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酷|心理課:準備好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有心理問題的案主通過朋友找到一位心理治療師的時候,無疑,這位治療師會是她的朋友所熟悉或者了解的人。

同時這位尋找治療師的人並不想為自己的諮詢、治療付費。

找朋友介紹治療師的初衷是想找到一位靠譜的、可信任的人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但是這一行為本身卻彰顯出尋找者並不信任此次諮詢與治療的真實性。


這樣的諮詢或治療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該諮詢或治療並不能為案主帶來成長的幫助。

因為案主雖然帶著問題而來,卻並沒有想開始真正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旅德心理治療師曉兵在他翻譯的一部譯作中這樣表述這個問題:「如果案主本人的靈魂和情感沒有準備好,那麼只是靠治療師的努力是無法找到解決方案的。

能夠帶來案主的成長的心理治療,必須是案主與治療師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案主自身的努力尤為重要。

這裡首先需要的是案主直面問題勇氣、想要成長的渴望,而這也是案主帶給治療師的禮物。

如果說治療師對案主的共情,是對案主的尊重,那麼案主本身對於成長的需求就是案主對治療師的尊重。

尊重是療愈的本質含義。

因為在治療師和案主均持有一個帶有距離的尊重的時候,彼此就不會相互入侵。

相互的尊重,是沒有索求的前提條件。

而索求是治療需要跨越的障礙。

尊重是認可、愛與喜悅的源泉之地。

沒有尊重,則不可能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不可能存在有效果的諮詢設置,也就不可能帶來有效果的諮詢與治療。

就案主來說,成長需要準備好;就諮詢師來說,帶來成功的療愈也需要準備好。

需要心理治療的案主,需要放棄懷疑的態度和試探性的觸摸問題的行為。

心理治療師需要放棄的則是對案主的憐憫與同情,同時還需要放棄將專業的諮詢與治療看作是助人為樂的行為的觀念。

案主與治療師同時需要的除了彼此的尊重之外,還需要有的是謙卑的態度。

唯有謙卑才能放低姿態。

在一次沒有準備好的心理治療中,往往會出現高高在上的案主或者心理治療師。

在案主大於治療師治療關係中,治療是無力的,這樣的治療會讓幻想大於現實;在治療師高於案主的治療關係中,是不可能產生成長的動力的。

治療師會用同情代替共情,從而產生不應有的評判,而評判絕不是治療。

就像學習之前需要準備好書籍、本子和筆,演奏之前需要準備好樂器和演奏者本人的演奏技能,跑一場馬拉松之前需要一點時間進行熱身運動一樣,心理諮詢與治療也需要參與雙方各自做好自己的準備。

唯有恰當的準備,案主與治療師才能共同搭建起一個良好的療愈場,療愈的能量也才能在治療師與案主之間升起,最終讓療愈產生,實現案主真正的成長。

(劉秀竹,刊於4月1日燕趙都市報15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