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念頭 《停不下來的人》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生前負責管理哈佛大學的「心理控制實驗室」,最為人知的莫過於「白熊實驗」,足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騎腳踏車時,即使看到前方路面有洞,還是會騎進洞裡去,也能說明 ...
093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93好書搶先看活得科學社會群體精神心理醫療健康壞念頭─《停不下來的人》PanSci・2015/04/21・1815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SR值482・五年級+追蹤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深知,人類的理智無法趕走不想要的念頭。
他小時候會跟哥哥和妹妹玩個遊戲:世上有個叫「螞蟻兄弟會」的祕密社團,有許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成員發掘,而入會的唯一條件就是必須站在房間角落,而且不能想到北極熊。
但無論再怎麼努力,托爾斯泰和其他兄妹都辦不到。
忍不住一直想我嗎?source:tableatny同時代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也知道北極熊的事。
他在一八六三年出版的《冬記夏日印象》中寫道:「努力讓自己不去想北極熊,北極熊卻像詛咒一般,無時無刻不在腦中。
」百年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這段話,出現在美國雜誌《花花公子》的一篇文章中,當時還是心理系學生的丹尼爾.維格納剛好讀到。
維格納後來成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二○一三年七月,他因運動神經元疾病過世。
他生前負責管理哈佛大學的「心理控制實驗室」,最為人知的莫過於「白熊實驗」,足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騎腳踏車時,即使看到前方路面有洞,還是會騎進洞裡去,也能說明為何禁忌的愛戀總是最具快感;而足球員罰球時,為什麼越不想踢向守門員,越容易事與願違。
二○○九年,維格納在聲譽卓著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標題為〈思想、語言和行為為何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從重點來看,他的研究說明了擾人的念頭為什麼在侵入腦袋後就揮之不去,以及為什麼有些人特別不易擺脫這些念頭,並提及執念產生的過程。
德州聖安東尼奧市的三一大學距離阿拉莫要塞不遠,與北極熊根本八竿子打不著;不過在一九八○年代,維格納在這裡以科學方法,請部分學生重現托爾斯泰的實驗:他們必須努力不去想白熊。
學生很快就發現,要不想到白熊實在太難了;另一組學生的任務則相反,必須盡可能想著白熊,白熊也就不斷在腦海中浮現(維格納要他們按鈴,方便記錄白熊出現的次數)。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維格納把兩組的任務交換,原本努力不去想白熊的學生,現在完全不用刻意去想,腦袋就源源不絕地冒出白熊,次數多於原本要刻意想著白熊的那組。
經過後人多次重複實驗,都得到類似的結果。
想壓抑討人厭的念頭雖然不是沒有可能,但要做到真的有夠困難;而且越用力壓抑,等到不需要壓抑時,念頭反而出現得越頻繁。
心理學教科書指出,這就是壓抑念頭產生的反彈效應,許多心理學家稱為「白熊效應」:費盡心力趕走煩人的念頭,只會強化它反撲而來的力道。
套句愛爾蘭名作家王爾德的話,如果你「什麼都能抗拒,但就是抗拒不了誘惑」,就會明白要壓抑念頭根本就是難上加難;曾試過戒菸或節食的人,想必也點滴在心頭。
渴求和欲望隆隆作響,就像白熊在外頭拚命拍門。
說來真是諷刺,越是壓抑想法,它越會反撲,這足以說明許多不尋常的行為。
例如,最努力鞭策自己戒菸的人,通常是最難成功的那個。
我們的大腦一旦被執念入侵,就會把它解讀成渴望,於是癮君子越抗拒香菸,內心的渴望也就越加倍放大。
研究顯示,戒菸一再失敗的人,確實比較容易壓抑自己的想法。
暴飲暴食的胖子也是一樣,他們極力抗拒巧克力或洋芋片,但對零食的欲望反而有增無減。
而如果在睡前刻意壓抑某個念頭,它就很可能在夢中出現。
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據大腦的理論,白熊效應主要牽涉兩種運作機制。
第一種是「分神」,也就是為了不想到白熊,我們必須找個替代品,例如回憶早餐吃了什麼。
但在這之前,我們要知道自己想躲開什麼念頭,所以大腦為了確定目標就是「白熊」,必須刻意想起牠,偏偏這又是我們最初想避開的。
第二種是「監控」,用來確定目標已經消失,也就是腦中不再出現討厭的白熊。
這種機制會在潛意識中自動執行,所以不需要耗費心力。
分神(也就是壓抑念頭)和監控是完全相反的,因為分神需要刻意為之,所以無法持續太久。
心理學家認為,因為監控較不花力氣,運作時間較長,使得我們的大腦持續尋找目標。
結論就是:刻意抗拒厭惡的念頭,只會讓它出現得更加頻繁。
這不代表我們無法趕走侵入腦袋的想法—至少會有短暫的效果。
利用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不讓腦袋閒下來,基本上就很有用了,但問題在於:很難維持太久。
德國滑雪好手馬庫斯.瓦斯邁爾頂多只能撐三分鐘—這已經足以創下世界紀錄了。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5四月選書《停不下來的人:強迫症,與迷失在腦海中的真實人生》,究竟出版社出版。
日常隨手的物品,看起來像是海底世界!?德國紅點大獎—兩顆球對準,讓磁鐵相互吸引,觸發開關點亮燈!帶你看見看不見的世界,科學實驗室EP.4—史上最小顯微鏡!25的16%是多少?帶你一起更靈活思考!FinTech持續發燒,玩出Baas金融生態圈!夢想覺醒!探索自我潛能、打造夢想藍圖!相關標籤:停不下來的人強迫症白熊熱門標籤:量子電腦BNT疫苗珊瑚諾貝爾獎前列腺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PanSci964篇文章・
328位粉絲+追蹤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RELATED相關文章為何傳染病可以短期內大爆發?不可不知的「傳染動力學」——《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為什麼動物會傳染疾病給人類?認識「人畜共通傳染病」——《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COVID-19來襲!為什麼我們不能輕忽無症狀患者?——《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想學鬼滅之刃的呼吸法?科學建議是「認真先不要」——《奇怪的生物知識增加了》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科學進步的「病態好奇心」:《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133分鐘前鋪馬路的「瀝青」是液體?放置94年只滴下整整9滴:千變萬化的流體(一)115小時前為何聽音樂能達到忘我的「出神」體驗?——以腦造影剖析音樂與大腦的關係121小時前鄉土劇中的「心碎而亡」是真的?——淺談現實中的「章魚壺心肌症」224小時前那些搞錯用途的毒物:第二屆泛泛泛科學Podcast主題票選222021/11/22如何漫遊元宇宙?Metaverse專文3選1:第二屆「泛糰策題高峰會」文章票選162021/11/12大坑9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72021/11/29換個角度看世界!為何你需要認識家中的不速之客?——《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52021/11/220135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135人體解析生命奧祕醫療健康揭開人體的基因密碼!——「基因定序」是實現精準醫療的關鍵工具科技魅癮・2021/11/16・1998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追蹤為什麼有些人吃不胖,有些人沒抽菸卻得肺癌,有些人只是吃個感冒藥就全身皮膚紅腫發癢?這一切都跟我們的基因有關!無論是想探究生命的起源、物種間的差異,乃至於罹患疾病、用藥的風險,都必須從了解基因密碼著手,而揭開基因密碼的關鍵工具就是「基因定序」技術。
揭開基因密碼的關鍵工具就是「基因定序」技術。
圖/科技魅癮提供基因定序對人類生命健康的意義在歷史上,DNA解碼從1953年的華生(James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Crick)兩位科學家確立DNA的雙螺旋結構,闡述DNA是以4個鹼基(A、T、C、G)的配對方式來傳遞遺傳訊息,並逐步發展出許多新的研究工具;1990年,美國政府推動人類基因體計畫,接著英國、日本、法國、德國、中國、印度等陸續加入,到了2003年,人體基因體密碼全數解碼完成,不僅是人類探索生命的重大里程碑,也成為推動醫學、生命科學領域大躍進的關鍵。
原本這項計畫預計在2005年才能完成,卻因為基因定序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科學家得以提前完成這項壯舉。
提到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早期科學家只能測量DNA跟RNA的結構單位,但無法排序;直到1977年,科學家桑格(FrederickSanger)發明了第一代的基因定序技術,以生物化學的方式,讓DNA形成不同長度的片段,以判讀測量物的基因序列,成為日後定序技術的基礎。
為了因應更快速、資料量更大的基因定序需求,出現了次世代定序技術(NGS),將DNA打成碎片,並擴增碎片到可偵測的濃度,再透過電腦大量讀取資料並拼裝序列。
不僅更快速,且成本更低,讓科學家得以在短時間內讀取數百萬個鹼基對,解碼許多物種的基因序列、追蹤病毒的變化行蹤,也能用於疾病的檢測、預防及個人化醫療等等。
在疾病檢測方面,儘管目前NGS並不能找出全部遺傳性疾病的原因,但對於改善個體健康仍有積極的意義,例如:若透過基因檢測,得知將來罹患糖尿病機率比別人高,就可以透過健康諮詢,改變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等,降低發病機率。
又如癌症基因檢測,可分為遺傳性的癌症檢測及癌症組織檢測:前者可偵測是否有單一基因的變異,導致罹癌風險增加;後者則針對是否有藥物易感性的基因變異,做為臨床用藥的參考,也是目前精準醫療的重要應用項目之一。
再者,基因檢測後續的生物資訊分析,包含基因序列的註解、變異位點的篩選及人工智慧評估變異點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性等,對臨床醫療工作都有極大的助益。
基因定序有助於精準醫療的實現。
圖/科技魅癮提供建立屬於臺灣華人的基因庫每個人的基因背景都不同,而不同族群之間更存在著基因差異,使得歐美國家基因庫的資料,幾乎不能直接應用於亞洲人身上,這也是我國自2012年發起「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biobank),希望建立臺灣人乃至亞洲人的基因資料庫的主因。
而2018年起,中央研究院與全臺各大醫院共同發起的「臺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希望建立臺灣華人專屬的基因數據庫,促進臺灣民眾常見疾病的研究,並開發專屬華人的基因型鑑定晶片,促進我國精準醫療及生醫產業的發展。
目前招募了20萬名臺灣人,這些民眾在入組時沒有被診斷為癌症患者,超過99%是來自中國不同省分的漢族移民人口,其中少數是臺灣原住民。
這是東亞血統個體最大且可公開獲得的遺傳數據庫,其中,漢族的全部遺傳變異中,有21.2%的人攜帶遺傳疾病的隱性基因;3.1%的人有癌症易感基因,比一般人罹癌風險更高;87.3%的人有藥物過敏的基因標誌。
這些訊息對臨床診斷與治療都相當具實用性,例如:若患者具有某些藥物不良反應的特殊基因型,醫生在開藥時就能使用替代藥物,避免病人服藥後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基因時代大挑戰:個資保護與遺傳諮詢雖然高科技與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在生醫領域相當熱門,但有醫師對於研究結果能否運用在臨床上,存在著道德倫理的考量,例如:研究用途的資料是否能放在病歷中?個人資料是否受到法規保護?而且技術上各醫院之間的資料如何串流?這些都需要資通訊科技(ICT)產業的協助,而醫師本身相關知識的訓練也需與時俱進。
對醫院端而言,建議患者做基因檢測是因為出現症狀,希望找到原因,但是如何解釋以及病歷上如何註解,則是另一項重要議題。
從人性觀點來看,在技術更迭演進的同時,對於受測者及其家人的心理支持及社會資源是否相應產生?回到了解病因的初衷,在知道自己體內可能有遺傳疾病的基因變異時,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衝擊如何解決、是否有對應的治療方式等,都是值得深思的議題,也是目前遺傳諮詢門診中會詳細解說的部分。
科技的初衷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因此,基因檢測如何搭配專業的遺傳諮詢系統,以及法規如何在科學發展與個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下一個基因時代的挑戰。
更多內容,請見「科技魅癮」:https://charmingscitech.pse.is/3q66cw日常隨手的物品,看起來像是海底世界!?德國紅點大獎—兩顆球對準,讓磁鐵相互吸引,觸發開關點亮燈!帶你看見看不見的世界,科學實驗室EP.4—史上最小顯微鏡!25的16%是多少?帶你一起更靈活思考!FinTech持續發燒,玩出Baas金融生態圈!夢想覺醒!探索自我潛能、打造夢想藍圖!相關標籤:DNA基因定序生物醫學疾病檢測精準醫療醫療倫理熱門標籤:量子電腦BNT疫苗珊瑚諾貝爾獎前列腺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科技魅癮15篇文章・
12位粉絲+追蹤《科技魅癮》的前身為1973年初登場的《科學發展》月刊,每期都精選1個國際關注的科技議題,邀請1位國內資深學者擔任客座編輯,並訪談多位來自相關領域的科研菁英,探討該領域在臺灣及全球的研發現況及未來發展,盼可藉此增進國內研發能量。
擋不住的魅力,戒不了的讀癮,盡在《科技魅癮》!RELATED相關文章用眼過度讓視線模糊了?——認識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的4大危險因子鄉土劇中的「心碎而亡」是真的?——淺談現實中的「章魚壺心肌症」為何聽音樂能達到忘我的「出神」體驗?——以腦造影剖析音樂與大腦的關係人腦是個很棒的東西!它是殘酷天擇的驚奇產物——《生命之鑰:一場對生命奧祕的美麗探索》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科學進步的「病態好奇心」:《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133分鐘前鋪馬路的「瀝青」是液體?放置94年只滴下整整9滴:千變萬化的流體(一)115小時前為何聽音樂能達到忘我的「出神」體驗?——以腦造影剖析音樂與大腦的關係121小時前鄉土劇中的「心碎而亡」是真的?——淺談現實中的「章魚壺心肌症」224小時前那些搞錯用途的毒物:第二屆泛泛泛科學Podcast主題票選222021/11/22如何漫遊元宇宙?Metaverse專文3選1:第二屆「泛糰策題高峰會」文章票選162021/11/12大坑9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72021/11/29換個角度看世界!為何你需要認識家中的不速之客?——《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52021/11/22
延伸文章資訊
- 1白熊實驗:如何戰勝強迫性思維 - 博客來
書名:白熊實驗:如何戰勝強迫性思維,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115485359,頁數:253,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作者:(美)丹尼爾·韋格納,出版日期:2018/07/01 ...
- 2越是禁止越叛逆!談白熊效應(White Bear Phenomenon)
從實驗結果,韋格納發現:當人們越努力想壓抑腦袋裡的想法,反而越容易想更多。 除了開頭的例子,再來想想隔天要出去玩所以前一天決定早睡的你。躺在床上 ...
- 3白熊實驗,給了「我控制不住我自己」這句話科學依據 - 每日頭條
白熊實驗是心理學界最經典的實驗之一,它是精神控制學的起點。在白熊實驗中,參與實驗的人被單獨隔離在一個實驗室里,坐在一張有麥克風和呼叫鈴的桌子跟前 ...
- 4我讀「白熊心理學」:白熊實驗「擁抱」遺忘 - 蹇驢記
白熊實驗「擁抱」遺忘最近讀了一本書--「白熊心理學」,作者:植木理惠(三采文化出版)。覺得內容非常有趣,想將書中的一些理論記下來。
- 5白熊效應- MBA智库百科
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