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或不積極,這是個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簡里里

(一)

我媽看到我在網易公開課分享抑鬱症,一如既往地打電話給我,說,你能不能講些更積極的東西啊……比如說,我是怎樣更高興更積極之類的。

我媽總覺得,如果我看起來更積極一些,或者表現得更積極一些,或者跟什麼最好是「積極心理學」有點關係,比整天跟「病人」打交道,更讓她覺得踏實。

我身邊的家人朋友,總對我有這樣類似的擔心。

每當我(因為各種奇葩原因)神情憔悴的時候,都有人冒出來跟我說,你別做心理諮詢了,我好擔心你有一天會跟那些做心理%*&的一樣,最後自己崩潰了。

於是為了讓我這個職業看起來「professional」,我都不敢在親朋好友面前正常的表現難過悲傷涕淚滂沱(……就這樣在通往崩潰的路上越奔越遠)。

(二)

以前總是有人問我,說你們學心理學的,是不是自己都有點毛病?我總是很忿忿,於是狡辯之、狡辯之、再狡辯之。

現在做諮詢越多,漸漸坦然。

因為我願意不願意,終究必須面對這個事實:是啊,我當然也是病人。

如果我不「病」,我怎麼來理解我的「病人」。

如果我不會難過,我怎麼來理解來訪者的難過。

如果我不面對自己是個普通人(而且常常腦殘)的事實,難不成讓我的來訪者付費來我這兒自取其辱麼。

誰願意跟聖人在一起,被挫敗之。

所以「做思想工作」的,就很難做治療師。

因為前者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打擊對方的自戀,後者要和來訪者一起沉下去,再浮上來。

(三)

學習心理治療的過程裡面,我特別珍貴的收穫之一,是慢慢意識到,不失真的傳遞信息,這是人類的本能。

打個比方,人跟喜歡自己的人呆在一起就會覺得高興,跟自覺乏味的人相處就會覺得無聊。

人本身就會被(情緒/情感)投射,無論你願意與否。

哪怕你沒聽到具體信息,對方的非語言信息(情緒),你的身體都能接收得到(被投射),並對其作反應(反移情)。

人和人,根本是這樣溝通的啊。

也因此,在心理治療裡面,治療師會先成為病人(見蘇曉波的《成為病人》 1]),「共情」才能發生 ,而所謂治療才有發生的基礎。

換句話說,治療師要有成為病人的能力。

若治療師總是顯得堅強樂觀無往不勝積極向上,這對來訪者是個巨大的災難。

而治療師其實也無法刻意去成為病人(比如你明明覺得要「積極向上」、「抑鬱是錯的」,你就沒辦法允許自己感受抑鬱,)。

當治療師自己的自戀修通,這個「成為」病人的過程自然發生,也無可抵擋。

所以我喜歡的治療師,做治療/督導的時候,你不太看得到TA的存在。

來訪者主導整個治療。

(四)

回頭來,我還是想說,所謂「心理疾病」的每一種,我們每個人心裏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傾向。

壓力大的時候,有人偏執就冒出來得多一些,有人躁狂冒出來得多一些,有人抑鬱冒出來的多一些;壓力沒有的時候,有人不知道會冒出些什麼東東,有人就什麼都不冒。

不當緊。

偏執躁狂不積極又不是壞事,何必恐懼和否認自己的感受。

別要求自己「全能」或是「聖人」。

接近全能感的人只有兩種,一個是嬰兒,一個是上帝 2]。

註:

===================

1. 蘇曉波《成為病人》。

講了精神分析治療裡面,投射性認同、共情、和治療師角色的動力學機制。

我在文章中寫得淺薄,裡面還是有大學問的。

特注之。

2. 關注簡里里(心理諮詢科普)微信公眾帳號:簡里里

3. 簡單心理網 — 找到適合你的心理幫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