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吵架」成了夫妻溝通的主要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父母的記憶很多年都匯集在他們的吵架上,無論大事小事,幾乎每天都吵架,每次吵架的時候兩個人都歇斯底里的樣子,好像恨不得馬上就要離婚。

年幼的我心裡總想,天天吵架為什麼不離婚啊?甚至有次真的幼稚地勸他們離婚。

離開家很長一段時間後,有一天幡然醒悟,吵架其實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已成為他們交流和溝通的方式,兩個人只要有語言溝通的需求,必然要通過吵架的方式。

夫妻倆就像矛盾的對立面、硬幣的正反面,相對而成、而生、而樂、而苦,誰也離不開誰,離開一兩天就相互惦念,惦念著對方的吃喝拉撒睡等。

於是就不在糾結、痛苦於他們的吵架,雖然每次他們依然歇斯底里,依然要離婚的樣子。

但對我來說,「逃離那個家」後來竟成為我努力學習的主要動力,甚至超過了要擺脫貧困的動力。

從小心裡就想,將來自己如果成了家,一定不能像父母一樣總是吵架。

結婚後沒想到我的願望只維持了一年,漸漸地吵架也成為了我們的溝通方式之一,雖然沒有父母那麼頻繁,雖然每次吵架都極力躲開孩子。

但總是有吵架的十萬個理由!難道真的無法擺脫婚姻模式的代際輪迴!

再後來就發現不吵架的夫妻竟然是少數派,這到底是為什麼?在之前的兩篇「夫妻為什麼吵架」里,我們分析了價值觀的差異、家庭模式的複製、內心「完美小孩」的投射、不接受自己和對方、內在防禦工事過於牢固等因素;在「我們為什麼總是在爭對錯」一文中也有涉及。

但這些好像都是思維層面的,小我層面的,近日又有了新的感悟。

夫妻間的信息交流,包括情感信息、需求信息等其實更多應該通過身體,這裡的身體不是指擁抱、親吻…等生理物質層面的身體,而是指「心靈感應」;更不是語言,語言是最容易引起誤會、誤解的信息交流工具。

大多夫妻都沒有建立身體連結和心靈感應,雙方都停留在語言邏輯、價值判斷和是非爭執層面。

面對情緒,不要用思維去分析、解釋,更不要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判,而是打開自己身體的60億個細胞(它們形成的群體智慧就是體內的「小宇宙」),讓雙方的身體直接交流,不要藉助大腦、語言、邏輯、理性等工具,純粹去感覺自己和對方的情緒,才能感應到情緒背後的需求,雙方才能建立心理感應,才能達到心領神會的默契。

可以從觀察自己的身體(是不是佛教所說的額「內觀」?)開始試試,逐漸打開自己的身體,你會有意外收穫。

吵架也不是一無是處,我們相互都太需要發泄了,如果凡事都忍著不做聲,甚至為了避免吵架迴避溝通,時間久了對方就會另找發泄渠道,到時婚姻真的要出問題。

沒有孩子的可以放肆地吵,但雙方一定要明白吵架只是對方發泄的一種遊戲,背後一定是沒有被感知的需求,要跳出吵架去觀察吵架,觀察自己和對方的情緒,感知其背後的需求,及時伸出援手,這樣每吵一次架雙方的感情反而會增進不少,這是有的夫妻每吵完架都會變得恩愛的原因。

有孩子的夫妻,一定盡力避開孩子,孩子畢竟理解不了大人這種複雜的心理和肢體遊戲。

家是講愛的地方,也是講自由的地方,愛一個人就要給她/他自由!婚姻是自由人的自由結合,不是情感依附,更不是人身依附!首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憾,自己先獲得涅槃,獲得自由,才能接受對方,給對方以自由!

(聲明: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想獲取更多情感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平台:小周情感課堂(xiaozhouqgk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