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情緒的兩極:邊緣型人格障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酸會損傷任何與之接觸的物體,更能破壞存放自身的容器。
而憤怒,如同酸一般,就是這樣一種既傷人更傷己的東西。
——馬克·吐溫
似乎越來越多人受到各種情緒問題的困擾,我們生存的社會好似變得複雜了,因為人心不再簡純。
不單是社會名流,普羅大眾同樣是情緒問題的受害者。
或許這並非我們所願,卻是無奈的事實。
情緒焦慮、恐慌、抑鬱,難以遏制憤怒,飲食失調、藥物濫用,還有各類恐懼症、強迫症、注意力缺失症,這些心理名詞對於我們也早已不再陌生。
然而,還有一種心理疾病,雖「牽連甚廣」,卻鮮為人知。
它叫「邊緣型人格障礙」(BPD)。
這種疾病的症狀主要表現於人際交往之中,故而多數人誤以為是社交能力問題,與心理是否健康無關。
更重要的是,「邊緣型人格」這名稱容易令人望文生義,聯想到患者仿佛立於深淵的「邊緣」,距離暗無天日只有一步之遙。
誰會願意承認呢,還不趕緊換話題。
對於「邊緣型人格障礙」我們不能再視而不見,也是時候重新認識它。
以下是其主要症狀:
1、患者與身邊人的關係簡直可以用狂風驟雨來形容,因而很難維持住一段親密的人際關係,或是在同一崗位穩定地工作。
2、患者情緒容易不定期地爆發出來,比如口出惡言、肢體攻擊或採取報復。
3、患者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深恐被遺棄,卻同時也很矛盾,唯恐接近他們的人居心不良,故而對至親者極為苛刻。
4、在患者眼中,只有「好人」與「壞人」兩類。
身邊的朋友、親人或是心理治療師在當下或許還是完美的好人,隔一日便可能幻想破滅,瞬間淪為壞人。
5、患者無法排遣內心的空虛感,因而可能做出一些危害自身健康、安全、或是形象的行為,比如危險駕駛、瘋狂購物、順手牽羊、撕裂東西、暴飲暴食、酗酒、嗑藥、濫交等。
邊緣型人格障礙在程度上也有輕重之分。
一般情況下,只有與患者親近之人才會發現患者存在情緒障礙。
也有一部分社會學家認為當今社會便是個充斥著各種「邊緣文化」的社會,人們偏執地追求所謂公平合理,常常義憤填膺,卻不願接受他人不同的觀點。
這點不乏佐證,看看大白天電視台播放的談話類節目便知道了。
然而最妙的還是國會政客們的演講,聽聽他們妙語連珠,再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或者說,根本就是不作為),便是絕佳的詮釋。
若是意識到自身可能存在邊緣型人格障礙,又決心改變,那麼向專業的心理治療師求助應該是最好的方法。
若是身邊有親友不幸患有此類人格障礙,想必閣下的生活是大起大落,如同坐在雲霄飛車上。
建議他們接受心理治療自然是不錯的,只是患者可能並不在乎對方是否理解自己,完全把治療當做吐槽發泄的途徑。
所以,假使心理治療不起作用的話,不妨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自身做到言出必行
閣下要做到言行一致,無論您答應患者會做什麼,或是不會做什麼,請別食言。
患者如果動輒哭鬧、歇斯底里,甚至橫加指責,必然是苦惱的。
但若就此放棄投降,無疑是在縱容患者,病情只會加劇。
對於這樣的難題,或許眼前能做的,唯有一個字:等。
鼓勵患者承擔責任
閣下需牢記一點,您愛他/她是一回事,可您不必急著充當救世主的角色,或者說,對於患者不負責任的行為,責任並不應該由您來承擔。
比如患者(此情況多為男性)情緒爆發時,把車砸壞了,不必忙著換輛新的。
患者要是一時失控,瘋狂購物(這應該是女性為多數),把信用卡都刷爆了,不必忙著替她還錢。
如果每每患者情緒失控而做出過激行為,閣下就第一時間替其善後,那麼患者根本不會願意去改變,於改善病情無益。
面對患者開誠布公
還有一點也同樣重要,便是閣下不必一味遷就患者。
患者一般不清楚自己的言行可能造成怎樣的結果,因此需要您告訴患者真實的情況。
如果患者被解僱,向您抱怨公司不公正,除非事實情況的確如此,不然您不必順著患者的心意,說認同的話哄騙患者。
您可以安慰患者「丟了工作一定很不好受」,但不要附和抱怨,說一些公司里全是勢利小人之類的話。
切勿激化矛盾衝突
最後一點比較無奈,就是患者可能會誤解閣下的善意。
比如您要是指出患者身上存在的問題,給出一些改善的建議,患者會誤以為您嫉賢妒能,和您大吵大鬧。
而當您讚美患者的時候,患者又以為您曲意逢迎。
您解釋自己其實完全是出於善意,反而愈發激怒了患者。
因此,我們的建議是,不要激化矛盾,因為這類的爭吵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即便您內心受挫,深感力不從心,也要努力克制,保持冷靜和理智。
唯有如此,才可能幫到您所愛的人。
作者:LINDA SAPADIN, PH.D
原文:Living with & Loving Someone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本文由壹心理用戶Natalie_the_Obscure翻譯,經由壹心理編輯。
非商業轉載須保留譯者、壹心理與本文連結。
商業使用請聯繫壹心理】
心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