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灣兒少被家長體罰情形及相關因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兒福聯盟在今年(2018)的第八屆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中提出呼籲,希望家長避免使用體罰,運用正向教養的三原則,陪伴孩子學習成長: 1.冷靜溝通:當親子之間發生衝突或 ... 認識兒盟 關於兒盟 服務據點 30週年 最新消息 活動消息 兒盟倡議 社工故事 時事回應 參與兒盟 捐款方式說明 募款專案 囝仔l義賣品 物資募集 愛心夥伴 成為志工 人才招募 當月活動 兒盟服務 特殊境遇 家庭增能 社會共好 社會責信 年度服務成果 勸募專案成果 財務報告 捐款芳名錄 公告 兒盟資源 電子報 刊物 研究調查報告 多媒體影音 親子百寶箱 聯絡兒盟 聯絡我們 機構實習 常見問題 捐款大小事 30週年 首頁  兒盟資源  研究調查報告  研究調查報告內容 2018-10 分享    在華人社會中,「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是很常聽到的說法,體罰的正當性似乎深深的刻印在我們的文化中,被家長打,是我們大多數人共同的成長經驗。

但是講到「體罰(corporal/physicalpunishment)」一詞的概念,其實不僅止於對兒童身體的責打,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在界定體罰時,認為體罰是「意圖造成某種程度的不舒服或疼痛,不論多輕微,而對兒童身上施以強制力的一種懲罰方式」,因此除了最常見的對身體的責打之外,體罰還包含了強制身體維持不舒服的姿勢(如:罰半蹲、舉重物)、強迫進行造成身體痛苦的體能活動(如:蛙跳、跑操場)、剝奪生理需求(如:不准進食、上廁所)、強制行為(如:強迫用肥皂洗嘴巴、強迫吃辣椒)...等各種意圖造成身體不舒服的處罰方式。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認為體罰是一種對兒童的暴力形式、是違反兒童權利公約的,除了因為可能造成的身體傷害外,最重要的是體罰是「有辱人格」的,因此是對兒童有害的,許多研究都指出不論是在家庭中或學校裡,體罰對兒童的自尊、心理健康、行為問題都有負面影響。

為進一步了解當前台灣兒少被體罰的情形和體罰的影響,兒福聯盟於進行了「2018年台灣兒少被家長體罰情形及相關因素調查」,希望聚焦了解兒童在家庭中被體罰的情形,以及和體罰相關的因素。

  本調查發現,家長期待體罰能夠達到管教的立即效果,但是兒少在被體罰後,其實更高比例是有負向的反應。

體罰也有諸多副作用,包括影響兒少認同使用暴力解決問題,更可能有攻擊行為、降低快樂感、減損親子關係。

因此,兒福聯盟在今年(2018)的第八屆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中提出呼籲,希望家長避免使用體罰,運用正向教養的三原則,陪伴孩子學習成長:1.冷靜溝通:當親子之間發生衝突或是孩子行為讓你生氣的時候,記得先冷靜,或許可試著收回第一個想罵出口的話或是出手。

2.溫柔堅定:溫柔同理孩子狀態,和孩子進行雙向的溝通,讓孩子理解你的原則,共同擬定改善的計畫,然後堅定執行。

3.熱情鼓勵:當孩子行為改變時,記得熱情地回饋與肯定孩子的努力。

 【欲索取報告全文請參照下方「索取研究報告」,版權所有,若須引用請註明出處】本研究建議引用方式:兒童福利聯盟(2018)。

2018年台灣兒少被家長體罰情形及相關因素調查。

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235 返回列表 索取研究報告 上一則 下一則 × 研究調查報告說明 報告索取方式及注意事項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說明您所要索取的調查報告名稱,參見官網報告列表。

僅提供官網報告列表中可索取之調查報告,每份報告酌收100元。

報告之「問卷」及「原始編碼資料」恕不開放索取。

2016年以前的報告已於官網中免費提供全文下載,請您先行確認。

  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