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不用想太多,但這五個問題必須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年輕的時候會想要談很多次戀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終於領悟到愛一個人,就算用一輩子的時間,還是會嫌不夠。

慢慢地去了解這個人,體諒這個人,直到愛上為止,是需要有非常寬大的胸襟才行。

——《初戀50次》

前不久,一位姑娘心事重重地問我,如何判斷一個人適不適合談戀愛?原來在過去一年多中,她經歷了兩次聽上去很失敗的戀情。

她和第一個男友認識時,一種「很合適」的感覺告訴她,我要跟這個人在一起。

但是當兩個人在一起後,她開始發現各種各樣自己無法接受的「不合適」,對男友總是不滿。

結束了一段戀情,接下來的那一段竟然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讓她困惑自己是不是找不到對的人了?

對著同一個人,從「很合適」到「不合適」,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在回憶起戀情剛開始的幾個月時,很少有人感覺不美好。

激情和吸引力時時刻刻都在迸發,發自內心地投注到對方身上。

私心裡,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美好的「開始」永遠不會結束,不用再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因為對方會讓自己變得完整。

在開始一段戀情之前,我們真的不用想太多,但有五個問題必須要想。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總是做過去做過的事,你也會得到相同的東西。

這五個問題或許是你過去在戀愛中從未考慮過的,而它們會讓你自然而然地清晰什麼樣的人適合你。

1

你在性和情感上的需要是什麼?

性和情緒的需要,幾乎是戀愛關係最直接期待被滿足的需要了。

如果在這兩種需要上,你並不了解自己,那麼期待對方會滿足它們就成了一種幻想。

很可能你一開始就帶著依賴,進入了一段關係。

這樣的幻想之所以不切實際,是因為我們感覺:有人會比我更懂自己的需要,即使什麼都不說,對方也能猜到自己的需要。

這樣的猜測遊戲,你一定特別熟悉:

  • 男友:「怎麼了?你怎麼不高興了?」

  • 女友:「沒什麼啊。

    」(但臉上一副明明有事的表情)

所以常常會聽到有男人抱怨,我不知道自己做什麼她才會高興?我又哪裡做錯了?

當然,猜測還有一個更具破壞力的結果,是自己的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不滿和抱怨開始破壞兩個人的關係。

遇到一個對的人,最讓人慾罷不能的感覺,是那種自己完整、滿足、自信的感覺。

換句話說,即使你沒有在談戀愛,也在追求這樣的感覺。

我們需要確信什麼樣的事情,什麼樣的物品,什麼樣的行動,能讓自己體驗到完整。

你既可以享受對方帶來的快樂,同時又不用依賴對方帶來快樂。

了解自己在性和情感上的需要,就是了解什麼會使自己滿足。

在開始一段戀情前,你可以讓這些需要變得很明確,而越明確的需要越容易被滿足。

比如,直接地把你的感受告訴對方,「當你做了xxx,我會感覺xxx,我希望、我建議、我想你怎麼做……」如果你無法和對方交流情感上的需要,那麼,這段戀情接下來可能會很不「走心」。

2

當對方的表現讓你不滿意,

你為ta找理由嗎?

當我們被一個人吸引,會不自覺地為ta「找補」,忽略對方讓自己感受不好的特質,沉浸在「你一切都很好」的感覺中。

更多去認識對方這個人,反倒被擱置了。

比如,有的女孩會發現,約會對象喜歡「教育」自己,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指點自己的錯誤。

一方面,她們享受著對方的強大帶來的安全感,一方面,又隱隱約約說不上來哪裡不對勁。

但不對勁的感受,往往被各種理由掩蓋了,比如,他只是為我好才這樣。

比如,在一起時間久了,他會為我改變的。

但是,為此埋下的隱患是,你不確定自己值得被怎樣對待,於是讓對方不好好對待你。

  • 當自己感覺不舒服,卻無法做出有效的反應,這時候很可能你內心也在經歷著不自信。

  • 越自信,你越會確信,自己值得擁有一段幸福的關係。

如果一個人對你不尊重,或者時不時讓你感到不舒服,你需要意識到,這就是ta。

看到對方的表現,而不是為ta的某些行為找理由,會讓你更完整地認識這個人。

正是因為忽略了這一點,很多人在進入戀愛後有一種苦不堪言的感覺,似乎忍受對方帶來的不舒服,成了自己的責任。

約會時遇到再喜歡的人,也別忘了,頻繁地為ta找理由,很可能給你帶來一段被動的關係。

3

我們是不是假親密?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種感覺:我們很快走過了牽手親吻,走過了撫摸結合,卻沒有走到對方的心裡。

  • 身體的親密,假如不能夠帶來情感上的親密,有時反而會更快地導致分手。

  • 在身體的親密中,你一次次期待著感情的升級,但是身體的交流卻無法替代情感的交流。

假親密常常給人一種幻想:我們已經很親密了,而忽略了去建立情感的親密。

很可能,你正擁抱著一個自己不適合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走過戀愛激情迸發的時期,一些情侶發現處理不了矛盾,薄弱的情感親密承受不起衝突,最終不歡而散。

4

我能在心理上和對方保持獨立嗎?

這件事非常具有挑戰,因為它會違背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感覺。

明明想無限接近,卻要停下來保持獨立?讓很多人無法接受。

有一種聽上去奇怪,但又普遍存在的感受是:保持獨立會讓人感到可悲。

就像一位30多歲的女性曾對我說:「我希望自己能滿足自己,不需要依賴任何人,但是這種感覺也讓我很受傷,好像我必須一個人努力。

這種孤軍奮戰的感受,在很多時候阻礙了我們在關係中保持獨立,獨立仿佛意味著,我和對方的聯繫變少了,我要在一個人的生活里去成長。

這樣的「自我成長」,可以說是一種誤解,更多時候帶來的後果是,更逃避去面對關係,變得更封閉。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保持獨立」,那就是:你想做自己,這既不妨礙你們在一起,你可以享受對方的陪伴,也會讓你在這段關係里感覺舒服。

在約會時,獨立和依賴的感覺常常交替出現,有時你會非常想依賴對方,有時又想保持距離,這個過程反映了我們自身的脆弱和力量。

你會真切地體驗到,自己在害怕什麼,逃避什麼,又在渴望什麼,追求什麼。

去體驗這個過程,往往比孤軍奮戰的獨立,能帶來更多的成長。

5

我能接受對方的不同嗎?

如果我們無法接受對方和自己不同,我們很可能做一件事:把對方的不同當成敵人。

比如,他不同意我的看法,說明不夠喜歡我;

他不順著我的意思,說明對我不夠重視;

他指出我做得不好的地方,說明在挑剔我。

這樣的聲音是不是很熟悉?在這些聲音里,我們希望對方和我最好沒有分歧,沒有差異,沒有不同,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保持一致。

而當你能接受對方的不同,這些差異很可能為你的生活帶來新的擴展。

有這樣一對情侶,在相戀一年多後,他們幾乎不能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

他們去見心理治療師,治療師給他們聽了一段古典樂,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

結果發現,他們聽著同一段音樂,感受卻有很大差異,而在治療中,他們能聽到對方說什麼,豐富了自己對這段音樂的感受。

能不能接受對方的不同,比兩個人有哪些共同點,更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段戀愛的質量。

當我們沉浸在喜歡的感覺中時,也常常不自覺地做一件事:不允許對方做自己。

但實際上,兩個人喜歡做同一件事,並不代表兩個人就是一樣的;甚至兩個人的追求很類似,我們也是不同的。

「不要吞噬對方,沒有人能活在陰影里。

這句話來自一位作家Leo Buscaglia。

不能接受對方的不同,就像在吞噬對方,這段關係越往下發展,越容不下自己。

而能夠接受不同,就會發現不同沒有對或錯,僅僅是不同。

愛上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幾秒鐘,但是真正跟一個人相處卻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經歷。

作者 | 陳禹霏,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從事心理學應用性開發,曾參與運營百萬級心理學課程項目。

專業的關注點和擅長領域,兒童發展和教育問題的解決,成年後的個人成長需求解決,包括戀愛、與父母的關係處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