立 義大利統一 大義大利 大斯洛維尼亞 大克羅埃西亞 大塞爾維亞 大馬其頓 大阿爾巴尼亞 大希臘 非洲 大摩洛哥 大索馬利亞 大剛果 大南非 大洋洲 澳大拉西亞 大巴布亞 大索羅門群島 薩摩亞統一 美洲北美洲 大美利堅合眾國 中美洲聯邦 蓋亞那 加勒比 南美洲 大哥倫比亞 大委內瑞拉 蓋亞那 大玻利維亞 大阿根廷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一个中国&oldid=68876875」 分類:臺灣海峽兩岸關係術語外交政策中國統一一個中國中國化民族統一主義隱藏分類:自2019年10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含有訪問日期但無網址的引用的頁面CS1英語來源(en)自2017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CS1美國英語來源(en-us)自2021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CS1英國英語來源(en-gb)自2017年9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7年9月準確性有爭議的作品自2017年9月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欠缺可靠來源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自2021年11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SuomiFrançais客家語/Hak-kâ-ngî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Српски/srpski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