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父母接納、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的孩子,將來的婚姻也會不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人都逃不過原生態家庭的影響,一個人的婚姻里往往藏著幼年時的親子關係,幼年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的孩子,他的婚姻往往也很難幸福。

我與邵華相識於高中,她是安徽人,父母在北京打工,因是外地戶口,便借讀到了河北。

邵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獨來獨往,給我的感覺是很獨立。

周末,我們都放假回家,她一個人住在宿舍里,整棟宿舍樓只有她一個人,問她為什麼不回北京,她說父母沒時間管她,回去也是一個人,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一個人照顧自己了。

因為住在我的下鋪,所以,我與邵華的交往比其他人多一些。

快高考的時候,邵華回到安徽參加高考,我與她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但平時還會通通電話、聊聊QQ,交往一直沒有中斷過。

邵華的婚姻很不幸,已經離婚兩次,現在單身,不是邵華遇人不淑,而是她總拒絕那些對他真心好的男人。

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很優秀的男孩子追求她,她也很喜歡那個男孩子,兩人分分合合,折騰了三年多,最終還是分手了,分手是邵華提出來的,她卻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走出失戀的痛苦,我問她,「既然這麼痛苦,為何要分手?」

邵華說她很恐懼,明明希望對方靠近,可對方一旦走進了自己的內心,就開始害怕,就想將對方推得遠遠的,她的內心很矛盾,總有一種莫名地不安。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明明喜歡對方,卻要拒絕對方,對方離開了,又非常痛苦,對方走進了,又將對方推開。

或者一個高大帥氣的男孩子選擇了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孩子,兩人明顯的不般配。

有的人選擇了一個伴侶,心裡很清楚這個伴侶並不是心中所愛,可正是因為不是心中所愛,他們才能安然相處,但是這種相處又會伴隨著巨大的失落,這種既痛苦又委屈的情形是掙扎過多次換來的結果,他們會安慰自己說,「再好的鞋子,剛穿上的時候都會磨腳,適應一段時間就好了。

」因為他們無法與自己心儀的人相處,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次一級的伴侶。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無法近距離的坦露真實的自我,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是這樣解釋真自我與假自我的:一個人的自我若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即真自我,一個人的自我若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即假自我,真自我與假自我最初都是在母嬰關係中形成的。

萊茵補充說道: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體服務於他的「真自我」;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心分離,他的身體服務於別人的「自我」,而他只能為自己的「真自我」留一個純精神性的空間。

假自我的根源在於缺乏安全感,當喜歡的人走進他們的心裡時,他們希望與對方建立深度的聯結,希望對方能讀懂自己的內心的喜怒哀樂,接納、包容自己的脆弱與依賴,但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此時除了感到歡喜外,還會產生恐懼,這種恐懼會讓他們啟用防禦機制,即用假自我來保護真實的自我。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安全感嚴重缺失呢?有可能與他早年的心理創傷有關,比如,一個人從來沒有被媽媽接納過,愛過,沒有與媽媽建立起真正的情感連結,缺少親密接觸的情感體驗的人,在他成年後,就會表現出對這種親密關係既渴望又恐懼,這是讓他們建立起親密關係的殺手。

為了緩解這種恐懼,有的人會腳踏兩隻船,因為複雜的三角關係正是當年他們那種對母親又愛又恨複雜情感的再現;也有一些人會反覆檢驗對方是不是真愛自己,會不停地考驗對方,一旦對方無法忍受離開了,就又一次驗證了「世上沒有真愛」的假設。

如今,很多年輕的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將孩子託付給老人照顧,外出打工,一年難得見到孩子一面,我們總覺得還有時間陪孩子,等多賺一些錢,就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讓孩子吃好穿好,卻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的陪伴。

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會有機會彌補,等孩子長大了,想彌補已經來不及了,而且幼年時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他的不幸不是始於童年,而是伴隨一生。

不管多忙,生活多麼艱難,能陪陪孩子就陪陪他吧,不然他就長大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以為親密的婚姻 其實感情上早已破裂了

解讀婚姻中的假性親密關係在婚姻中,我們有這麼一個迷思:我覺得我們感情還是挺好的,怎麼出了事就覺得原來我們沒有那麼親近呢?真正的親密關係,應該是你跟另一半有心靈上深刻,交錯,自由的呼應交流。而不是...

什麼樣的女人會缺乏安全感?

前幾天閨蜜蕭蕭給我打電話,抽抽搭搭哭著說自己跟男朋友大李分手了。我有點驚訝,因為據我所知,倆人交往快三年,彼此三觀相合興趣相通,感情一直都還不錯,甚至都已經準備明年結婚了。蕭蕭委屈道:我們這次吵...

為什麼同睡一張床卻不知道他想什麼?

婚姻就是相互滋養在婚姻這座城堡里,我們都希望被別人服侍而不願意伺候別人。事實上,結了婚就應該相互滋潤,相互服侍,相互扶持。也許,不少人一直以為,只要結了婚,自然而然就會變得親密無間,可是,為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