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王猛萬字長文事件是一個縮影,無回應就是絕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北大學子王猛發布了萬字長文抨擊他的父母親友在成長過程中對他的傷害。

我們先不要急著站隊,從單方的陳述中去判斷其他人。

我們可能會帶著自己的價值觀,帶入他人主觀解讀的事實,但在這件事面前,我們無權上綱上線批評王猛的家長,也無權批評王猛,具體發生了什麼誰也不知道。

我們得回到這個事件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它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每個人可能都經歷過的現象:「情感上被忽視」。

這種「情感上被忽視」 很常見是在親子關係上,孩子處於權力的弱勢方,父母是安全基地的保障,可是每當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時,父母卻「容易退縮」。

比方說有的小孩在學校被欺負了,回來找爸媽訴苦,但大部分的家長會告訴孩子,不要太計較。

不要太計較成了中國文化,不僅忽視了、壓抑了自己的感受,也在身教中忽視了、壓抑了孩子的感受。

在情感被忽視的童年長大的孩子,其實是不大能知道自己的情緒的,他們的委屈痛苦都被合理化了,長大之後也會錯誤的理解對方的情緒。

他們會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推測別人的態度,也比較難注意到對方的情感需求。

有一對戀人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女孩不小心懷孕了,兩人協商不要孩子,之後每隔一陣子女生就會拿出孩子的事情來抱怨,男生認為事情都過去那麼久了,為什麼反覆來說。

所以每次一出現這個情況,他就會責怪對方容易生氣,愛翻舊帳。

他並不能理解到,對方的真正的情緒,深層情緒是傷心,是感覺被辜負。

所以在兩個人交往的過程中,因為不懂得對方的情緒造成的關係創傷的案例,是非常多的。

很多家長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因為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被他們的父母正確對待過,特別是父母上一輩的家長,他們更關注的是溫飽問題,看重生理需求,根本沒有環境來關注情緒。

他們基本不表達情緒需求,要是生氣了就對家人發泄或者關起來生悶氣,或者用不健康的方式來應對,比如抽菸喝悶酒等。

有一種家長是自我中心型,他們永遠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孩子更像是他們的附屬品。

有些家長是完美主義者,很少夸孩子,也很少用正向激勵的方式。

從精神分析上講,要求完美源自於內在對自己的不認可,認為自己如果不完美就不會被愛。

而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內心就會種下我必須很好,否則就不被愛這顆危險的種子。

弗洛伊德說過「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大體上說,建構一個安全穩定的親密連結的原料是情感的連接和反應。

沒有情感回應意味著「你的信息不算數,我們之間沒有關係。

批評容易,但真正讓中國的家庭從含蓄或者尖銳變得溫和而堅定,的確是現實的挑戰。

但更大的現實是:我們已經成年,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們理當為自己現在的和今後的人生負責,為未來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負責。

特別是心理學日漸普及的今天,我們漸漸能理解早期記憶造就了現在的我們,就更應該有認知和勇氣去辨別,以及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大留學生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心理學有話說

北大畢業留美生,12年春節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這個新聞之所以掀起大家的激烈討論,是因為它太有代入感了。王猛(作者的化名)萬字長信里描述的諸多細節,讓網友們感同身受:「看吧,原來我不止我覺得受傷...

如何看待情感忽視與情感滿足得的區別是什麼?

有時,我們雖然和另一半在一起,卻好像不會得到對方的注意、回應和支持。雖然關係中並沒有爭吵、抱怨和虐待,但在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我們卻會真切地感到,自己在被對方無視著。久而久之,我們甚至會對自己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