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式的愛情:哲學家薩特與波伏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與西蒙-波伏娃的愛情儘管沒有附麗於婚姻,但去長達50多年並終其一生。

1929年,青春年少、生機勃勃的薩特就讀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與好友尼讓、埃博德組成「三人幫」,如疾如醉的遨遊於知識的海洋。

這時,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輕、聰穎而清秀的女朗進入了薩特的生活。

1929年,波伏娃20歲,薩特23歲,某個午後,他們一起看完電影,薩特對波伏娃說道:「我們簽個為期兩年的協議吧。

」契約式婚姻宣告誕生。

薩特解釋說,兩人不必結婚,但又是親密的生活伴侶,真誠相愛的同時,各自保持著愛情的獨立自由。

不久,他們又達成了另一個協議,「雙方不應互相欺騙,而且不應互相隱瞞」。

即是說他們彼此的「偶然愛情」都應該毫無保留地告知對方,雙方都有愛其他異性的權利。

這兩個協議,他們竟然執行了一輩子。


波伏娃和薩特一直租住在巴黎的旅店裡,但並不同房居住,一個住樓下,一個住樓上。

生活也是有分有合的,既有在一起的時間,更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但就是沒有長期同居過。

而且一生都是這樣度過的。

後來各自買了房子更是各住一處,只不過相距很近。

可他們的愛情關係處理得很好,50年的相處只有一晚在不和中分手。

「永別的儀式」,是他們平時分開獨居時說的玩笑話,但最後卻成了波伏娃在薩特死後寫的書名——這部書回憶了他們最後十年在一起的生活,是波伏娃在自己生命無多的日子裡,向先她而去的薩特的最後告別。


友情、愛情、性愛(並且是各種各樣的、複雜交錯的)——薩特和波伏娃彼此發明、相互詮釋著男女之間的情感教育。

在他們的情感教育課堂上,有的是坦蕩、誠實、寬容,卻並不存在普遍的猜忌、嫉妒或背叛。

他們重繪了古老的人類愛情圖譜,探測出人際關係的新邊疆。

是的,是自由,自由才是他們契約式愛情至高無上的境界。

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大肆張揚「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個人對他的存在的選擇」、「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存在主義基本觀念。

而波伏娃的《第二性》,則以「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女人是後天形成的」作為其女權主義的基石,目的也是為普天下女人爭取命運的自由。

他們以自由為旗的契約式愛情,有著常人並不具備的知識、智慧和人性、人格的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雌雄大俠波伏娃與薩特

薩特1964 年,瑞典學院決議頒發薩特諾貝爾文學獎,可大俠薩特大手硬邦邦一揮:「我拒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拒了世人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獎!

薩特與波伏娃的契約,兩性該如何經營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愛? 肉體? 生存?相愛所以要在一起生活,是婚姻的最初本質。真正的擁有隻能是結婚嗎?結婚只是兩人可以在一起的形式之一。真正的擁有是,惦記,相伴,心與心的互換,靈與肉的結合。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