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對Ta的付出,使Ta變得重要」 | 研究:親密關係中的「犧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日配樂 / Everything I Do - Bryan Adams

我是KY唯一一隻已婚的主創。

另外兩隻主創和現在辦公室的小同學們,前幾天圍著我問婚姻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很奇怪,我首先想到的是生活中一系列的小事:我要開著小夜燈才能入睡,他睡覺卻不能有光;我喜歡吃咸豆漿,他早餐必備甜豆漿,之類的。

婚姻是什麼感受?婚姻是雙方都覺得自己做出了一連串的妥協與犧牲——大多數時候不會計算,少數時候也會錙銖必較地爭執起來——但如果你要問我,我還是覺得犧牲是理所當然的,兩個人的生活還是比一個人好。

顯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覺得的。

從後台留言的情況來看,「不願意為對方犧牲個人的自由度」是很多人保持單身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犧牲是持久穩定的親密關係中所必需的麼?為什麼有時候對方為我們犧牲了,我們的感受卻不好?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不願意作出犧牲?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親密關係中的「犧牲」。

犧牲的定義

犧牲,英文sacrifice,源自拉丁語中「sacrificium」一詞,其中「sacer」意為「神聖的」(holy),「facere」意為「去做」(to make),即為了神聖的(目的),而去做一些事情(Andresen,1984),它原本主要指在宗教、祭祀活動中的將自己所珍惜的事物獻予神靈/祖先的行為。

後來,犧牲又被用以指代親密關係中,一方為了另一方的利益,或者為了自己與對方的關係,而放棄自己直接的利益(immediate self-interest)的行為(Van Lange, et al., 1997)。

其中,「他人利益」或「與他人的關係」就是這種犧牲中的「神聖的目的」,而「自己直接的利益」就是「犧牲品」。

對有些人來說,愛的感覺接近信仰:在愛情中,他們時不時會感受到一種類似於「悲壯」的情緒,堅定而深沉,甚至有種「大無畏」的心情。

這就是愛給予人的神聖感,而這種悲壯往往和「在假設中自己能夠為對方作出自我犧牲」相關聯。

* 犧牲與妥協有什麼區別?(Sacrifice vs. Compromise)

有學者區分了親密關係中的犧牲與妥協,認為這兩個概念的含義有所不同。

Ben-Zeev(2010)認為,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對象不同,以及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不同。

妥協是為了避免眼下可能的代價,放棄未來的一些可能;而犧牲則是放棄那些實際已經擁有的東西;它所代表的付出的程度是更高的。

比如,因為伴侶在國內,放棄了未來可能的留學的計劃,這是妥協。

因為伴侶在國內,拒絕了已經到手的offer,這才是犧牲。

不過在今天的討論中,我們並不將二者仔細甄別。

我們所討論的犧牲,泛指「為了對方或彼此的關係,放棄自己所擁有或想要的一些東西」的這一類行為。

在感情里,犧牲是必須的嗎?

一些人認為,只要雙方處於一段長期穩定的關係中,妥協或犧牲就是必然的。

即便是三觀再相投的人,相處時間長了,也有會出現分歧的時候,可能是雞毛蒜皮的瑣事,也可能是重要的原則性問題。

而一旦分歧出現,妥協或犧牲就不可避免了(Brittle, 2014; Coffey, 2014; George, 2015; Brooke, 2016)。

在他們看來,犧牲是必然的,只不過是多少或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的區別。

例如,Brooke(2016)認為,親密關係中,人們不可避免的需要犧牲自己獨處的時間、隱私、獨立的目標等等。

George(2015)認為,人們需要警惕自己在夢想、事業等的犧牲,而其他不太重要的方面則可以做出一些犧牲。

但也有一些新的關係形式,在更多地探索對犧牲需求更低的可能。

傳統的持久穩定的親密關係,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如果你仔細審視,你會發現這些規則就是規定了兩個人之間距離的遠近、邊界的位置、承諾的程度。

一般意義上的親密關係意味著兩個人要較深地介入對方的生活、擁有更為鬆散的邊界、互相有約束對方的一些權利。

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一旦足夠近,必然會出現利益的不一致。

而在所有的關係中,權力的角逐和鬥爭都是必然存在的。

權力壓過另一方的人,就能夠維護自己更多的利益,更大程度控制局面(使其與自己想像中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犧牲是一個必然的產物,只是我們人類有時把它感受為主動、自願的,從而使自己也能更多地從犧牲行為中獲益(後文還會談到)。

而在一些新型的關係中,兩個人達成一種不同於傳統的契約——它可能仍然是一對一的、長期穩定的,但它所規定的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可能是更疏遠的、邊界更嚴格、對彼此的約束更少。

在這樣的關係里,我們認為出現犧牲的幾率是更小的。

當然有時,這種新關係本身也是一種妥協的結果:出於自己的需要也調整了對對方的需求。

我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願意在感情中做出犧牲的人,會傾向於認為犧牲的註定的,而不願在感情中妥協的人則會認為,是否做出犧牲是可以被選擇的。

為什麼有些人更不願意做出犧牲?

* 願意犧牲的原因

1. 彼此關係更進一步

我們往往以為「對方對自己好,我會與ta更親近」。

其實,你自己的付出也會讓你對這段關係的情感更深刻。

弗洛伊德(1913)在「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一書中就指出,在宗教活動中,人們犧牲自己的食物供奉神靈。

這種共享,一方面讓自己感到能以此獲得神靈的某些品質或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與神靈之間的關係得以鞏固。

(想到《小王子》裡面,狐狸說的,「你為你的花兒付出的時間,使她變得重要」)

2. 生命的意義感

「人為什麼要懷念過去」一文中,我們提到恐怖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文中指出,人們會通過懷舊來對抗一種「人都有一死,死亡不可避免」所產生的存在無意義感。

類似的,人們也會因為這種存在無意義感,而產生「人固有一死,希望自己的死能重若泰山」的想法。

此時,犧牲,就成為了一種完成自我意義、實現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方式(Routledge, 2011)。

很多人都是通過自己在愛中的付出(而不是對方為自己的付出),而提高了對自己的自我評價,感受到意義,覺得自己變成了更好的人。

3. 內在的親社會屬性

Rheingold(1982)的研究發現,即使是18個月大的嬰兒也會懂得主動做出一些幫助大人的舉動。

她認為,這主要由生物進化所決定(phylogenetically-determined)。

人類個體還會因為(可能是自認為的)自己比別人獲得了更多的生存資源,認為自己受到了命運的垂青,而願意為了共同的利益(更多人得以活下來),犧牲一部分自己的資源。

進化過程中,由於群居的習慣,個體會表現出一些原始的「親社會」(pro-social)行為。

個體的犧牲會帶來種族利益的最大化,人類為了保證種族的延續,把「犧牲」這種衝動早早刻進了我們的基因里。

* 害怕犧牲的原因

1. 害怕失去自我

我們自己對於未來的規劃、所信奉的價值主張、看待世界的觀點都是關乎自我認知的、難以做出妥協或讓步的東西。

因此,一旦親密關係需要我們對這些問題做出犧牲,就可能會對我們的自我認知造成挑戰,這無疑如同生生剝奪了我們自己的某個部分,令人痛苦不堪。

2. 對他人缺乏信任或安全感

由於對對方缺乏信任(如,雙方還沒有到達互相做出承諾的階段),或是本身無法對他人安全依戀的人,通常會害怕犧牲不僅會得不到對方的回應,還會使對方得寸進尺,不斷要求自己做出讓步和犧牲

他們擔心自己會因為犧牲而失去對方的尊重,也失去自己對這段關係的掌控。

3. 對方過度主動的付出,也會讓自己不想做出犧牲

有時候,當對方主動為自己做出過度的犧牲時,我們感到不適。

對方主動付出所造成的自己內心的虧欠感,一方面會讓ta因為不想被操控而拒絕以自己的妥協作為回應,另一方面,ta也會因為不希望讓彼此的關係變成一種你來我往「經濟交換」,而不願做出犧牲。

(另一位主創亂入:我一直覺得,真正愛一個人的話,是會十分注意自己的犧牲不會造成對方的壓力和不快的,甚至不需要對方知道)

犧牲會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很多學者認為,犧牲對親密關係是有促進作用的。

如,Nauert(2015)就認為願意做出犧牲,能使對方有理由相信,你是願意為這段感情付出的。

而這能增進情侶間的信任,使解決矛盾變得更高效,從而使得感情得以長久。

而這也被Van Lange等人(1997)的一系列研究所驗證。

他們發現,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犧牲意願(willingness to sacrifice)與關係的滿意度、對感情的投入與承諾呈正相關。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更願意為對方做出犧牲時,Ta對感情的投入與承諾、對彼此感情的滿意度也更高。

但也有學者的研究發現,犧牲會讓親密關係中的雙方陷入相互埋怨的境地(Rusbult & Van Lange, 1996),最常見的就是,一方因覺得自己犧牲了很多而感到不平衡,而另一方因對方的過度付出而感到負疚、被操控。

不過學者們認為,犧牲對親密關係的積極作用更直接,而消極作用則受到了眾多中間變量的影響,例如雙方對這段感情的承諾程度,犧牲的動機等等。

* 其中,動機是被認為是影響「犧牲的作用」的主要因素

Impett等人(2005)認為,人們在親密關係中做出的犧牲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動機:1)進取型動機(approach motive),即自己的犧牲是為了增進彼此的關係或是共同的利益;2)迴避型動機(avoid motive),即犧牲只是為了避免衝突,避免被對方責備。

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進取型動機的犧牲,會使情侶互相之間更感激對方,關係的滿意度也更高,感情的持續時間也更長。

相反,個體在做出迴避型動機的犧牲時,則體驗到了更多負面的情緒,反而使感情有更多衝突。

可能的原因是,因迴避型動機而做出犧牲的人,內心並不願意主動犧牲的,因而在付出後,更容易感到不平衡,而抱怨對方或要求對方也有所犧牲,致使兩人產生更多衝突。

如何科學地在親密關係中作出犧牲?

首先,由於動機對犧牲的意義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在任何一方做出犧牲時,Ta的動機都是需要被溝通與了解的。

不僅如此,感情中的妥協和犧牲都是需要建立在尊重與溝通的基礎上的。

Brittle(2014)提出了「做出犧牲行為」該有的三個步驟:

1. 評估(Assessment)

在做出實際的犧牲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在這段感情中是否願意做出犧牲,願意或不願意犧牲的原因是什麼。

同時,雙方需要去了解對方對這段感情的承諾程度,是否願意做出犧牲,雙方妥協的底線(deal-breaker)是什麼等等。

評估能使雙方就需要妥協的事件與彼此的底線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兩人也可以在儘可能的範圍內,避免讓需要做出犧牲的一方產生一種「失去自我」,或者「懷疑對方是否也能在需要時也為自己做出犧牲」的不信任感。

2. 協調(Attunement)

在協調階段,雙方需要討論彼此在犧牲過程中,可能會失去和得到的東西,以及,在不觸碰底線的情況下是否有折中的辦法。

還需要討論「犧牲」會給彼此帶來的感受(包括做犧牲和接受犧牲的雙方,因為如前文所說,接受犧牲不一定總會讓人愉快)。

一些技巧,如開放性問題(open-ended question)、傾聽等能夠幫助溝通的過程進行的更為順暢。

雙方共同協商、做出決定的過程,可以讓需要做出犧牲的一方能夠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感受,積極的或消極的,同時讓Ta感覺自己的犧牲是被尊重的,並不是可以被忽略不計的;而另一方也能表達自己的顧慮和擔憂,例如自己會因此感到歉疚或被操控,同時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激

3. 共識(Agreement)

需要明確的是,在最終的共識中,雙方的利益、需求、目標都是考量的和被認可的。

在共識的基礎上,雙方可以再做出一些具體的實施規劃。

你有過關於犧牲的正面或者負面的感受麼?你是付出的那個人,還是接受的那個人呢?

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故事吧~

以上,晚安。

References:

Andresen, J. J. (1984). The motif of sacrifice and the sacrifice complex.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20, 526-559.

Ben-Zeev, A.(2010). Does love involve sacrifice or compromise? Psychology Today.

Brittle, Z.(2014). Think the sacrifices of marriage will kill the romance? Think again.Verilymag.

Brooke, T.(2016). 4 Sacrifices you need to make when you』re in a relationship.

Coffey, R.(2014). Sacrifice in relationships: Do you go that extra mile? PsychologyToday.

Freud, S. (1913). Totem and Taboo. London: Hogarth Press.

George, K. (2015). Things you should never compromise on in a relationship.Bustle.

Impett, E.A., Gable, S.L., & Peplau, L.A. (2005). Giving up and givingi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ily sacrific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3), 327-344.

Nauert, R. (2015). True marriage commitment requires willingness tosacrifice. PsychCentral.

Rheingold, H. (1982). Little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adults, a na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53, 114-125.

Routledge, C. (2011). Understanding self-sacrifice: Suicide asself-transcendence. Psychology Today.

Rusbult, C.E. & Van Lange, P.A.M. (1996). Interdependence processes. InHiggins, E.T. & Kruglanski, A. (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New York: Guildford.

Van Lange, P.A.M., et al., (1997).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6), 1373-139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心理學解讀:如何在愛情中科學地做出犧牲?

從後台留言的情況來看,「不願意為對方犧牲個人的自由度」是很多人保持單身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似乎想要維持長期而穩定的親密關係,我們就必須做出犧牲。那麼,犧牲究竟會怎樣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為什麼有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