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心理效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藥物與非藥物的心理效應

(暗示的能量)

2 體驗感覺能力的治療

1 藥物與非藥物的心理效應

抑鬱症在醫學臨床上分為內源性抑鬱症和神經症新抑鬱症。

其病因較複雜,有生物、心理和社會性因素。

其臨床治療是藥物或電療。

•藥物的心理效應。

凡是藥物,都有它的心理效應。

就如凡是藥物,除了它有治療功能也都有它的副作用,是一個道理。

據統計,看門診的病人中,有70%的人有情緒障礙,其病的好轉是因為感覺自己看了病吃了藥(你到了醫院,必然要驗血和開藥,儘管你的病未必需吃藥),準確說,是看病和吃藥這一形式或過程陪你走過了患病期。

比如患感冒,如果沒看病的條件,或根本沒打算看醫生,幾天後感冒便自愈。

再比如,有一位焦慮症者,自高中到大學期間,他每次考試前都要服用2顆「阿普唑侖」方能順利考完試,工作兩年來,他在參與重要活動之前,習慣性服用2顆阿普唑侖,感覺這樣心裡才踏實。

有一次參加特別重大的業務招標會,緊張了好幾天,頭天晚上和次晨他誤把阿托品當阿普唑侖吃下,招標會順利過關了,但事後得知是服錯了藥,他卻陷入了後怕、緊張、失眠的狀態,聲稱再不敢參加大型的活動(卻不是再不敢吃錯藥),並堅持著每天服1顆阿普唑侖。

從這一案例看出兩個重要現象:一是他得知誤服藥之後反而生病了(心病);二是陷入焦慮後每天服用1顆藥(完全起不到藥理作用的量)。

因此說,阿普唑侖儘管是有生物機理的藥品,但在真正有焦慮的人身上所發揮的,並非是藥理效應而是心理效應。

藥物的心理效應,進一步說明了致病的心理因素,也肯定了疾病的痊癒有賴於心理治療。

對於重度抑鬱症,需要藥物治療,因為通過藥物可以改善(重症抑鬱時大腦神經出現的神經介質分泌紊亂)抑鬱情緒。

但最終是需要心理治療才能得以根本治療,因為抑鬱重症是指的抑鬱程度,但畢竟還是一種個性心理病,藥物不能重塑人的個性。

•非藥物的心理效應。

一種是類藥物的藥物,如安慰劑,包括安慰性手術;另一種是心藥,即我們所指的心理治療。

安慰劑的存在,充分說明了非藥物的「藥物」心理效應,也進一步說明了心理因素的致病,以及藥物和非藥物所起的心理作用。

比如,一位患恐懼症患者,10年來從不敢外出吃飯,並發展到人際恐懼,其原始恐懼源於幾年前在一次野炊時,懷疑自己誤食了一根蚯蚓。

經多次住院及藥物治療無效,後來醫生用安慰治療——首先做X拍片「確認」蚯蚓的位置,然後實施剖腹手術取出了「蚯蚓」。

患者確實通過非手術指征的手術而被治癒了。

再比如,一位因腹部疼痛而就診的中年男子,被誤診為癌症,之後兩個月時間,男子臥床不起,身體衰竭,似病入膏肓的狀態。

家人為滿足他的遺願,陪同他去看看嚮往已久的上海和大海。

在此間,家人力勸他順便去醫院複查,很意外的檢查結果是膽囊囊腫,而非癌症,男子即刻情緒高昂,流下了激動而興奮的眼淚。

如果說心理學領域(據統計)的心理治療有400餘種,那麼通俗說,市面上就有400多種心藥。

凡是心藥,都有對人的心理活動起到干擾的功效。

比如,催眠治療,可以喚起或消除某種記憶感念;音樂治療,可以到達身心放鬆、消除抑鬱情緒;精神分析等治療,可以達到改變人的思維方式,或改變(其實是整合)人的精神結構。

通過上面講到的恐懼症,疑似癌症,及其非藥物治療的心理效應之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人的一種心理機制——暗示,其力量無可估量!

•暗示的能量。

實際可以說,一切心理活動是暗示在起作用,甚至可以說,一切的行為背後是心理暗示在操控。

藥物和非藥物都有其心理效應,其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暗示所起的心理效應,只不過藉助了藥物和非藥物這種符號性的東西。

暗示跟心理認定有關。

心理認定如同自我概念,又跟人的同一性有關,比如一個人經常體驗到自己是獨立的、有連續感、有方向和確定感、並深信自我所追求的目標及為達到目標所採用的手段是被社會所承認和欣賞的,那麼這個人在處世態度和行為風格上,自然是進取和陽光的,分析他內心,一定有對事物積極和肯定的看法,也就是說他有堅實的自我概念,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一定是積極的心理暗示。

反之亦然。

由此推論:如果一個人的同一性完整(即心理健康),那麼他心理機制的暗示所發揮的能量,就是積極的,是好能量。

如果一個人缺乏同一性(即,心理障礙)那麼他心理機制的暗示所發揮的能量,就總是負面的,是破壞性能量。

由此結論:不管有多少種類的心藥,形式都是非藥物的心理治療,其功能只一個:改變負性(暗示)心理機制;其目的只是一個:能量轉化。

2 體驗感覺能力的提高

抑鬱症是壓抑症,其感覺能力受到抑制。

心理治療首先指向:感官刺激,感覺的體驗。

抑鬱症是懷疑主義者,心理機制主要是負性暗示。

心裡認定什麼,情緒就生髮什麼。

如果你看你的上司,其感覺總像是你那「可惡暴君」的丈夫,你跟上司相處就會有一絲緊張憤怒的情緒。

但你肯定得壓住這種感覺或情緒的。

反之亦然。

心裡有什麼眼裡就是什麼。

改變眼裡(表象)的魔鬼,根本是改變心裡有對(外界)如魔鬼的認定。

所以,心理治療的目標始終指向:轉化負性的心理能量。

•治療方向只要記住,精神分析結合存在分析的技術與過程是,堅持體驗、覺察、澄明、尋求意義的過程,就能做好對來訪者的治療。

•治療初期,注意關係大於技術。

其實就是治療師的共情能力。

建立關係,共情本身是很重要的一門技術,這門技術比「催眠」「意象對話」「放鬆療法」等更難掌握。

這要治療師用心用時去修煉。

關係大於技術的要點:a,忘記「給對方用某種方法」的考慮,記住「給對方欲表達的衝動和機會」的想法。

B,治療師必須有的,始終如一的溫柔與自信、沉著與誠實的精神狀態。

這樣一個關係是於來訪者安全的治療關係。

在這樣一個關係下,我們才可能使來訪者:

——宣洩與表達。

這一過程是為感覺有軀體放鬆。

——體驗感覺。

重視對每種感覺的體驗,並通過對體驗到的感覺,達到辨識自己的情緒性質。

如(在咨訪關係中)在治療師的面前,是緊張的,平靜的,激動的,害羞的,憤怒的,還是其他,覺知究竟是怎樣一種感覺?對應(在現實中)在他人面前是怎樣一種感覺?

只體會,只表達體會,不解釋,不評價。

——覺察對情緒的反應方式。

如感覺悲傷,或感覺焦躁時,一般會作出怎樣的行為反應,有怎樣的結果?

——覺察情緒的層次和來源。

情緒有表層的,總如感覺到的情緒是焦慮或恐懼;有較低層的情緒,如在遇事時感覺不到什麼,但往往事後才有鬱悶或怨怒;有循環而漂浮不定的情緒,如情緒像小孩的臉六月的天變化無常。

抑鬱症的情緒來源,有客觀事件的誘發,更多是壓抑的結果、是抑鬱症本身的表現。

疏通情緒的過程,主要靠宣洩和表達。

注意,在表達時,儘量能準確表達出體驗到的感覺,以及情緒與內心觀念的關係。

從抑鬱症是壓抑症來說,人之所以壓抑必有不能雪恨的傷心所在。

所以,一切的體驗與覺察力的提升,都是為「尋找怨恨原型」作準備。

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擁有一批精誠敬業的心理諮詢專家,他們將用自己的專長和激情與愛為人們帶去快樂。

請關注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微信公眾號:XL2006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