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備感無力艱難 卻能在支持下前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受是:模糊且艱難。

從文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走出校門不久,獨自在大城市「漂泊」的女生,每天要面對生存的壓力、工作的困惑和人際關係中的孤單。

在都市中,這樣的年輕人最為常見,處於人生的轉折點,難免墮入迷茫,如果支持性資源也相應地匱乏,則更易體驗到孤獨,這份孤獨可能不是指沒有朋友,而是在你需要的時候,能否獲得有效的幫助和支持。

這些困難都可能成為焦慮或抑鬱的應激源。

據《心理健康認知度與心理諮詢行業2016年調查報告》(簡單心理與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聯合發布)顯示,目前城市人群中,18~35歲為成年早期的挑戰階段,此階段人群往往會經歷從學生到社會人的社會關係變更,從單身到組建家庭的人際關係變化,從為人子女到為人父母的身份轉換,從故鄉到他鄉的生活環境轉折……他們,是需要幫助的一個群體。

在我看來,他們主動尋求心理諮詢,無疑是一個明智且有益的選擇。

無論其諮詢的結果如何,「接受諮詢」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在為自己主動去拓展社會性支持系統;也正是這個緣故,我在這些朋友身上所看到的生命的力量,常常令我深深感動。

我非常讚賞這位作者面對困局時來找心理諮詢師。

儘管求助過程本身,可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很多剛剛接受心理諮詢的朋友會隱約在想:或許心理諮詢可以幫到自己,但具體能有怎樣的幫助,能幫到什麼程度,又是不那麼確定的。

在心理諮詢正式開始時,我們往往會發覺這一過程原來絕非如朋友聊天般令人愉悅,甚至有時候會備感艱難與無力。

不過儘管如此,似乎又可以在某種支持下繼續前行。

心理諮詢究竟可以帶來怎樣的改變,這一直是個難以說清楚的問題,或說難以有確定性的答案。

這位作者描述的情形非常真實,可以看出,她甚至在中間經歷過中斷和拖延……實際上,不順利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作為來訪者一旦出現這種感受,一定要和諮詢師討論,而不是退縮。

實際上,一次討論可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當然,我們也分析思考一下,為了取得較好的諮詢效果, 在打算諮詢之初,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

首先必須知道,心理諮詢不是全能的,它關注的問題只與我們的內心世界有關。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因為常常處理不好親密關係,而寄希望心理諮詢可以幫他找到一個伴侶,那麼這個期待就很可能不是心理諮詢恰當的工作目標;而如果將目標轉為「為什麼我總是無法處理好親密關係?」才是心理諮詢可以工作的方向,而做這樣的自我探索,其結果或有可能會幫助其找到合適的伴侶——區別在於,「找到伴侶」並不是諮詢工作的目標,「做自我的內心探索」才是。

第二,需要有適當的心理準備。

一份對5000位付費來訪者的抽樣調查顯示,至少80%的來訪者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

一方面,他們對心理諮詢了解得更多,渴望自我探索;另一方面,他們的自我探索有條件保持在一個較為開放的心態下。

畢竟,真正的心理諮詢過程,與電視里那些以調解生活矛盾、滿足觀眾獵奇心理的所謂諮詢類節目有著本質區別。

人們的情緒困擾,很多可能源於其漫長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經歷,而心理諮詢幫助人梳理、修補、重新建構、嘗試接納那些經歷,所以,改變就往往不是區區幾次諮詢所能達成的。

此外,來訪者的經濟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來訪者宜選擇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以保證諮詢順利持續進行。

同時,收費機製作為心理諮詢的有機組成部分,也為心理諮詢設置了一個必要且有意義的門檻。

當然,對來訪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去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諮詢師。

很多心理諮詢師會在其博客、微信公共平台等網絡媒體上發表專業文章,這當然可以成為我們感受、判斷諮詢師的途徑。

此外,一些專業的諮詢師網站(平台)也是有效的選擇途徑之一。

平台上匯集了相當數量的接受過嚴格訓練的諮詢師以供來訪者甄選,我們也可以藉由諮詢師的相關資料背景、視頻影像、文章觀點等去了解、感受與自身的契合度。

至於電視綜藝類節目裡的「心理專家」,雖然往往藉由大眾媒體為大家所熟知,但是至少因為受到了電視節目收視率的限制與影響,其諮詢的專業性往往是無從判斷的。

當你走進諮詢室,幾乎前10次都不會帶來什麼根本性變化。

這時候,諮詢師基本是處於資料收集和初步評估狀態。

一般來說,來訪者帶來的問題是他們認為要解決的問題,但隨著討論的增多,問題會隨之變化,諮詢也會更加深入,處理時間更長。

當咨訪雙方都感受到逐漸觸碰到核心問題時,真正的挑戰才開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