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全球減塑前段班,我們的塑膠現在減少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不但在當時是亞洲創舉,也是全球第一個以「全國」為範圍禁用一次性吸管的環保典範。
而後,全球吹起禁塑旋風,甚至如歐盟最快明年就要全面禁塑,原本跑在 ...
搜尋
搜尋
環境議題
主題
文章
上一頁
分享
專題報導
減塑
2mins
2020年11月25日
曾經是全球減塑前段班,我們的塑膠現在減少了嗎?
作者: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
臺灣曾經提出「10年內要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的亞洲創舉,如今被全球吹起禁塑旋風趕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還記得幾年前,臺灣曾經提出「10年內要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的遠大目標嗎?這不但在當時是亞洲創舉,也是全球第一個以「全國」為範圍禁用一次性吸管的環保典範。
而後,全球吹起禁塑旋風,甚至如歐盟最快明年就要全面禁塑,原本跑在限塑前段班的臺灣,已逐漸被各國超前趕上。
事實上,臺灣算是比較早開始推動限塑的地方之一。
從2002年起,環保署就規定部分商店不能供應免費的塑膠袋,希望藉著法令逐步減少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塑膠。
那麼理所當然的,我們的塑膠使用量應該減少了一些吧?
其實不然。
不少商店仍提供一次性塑膠。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我們分析經濟部統計數據及實際訪查的結果發現,過去10年當中,包括塑膠袋、免洗餐具和紙容器在內常見的一次性塑膠,即使是保守估算,使用量成長的幅度仍然有22.8%,後兩者甚至有36%。
這表示目前我們以法令去引導減量的速度,還追趕不上在前端成長的幅度。
限塑多年下來,大量的一次性塑膠持續的被製造出來、短暫被使用,最終以各種形式流入自然,令每一個愛護環境的你我憂心。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檢視數據,其實當幾年前政府擴大不供應免費塑膠袋的店家數量後,塑膠袋的使用量是有所下降的,而免洗餐具也在多個地方政府開始禁用保麗龍、美耐皿等難以回收的材質之後有一段時間的減少。
這表示只要適時改變限塑的措施,都可以直接達到源頭減塑的效果。
因此,只要我們的政策再加把勁,臺灣的減塑還是有機會迎頭趕上國際腳步!
當限塑政策加嚴,不免擔心民眾可能反彈。
但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其實普遍有不錯的減塑意識。
我們在9月中旬做了一輪電話訪問,發現有超過8成的民眾支持禁塑,也有不少民眾認為應該適當收取費用,或者提高自備環保容器或餐具的優惠。
如此一來,民眾願意選擇使用環保替代品的風氣也會隨之提升,也能改善例如環保杯獎勵政策推行將近10年以來使用率不到1成的窘況。
推動減塑,政府只喊出目標是不夠的。
我們期待政府能挹注更積極的資源和實際行動。
當國際間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意識到禁塑這條路勢在必行,甚至超越臺灣當年提出禁塑目標時的雄心壯志,我們期待臺灣在禁塑這條路上,不要當驕傲自滿、停滯不前的兔子,而是效仿不斷往前進的烏龜,成為最後的贏家。
【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原文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0/article/10180
相關文章
2022年8月23日
減塑
新聞稿
臺灣珍貴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也遭塑膠污染!綠色和平呼籲加速禁用一次性塑膠進程
2022年8月16日
減塑
專題報導
以「塑膠福利熊」表達減塑訴求,全聯如何回應消費者?
2022年8月10日
減塑
專題報導
和塑膠包裝分手!可口可樂vs百事可樂,誰是重複使用挑戰的贏家?
2022年7月29日
減塑
專題報導
超市減塑大補帖,除去一次性塑膠包裝從這幾項商品開始!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
延伸文章資訊
- 18成民眾不知:2030年將「全面禁塑」 綠色和平籲:加重限塑力道
台灣自限制塑膠袋和其它一次性塑膠產品之後,部份消費型態已有改變,然而綠色和平表示,環保署計劃在2030年全面禁用的4大類一次性塑膠產品, ...
- 2印度禁塑令啟動違者5年以下有期徒刑 - Yahoo奇摩新聞
因為印度7月1號起,針對塑膠袋、塑膠杯、吸管等19項一次性塑膠製品,祭出禁塑令。 環保倡議人員謝克兒:「這是第一次全國性的禁令,不能製造、銷售和進口 ...
- 3禁塑 - 環境資訊中心
禁塑 ; 2020-12-02 23:24. 海南禁塑新規上路首波納入塑膠袋和塑膠餐具 ; 2020-10-08 17:49. 加拿大減塑2021年底前禁六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 ; 2020-05...
- 4全球加速減塑台灣禁塑時程設定卻晚 - 公視新聞網
台灣的限塑政策從2002年開始推動,環保署公布2030年完全禁用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時程表。不過在世界各地的減塑中,歐盟決議2021年、印度預計2022年全面 ...
- 5時事英文》禁用一次性塑膠杯可減少「塑膠微粒」 - 工商時報
台北市從今年12月1日起,禁止全市飲料店使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引起業者一震譁然。但其實台灣不是唯一實行禁塑政策的國家,許多歐美國家其實都已經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