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最後的婚姻,到底為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愛玲心灰意冷,並已和當時上海的格局環境格格不入,於是離開大陸奔赴香港、美國。

在美國她遇到了賴雅,像是一艘漂泊許久的船等到了向她張開懷抱的港灣。

賴雅才華橫溢而且沒有中國男人身上的那些算計和毛病,他真心欣賞張愛玲的靈魂和作為一個東方女子的新鮮。

兩人在一起探討文學、切磋寫作,都感覺找到了彼此惺惺相惜的終生伴侶。

1956年8月,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結婚。

他的文學才華並不亞於張愛玲,和美國眾多著名作家都是摯友,也曾經是好萊塢很受欣賞的劇作家,但他卻始終沒有施展到登峰造極,留下什麼不朽的作品。

張愛玲顯然是他晚年生活的最大依賴,她年輕大方,願意付出……甚至張愛玲還為他墮胎,從馬桶里沖走了四個月大的男嬰。

這對於張愛玲來說自然並不是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好婚姻,但是,賴雅除了精神共鳴什麼都給不了她。

於他而言,張愛玲是極好的伴,於她而言,他卻遠不是好的選擇。

他離世後,張愛玲更加離群索居,因懷疑每處住所都有蟲子騷擾而時常搬遷,最終一個人交待打點好身後事,孤獨離世。

這就是張愛玲的愛情。

其實,她並非像外界評論的那樣冷傲,孤絕,從她的文字,和對她所愛的那些男人的態度,可謂極致慈悲深情。

很多人說張愛玲標新立異,只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去愛和生活,是時代的新女性,事實上,她骨子裡卻仍舊傳統自持。

和桑弧的不了了之,明明是撩了情、動了心,卻又受固於自尊和面子不肯放手去搏;

奔赴美國後遇到一個年老的異國知己,卻甘心嫁與,一片赤誠,絲毫不憐惜自己的青春和付出。

因為這段感情里,她不需要「傷自尊」。

她外表精緻時髦,似乎永遠是清高的獨立女郎,內心卻住著一個渴望愛、渴望忠誠專一的小女孩。

和這個時代許多偽獨立女性一樣,和唐晶一樣。

不敢追、不能忍,不可得。

與之相對的是波伏娃,她愛薩特,同樣也將對方視為靈魂伴侶,甚至不計較他的相貌、身高,但薩特不想結婚,情人眾多。

斟酌之後,她欣然接受男人的動物性,兩人一直保持著開放式的關係,各自有情人的同時又維持著相互吸引的愛情,捨棄內心的糾結,得到的卻是兩人哲學思想、文學著作上的成就和一生的自由與陪伴。

波伏娃曾經寫到:不管怎樣,我對自己能做的事充滿信心,只要我有足夠的力量去希求。

如果我有力量一個人過日子,和從前一樣,成為真正的個人主義者,喜歡自己勝過一切,首先是勝過我的快樂。

她不僅寫出了《第二性》,和薩特51年來「自由情侶」的愛情契約同樣為人稱道,薩特在晚年時曾說:「大部分情形下,我和波伏娃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一直都是如此。

我和其他女人之間的關係,則是屬於次要的層次。

和波伏娃在一起是生命的全部。

她糾結過,但最終學會了明智的取捨,不僅能堅持這樣一段感情到最後,還有一股子悍勁兒去有力量一個人面對生活。

現代如徐靜蕾,看得通透清醒,和王朔走不進婚姻,沒關係,豁達開朗的做朋友也未嘗不可,他能完全拿出自己的資源去幫助老徐成功,老徐亦能開開心心地買房給王朔住。

而且不僅王朔,老徐幾乎可以和所有前男友做朋友,她理智又現實的面對感情和男人們,沒那麼多矯情的思量,反而收穫多多。

可惜張愛玲既沒有波伏娃的洒脫悍勁、取捨得宜,也沒有徐靜蕾的現實清醒、不拘一格。

可我們還是偏心愛張愛玲的。

愛她的睿智真誠,愛她的自尊敏感,也愛她的勇敢懦弱。

這些即便沒能幫助她在男女情愛中抵達真正的智慧,但促使她取得了文學上的天才成就,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我們明白文藝女青年的軟肋不過是沉迷多年不願醒來的美夢,也知道理智現實、權衡取捨不失為更加高明的生活智慧。

以張愛玲的資質,她本可以不讓華美的袍子爬滿蚤子。

所以更加心疼她。

她不見得不明白什麼是更好的歸宿,卻依舊做出了如今我們都看得到的選擇。

這才是張愛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薩特與波伏娃的契約,兩性該如何經營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愛? 肉體? 生存?相愛所以要在一起生活,是婚姻的最初本質。真正的擁有隻能是結婚嗎?結婚只是兩人可以在一起的形式之一。真正的擁有是,惦記,相伴,心與心的互換,靈與肉的結合。沒有...

直男最嚮往的婚姻故事

婚姻對個人究竟有什麼好處啊。沒好處誰他娘的結啊。其實婚姻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總結出這麼幾個:1婚姻家庭是人類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太好理解了,誰沒年輕過,誰沒得瑟過,要是沒爹娘管著或是怕爸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