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什麼都別缺愛,濫什麼都別濫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
傳說20世紀全世界最富有的女人,結過7次婚,到老卻孤單離世,而且億萬家產只剩下3000美金。

她就是芭芭拉·霍頓(Barbara Hutton),又被媒體稱為Poor Little Rich Girl。

她的丈夫從王子到好萊塢明星,幾乎每次離婚這些男人都會索取巨額贍養費;

也許因為錢來得太容易,童年又缺乏關愛和正確引導,芭芭拉霍頓揮金如土,用錢買一切。

據說她晚年一直是讓人抱著代替走路,別人問她為什麼,她回答:「Why walk when I can pay for someone else to do it for me(既然我能花錢讓別人抱我,幹嘛還走路)」

或許因為情場不順,又不差錢,她把對生活的熱情很大程度分給珠寶。

所擁有的珠寶,寶格麗(Bvlgari),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卡迪亞(Cartier),樣樣皆是精品。

芭芭拉的父親是紐約投資銀行E. F. Hutton的聯合創始人,忙於生意,耽於用愛陪伴她;

芭芭拉的母親在她6歲時自殺,更為不幸的是芭芭拉還親眼目睹了母親的自殺現場和自殺遺體。

這給她一生帶來難以盡說的影響。

她有錢的富足,卻是愛的窮人。

於是她窮其一生,都在追求愛。

可惜她無法跳出戀愛迷霧,一直遇人不淑,得不到想要的幸福。

為什麼她選擇的男人都幾乎是一個模式,一個特性?

用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戀愛是重複童年美好;或者彌補童年不幸。

與戀人的關係模式,就是與母親/父親的關係再現。

看不透關係的迷霧,就一直在這個循環中輪迴,於是一次一次的不幸。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

自我就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

「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相處模式決定於小時候與父母相處的模式。

對戀愛起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小時候異性父母 和自己的相處模式。

芭芭拉童年缺愛和關心,不缺錢;她父親主要用錢表達他的愛。

她的戀愛模式是幼時父親對待她的模式。

父親用錢維繫愛、表達愛,和解決一切問題。

所以她也把這模式複製在戀人、伴侶身上。

她盡力滿足每任丈夫的物質要求,甚至還要給男人贍養費。

同時,芭芭拉小時候不得不成長,表現更多「內在的父母」,忽略「內在的小孩」。

「內在的小孩」在她年幼時沒有得到成長,而是不得已過早獨立地面對自我和孤單。

當她成年時,她又為彌補童年缺憾,極度缺愛,所以不能忍受沒有男人的愛。

這甚至讓她飢不擇食。

如果愛是一種病,她就是病急亂投醫。

成年的她花錢讓人抱她走,代替她走,其實是她在彌補「內在的小孩」童年時希望讓父親抱抱的願望。

人格完善的人,就是「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都得到了均衡的發展。

他們「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很相愛,所以他們不缺愛。

他們在愛情、婚姻中,更多的是重複童年美好。

這些人天生給人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人際良好;

而且在遇到各種問題時,也會比較公允地看待和解決,不至於走極端。

而童年美好,往往也意味著父母關係和睦,而且很愛子女。

從這個角度,結婚前去男朋友/女朋友家裡,觀察一下TA的家庭、父母的相處模式,非常必要。

父母恩愛的家庭,教養出來的兒子能體貼和溫柔地對待女人,教養出來的女兒不缺愛,不會輕易被花言巧語騙走。

自我有欠缺的人,如芭芭拉,尋找伴侶往往就是想要彌補童年的缺憾。

童年缺什麼,長大就越希望得到什麼。

家庭不睦,父母冷漠的家庭教養出來的孩子,表面習慣冷漠清冷,但內在又極度渴望愛和熱情。

於是極有可能長大後被幾句甜言蜜語哄騙;或者總是被同一種類型的人吸引、傷害。

要打破不幸的輪迴,則需要認真審視自我,即「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

父母的過錯,從心底接納和原諒,自我的性格缺憾才能從根本改善。

同時,為了孩子的幸福, 每對夫妻,都應該夫妻相愛,並且愛孩子,讓家庭充滿愛,就是對孩子最好的負責任 。

實在夫妻婚姻不睦,離婚也勝過虛與委蛇冷漠麻木將就湊合挨日子。

對伴侶、孩子,掙再多錢的意義,也比不過一個溫暖的擁抱,一聲親切的呼喚,一個熱情的微笑。

請你,愛父母、愛伴侶、愛孩子、也愛自己。

因為愛,是輪迴,會給人帶來命運;

愛,是病毒,會傳染和遺傳。

愛的併發症是,幸福。

你什麼都可以不擁有,只要擁有愛,便可以很幸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