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塑造型激勵理論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文名. 行為塑造型激勵理論 · 外文名. Behavioral modeling motivation theory · 隸屬學科. 心理學 · 理論特點. 強調外在激勵.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行為塑造型激勵理論/8390062
複製
複製成功
行為塑造型激勵理論
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概述图,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
斯金納(BurrhusFredericSkinner)生於1904年,新行為主義的積極創始人之一。
他於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並於1943年回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
中文名
行為塑造型激勵理論
外文名
Behavioralmodelingmotivationtheory
隸屬學科
心理學
理論特點
強調外在激勵
目錄
1
強化理論
2
挫折理論
行為塑造型激勵理論強化理論
編輯
1968年曾獲得美國全國科學獎章,是第二個獲得這種獎章的心理學家。
斯金納主要著作有:《強化的安排》(1957),《有機體的行為》(1938),《行為分析》(1961),《關於行為主義》(1974)1.強化手段類型(1)負強化(2)正強化(3)消退(4)懲罰2.工作動機強化(1)獎勵會增加在類似情況下再次發生這種行為的可能性(2)懲罰會減少以後再次發生這種行為的可能性(3)既無獎勵也無懲罰的行為遲早會消失4.評價揭示了行為塑造與修正的客觀規律,但過多強調外在激勵的作用,忽略了內在激勵的作用。
行為塑造型激勵理論挫折理論
編輯
挫折的含義與作用1、含義:frustration指個人在某種動機推動下,所要達到的目標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障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2.挫折產生的條件:(1)主體(個人)必須具有某種動機和目標,且動機是強烈的。
(2)並有達到目標,滿足需要的手段。
(3)通向目標的道路上碰到不能克服又不能超越的障礙,構成挫折情境;客觀障礙存在,還必須有主觀的知覺(認知),否則不能構成挫折情境。
3.作用職工受到挫折以後,可能會產生對抗行為。
理智的對抗行為可能會導致目標的變化或減低需要強度。
非理智的對抗行為可能導致侵略性的行為或破壞性行為,如敵意及罷主等。
4.挫折後的持續影響首先,從身心健康來看,挫拆會對個人構成情緒上的打擊或威脅,常表現出不愉快、煩躁,甚至痛苦的反應,從而構成一種緊張、壓抑、焦慮不安併兼有恐懼的情緒狀態。
這種情緒狀態持續,就是焦慮症狀。
焦慮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久之便可能導致人的心理變態。
其次,挫折及不良適應對組織與團體有極大的危害。
持續的影響可能導致士氣低,失去信心;紀律紊亂,無故缺勤;情緒不穩,事故上升;抑制生產,績效降低。
挫折產生的原因1.客觀因素(1)環境因素。
包括個人能力無法克服的自然環境因素、物質環境因素、社會環境。
(2)個人因素。
個人由於遺傳所決定的因素。
2.主觀因素(1)個人心理衝突。
動機的衝突、個人慾望與集體需求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2)個人目標的適宜性。
(3)個人能力因素(4)個人對工作環境的瞭解程度(5)挫折容忍力不同挫折後的反應1.情緒與行為反應(1)攻擊:耶魯大學人羣關係研究所的德蘭曾主張“挫折攻擊假説”,攻擊行為產生往往是挫折的結果。
攻擊行為有直接與轉向兩類。
直接攻擊行為。
即指挫折發生後,引起人的憤怒情緒,直接攻擊人或事物。
其攻擊的方式可能是表情的,或怒目而視,或揮手指責;也可能是口頭的直接謾罵,或指責;還可能動手打鬥。
通常膽汁型的人,個人品德修養太差,或極端自信與專權者,容易採取直接攻擊的行為反應。
轉向攻擊行為有如下三種形式:①遷怒:即將憤怒情緒遷移到其他人或事物身上;②無名火或煩惱:即挫折原因不明顯時,不指向特定對象的攻擊行為;③自我責備;弱者、悲觀者及個性修養較好的人容易自我責備。
(2)固執。
某人遭受挫折時,以一種一成不變的方式進行反應。
具有固着反應的人缺乏機敏品質與隨機應變的能力,誤以為固着是堅定,機敏與應變是投機行為。
這種刻板式的反應更無助問題的解決。
(3)退化。
即指個人遭到挫折時.採取幼稚的反應形式,恢復個人幼稚時期的習慣與行為方式。
例如,成人遭遇挫折時,坐在地上捶胸頓足、嚎陶大哭,或撕衣物或咬手指等均屬退化反應。
這是成熟心理的倒退現象,對個人心理上是有暫時緩衝平衡作用,但對解決問題無濟於事。
(4)冷漠。
挫折後的反應,有時是沉默與冷漠。
冷漠中也包含有憤怒不滿的情緒,只是這種情緒被暫時壓抑,沒有爆發,而是以間接的方式表示反抗。
2.自我防衞反應個人為了減輕或避免挫折可能帶來的不愉快與痛苦,在生活經驗中學會某些適應挫折情況的方式,因為這些適應方式在性質上是防衞性的(防衞自我不受焦慮等的侵害),故精神分析學家將此稱為防衞方式。
(1)合理化作用(文飾作用)為了避免因挫折而產生焦慮的痛苦,以及維持個人的自尊心理,往往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
以合理的言詞去辯護偏離正軌的行為(2)代替作用:個人對某—對象所持的動機感情與態度,若不為社會所接受或自付將遇到困難時,將此種感情與態度轉向其他對象以取代之。
如果此一取代對象居於較高境界,則稱為昇華。
昇華是防衞機制中最富有建設性的一種。
另一種代替作用是補償,即個人行為遭受挫折或因個人生理缺陷、能力所限,不能達到目標時,以其他成功的活動方式來代替。
(3)逃避作用:個體不敢面對自己預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自認為安全或幻想世界中去。
逃向另一現實;逃向幻想世界;逃向生理疾病(4)反向作用:指一個人的外表行為和情感與其內心的完全相反,常以虛假的外表掩蓋內心的真實動機。
實質也是對個人衝動的—種壓抑的心理過程。
(5)表同作用: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將自己比擬為某一成功者,藉此在心理上分享其成功之果;或者迎合供給自己需要的保護者,按照他們的希望行動來沖淡自己的挫折感。
(6)投射作用:存在於個體內部的許多動機之中,有些是自己不願息承認的,因而無意識把這些動機及與此有關的態度、習性等排除於個體之外而加到別人或物體上面。
或諉之於他人,或推託人人有份,以減輕自己的內疚、不安和憂慮等緊張情緒(7)壓抑作用:將可能引起挫折的慾望以及與此相關的感情、思想等抑止下去,而不承認其存在,將其排除於意識之外。
壓抑的結果雖可減輕焦慮而獲得暫時的安全感,但被壓抑的痛苦並不因此消失,反而深入個體的潛意識中,影響人格健全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性格對挫折的反應不同。
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產生何種反應與人的個性特徵有密切關係。
如,膽汁質者採取攻擊、投射居多;多血質者採取合理化居多;粘液質者採取逃避居多;抑鬱質者採取冷漠居多。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2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一世长安品清茗
(2022-08-02)
1
強化理論
2
挫折理論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延伸文章資訊
- 1行為改變技術V.S.行為塑造法| 筆記本
行為塑造是行為改變技術的其中一種,又稱連續漸進法。 首先確定目標→將想達成的目標分為細項→利用增強功能增強想要達成的目標細項,消弱不要 ...
- 2Behavior Shaping - 行為塑造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行為塑造 · Behavior Shaping · 名詞解釋: 行為塑造或譯作行為的逐步養成,主要是用漸次接近法(method of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連續增強...
- 3運用行為塑造(Shaping)令教導孩子變得輕鬆
行為塑造是每一位好教練或老師時常會運用到的教學技巧。此技巧最重要的一環是透過工作分析,把孩子需要學習的技巧分拆為小步驟,由淺入深,由簡單至複雜,一步步引導 ...
- 4105年最新→「心理學(三等、四等)」 - 考前命題
三、請說明內在增強、外在增強及替代增強意義及理論依據,並各舉出一個實例說明這些方式的學習成效 ... 同時,Skinner操作制約學習強調個體行為塑造(Shaping)過程。
- 52-3學習- 組織心理學第一組 - Google Sites
「由於經驗,使行為發生恆久改變,謂之學習」,是現在最廣為引用的定義。 學習理論. 分別為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和社會學習。 行為塑造-一項管理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