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被培養成單身者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廣州和真心理首席諮詢師周曉青

「為什麼要結婚呢?」

「生孩子是很可怕的!」

「我才不要男/女朋友呢!很麻煩的!」

這些從十歲孩子們嘴裡說出來的話,是否在預示著一個單身時代的來臨呢?

美國社會學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論著《單身社會》中就曾宣告,獨身主義、不婚主義正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洶湧而來。

前幾天,看了王煜全先生的文章《正在來臨的「單身社會」》,當中對於第四代的單身潮進行了四點闡釋:

單身的人經濟更獨立:在《單身社會》這本書中顛覆了人們對於單身的傳統認知,即結婚往往更省錢。

可如今,大家選擇單身,不是因為沒錢結不起婚,而是因為足夠有錢,可以獨立地生活。


單身者比已婚者活得更精彩:在現代的「超級城市」概念中,文化、藝術的井噴將以各種形式滿足大量單身人士對於屬於自己群體的需求,例如:健身房、咖啡館、酒吧、餐館和俱樂部等。


單身的生活品質也可以很高:訂餐、打車、洗衣等城市o2o服務的崛起,使單身男女的生活基礎活動更加便捷。


「單身狗」代表社會的未來:指出單身是一個城市的包容性,同時,單身的人似乎還有一個共性的特點——創造力極強。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直覺上感到在這些言論中似乎缺少了些什麼。

是的,那就是性」!但凡在談論親密關係的時候,「性」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從精神動力學的層面上予以討論,「性」絕非單純的性活動,而是指一種驅力。

人們可以用物質來模糊關係,但卻無法在私密、赤誠的境況下迴避內心。

人註定要在關係中存活,我們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看到我們的人,我們需要一個真真切切想感知我們的人。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身心愉悅。

即便是單身,也需要有和自我建立聯結的能力,否則它將是一種行屍走肉的狀態,一種空虛茫然的荒漠。

所有打動人的藝術作品也勢必是和人的靈欲緊密相連

就像梵谷,他或許是在自畫像的時候才能體驗到被一個人所注視。

他不知道,當「星空"呈現,人們的情感共振就是對他最深邃的凝視——他早已不是單身者。

為何青少年尤其需要討論親密關係?

對於青少年來說,其重要的發展任務之一即整合依戀和性。

他們對於性有許多的幻想和實踐,無論是早戀、手淫、第一次偷偷地看A片……都是在對親密的關係、親密的行為、親密的尺度進行探索的過程。

所謂的依戀是指:兩個人之間的情感聯結,它是特定的、持久的、充滿情感的,其功能在於保護其中一方或雙方。

沒有整合好依戀的年輕人會表現出怎樣的模式嗎?

✦ 強迫性的自己自足:社交上過於孤立

✦ 強迫性的亂交:性濫交或性成癮等


對於這類整合失敗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性並非親密的體現,而是一種對抗精神空虛、情感孤獨的「安慰劑」。

他們嘗試通過刺激身體來獲得一種即刻的滿足,用短暫的興奮來消減長久的荒蕪感,逆轉抑鬱。

因為,他們的關係是不穩定、非持久的,情緒的高喚起往往帶來的是迅速、強烈的行動。

這也導致了他們經常會陷入到各種危險的境況當中,包括酗酒、墮胎、打鬥等。

單身者也需思考的親密話題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一書中提到,親密就是:

把自我最深處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偽裝或防衛。

由於長久自我保護的習慣,人多半相信袒露真實的自我只會招致別人的批判、拒絕和拋棄,很難相信有人肯接納我們內在的黑暗面。


想擁有親密的關係需要信任做前提。

那麼,單身者是害怕信任嗎?為了理解我們如何在關係中無法建立或信任關係,必須回到嬰兒早期,嘗試從理解孤獨感升起的發源地予以探索

克萊因女士曾經在1963年撰文寫過《論孤獨感》,在這篇著名的文獻中,她特別就所謂的孤獨感進行闡述:

孤獨感,不是指被剝奪與外部交往的客觀環境,而是指內在的孤獨感。

嬰兒與母親之間有一種令人滿意的早期關係,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瓶哺育,都意味著母親與孩子之間有一種無意識層面的親密接觸。

這為最完整的受到理解的經驗奠定了基礎,由於它從根本上聯繫著前言語階段,所以是一種潛意識層面的經驗儲存。

方面,我們在跟一個志趣相投的人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時,無論這有多麼令人嚮往,總有一種未被滿足的渴望。

渴望一種無言的理解,這歸根結底是渴望與母親的早期關係。

這種渴望是促成孤獨感的原因之一,它源自於對一種不可挽回的喪失的抑鬱感。


一方面,嬰兒不可避免地會體驗到某種不安全感。

畢竟,媽媽再努力也無法讓嬰兒的需求得到全然的滿足,這些必然的挫折使得嬰兒會產生出迫害焦慮,在生命頭三個月達到高峰。

這種偏執性的不安全感,也是孤獨的根源之一。

孤獨感是每個人必然都會擁有的感覺。

有時它可以源於一種確信,即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人或任何群體。

年輕人的孤獨感會被明顯地體驗到,覺得自體的某些成分是無法被觸及的。

通常,他們會帶給我們一種錯覺:世界上根本沒有能理解我的人。

而事實上是,他們對自身也不夠理解。

這些喪失的部分,在感覺上也一樣是孤獨的。

那些激烈的衝突或長久的沉默都是他們呈現孤獨的姿態。

極端的病例是:

精神分裂症患者偏執的特徵使得他總感覺自己孤單一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陪伴他的只有他的苦難,感到自己是被一個敵意的世界所包圍。

他們內心的孤獨感是無法被分享的,以至於成為他們感知這個世界的基調。


躁狂抑鬱症患者的偏執焦慮非常強烈,以至於其孤獨感更多地集中在他無法與好客體保持一種內在的或外部的交往上。

那種不被客體愛著,反倒是被恨的感覺會令到他一次次感受到好客體受到自身破壞衝動的威脅。

極端情況下,這會表現為自殺的傾向。

當人們在最初關係中遭受過創傷,有可能無法形成與人交往的能力。

最終,我們用重重防禦的鎧甲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真實的、深度的關係聯結。

那份迴避或否認,其內核是對於關係的恐懼。

如果這確實是一個被預言了「單身潮」的時代,那麼去思考我們何以孤獨駐留、空虛頻生將是認識自我的必然路徑

認請自我的單身者不至於被置身於荒漠中掙扎求生,而是能用一種自信的姿態選擇自我存在的權利和自由!

作者:周曉青,個人公眾號(青聽十歲吧

擅長方向:兒童、青少年心理;女性心理;個人成長;抑鬱;強迫以及家庭關係指導。

關注微信公眾號(廣州和真心理),及時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熊玲:不安的戀愛

為什麼戀愛就會喪失安全感,總覺得對方不愛我? 我25歲,女生,談過一次戀愛,初戀,六年半,只有前幾年是開心的,後面的日子都缺乏安全感,覺得男朋友沒出息,也不會照顧我,每次從一些小細節來推測他不愛...

我愛你,但是我需要向你承諾些什麼嗎?

Q:愛需要承諾嗎?A:就像小孩子需要父母對他(她)的愛的保證一樣,成人男女在愛的關係中也有對於承諾的渴望和需要。一般人際關係,例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屬於成人之間的關係。親密關係,卻永遠都會帶著一...

你為什麼不離婚?等著自己貶值?

1、喪失依戀客體所帶來的痛苦情感的終結可能會給很多人,尤其是早年有過分離創傷的歷史的人帶來非常巨大的分離喪失的感受,這甚至類似於親人的離世所引發的哀傷,會激起人內心的內疚感,空虛感,無助感,讓人...

好好一個人,為啥談了戀愛就變了?

編者按:好好一個人,為啥談了戀愛就變了呢?在愛情里,有人高冷寡淡,有人依賴黏人…依戀類型一旦不符,感情很可能會無疾而終。知己主義(微信公眾號 zhijizy)出品作者: BeritBrogaar...

別讓心理障礙影響了婚姻

【本期諮詢師】福建省眾一泰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心理諮詢師劉宇飛 謝藝敏【心理困擾】老師:您好!我是一個男青年,現在30多歲了,大學畢業,經濟獨立,也早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但我一直不肯結婚,也不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