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與薩特|終身靈魂伴侶成於自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段時間,徐靜蕾在自己電影的宣傳期中,談論和黃立行的七年情感,提到自己作為不婚女性的幸福,期待得到大眾祝福。

在現代社會,兩性平等和個體自由的可能性,的確帶給我們更多關於愛情的思考。

其中,開放性關係無疑是爭議最大。

其實在上個世紀的法國,作為女性主義和開放性關係的先鋒——波伏娃,早就用自己的一生,解釋了自己關於愛情,自由和開放性關係的人生哲學。

今天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法國哲學家波伏娃逝世三十七年的日子。

對於波伏娃,很多人的對她的認識也的確是從她和薩特的開放性關係上開始的。

▍51年相伴,未同居,未結婚

西蒙·波伏娃出生於 1908 年 1 月 9 日,她出生在一個典型的法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喬治·波伏娃是一位法院的辯護律師,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父親對戲劇和文學的熱情,母親對宗教的虔誠都滲透在波伏娃的童年階段里。

隨著波伏娃的成長,她逐漸開始了探索個體自由之旅,並努力擺脫自己的家庭背景。

童年時代的波伏娃

19 歲的波伏娃,在 1927 年獲得了哲學學位證書,在 21 歲的時候成為全法國通過哲學教授資格考試的最年輕的女性。

她的成績僅次於薩特。

這一年薩特二十四歲,波伏娃二十一歲,在 1929 年法國的夏天裡,在哲學教授資格考試結束後,兩個年輕人的聯繫愈加頻繁,伴隨著波伏娃回到鄉下家中度假,短暫分離的痛苦擊中了兩個年輕人的心。

薩特追隨波伏娃到她鄉下的家中,經歷暫別和重逢,兩個人終於確定了愛情關係。

愛情帶來的激情和火花,與對哲學的共同追求,將兩個同樣渴望自由與理性的靈魂連接在一起。

波伏娃在回憶錄中寫道「那個夏季,我好像被閃電所擊,一見鍾情那句成語突然有了特別羅曼蒂克的意義。

年輕時的薩特

由於薩特是一位身材矮小的青年,波伏娃甚至將他稱為「小男人」。

她曾經這些寫到:

「晚上回家,兩個人溫柔地挨著走在路上,小男人對我說我應該寫作。

他是對的。

一方面應該趕緊寫下我的感受。

另一方面應該趕緊去構思別的東西。

不管怎樣,我對自己能做的事充滿信心,只要我有足夠的力量去希求。

如果我有力量一個人過日子,和從前一樣,成為真正的個人主義者,喜歡自己勝過一切,首先是勝過我的快樂。

我想干一番事業,我想,我想。

您會幫我的,小男人。

這兩位從 1929 年開始相愛,一直到薩特 1980 年逝世,一起度過了 51 個春秋。

但實際上這 51 年時間,兩個人從沒有婚姻關係。

甚至不斷有第三者捲入到他們的愛情當中。

在這段後來成為「開放性關係」典範的愛情中,薩特將兩個人的關係更多描述為「我們之間是一種必然之愛;但我們也需要體驗偶然之愛。

薩特甚至為此提出一個存在主義「自由情侶」的愛情契約:

彼此承諾絕對坦誠,沒有任何隱瞞,必然的愛是主旋律,偶然的愛是小插曲,為期兩年,可以續約。

果然在現實中,波伏娃和薩特柏拉圖式糾纏的愛情中,的確伴隨著不斷偶遇的第三者。

很多人毫不客氣的評價波伏娃在這段關係中「糟了大罪」。

在波伏娃自傳性質的小說中,這種情景可見一斑。

比如波伏娃的第一部小說《女賓》。

當波伏娃在文學創作上感到一籌莫展時,薩特對她說,為什麼她不把自己寫進作品裡呢。

於是她受到啟發,創作了這本書。

女主人公弗朗索瓦茲和劇作家皮埃爾相愛,但是皮埃爾逐漸移情至少女格扎維埃爾。

小說《女賓》

小說中三人之間的關係是對波伏娃、薩特和第三者奧爾加關係的隱喻。

在《女賓》的結尾處,皮埃爾逐漸被少女格扎維埃爾所吸引,使得主人公弗朗索瓦茲最終不堪忍受精神折磨,用煤氣毒死了少女格扎維埃爾。

女主人公最後選擇殺死了第三者,可以看成是對於這種愛情所引起的嫉妒和憤怒的發泄。

波伏娃自己也坦誠:通過在紙上將奧爾加殺死,我將以前對她的苦惱和憤怒統統清除了。

在另一段三人關係里,這種開放性關係也給波伏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和懷疑。

1932 年薩特在美國和一位美女記者多洛萊斯(波伏娃在小說中稱其為 M )墜入愛河,這讓波伏娃惶惑不安,她借小說《時勢的力量》坦誠自己的焦慮:她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命運即從 1929 年開始就和薩特維繫在一起的命運

她需要確信:契約依舊有效,自己一直是薩特不可動搖的「必然之愛」,他們之間心靈的默契和交流終究會壓倒偶然之愛的浪漫和肉體的歡娛。

她忍不住問了那個危險的問題:「坦率地說,您最愛誰?是 M 還是我?」

薩特回答:「我非常愛 M,但我現在是和您在一起。

應該說,這種開放式關係中必然之愛主旋律中不斷插入的偶然之愛,不僅僅是對兩個人柏拉圖式必然之愛的考驗,也驅使波伏娃不斷在這種關係中反思自我。

但是反思帶來的卻是更深的確信。

波伏娃甚至曾對自己的情人坦白「不管是你,還是我的生活,或者我自己的作品,什麼都不在薩特作品之上。

薩特如何評價二人的感情?

他在晚年說:「大部分情形下,我和波伏娃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一直都是如此。

我和其他女人之間的關係,則是屬於次要的層次。

和波伏娃在一起是生命的全部。

晚年的波伏娃

▍波伏娃的女權主義,到底是什麼?

回溯波伏娃的一生,真正使她的名字和當代女權主義相聯繫的,是她最知名的作品《第二性》。

這本被譽為「西方女性聖經」的書中,她作為女性哲學家,從性別的角度去建構另一種「存在主義」對人性本身的解放。

《第二性》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

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被譽為女人的「聖經」,成為西方婦女的必讀之書!

識別以上二維碼

可免費借閱、分享該書籍

波伏娃認為,一個男權主導的社會裡,男人通過神話和家庭將女性定義為「他者」,定義為男權社會的附庸,而女性本身的順從也對這種被壓迫的處境需要負一部分責任。

最終在這樣的進程里,男性是外在的,超越性的自我,而女性則是被束縛,被壓迫的內在性自我。

波伏娃的女權主義是希望女性不再成為男權話語體系的同謀,要求女性拒絕男權社會寄予女性的期望和束縛,使其真正成為一個具有超越性,不斷實現向自我的完整意義上的人。

波伏娃

在這裡,女權主義不完全是兩性間的對抗或說是戰爭,而是努力實現一個不再以性別為尺度去評價或發現個人,讓自由真正得以實現的社會。

如果站在這一視角討論愛情或者婚姻,我們需要放棄以「直男癌」、「直女癌」或是「女漢子」、「綠茶婊」......的標籤來簡化或者異化我們對性別的理解。

女性不應當再以受害者的角色自居,並以此希望獲得男權社會裡更多道德上的同情,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波伏娃所倡導的女性主義和個人自由。

▍現在,波伏娃與薩特的開放式關係,可行嗎?

波伏娃幼年,父母婚姻的破裂以及她好友扎扎的死亡給她的生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那時,波伏娃便認定,「婚姻這個枷鎖必然會帶來謊言、欺騙和婚外情」。

西蒙娜·德·波伏娃(左)和扎扎,她在 1929 年去世。

而在她和薩特的關係中,相互折磨是永恆的主題,不僅波伏娃痛苦,薩特也很痛苦。

但是波伏娃是一個不同於大多數的獨立女性

她的生命中不僅有愛情,更有鍾愛一生的思考和寫作,她和薩特的感情不是單純的愛情,而是戰友和朋友情。

這是一位沉浸在存在主義哲學世界中的女性。

在波伏娃和薩特的「開放式關係」里,忠誠不再是愛情的法則,個人自由和彼此間的坦誠成為必然之愛的主旋律。

這就給人性提出了至高要求:

開放式關係所考驗的不僅僅是愛情本身,更是人性本身。

它要求人不斷反思自己嫉妒、焦慮、懷疑......等情緒,它要求我們以最大程度的坦誠面對愛人和自我的慾望。

現在我們經常看到報導中,明星夫婦的「開放式婚姻」。

這同波伏娃與薩特的關係有本質的不同,很多明星的開放式關係更是合作夥伴,感情早已破裂,而非保持對彼此靈魂的尊重與自由。

還單身的朋友們就先別研究這種關係了,現在全面體驗開放式關係的時代還沒有來到呢。

圖文資料來源 | 單向街書店、網絡

【往期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

鄭克魯:每個人都能讀懂波伏娃

作者:徐晗溪1月9日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誕辰。她是著名的存在主義女作家,1908年,波伏娃誕生於法國巴黎,從巴黎高師哲學系畢業之後,她便走上一條與哲學相伴一生的傳奇之路。她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

哲學家是不適合結婚的物種?

哲學家是不適合結婚的物種?文/侯金亮西方哲學的鼻祖蘇格拉底說:「娶到一個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個壞妻子,你會成為哲學家。」然而,似乎相反,很大一部分哲學家非但沒娶一個「懷妻子」,甚至不結...

就怕流氓有文化

流氓不可怕,只怕流氓有文化,這話放在電影《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的男女主角身上最合適,因為,這男女兩個「大流氓」確實太有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