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輕安(巴利語:passaddhi,梵語:prasrabhi,動詞為巴利語:passambhati),又譯猗、猗息、除,佛教術語,為七覺支之一,常用來指稱進入三摩地前心喜而身樂的狀態。

輕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佛教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覺音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语: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历史 佛教時間線 集结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语: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语: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经 阿含經 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坛经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艺术 修学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論諍 大乘非佛說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查论编 輕安(巴利語:passaddhi,梵語:prasrabhi,動詞為巴利語:passambhati),又譯猗、猗息、除,佛教術語,為七覺支之一[1],常用來指稱進入三摩地前心喜而身樂的狀態[2]。

也是大善地法之一。

概論[编辑] 輕安,指身心的粗重部份被止息,去除了惡[3],排除了進入三昧的障礙,又被分為身輕安與心輕安兩部份[4]。

修行九住心,進入禪定狀況時,會在頭頂先發生重觸的覺受,但是身心都會非常舒適,此時就是進入輕安的狀態。

這又被稱為未到地定,是最初階的禪定狀態。

輕安都是先由心輕安,接下來進入身輕安,感覺到身體的每個部份都非常舒適快樂,內心大為震動,通常被形容為「身心踴躍」。

接下來就進入微妙的輕安樂,這就是進入了禪定(三摩地)。

輕安會有三種狀態 明顯:心極明淨,可以觀察到很細微的變化。

無分別:心境平靜,無變化,沒有波動起伏。

妙輕安樂:身心極放鬆,無法形容的快樂,但是你又不會染著沈溺在其中,無法控制自己。

註釋[编辑] ^ 《雜阿含經·四七四經》:「佛告阿難:……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nirodha)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passaddhiya)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vācā)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vitakka-vicāra)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

想受滅正受時(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samāpannassa),想(saññā)受(vedanā)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 《法蘊論》:「云何輕安覺支?謂:世尊說:『慶喜當知,入初靜慮時,語言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一順輕安相。

入第二靜慮時,尋、伺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二順輕安相。

入第三靜慮時,諸喜靜息,由此為緣,餘法靜息,此名第三順輕安相。

入第四靜慮時,入、出息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四順輕安相。

入滅想受定時,想、受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五順輕安相。

慶喜當知,復有第六上妙輕安,是勝、是最勝,是上、是無上,如是輕安,最上最妙,無餘輕安能過此者,此復是何?謂:心從貪,離染解脫,及從瞋、癡,離染解脫,此名第六順輕安相。

』思惟此相,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身輕安,心輕安,輕安性,輕安類,總名輕安,亦名輕安覺支。

」 ^ 《大毘婆沙論》:「問:輕安、行捨,一切地有,何故初、二靜慮,立輕安為支,非行捨?第三、第四靜慮,立行捨為支,非輕安耶?答:……如契經說:『心有喜故,身則輕安。

(Pītimanassakāyopassambhati.)』是故,初、二靜慮,唯立輕安為支;第三、第四靜慮,輕安無因,謂:無善喜,唯應住捨故,彼但立行捨為支。

」 ^《雜阿毘曇心論》卷2:「身心離惡,名為猗息。

」 ^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6:「若爾云何能得輕安?得輕安已云何而能成奢摩他?答:應知輕安如《集論》示:『云何輕安?謂:止息身心粗重身心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礙為業。

』身心粗重者,謂其身心於修善行無有堪能,隨所欲轉,能對治此身心輕安者,由離身心二種粗重,則其身心於善事轉極有堪能。

又能障礙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身粗重。

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獲輕利,名身堪能。

如是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心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愛樂運轉攀緣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心於所緣運轉無滯,名心堪能。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佛學大辭典/除覺支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輕安&oldid=51625388” 分类:​佛教術語禪定大善地法心所隐藏分类:​含有巴利語的條目含有梵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EnglishFrançaisMagyarРусский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