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會塌下來— 如何應付緊張 - 天下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是工商界的壓力最大,苦惱最多,卻似乎是天生註定的。

... 他們逢到壓力時很容易緊張、激動,失去控制力,但是發完脾氣又很懊惱。

比較患得患失。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天下永續公民獎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Fast100 傳承接班 創新突圍 數位轉型 經營管理 永續責任 Fast100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email protected]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即時分析 挺台代言人驟逝! 誰能接下安倍政治遺產,台日關係何去何從?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天不會塌下來—如何應付緊張 工商社會裡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緊張」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文明病。

醫師和心理學家分析「緊張」,傳授你應付生活壓力的方法。

321瀏覽數 分享 其他 文 徐梅屏 天下雜誌3期 發布時間:1981-08-01 321瀏覽數 下午三點半。

 在電影,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正是下午茶時間,紳士淑女們優雅地社交,愉悅地輕談,如一苗溫柔的緩慢調。

 且回頭看此時、此刻典型的臺灣景觀:  馬路上交通壅塞,汽車動彈不得,是誰不耐煩的按了兩聲喇叭,立刻群起呼應,叭叭叭的都在催前面快走;「野狼」機車上年輕推銷員左閃右彎,機靈地殺出重圍;一輛紅色計程車車門突然打開,下車的男士緊緊擐著一個黑色手提箱,側身穿過車陣間隙,衝進街邊的銀行,直奔櫃檯存款……。

 商業大樓,女秘書攔截了所有找吳董事長的電話:「董事長出去開會,不在。

」正在董事長室內和兒子一起看新廠藍圖的吳老闆對兒子乘機教學:「不借錢就是不借錢,連電話都不接。

」  電話線那端,貿易公司陳經理焦頭爛額地繼續撥電話,一通又一通,唉聲嘆氣,低聲下氣:只求貼現,不跳票;八分利?咬咬牙,借。

終於調足了,冷氣間,已經驚出一身名副其實的冷汗……。

 西餐廳中,小唐又向那個猶太買主遞上「三五」,湊過去點著火,順手也替自己燃上一支,吸兩口,感覺作嘔。

今天又抽多了,他想。

把煙架上煙灰缸,瞪著煙灰一點一點燒出來–從中午吃飯磨菇到現在,這個精明的猶太人毫不鬆口;再不簽契約,小唐覺得自己也要被燒成灰了……。

臺北人的下午  這就是八十年代許多臺北人的下午。

不悠閒也不浪漫,充塞的是一片緊緊張張,匆匆忙忙,慌亂得有如現代音樂,而且唱片轉快了速度。

 其實這樣的緊張情況自黎明即起,延續至深夜。

 臺北市安強興業公司負責人鄧秋生記述他一天的生活,早晨七時出門早餐會報,中午業務午餐,晚餐另有應酬,中間訪客、電話不斷,「能夜十點回家就算幸運的」,進了門累得連話都不想講。

 大多數人都會在類似的經驗中發現自己的影子。

 一位社會學家指出,現代人外在生活型態和內在思想價值觀念都在急遽地改變,譬如忙碌,譬如人情的淡漠、功利,是近二十年來工業文明快速發展的結果。

種種內外夾攻的刺激,人人必須不斷調整自己去適應,形成「生活壓力」。

面臨壓力時,第一個反應即是「緊張」。

 緊張程度的高低,因人而異。

有龐大關係企業要統理的大企業家,可能生活節奏最緊湊,卻不一定最緊張。

臺塑關係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室主任楊兆麟認為,「忙」只不過是一句口頭的寒喧。

每天每天事情一波一波的來,他有秩序地一一解決,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的緊張。

 國泰企業集團的蔡辰男則深懂「分層負責」的個中三昧,只在他的助手或親信不能決定的大問題上裁奪,因此也顯得從容不迫。

工商界最多壓力  但也有許多人承受不了緊張,而嚴重得甚至生病了。

榮民總醫院精神科蘇東平醫師統計心理異常的病人,八六%是因為生活壓力而發病。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張典齊進一步分析,三分之二病人的生活壓力直接或間接來自工作,尤其成年的、受過教育的男性。

他們是社會的中堅份子,多數活躍於工商界,事業或工作是他們的興趣及生活重心,偏偏也是種種困擾的禍首。

 當然,人一生史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特殊的生活壓力,各個行業也都有各自的苦惱。

但是工商界的壓力最大,苦惱最多,卻似乎是天生註定的。

 張典齊主任從病人傾吐的苦水中歸納出來四個理由:  •工商界接觸的面比較複雜,要處理的事情特別多;  •工商界是個講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戰場;  •工商界人士的價值體系中最鮮明、最至高無上的一環是「利」。

錢左右了工商人士的情緒,恰巧又是生意雙方都要爭取的目標,利害衝突更形尖銳;  •商場上變數太多,許多變數操縱在別人,很少人有絕對成功的把握,因此經常有「不安全感」。

壓力感受因人而異  話雖如此,同是工商界人,面臨同樣問題時,畢竟應付手段有高有低。

 就說「三點半」。

有人天天軋支票,天天東挪西借,仍然天天嘻嘻哈哈;也有人眼看存款不足,就嚴肅地發愁要失信於朋友,要公司倒閉,要坐牢吃官司,似乎只有死路一條。

 「對生活壓力的感受是因人而異的。

」蘇東平醫師說,這些相異與個人的性格、生命力,過去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目前環境,將來目標,都極有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吳靜吉說,美國有一次修改法律,對私人機構僱用少數民族或婦女作若干規定。

這個改變帶給主管壓力,一百六十一位大型組織的中、上層主管,有八十六位竟然因此病倒。

為什麼其餘七十五位安然無恙?芝加哥大學展開調查,發現能度過這場考驗的主管:  都相當有堅韌力,相信自己是強者,有志竟成,事在人為,成敗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們都願意向環境挑戰,對引起壓力的事情肯探討真相,反省自己處理的方式,從其中領悟人生的道理。

他們並且都對自己負責,決心為組織、為工作達成的任務,一定做到底。

 那些被壓力弄病了的主管呢?完全相反。

 壓力來的時候,他們求神問卜,認定命運的擺佈,或者坐著怨天尤人。

他們逃避壓力事件,認為自己完了,無助、絕望。

即使答應了要做的,也鼓不起勇氣全然投入,內心總還有一種疏離感,事情自然做不成,做了的也不是最好的。

思考和人格都不同  吳教授說,國外還有一項研究,觀察「比較能」和「比較不能」忍受壓力的兩類人,發現他們思考的型態也不一樣。

 比較不能忍受壓力的人,壓力減低了他的理智,他的思考變得簡單化,往往採用二分法,譬如「肯借錢給我的就是朋友,不肯借的就是敵人。

」  比較能忍受壓力的人,在壓力的威脅下仍然保持鎮靜,思考型態仍然保持複雜,先分析事件,再加以統整。

譬如急需用錢時,他先考慮各種可能借錢的來源,再綜合檢討,找出對方最肯出借的條件,付諸行動。

 「人格」也是評估一個人是不是能順利應付壓力的指標。

吳靜吉教授解釋:  甲型人格的心野心勃勃,喜歡競爭,好勝心強,對自己期望很高,會用「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奮鬥態度,努力把自己推往成功的道路。

他們逢到壓力時很容易緊張、激動,失去控制力,但是發完脾氣又很懊惱。

比較患得患失。

 乙型人格的人也嚮往成功,做一番事業的慾望也很高。

但是他們不會把目標訂得太大,也不會擺出拼命三郎的架勢,硬逼自己成功;在功力中懂得分辨輕重緩急、安排時間,一步一步完成,就算失敗了也處之泰然。

無欲則剛,壓力對這樣的人是不生傷害的。

 國外曾研究一群年齡在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的人,發現得心臟病的人許多是莽張飛式的甲型人格,沒有心臟病的人許多是善於沉著應變的乙型人格。

病態的緊張  其實不只心臟病,蘇東平醫師說,臨床上往往發現高血壓、腦中風、頭痛、胃潰瘍……等很多疾病,都和生活壓力有牽連。

 適度的壓力是必須的。

蘇東平醫師說「好比水庫要有水才能發電」,壓力是推動進步的力量。

 健康的身心狀態下,生活壓力和個人適應能力是平衡的,一旦壓力過大或適應力減弱,則可能出現病態的緊張。

 病態的緊張情緒表現在心理上,會坐立不安,整個人繃得緊緊的,容易發怒,莫明其妙的害怕,覺得山雨欲來,有什麼不幸將要發生。

也可能從生理現象反映出來,譬如頭痛、脖子僵硬、肚子脹、瀉肚或便秘、沒有胃口、腰酸背痛、手腳冰冷、心悸、疲倦、肌肉痙攣。

總之,身體的每一個系統都可能被干擾。

 如果要劃分緊張的程度,張典齊主任說,勉強可以按生理、心理狀況分為:  最輕微的緊張是自己覺得緊張,但還沒有影響生活;嚴重一些的時候,人家看得出你緊張,你的內臟也多少受到波及,顯示腸胃不佳或頭痛之類症狀;更嚴重時,失眠;再惡化下去,就會覺得六神無主,沒有辦法做事了。

兩個實例  張醫師舉了兩個真實的故事。

 •吳先生,四十六歲,一家有兩百個員工的成衣工廠的老闆。

最近十個月來,工廠每月賠六、七十萬,他支撐不下,想把工廠歇業;但是擔心員工生活發生問題,又擔心復工時再找這樣一批人不容易。

這期間仍然有訂單進來,價錢卻都在私潤以下,接的越多,賠的越多。

吳先生陷於進退維谷中。

 他開始劇烈頭痛、脖子僵硬、吃不下也睡不著。

醫師診斷他:焦慮性精神官能症。

 •李小姐,三十二歲,銀行職員。

銀行職員接觸數字多,又出不得紕漏,本來就多少有些強迫性心理症的傾向,對所有帳都抱懷疑態度。

不過正常反應核對一次也就放過了。

李小姐卻對算過的帳總不放心,鈔票數了一遍又一遍,同事不耐煩,她越緊張,越要再三核對。

 她因為胃痛求醫,內科醫師將她轉到精神科,診斷是強迫性心理症。

 原來有一次銀行帳面不符,動員許多人力花了許多時間,才抓出來錯在她。

從此呈現過度反應,到後來,不但算帳沒把握,連關瓦斯筒之類日常生活也要一遍又一遍的檢查。

緊張過度需治療  吳先生和李小姐是兩個比較嚴重的例子。

張典齊醫師不是故意藉此誇張「緊張」的可怕,他的目的在強調「緊張過度」時也和任何其他生理疾病一樣,越早醫治,效果越理想。

在緊張剛從生理或情緒透露訊息的時候,就找醫師談談,把產生緊張的壓力化解掉,緊張就不致利上滾利,演變至心理症的地步。

 可惜許多人只當是身體有病,掛號看內科、神經科。

更多人卻是由於仍然對「精神科」存著錯誤的觀念,以為看精神科是可恥的、見不得人的,諱疾忌醫;還有些人則是欠缺醫學的知識,不曉得緊張只是一個表象,背後潛伏的壓力才是病源;於是睡不著的時候、焦慮的時候,「買兩顆鎮靜劑吃!」  據臺大醫院藥劑科主任陳瑞龍的觀察,濫用鎮靜劑已經在國內形成新的藥害。

不但民眾濫買,藥店濫賣,連醫師也有濫開處方的。

 譬如Valium全世界都已形成濫用問題。

在美國,醫師開此藥的處方箋一年達一億張,其中不需要的不知有多少。

國內進口此藥的羅氏藥廠的負責人拒絕洩露每年進口的數量;但據了解,臺灣是Valium的大市場。

 按照規定,Valium必須醫師處方才能買,極少藥店遵守。

國內藥廠目前也用類似成份製造其他品牌,據指出,國內藥廠很少不製造的。

只此一端,已可想見鎮靜劑在臺灣氾濫到何種地步。

鎮靜劑濫用  陳瑞龍主任說,鎮靜劑類藥品的作用不一,強弱不一,有的能催眠,有的能改變心態。

作用時間的長短也不相同,從幾十分鐘到幾十小時的都有。

這類藥品還可能使人過度思睡、頭暈、運動失調,甚至暈倒,也影響肝臟或腎臟功能。

 他說,換句話說,一個人擅自服鎮靜劑,沒有醫師監督,也許前天晚上吃的一顆,雖然得了一夜安睡,但第二天藥效還延續著,開車也許有危險,心態、思考也不在正常狀態下,所做的決策可能不是他的本意。

 鎮靜劑而且有習慣性,有人還懷疑它和癌症有關係。

 張典齊主任則認為,許多國人對鎮靜劑一向有成見,連精神科醫師判斷他應該服用時,他都會拒絕,所以鎮靜劑在臺灣還談不上濫用。

 他強調,一般人絕不可以自己服用鎮靜劑,因為各種鎮靜劑作用不同,有的鬆弛肌肉,有的使人想睡覺,有的又只使人情緒穩定但不想睡覺,用錯了反而糟糕。

譬如有學生服了鎮靜劑參加聯考,原只希望「鎮靜」,不料錯服了幫助睡眠的鎮靜劑,進了考場卻睡起覺來!  而且鎮靜劑有副作用。

譬如他若開Valium,一定要向病人解釋清楚吃藥以後不要開車,不要……。

在藥房買來吃,得不到這種指示,可能會出事。

 張主任發現,工商界人士也許個性或環境的緣故,往「酒色財氣」等方向發洩緊張的人比較多,藉鎮靜劑來控制情緒的較少。

心理症是「垃圾桶」?  因為緊張的情緒會傳達身體每個系統,因此醫院不只精神科,其他科也有許多「緊張病」的病人。

 臺大醫院一份資料顯示,從門診到病房、急救室、急診處,從內、外科到精神、神經科、眼耳鼻喉、婦產、泌尿、放射線、復健部,甚至小兒科、嬰兒室,都使用鎮靜劑。

 以Lexotan,Mogadon,Valium三種鎮靜劑為例,陳主任為本刊統計今年六月份的用量,臺大醫院一共使用了將近十二萬七千粒。

一般人猜測精神科用鎮靜劑最多,其實臺大醫院的統計,內科用量最高,幾乎一半;精神科其次,約占六分之一。

 張醫師相信各科醫師開鎮靜劑處方的病人中,並不全都有必要以鎮靜劑治療緊張情緒。

他說,有些醫師對看不懂的或找不出病因的病,就告訴病人「你太緊張了,」往心理病一推。

心理病於是成了許多無名病的「垃圾桶」。

生活壓力研究  醫師們雖然也覺察:情緒緊張的病人愈來愈普遍,但是國內以緊張為主題的研究很少。

臺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明濱曾分析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煩惱,青少年時煩學業,中年時煩婚姻、煩工作,老年後又煩退休。

最近完成的另外一篇,是榮總蘇東平醫師主持的生活壓力的研究。

 研究中,在榮總住院體檢的一千零四十二個人,每人填一份問卷,問卷上列了四十四種「事件」,以「結婚」帶給一個人的壓力算五百分為標準,衝量其餘四十三件事的壓力程度,打分數,最高可以一千分,最低零分。

再計算所有人的平均分數,以分數的十分之一將壓力大小排列次序。

 這四十四件事,是美國一項研究從生活中大大小小成千成百的事件挑選出來,被認為會帶給人壓力的生活事件。

榮總的研究結果,同樣的事件,對許多美國人和許多中國人的壓力不一樣,主要原因可能是文化等背景不同。

譬如「退休」是一般美國人第十大壓力,在中國人「退休」壓力不過第二十八位。

再譬如美國人不十分介意「家庭成員相聚人數有重大改變」,壓力排名三十九位,已接近倒數;對中國人,卻壓力頗大,排名第十三位。

 分析榮總的研究(如表):大多數人的工作、婚姻、財務、家庭或法律事件,都有中度或重度的壓力(三十分以上),而個人方面的事件除個人重大傷病、傑出成就或好友死亡外,都屬輕度壓力。

蘇東平醫師說,似乎國內社會的一般看法,比較在乎與社會、家庭和人際關係有關的生活事件,這些事的壓力比較多。

不要超過三百分  填寫問卷的一千多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工商界人士,把這批工商界人士的意見單獨整理,可以得到另外一份「工商界人士生活壓力事件的分析」(如表)。

將工商界人士和一般人的生活壓力事件互作比較,壓力的程度和排次,並沒有多少區別。

 蘇醫師解釋,這是必然的,否則統計一般人的生活壓力事件就沒有意思了。

 他建議大家利用這張壓力事件表,一方面警惕自己留心,不要讓一年的生活事件的壓力總和超過三百分,這通常是一個人承擔壓力能力的最高限度;一方面對可能在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壓力事件預先訂出應變計畫,免得到時候手足無措。

 蘇醫師說,生活事件中有幾件特別對工商界有意義。

譬如「事業上有重大改變」,有時是結束營業,也有時是新廠開工,都有沉重壓力。

譬如「財務狀況重大改變」,不但周轉不靈是壓力,就算賺了大錢,還是會感覺壓力,未必只有興奮。

 張典齊主任則發覺,部份工商界人士的壓力和幾個客觀因素的變動密切得如影隨形。

譬如銀根緊的時候,中小企業老闆病倒的格外多;譬如成衣業不景象,或石化業有危機的時候,屬於這兩業的病人立刻數字上升。

 還有一種「投機業」,最明顯的例子是股票。

有一位病人,辭了公務員,專搞股票,張醫師每次看到他垂頭喪氣的走進門診,就知道他的股票又賠了,賺的話他絕不出現。

要有現實感  張醫師對這些病人充滿同情。

總是勸了又勸:  「有野心是需要的,野心鼓勵人上進;但是不能太過,野心超過自己的能力,後果一定是失敗、挫折。

」他說,譬如明明只有十萬塊錢能耐,卻不自量力要承攬五十萬生意,豈不是自找苦吃?  「還要有現實感。

」要客觀度量自己的能力,也要客觀衡量外在的環境。

譬如醉心投機生意的人,都是夢想一步登天,押一注賺一大票;張典齊反問:為什麼不先「夢想」押注不中「賠」一大票?投機生意本來就有風險啊。

 還有一例。

看到別人做某個生意賺錢,有些人就也下海,如法炮製,卻忽略臺灣市場就這麼有限,哪能人人都賺錢?這也是缺乏現實感。

 第三個建議是「適度安排生活」。

不管多忙,必須騰出足夠的休閒時間,讓自己更新、休息,準備再創造、再出發。

休閒活動可以是戶外運動,也可以是琴棋書畫,只要個人喜歡又對個人有恢復活力的功效,瑜伽打坐或洗三溫暖,也不妨。

 工商界人還要建立一種武裝:對自己能力不能解決的困難,譬如油電漲價、經濟不景氣等,不必白操心,破壞自己的情緒,平心靜氣接受事實算了。

但是能解決的困難就不要拖、不要客氣,快刀斬亂麻,讓自己有精力再去對付新的事。

 張典齊強調平常要培養自信,自信不夠的人不要居高位,否則只是對自己的信心找來更多打擊。

選擇工作要適合能力、性向,譬如性情內向的人,偏去做外務員,做不出好成績,還冤枉洩自己的氣。

兼顧家庭  他又強調家庭生活。

乍看之下,家庭和事業常常互相衝突。

張典齊記得他有一位醫學院老師,忙得昏天黑地,兒子要跟爸爸講話,居然得到醫院掛爸爸的門診才見得到面。

這位老師甚至教他:要創事業,就要娶個醜太太。

 工商界人往往因為全心照顧事業,家庭不和諧、婚姻出毛病,回頭收拾殘局或企圖補救,花費的心血更大。

其實能有個快樂的家庭,沒有後顧之憂,又有力量在背後支持,更能在事業上創新。

 如果認為家庭會分去時間、精神,或者認為自己不適合成家,張典齊贊成他們乾脆不要結婚。

又要結婚,又要抱怨,最要不得。

 吳靜吉教授也說,一般人的印象都批評工商界人士疏忽家庭。

最近幾年關於「壓力」的研究在美國風行,美國的公司主管才覺悟如果員工的家庭生活處理得不好,會減低員工的工作效率,對組織也不利,因此開始關懷他們的家庭。

 譬如要調動一個員工的工作地點,美國的主管現在會先去了解他的太太、他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因此調動工作或轉校?他們是不是願意?再要求員工自己作決定。

 有的公司更積極。

預料某件事或某項更動可能對涉及的員工產生壓力的話,主動安排心理專家作輔導,結果非常可喜,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自然地放鬆了緊張的情緒。

 「我們會處理壓力」  有趣的是,對於壓力、緊張的種種討論、分析、建議,許多工商界人士並不全然讚許。

青商會中華民國總會會長王世榕即表示,他和他的工商界朋友都自信很能妥善處理事業的壓力,忙歸忙,並沒有緊張的病狀。

 譬如有位四十五歲的公司老闆,每週一至週五都是清晨出門,夜兩點回家;但是星期六下午絕不談公事,是私人娛樂時間,星期天是家庭時間,帶著全家大小散步、郊遊。

 他說,工作壓力不算回事,工商界許多人,尤其三十五歲至四十五歲的年齡層,深感痛苦的卻是法令結構不健全、政府中仍有特權作崇,而他們本身還不能參與公會團體意見的形成,無途表達胸中苦悶或熱情,這些才是他們的問題、他們的壓力。

 從另個角度看,許多企業領導人物,能對工作壓力坦然迎接的本事,也許正是他們事業成功的理由。

但工商界為數更多的職員、中小主管,可能還需要磨鍊應對壓力的經驗。

如果公司組織能仿效美國,主動關懷員工的情緒,他們一定可以加快成熟。

 「我們已經注意這個問題,但還在起步,」一位大企業主管回答。

 請關心臺灣經濟前途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也來共同幫忙吧。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天下電子報(每週五發送) 天下新聞室精選最具時效性、最重要的深度內容,每週五發送 訂閱天下電子報 精選當週熱文,週五寄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天下雜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 廣編企劃|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降低骨鬆骨折從預防治療管理開始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天不會塌下來—如何應付緊張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