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時我在恐什麼?| 7個恐懼婚姻的理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創 2016-07-21 KY主創們 KnowYourself
你們知道嗎,其實在我們的三位主創中,有一位是已婚。
雖然今天朋友圈裡被噴「中國人愛少女臉」的文章刷屏了,我們還是要如實地說,這是一位長得像16歲的已婚婦女。
其實我們在剛認識她的時候,也問過她:「就這麼嫁了,你不害怕嗎?」畢竟,一方面大齡單身青年似乎面臨著強大的婚育壓力,另一方面,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害怕婚姻。
今天我們來聊聊恐婚。
現代人越來越恐婚了嗎?
儘管婚姻被證明有諸多好處,但「延遲結婚承諾」的現象仍然越來越普遍。
2012年的美國「全國家庭成長調查」(NSFG)稱,從1982年到2006-2010年,20-35歲男性和女性的初次結婚年齡一直在變晚,而在2006-2010年,非婚同居的比例則從1982年的3%上升到11%(Copen, 2012)。
有趣的是,在對婚姻的理解上似乎出現了性別差異。
根據the PewResearch
Center在2012年發布的美國青年人婚姻觀調查數據,同樣是在18-34歲的年齡段里,男人和女人在15年內的觀念變化趨勢非常不同。
認為「一段成功的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的男性從1997年的35%下降到了29%;而持有這一觀點的女性,則由1997年的28%上升到了37%。
在《恐懼、害怕和焦慮的百科全書》中,恐婚(Gamophobia)的定義是「對結婚或進入穩定關係的恐懼」。
它的反義詞是「單身恐懼症」(anuptaphobia),即害怕不在一段親密關係中。
但在這個詞背後的個體卻可能代表了不同的想法、觀點和狀態。
與戀愛、同居或其他關係相比,婚姻的制度性更加明顯。
它既是你們對彼此的承諾,也會使你們在法律上成為夫妻,這通常意味著:
當你們決定中止關係的時候,也需要通過正式、合法的途徑;即便你們離婚,也需要以合法的方式來劃分財產;如果有一方出現生病、沒有自理能力的情況,另一方有權替Ta做出身體和經濟上的決定;如果一方死去,另一方有繼承Ta的財產的權利;你們在婚內生下的孩子會被認為是雙方共同的孩子,雙方都要對其負有養育責任;即便離婚,雙方也有繼續撫養孩子的義務……
這意味著,當你選擇了一個結婚對象,在今後的人生中無論你們還在不在一起,都很難從彼此的人生中完全走開。
當恐懼婚姻的時候,你在恐懼什麼?
1. 失去的可能性和機會成本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
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它指的是,但我們從一系列互斥的選項中,選出了最好的一項時,我們與此同時就失去了所有擁有其他選項的機會,失去了其他次好選項的價值。
而已經選出了最好的一個選項,是一個理想中的情況,現實中我們都希望做一個這樣的「理性人」而又往往無法確定現有的是否是最佳的。
選擇一個人結婚,就意味著失去了所有可能的其他對象(畢竟在約定俗成的婚姻中,親密關係是排他的)。
這句話聽起來一點都不浪漫,但所有恐婚的個體心裡,可能或多或少、或模糊或明確,都有過這樣的考慮。
這本身也符合社會科學中普遍的假設:每個人都是樸素的經濟又理性的個體,都會本能地權衡可能的收益。
2. 害怕喪失絕對自主
但第1點,並不是很多人恐懼婚姻的最大方面。
隨著心智的成熟,人們很容易理解到,世界上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Mr/Ms.right;只有Mr/Ms. Okay。
你和其中某個人相遇,是你們共同經歷的時間、事件、在過程中和對方相處的一切經歷,把對方變得不可替代,互相磨合成了Mr/Ms.right.
這時,人們就不會那麼害怕「沉沒的機會成本」——因為無論是對於感情、專業、工作,「沉沒的機會成本」恐怕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幻象——當初真的選擇了那個路徑,走得近了說不定發現還不如現在這個。
更多人最主要害怕的,是失去對自己的絕對控制權。
選擇和一個人進入一段互有承諾的關係,不可避免的意味著會需要在某些時候做出個人的妥協。
好的感情,考慮更多的是「我們」的利益,而不再是「我」的利益。
但很顯然,兩個人的利益總不會是永遠一致的。
一旦結婚,未來所有重大的人生選擇,可能都不得不考慮進對方的感受和利益。
而這種束縛、不自由、犧牲感,對一些人來說會帶來很多不適。
3. 對婚姻失敗的恐懼
研究者發現,很多人恐懼婚姻,是因為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婚姻破裂的後果。
一項針對非婚同居伴侶的研究發現,三分之二(67%)的伴侶表示,他們經常會有對未來可能離婚的恐懼——這是影響了他們的婚姻觀和結婚計劃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且,無論是對於中產階級,還是工薪階層來說都是如此。
這種對失敗的恐懼,對婚姻中可能出現的欺騙、背叛、拒絕、離棄的焦慮,都可能和童年時一些沒有被識別和解決的創傷有關(Jamison,
2011)。
有一類人害怕婚姻,是因為在過去的經歷中見證了不好、不吸引人、令人痛苦或麻木的婚姻,這可能是來自於他們的父母,家人或者其他親近的人,他們擔心自己會重演(reenactment)父母的套路(Curtis,1994)。
4. 害怕需要承擔的責任
害怕婚姻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不想長大」導致的。
「彼得潘綜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是流行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由 Dan
Kiley在1984年提出,意為成年人(多指男性)在社會上表現出不成熟、在面對「長大」這件事時會出現非理性恐懼的現象,具體表現包括不負責任、缺乏自信、依賴心強、難以堅持、關係障礙等(Kiley, 1984)。
這樣的人在面對一些需要負擔起責任的情境時就會恐慌地逃開,比如要為自己做出人生選擇,擔負起經濟上的責任,或者做出結婚的承諾。
5. 害怕失去自我的邊界
當我們進入真正的親密關係時,都要經歷邊界的轉換(回復【邊界】給後台,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而婚姻,無疑意味著個人的邊界會最大限度地縮小和削弱,你需要將自己的生活和另一個人融合在一起。
邊界的削弱甚至接近消失,難免會使人焦慮。
邊界的轉換和融合可能是非常現實的,比如,你們要在法律意義上和彼此建立聯繫,在經濟上和對方糾纏在一起(即便你們經濟獨立,也很難做到毫無瓜葛),你們要將各自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資源與對方分享。
還有一些邊界的轉換是心理層面的,由於和對方的邊界融合,你會感到在情感上更脆弱,更容易受到傷害,會有失控感和被操縱感。
婚姻諮詢中經常提到,婚姻中的鬥爭往往都圍繞三件事:錢、性、家務分配。
而雙方對邊界的一致的認識,對於處理這三件事都有幫助。
6. 害怕未知
在「對未知的恐懼」一文中我們曾提到,對於一些人來說,最壞的情況不是一個糟糕的結果,而是不知道結果。
當我們面對婚姻時,也是面對著這樣的一種不確定感:你要嘗試和接受一種全新的關係,在這段關係中,未來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你無法在當下控制它們。
所以,面對不確定感時,我們很有可能會產生迴避的態度,因為不邁出那一步,就意味著可能的負面後果都不會發生(Curtis,
1994)。
7. 害怕被完全真實地看見
這真的是很多人恐婚的原因。
因為婚姻意味著你會被很大程度地暴露在對方面前。
你的痘痘、肚腩、邋遢的生活習慣。
你甚至可能要和另一半一起經歷你們衰老的過程:隨著時間的變遷,你們難免會皮膚鬆弛、頭髮斑白或掉落、身材走樣。
與身體的退化同時發生的,還有智力的遲鈍和精神上的退化,這些都會讓一些人覺得難以接受(Austrom, 1984)。
內心深處,你害怕自己被完全的看見。
雖然學習了很多「我要接受自己」、「我要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但實際上還是沒有把握自己能否在完全被看見以後,仍完全被愛。
——畢竟遠遠地看都是更吸引人的。
「恐婚」怎麼辦?
1. 分清你在「恐婚」的形式下,真正恐懼的是什麼。
首先,你需要區別自己是真的選擇放棄結婚這種方式,不受制度的束縛,還是不敢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不敢愛一個人。
你還要區別問題出現在哪裡:是你和某個特定的Ta出現了親密關係上的問題,還是結婚這件事本身就讓你恐懼?
Curtis(1994)提出,當你不能識別你所恐懼的東西是什麼的時候,可以試著抓住那些害怕的感覺,將你害怕的東西具體化,這樣才能一個個地解決它們。
2. 婚姻的確需要深思熟慮。
恐懼婚姻的反面,並不是腦子一熱就去結婚。
研究表明,在決定的那一刻你是否深思熟慮,會影響之後的婚姻質量——那些在結婚前經過仔細思考的人,日後的婚姻更加美滿。
衝動雖然浪漫,卻不可靠(Rhoades, 2012)。
Rhoades(2012)的研究針對418個18-34歲的被試進行了5年的縱向研究,比對了他們結婚時的狀態(是做好準備,還是倉促決定),婚禮的規模和準備工作情況以及之後婚姻的幸福度。
結果發現,那些經過慎重考慮而做出確定關係的決定的人,比通過隨意性行為(約炮)而確定關係的人,婚姻質量更高;在同居和結婚之前,雙方曾經討論過這一決定並達成共識的人,比那些覺得一切只是「順其自然」地結婚的人,婚姻質量更高;有意識地給這段關係下定義、有計劃地推進婚禮安排的人,比關係定義不明、婚禮安排倉促的人婚姻質量更高。
研究者認為,這說明針對婚姻的決策會影響到之後的婚姻滿意度:在婚姻這樣的人生重大事件上,以更積極、更負責任的的心態去做決策的人,更容易獲得滿意的婚姻,它可以幫你抵禦一些未知的變數。
3. 不結婚也可以是一種選擇
抗拒婚姻有時是一種選擇,因為在現代社會,你和一個人保持親密關係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
曾經,如果你要付得起帳單、生養小孩,你就必須結婚,和另一個人共同負擔這一切。
而在現代社會,個體經濟獨立,尤其是女性的經濟獨立後,婚姻不再是實際生活的必需品(Coleman et al.
2007)。
在「這個時代的婚姻是更好,還是更差了?」一文中,我們曾提到過Cherlin的婚姻發展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制度婚姻(1850年以前),主要停留在基礎的共同生存需求上;第二階段是友伴婚姻(1850-1965年),婚姻的重心逐漸轉移到親密和性的需求上;第三階段(1965年至今)是自我表現婚姻,在這一階段,婚姻的制度色彩前所未有的弱化,人們開始更多地將婚姻看成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
在最後一個階段,年輕人婚姻觀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他們對婚姻的期待提高了,不願意再迫於種種原因而待在一段並不那麼完美的婚姻中,由此造成了結婚年齡的延遲。
當婚姻的制度色彩弱化以後,人們也不再以單一的名詞或身份來定位彼此。
「與過去的戀愛-結婚單一模式不同的是,現在處於成年早期的年輕人選擇不遵循已有的社會規範,而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建立浪漫的聯結。
」 密蘇里大學的Tyler Jamison說。
有的人會和伴侶選擇長時間的同居關係,但不以婚姻來約束自己(Miller,2011)。
有的人會選擇開放式關係,即雙方毫無保留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信息和想法,在保持關係的前提下,不要求伴侶的排他性,也不要求彼此之間的絕對忠貞。
還有一種新興的、被稱為「過夜情」(stayover
relationship)的伴侶模式。
他們承認彼此之間的愛情和關係,可能每周有三四天在一起生活,但仍然保留著各自的生活空間,也沒有同居或者結婚的計劃。
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一旦兩個人完全地同居,讓生活交織在一起,分開就會變得很難。
而對於成年早期的年輕人,特別是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生活中充滿了波動和不確定性,他們不願意將自己捲入長期的承諾中(Jamison, 2011)。
這些關係的出現,使人們不再認為婚姻是戀愛的終極目標,而是會選擇多種多樣的、個性化的方式來相處。
文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恐婚者——卡夫卡,他從來不缺少愛情,卻從來走不進婚姻。
年輕時他曾經因為悔婚而接受「審判」,之後又和同一個對象兩次訂婚又悔婚,最終他承認自己沒有結婚的能力。
他說,「同女人在一起生活很難。
人們這麼做,是陌生感、同情心、肉慾、膽怯、虛榮逼出來的。
」雖然這句話極度政治不正確,但從中我們的確能感受到一個恐婚者的焦灼。
讀完今天的文章,我們有一位主創率先舉起了手。
恐婚的小夥伴們在哪裡?你們為什麼會恐婚呢?記得留言哦~
以上。
薦號:高品質、最時尚的手錶盡在微信:awolc1117
「我不想重蹈爸媽婚姻不幸的覆轍」 | 婚姻為什麼讓人恐懼?
儘管婚姻被證明有諸多好處,但「延遲結婚承諾」的現象仍然越來越普遍。2012年的美國「全國家庭成長調查」稱,從1982年到2006-2010年,20-35歲男性和女性的初次結婚年齡一直在變晚,而在...
你恐婚嗎?為什麼恐婚的人越來越多?
恐婚是指社會中的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適婚年齡的年輕人因為種種原因,對婚姻有較強的排斥或逃避感。這一人群被稱為恐婚族。恐婚現象在城市的未婚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那些三十歲上下、收入較高的白領。恐...
好的夫妻,都是優秀的「婚姻合伙人」
上月,閨蜜玲結婚了,想起前兩年她還說:我會將單身進行到底,我自給自足,不需要任何男人來給我什麼幸福。而提及這次結婚的決定,她說:因為他和別人不一樣。不僅自己積極上進,還鼓勵我一起前行,不會霸權主...
「是我對Ta的付出,使Ta變得重要」 | 研究:親密關係中的「犧牲」
今日配樂 / Everything I Do - Bryan Adams我是KY唯一一隻已婚的主創。另外兩隻主創和現在辦公室的小同學們,前幾天圍著我問婚姻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很奇怪,我首先想...
如果男人給了你這4種承諾,那就嫁了吧
1.感情專一的承諾第一階段的承諾,是你們同意只跟對方一人交往,不要腳踩多隻船,談感情的時間和精力,只花在對方身上!若沒有感情專一的承諾,感情就不會成長,如果對方不夠看重你,不能給予這種承諾,他也...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玩曖昧?遇到曖昧該怎麼辦?
大家好,這裡是道哥團隊,專注挽回,情感修復,分離小三,情緒疏導等情感服務!!曖昧是男女之間態度含糊、不明朗的關係。 它是一種很特別的男女朋友關係,存在於友情之間,又超然於友情之上。曖昧是雙方對彼...
對方沒那麼愛你的5個信號!|為什麼付出更多的人往往更吃虧?
·很多時候,你是那個「被告知」的人。在你們的關係中,小到看什麼電影,大到是否要結婚、是否生孩子、去哪座城市生活等都由ta決定。不僅如此,當需要犧牲、妥協時,那個人通常都會是你。·當矛盾或衝突出現...
95後婚姻觀:這輩子真的不想結婚了
01◐很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曾經如此相愛的兩個人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瞬間發誓要寵對方一輩子,可回歸平淡的家庭生活後,真正的不和諧才剛剛開始。結婚前,把你寵得像個小公主,捨不得讓你做飯洗衣擦...
我想一睜開眼睛就看見你|研究:如何科學地開始婚前同居
KY作者 / Aurora: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人際傳播學博士在讀,主要研究家庭傳播,親密關係和健康溝通。編輯 / KY主創們如今,婚前同居 (premarital cohab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