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但是我需要向你承諾些什麼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Q:愛需要承諾嗎?

A:就像小孩子需要父母對他(她)的愛的保證一樣,成人男女在愛的關係中也有對於承諾的渴望和需要。

一般人際關係,例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屬於成人之間的關係。

親密關係,卻永遠都會帶著一個人在孩子時期的情感體驗。

換句話說,是人需要承諾,而不是愛需要承諾。

愛是豐滿流動的,其實愛不需要承諾。

但是人類在內心深處對孤獨的恐懼,會讓人類渴望愛與被愛一直存在著,永恆不滅。


Q:承諾對於婚姻和親密關係的意義何在?

A:承諾,在親密關係里,是彼此給對方的一份美好的禮物。

一個人在早期成長中獲得的愛越多,越可能有能力給予他人愛,也越可能有能力在關係中送出禮物給對方。

相反,一個人在早期沒有獲得足夠的愛,甚至是被疏離的對待或者遭遇情感虐待,承諾就是一個無法成形的東西,送不出去,也無法獲得。

Q:承諾背後的心理意義到底是什麼,它為何總是和幸福度、高滿意度聯繫在一起?

A:人活著,一生都在尋找著:我是獨特的、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確定感。

沒有一個人不是這樣的。

從這個角度上理解人類的這一終生需要,有一個大膽的假設:創傷先於人存在著,後來陸續發生在人類的命運中。

這是造物主給人類設計的一個美好的陷阱。

一個人如果沒有被創傷過,那麼他一定可以完全不需要他人。

但我們知道,沒有人是不需要他人的。


很容易理解,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擁有更多的價值感和被愛的體驗,就會擁有更多的幸福度和滿意度。

Q:為何有些人總是害怕做出,或者給予承諾?

A: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發現:母嬰關係的質量決定了一個人的情感品質。

如果一個嬰兒在極度依戀母親的時候,母親的回應不是抱持性的理解,而是分心、煩躁甚至是拒絕、責罵的,這就是一個沒有承諾的關係的原形。

沒有體驗過被穩定的愛過的人,對承諾既渴望又恐懼。

我們常說,人不可能給他人自己沒有的東西。


Q:同時,又有不少人過度需要承諾,其背後心理原因又是什麼?透過這些對承諾的態度,或者還有其它態度,看看我們和承諾的關係是怎樣的?

A:初學游泳的人,對水的恐懼會讓他緊緊抓住救生圈不放,而無法學會游泳。

過度需要承諾的人,會因恐懼而無法放鬆地體驗和享受關係,會因為過度關注自己的需要,而無法關注對方的需要。

這必將導致關係的破裂,使自己再次體驗到早年的傷痛。

精神分析對此有一個專業術語:強迫性重複。

一個人越在意識上想要規避過去的傷痛再次發生,就一定會在潛意識裡尋找和製造與過去創傷相似的關係。

保留創傷的意義,是想要他人關注到並想要他人來修復自己的創傷。

遺憾的是,多數時候,他人無法真正的修復你的創傷,這將會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直至意識到這些,進入心理治療,尋求專業的幫助而非現實關係的幫助,創傷才有可能被修復,強迫性的重複才可能被終結。


Q:健康而美好的承諾意味著什麼?會給我們的關係帶來什麼?

A:健康美好的承諾,象徵著雙方都高度一致的認可、喜歡這個關係。

這是對關係、對彼此表達最大的滿意。

向對方傳遞:這個關係是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的。

人們都害怕,自己會被他人取代。

在一個家庭中,老二的出生會激起老大被取代的恐懼,理解性的父母會對老大承諾:他依然是爸爸媽媽最愛的人,永遠不會因為任何事情,包括家庭的新成員而改變。

健康美好的承諾也許並不一定會被實踐著,卻給了關係一個溫暖的背景,讓彼此相信也能感受到關係的溫度,而這會讓關係維持溫度的時間越久。


沒有承諾或者是過度需要承諾的關係,是太冷或者太熱的背景,呆在裡面時間越久,越不舒服。

Q:承諾和誓言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會混淆它們?

A:承諾和誓言同樣都有保證的意義,卻有本質的區別。

承諾是柔軟、體諒的,誓言是決絕、要求的。

在對關係作出承諾的時候,是對自己和對方都感到確定的。

而在向自己或者對方發出誓言的時候,可能恰好是不確信的。

水流花開,緩慢靜謐,什麼都無需催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情的幻影

年輕時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起初兩人愛得火熱,後來我發現對方與我對這段戀愛的理解不同,大約就是我已經全然投入,而他還無法安定下來(不願再進入一段彼此承諾的關係),理解到這點,年輕的我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