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在我面前,你可以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幾天,我收到了一個朋友發來的私信:「我對他一見鍾情,當初見到他,他特別紳士,又特別理解我,我愛了他整整6年,我多麼希望他理解我現在留在他的身邊,所做出的成績都是為了他,他幾乎是我精神上全部的支柱,我不需要他愛上我,我只要陪伴著他就好。
」
「那你在苦惱什麼?」
「我苦惱的是,他最近跟另一個同事說,跟我相處起來,他感覺特別累,而且最近總躲著我。
」這個朋友看起來相當委屈,「我的業績是他手下所有員工里做得最好的,我為他分擔了那麼多負擔,他為什麼會累呢?」
故事聽到一半,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而且我也不認為這個朋友有多麼深愛著她的「白馬王子」。
因為,很多人,初次見到自己喜歡的人,
對方幾句話說到了自己的心坎里。
或者某個特質恰好是自己缺失、又一直特別期待擁有的,
立即覺得好意外,好驚喜!
不知不覺陷入「暈輪效應」里,
認為這個人的某些品質是好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好的,
感覺這一次自己可能遇見了真愛,
恨不得,將自己對於愛情的期待和需求一股腦,全部投射在他的身上。
這是真的愛嗎?
就像在《那些年》的電影里,沈佳宜問柯景騰,你真的喜歡我嗎?我覺得你喜歡的是想像中的我。
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聊聊:
你覺得我哪裡都好,肯定不是真愛。
1.你覺得我哪裡都好,你就無法走進我的完整世界
有人問我,什麼是真愛?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似乎,真愛在每個人的心中羅列的條件都不盡相同:
比如,最近流行的360°全方位給予「巨嬰」的付出。
比如,標榜現代愛情,個體獨立,享受AA制生活。
也比如:愛情就是,愛是沒有理由的,愛就是ta覺得我哪哪都好。
其實,我們認為,不管我們對真愛開出怎樣的條件,都在基於期待從對方身上獲得某種意義。
而能給一個人最深的愛,莫過於愛他自己都不能愛的那個「完整」的自己。
那麼什麼是完整的自己呢?
就像文中開頭的那個朋友,在她長篇大論地誇讚他的優點時,我潑了她一盆冷水,我問她:「他身上有什麼特點,是你不喜歡的嗎?」
她立即回答我:「沒有,他是完美的。
」
難怪他會累!
在她的眼睛裡,這個她愛了六年的上司,是一個自律、勇敢、在工作上極有責任心,言出必行,是她心中善解人意,無差評的暖男。
可是,人,不是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的。
如果一個人呈現給我們的是完美,毫無瑕疵,那麼只有一個原因,他只把部分的自己給了你,而那個全部,真實的他被藏了起來。
因為在上司的經驗里:他不確定當把真實的全部的自己呈現給她,她是否還會如此欣賞他。
由於不確定引發的不安感,他不敢在她面前暴露真實的另一面,以及他的真實想法和情感。
他需要用完美去迎合她的投射,同時去掩飾自己的焦慮和不安。
而這個朋友,在她的內心深處,也害怕自己的投射成為泡影,索性掩耳盜鈴,不去探索他的真實。
完美的人設,是兩個不成熟的人,為了避免真正的相互了解而共同製作的「真愛的樣子」。
但是如果我們不被伴侶最真實的了解,這段關係,我們就永遠不會覺得安全,因為現實總會到來,那些被我們視為缺點的部分,只是被藏起來,但並不是不存在。
對方總有一天會發現,發現以後,可能意味著自己就會失去現在擁有的一切,也意味著缺點的暴露,會引發矛盾,背負著這樣的不安,誰不會累呢?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接受對方的缺點,是因為,我們在對方的缺點上看到了不被自己接納的另一個自我:比如說,當朋友有一天看到了上司身上有了懶惰的一面,她無法接受,是因為她自己無法接納自己身上有懶惰的一面。
能接受自己的缺點的人,是很不容易的。
因為那意味著,ta有強大的自我去接受外界的評價、並且有穩定的自我不被評價所影響,ta了解,優點和缺點都只是一個人身上的特點,並且明白,正是這些特點才構成一個真正完整的自己。
一個人只有接納、理解完整的自己,欣賞自己的全部,我們才能贏得別人的喜愛和信任。
因為人最難接受的是自己,當他確定我們能接受自己的全部,就認為他們也是可以被我們接受的,不會因為展露真實的自己,而受到我們的傷害。
要知道,我們只有真正的展現真實的自我,才能找到一個愛完整的你,而不是愛部分的你的「真愛」。
2.理想化一個人,是你嫌棄他的開始
後來,我又問這個朋友:「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愛的人,走出工作後,在愛情里,膽小,懦弱,甚至逃避,你會如何?」
她回答我:不可能,他不是那樣的人。
果然,親密關係的開始,我們常常因為戴著玫瑰色的眼鏡去看自己喜歡的人,覺得他哪哪都好,可是,理想化一個人,是我們嫌棄ta的開始啊。
因為,即使他很愛我們,願意按照我們的理想,去滿足我們的需求,但是他的潛意識裡,卻是這麼認為的:「你看,ta不喜歡真實的我。
」
並且,當我們理想化一個人的時候,他無論如何努力,其實都無法達到我們的標準的,因為ta無法無法做到24小時都為實現我們的標準而存在,久而久之,我們對於他愛的渴望,就以一種負面,否定的方式表達出來:「你為什麼這樣做…你不該這樣….」
果然不出所料,後來這個上司也找到我,和我聊了一些與她之間相處的困惑,他感覺到累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當他表揚其他員工做得不錯的時候,她總會跑來問:「你為什麼表揚ta,不表揚我,我做得不夠好嗎?」並且時不時的,因為別人做得無法達到她的標準時,跑過來朝他抗議:「你不該縱容XX有這種行為」.....等等。
她越是這樣,他越想逃掉。
當然,朋友對自己行為的辯解是,他表揚別人的時候,她感到不被認可,害怕被他拋棄。
然而,這個朋友一定不會發現,其實是她想要拋棄他,只不過通過「投射性認同」,以為他要拋棄自己,然後就用這個想法,誘導上司做出逃離的行為,實現他拋棄自己,來驗證想法。
(投射性認同定義:投射性認同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行為模式。
)
一段成熟的親密關係,是要學會去發現對方身上的不足,理想化一個人,是對一個真實伴侶的扼殺,也是對自我的選擇性欺騙,如果我們不能去正確地將對方看作一個和我們一般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缺點的人,這份看起來因完美存在的感情,因為彼此的壓抑,和躲藏,早晚會撞在現實的槍口上,引發更多的矛盾,從而灰飛煙滅。
3:如果理想化破滅,是包容還是分道揚鑣
理想化總是豐滿且美好的,現實總是骨感且不堪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里,很多戀情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雙方就開始將對方身上的毛病如數家珍,並執著地與她的缺點死磕到底。
盯著他人的缺點不放。
堅持認為一段關係里,都是對方的問題,這樣做的原因,不過是,可以把原本屬於兩個人的責任,成功地推到另一半身上。
希望對方可以改變,並且為自己的需要負責。
一個人總是處於被嫌棄、被否定、被挑剔的狀態里,他會做怎樣的反應呢?
如果他的愛夠強大,他會反過來否定你,跟你吵吵罵罵,企圖把你們的關係從母嬰關係變成男女關係,企圖把你從高貴的小公舉高高在上的地位變成平等的關係。
一個人還肯反過來否定你,說明他還是想要愛你,因為他還願意留下來,跟你爭吵。
如果他的愛不夠強大,他就會接受到你想要拋棄他的信號,直接累覺不愛,瀟洒離開。
其實,如果在情感關係里,我們能夠去正視對方身上的不足,並且,去包容,理解,明白正是她缺點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親近的機會,使得我們開始了解真實的對方,並逐漸走向了一段真正親密關係的建立。
也許我們能避免掉很多悲劇。
有時候,心平氣和地去和另一半探討缺點,探討缺點給彼此帶來的不適感影響了親密關係的哪些需求,換個角度看待問題,我們的相處經過磨合,會更融洽,更貼心,更持久。
當我們可以用一顆包容的心接納對方的全部,對方才敢在我們面前卸下鎧甲,把他的軟肋交給我們。
當然,如果對方已經觸及到原則問題,那就不得再退讓了。
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上總有些事情是我們無力左右和控制的,總有些感情是必須破碎和放棄的。
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太多選擇。
分手,是你們能做的最好的選擇。
結束了一段關係後,隨之而來的問題讓你更深刻地反省自己,了解自己:我能從他/她身上學到什麼?他/她對我有什麼影響?我的自我有哪些需要成長與進步的?我該如何更為從容和勇敢地走入新的感情世界裡?
傑娜·克拉克說過:當你回首往事時,不要對自己所做的過於苛刻。
而是要決心從中吸取教訓,做出改變。
只要我們改善自己,下一段感情就會進行得更加順利。
我想真正的愛情,是我愛你,我看到了你最好的樣子。
也願意和你討論,並試著接納你自己都無法接納的自己。
我愛最真實的你,那讓我們彼此都會有安全感。
能夠承擔更多風雨,一路幸福下去。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在我面前,你可以是誰。
我們總在自我懷疑 | 「你愛上的只是我的面具」
在別人對自己表達好感時,有些人會既開心又惶恐,因為他們覺得對方只是被自己表現出來的假象騙到了,其實自己根本沒有Ta想像的那麼好,所以不敢進入一段關係,害怕對方發現真相後就不喜歡自己了。「Ta喜歡...
為什麼你難以建立起親密關係?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期待能遇上一個親愛的人,建立一段親密的關係,與這個親愛的人在一起,就像回到媽媽懷裡的襁褓,我們與那個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享受著他的溫暖,他的氣息。與他在一起,我們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