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難道真的是「誰先主動,誰就輸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我們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把主動當成是一種「索取」。

我們可能會想:如果是我「索取」來的,哪怕得到了也沒有什麼意思。

我們無法主動,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即使我們還是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感到不開心。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難道真的是」誰先主動,誰就輸了「?

想從別人那裡獲得一些什麼,尤其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需求。

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為什麼有些人還是會敗給主動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向他人」索取「,表達自己的需求,就是給了對方同意或者拒絕自己的機會。

同時,對方也可以決定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回應我們的需求。

這就意味著讓表達需求的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主動權。

有些人傾向於認為他人在大多數時候並不那麼主動願意滿足自己的需求。

即便他人在面對自己的」索取「時,同意了自己的請求,我們也會傾向於認為這種同意是帶有一些妥協的成分。

其中我們可能都會存在一個誤區:別人主動給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實則是我們對現實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即對於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理解有著夢幻但並不真實的理解。

很多時候,我們期望別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或者認為另一方應該更加積極、主動的滿足我們的需求。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忽略了人的獨特性,沒有人總是能夠覺察他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畢竟別人不可能在關係中除了為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想法負責,還要為你的感受和內心想法負責。

我相信大多數人的內心想法可能是:只有處於弱勢、能力不足的人才會需要向他人主動表達需求。

自己如果向他人主動,自己就會處於劣勢,會被他人低看。

即便不會被瞧不起,也會顯得自己不具備足夠的能力來解決自己的需求。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擔心「索取」會附有代價。

因為在有些人看來,他人不會無緣無故的幫助自己。

他們總覺得,一旦向他人提出要求,就意味著自己也需要在某一個時間點付出相應的代價。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內心裡會覺得一切都是有條件的。

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值得受到他人的幫助,或值得被很好的對待。

不論是誰先主動,我想都沒有輸贏一說。

因為只是換得了一眾的沉默。

沉默的越久,共識就越強烈,打破沉默,所需的勇氣就越多。

許久不聯繫的朋友,往往需要尋找個緣由才能說上話,而不能只是聊聊家常。

說到底,也不過是為了掩飾,你那麼久不理我,我卻有點想你的尷尬。

沒有人,在面對一段渴望的固定關係的時候,是生來自信的。

所以,我們之間有一百步,我可以也會努力向你走進更多,可是如果我都走了99步,你走一步都不肯的話,那我寧可站在99步這裡,固步自封下去。

所有的一段固定關係都需要有人注視它,承認它,賦予它價值。

否則,它就可能會被當作一個誤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好好說話很重要,關鍵是,怎麼說?

好說話是一種生存技能。最近有兩條消息讓我感觸尤其深。一則是《花兒與少年3》古力娜扎和江疏影吵架的八卦。看娛樂報導是因為洗澡順序這點小事,引發的「互懟」。導火索是江疏影很強硬的說:「都別讓來讓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