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接受諾貝爾文學獎,與情人相伴半個世紀沒有結婚,成就愛情佳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公開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他與自己的伴侶相伴半個世紀沒有結婚,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一段愛情佳話。
他就是我們今日的主人公——讓·保羅·薩特。
醜陋的天才
1905年6月21日,薩特在法國巴黎出生,他的家庭富裕殷實。
他的父親叫讓-巴蒂斯特·薩特,是一名海軍工程師。
不幸得是,在薩特1歲零3月時,父親就去世了。
他的母親叫安妮·瑪麗·薩特(婚前姓施韋澤),在丈夫去世後帶著薩特前往阿爾薩斯的外祖父家裡生活。
這位外祖父是位語言教師,他對於薩特的學習特別關心,為幼年的薩特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同時,他不俗的文學品位深深地影響了薩特。
有趣的是,在薩特四歲的時候,薩特由於角膜翳的影響,導致右眼斜視,這件事給他的相貌永遠地烙上了醜陋的標誌,但這並沒有阻礙薩特登頂文學界與哲學界。
由於外祖父的影響,薩特10歲才正式入學,就讀巴黎亨利四世公立學校,後來轉到了拉羅舍爾公立學校,3年後,他又隨外祖父重新就讀亨利四世學校。
兩年後,薩特考上了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
在大學期間,薩特接觸了很多名氣很高的哲學家的著作,為其以後的哲學思想打下了結實基礎。
這對他後來有了不小的影響。
與此同時,他還熱衷寫作,大學期間就寫下了他的第一個獨幕劇《我將有一個好的葬禮》。
畢業後的薩特更加痴迷寫作,但是他所寫的《挫敗》和《真理的傳說》遭到出版社的拒絕,直到1938年,幾經周折的《噁心》出版,這成為薩特文學路上重要的一步。
在此之後,隨著著作越來越多,他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成為法國文學界公認的文學新星。
聲名顯赫的中學老師
早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學習的薩特,就通過了中學教師資格考試。
從這裡畢業之後,薩特成為一所中學的哲學教員。
但是薩特不滿足於單純得教學生活,而是積極創作。
與此同時,他研究了大量的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哲學經典著作,並於1943年完成了哲學專著《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是薩特多年來對人與世界關係的思考。
發表之初,雖然引起轟動,引來大量哲學家的關注。
但是並沒有得到正統學術界的接受,他們覺得這本書過於離經叛道,不能入哲學的殿堂。
這樣的情況在二戰結束後發生了轉變。
這本書吸引了大量的普通讀者,使得存在主義迅速成為五十年代最具影響的思潮,而這本書也被視為法國存在主義運動的奠基之作。
除了學術研究和創作之外,薩特還熱衷於政治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薩特主編了評論雜誌《摩登時代》,主張作家須通過作品對當代社會、政治事件表態,從而保衛日常生活中的自由。
1948年2月薩特接受了邀請,正式擔任革命民主同盟執行委員,開始「介入」政治活動。
第二年四月,薩特自己召開了一個革命民主同盟大會,在大會上,他當時革命民主同盟領導人胡賽唱起了反調。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在此後的幾十年里,薩特活躍於政治舞台,利用自己手中的筆,多次就當時的政治形勢表達自己的觀點。
不論是作為作家、哲學家,還是政治家,薩特都非常積極活躍,並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文學上,以「充滿自由精神及探求真理的創作,已對我們的時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由榮獲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哲學上,存在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規模最大的思潮,而薩特正是這一思潮的領軍人物。
政治上,他積極參與,並發表自己的觀點,讓他贏得了「世界良心」的美譽。
儘管薩特聲名顯赫,但是始終沒有辦法得到正統學術界的承認,從而沒有辦法進入高等學府任職,這讓他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名滿全球的中學老師。
永恆的同居生活
談到薩特,就不得不談他的終身伴侶——西蒙·波伏娃——法國思想界重要的女權主義者,她的代表作《第二性》被譽為西方女權主義者的「聖經」。
1929年,忙於準備教師資格考試的薩特通過朋友艾伯德的介紹認識了比自己小兩歲的同校同學波伏娃。
薩特第一眼看到這個同校同學,給出的評價是「很隨和,很漂亮,但穿得太糟」。
但是,與那些虛有其表的膚淺女子比起來,薩特與眼前這個女生交流起思想來一點障礙也沒有,仿佛認識了多年的老朋友。
於是,波伏娃迅速成為了薩特生命中的女人,他的「必須的愛情」。
但是,戲劇性的故事發生了,他們為共同的愛情簽署一份協議——終身不結婚。
畢業後的薩特前往戰場,在炮火的間隙里,他每天都給「親愛的迷人的海狸」(海狸為薩特為波伏娃所起的外號,因為他認為海狸身上那種合群而又富有創造性的精神正是波伏娃身上所具有的)寫情書,二人的關係迅速升溫。
在此後的日子裡,二人相互為伴,共同成長,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雖然中間有分別,也各自有各自的情人,但是二人依舊相伴終身。
在晚年,薩特的眼睛幾乎完全失明,他的生活完全由西蒙·波伏娃和他的養女來照顧。
1980年4月15日,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黑暗中去世,陪伴他走完最後一程的正是他的終身伴侶。
他們用實際行動捍衛了自己年輕時的約定。
這條路並不短——從波伏娃與薩特相識的1929年起,一直到薩特1980年辭世,兩人一起共度了51個春秋。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