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最愛的人背原生家庭的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生家庭,
影響著每個人的一生。
我們的伴侶關係、親子關係,
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在原生家庭,
我們沿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
回溯原生家庭的創傷,
是一種覺醒式的自我療愈。
但不是把所有的問題推給原生家庭,
而是喚醒我們改變自己的能力,
這才是我們追尋更高生命品質的初衷。
從「原生家庭」重新認識自己
基本上,人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我們稱之為原生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
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人際關係、管理情緒的能力,以及對人與人之間情緒互動的了解。
談戀愛時,我們總是不自覺看上某種特定類型的對象,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響。
婚姻中的許多問題,大多是由原生家庭複製衍生而來。
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互動關係中最常浮現:以前沒有得到的滿足,現在要加倍得到。
比如,某個孩子小時候曾被父親虐待,他對下一代可能會產生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重複模式,不自覺地成為打孩子的人;另一種則可能是過度溺愛、完全不管教孩子。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們應警惕自己,莫讓過去的創傷延續到現在,勿用憤怒向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討債」,而要以理性、愛心慢慢解決問題,找出自己的心理按鈕。
生活中有些衝突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大部分的人,就像一個被內在模式控制的機器——不斷的由無意識操控制造出問題,並且長年得不到解決,心靈飽受折磨。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現狀,就需要去探索這些控制我們的模式,了解過去帶來的影響,並學會如何從當中跳脫出來。
人類內心的兩個基本需要。
首先是安全感需求,人出生後就需要安全的環境,知道下一餐有沒有的吃、關愛的人是否在身邊,如果這種安全感不能得到滿足,將來對愛情、婚姻、子女的關係都會產生問題。
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對不同情境會有不同的詮釋,也許是正面的,也許是負面的:從小受傷的人,常把別人的善意當成惡意;沒有安全感的人,對別人的笑意會解釋成嘲笑或別人有居心,卻不能想像那可能是一種友善的表示。
第二個需要是身體的接觸和撫摸,很多臨終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語言溝通的能力,但被撫摸時,仍有感覺、反應。
心理治療中最有效的兩個要素:鏡映和理想化。
父母親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鏡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誰,靠著父母對他的反應、評價,從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觀念。
而我們總有軟弱,愛也不完全,多半喜歡成績優異的、漂亮的、跑得快的、聰明的孩子,更喜歡跟自己長得像或個性相像的孩子,無形中,對待孩子就會有一些差別待遇,對那些被冷落的小孩造成影響。
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關愛他們,同時要好好面對自己的問題。
身上還帶著過去傷痕的父母,若不懂得面對自己的問題,就會比較不能容忍孩子負面的情緒。
大多數中國人習慣用高壓政策,只許孩子有正面的情緒,像乖、聽話。
至於負面情緒則會帶給我們困擾,像觸犯了心中的地雷,不太舒服,於是就壓抑孩子不能發怒。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讓孩子懂得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生氣是正常的情緒,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導,並且「不要含怒到日落」──不累積怒氣──累積久了會變成苦毒、疾病,導致一般常見的胃痛、偏頭痛……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情緒被壓抑,沒有表現出來,但其實一直在內心翻騰、攪動,一旦引爆,情況便難以收拾。
相對於「鏡映」,另一個要素是理想化(Idealizing);每個人都需要有個比自己更高、更大、更有智慧的力量引導,小孩需要父母關愛他、管教他。
有些小孩雖然物質不虞匱乏,但父母很忙,無法陪伴他,這些小孩比較無法控制情緒。
其中的關鍵不在於他們得到多少愛,除了愛,孩子還需要有外在的規範加以約束。
假如小孩偷錢,沒有被抓到、沒有人管教,這個小孩心理上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小孩偷錢時被父母逮到了,嚴嚴地教訓一頓,反而可以幫助他建立內心的安全感。
就像把內在許多的動力放在鐵軌上,讓火車可以循軌而行,而且沖得很快,也會發展得很好。
所以如何平衡愛與管教,是非常重要的,它們猶如老鷹的一對翅膀,要同時具備才能展翅上騰。
鏡映和理想化就像上帝的兩個屬性:一是「無條件的愛」,一是「公義」的性格;前者是恩典,後者是真理。
人需要無條件的愛,也需要有公義的法則。
這樣才能克制衝動,發展堅韌的品格,完成人生目標。
我們有責任從自己開始,不讓過去代代相傳的問題,繼續複製在孩子身上。
省察過去的傷痕
大家都有受傷的經驗,不管怎樣的傷口,都需要妥善處理才能癒合。
人生難免會因人與人相處時產生衝突、摩擦,而內心受到傷害,如果那些傷害繼續存在,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醫治,日後會有很多的後遺症。
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傷害、如何療傷,才能更有力量站起來?
首先,我們要學習不再把手指指向別人,認為都是別人害得我們變成今天的景況。
心靈醫治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自我省察」。
了解自己在成長曆程中曾發生的事,並用一個客觀的、成年人的眼光去重新檢視。
如果你的父親曾對你很絕情,試著用新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會了解原來父親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他只不過是不小心講了一句話,對你的傷害卻是那麼真實、那麼的深。
除非你能重新探索,否則很難從中跳脫出來。
縱使父親對你的傷害是有意的,心靈探索和醫治也能減輕傷害,幫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學習設身處地地看到父親那樣做的理由,進而寬恕他。
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夠,遭遇一些事情時,有時會造成很深的傷害,但我們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當下的景況,傷口也就沒有那麼大了,心理歷程很重要。
原生家庭的三個影響因素:
在自我探索過程中,對於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了解。
1、家中的排行與未知
每個人在成長中多少都會留下某些印記,就是所謂的「心理按鈕」。
對家中最小的孩子而言,在家裡他沒有決定權,如要突顯自己,講話就得特別大聲。
一個總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聲量的孩子,日後在人際關係上最敏感的:就是別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見。
一旦覺得被忽視,就容易「情緒過敏」,造成不必要的衝突。
2、成長背景
一個從小看母親總是用眼淚操縱父親的小孩,長大後當他看見妻子掉眼淚時,會立刻大發脾氣,而不是去安慰她;
因為那一剎那間,兒時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潛意識裡,認定妻子就像母親要控制父親一樣,其實這個妻子很無辜,她只是不小心觸犯了丈夫的心理按鈕。
3、內在誓言
每個人的心理按鈕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則怕「被冤枉」,但也有人行事風格深受「內在誓言」的影響。
「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
成長背景無形中灌輸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
「內在誓言」有其歷史性的功能,曾在過去人生某個階段中保護我們不致受到太大的傷害。
內在誓言有很多種。
例如:
「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錢」;
「男人不可以哭」習慣性的壓抑情緒;
從小經歷貧困的生活,於是學會:「人生就是要玩命努力」,甚至變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
這樣的人成年後即使生活富裕,也無法讓自己與家人稍微輕鬆一些、生活多些享受。
人際互動時,有三種自我防衛的形態。
- 第一種是「討好型」
有的人習慣性以「討好他人」來保護自己。
這種人總是笑嘻嘻的,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語,主動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別人就喜歡我」的內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愛他。
但若是一直採用同一種方式面對問題而沒有彈性時,就會出狀況。
每個人應該不斷成長,學習用更為成熟的心態與方法去解決問題。
- 第二種是「攻擊型」
在人還沒有指責他之前,先兇狠的指責別人,與每個人保持距離。
用這種方法可以隱藏自己的軟弱,不輕易被人刺傷,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因為他內心其實很需要愛,卻用攻擊的態度拒人於千里之外。
- 第三種是「隔離型」
既不攻擊也不討好別人,只是把自己隱藏起來,保持遙遠距離,冷眼旁觀。
- 其它類型
有的人是「電腦型」,凡事用邏輯分析,過度運用理性,以隔離感情的方式保護自己,不和別人互動,也不把心事告訴別人,似乎離群索居,很難與人深交。
有的人是「小丑型」,雖然表面上嘻皮笑臉,卻從不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
如此一來,雖然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與人心靈相契的喜悅。
你心嚮往的地方,我陪你一同走過
微信公眾號搜索:王冰書心
你的婚姻,其實是父母婚姻模式的重複。必看!
你的婚姻,其實是父母婚姻模式的重複很多看似夫妻的問題,實質不是夫妻問題,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帶來的心理成長問題;以前沒有得到的滿足,現在要加倍得到。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