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00強所信賴的行動教練,精華版也就這5000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行動教練榮登《培訓》雜誌封面,史上最精華版原文呈現。

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他們不是雇員,他們是人》的文章中指出:「對於任何組織而言,偉大的關鍵在於尋找人的潛能並花時間開發潛能。

」這與教練的本質不謀而合,教練的本質是培養被指導者的覺察力和責任感,將被指導者的內在潛能釋放出來,幫助他們自行找到解決方法,進而達成組織的目標。

行動教練 激活管理

相對於傳統自上而下展開的上下級對話模式而言,教練式對話以員工為中心,用開放式提問啟發員工思考,用學習型、成長型思維替代評判型思維,信任員工,幫助員工成長,為員工、團隊、組織帶來價值。

教練的三大原則

教練技術的核心是原則,它意味著一個人思維的改變,只有更願意支持別人、更願意相信別人的管理者才更適合做教練型管理者。

通用電氣前任董事長傑克韋爾奇曾說:「在你成為領導者之前,成功的概念只局限於你自己。

是你在職權範圍之內所表現出來的業績、貢獻度和問題解決能力等。

但是,在你成為領導者之後,你的成功就取決於如何幫助他人成功。

領導者的成功指的不是你在做什麼,而是你領導的團隊能取得什麼樣的成果。

」教練遵循三個不變的原則,即支持下屬實現目標、期待持有問題的人自己解決問題、相信人有無限的潛能。

第一,作為教練,管理者是支持下屬成長和成功的夥伴,支持下屬實現目標,而不是代替下屬達成目標。

第二,教練抱著讓持有問題的人解決問題的態度,通過對話,啟發被指導者直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讓他知道到哪裡尋找方案,以及探索解決問題必須具備的資源、所需提升的能力等。

第三,教練相信人有無限的潛能,相信被指導者有能力、有潛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當秉持這樣的原則時,對話就會變得更具備雙向性、啟發性和引導性。

行動教練的本質

從行動教練的角度看,教練就是運用對話模式支持個人實現組織目標的協作過程。

達成目標 教練是結果導向的,正如體育教練的目標就是要拿冠軍。

每個教練都希望最終能達成目標。

教練型的對話模式就是以未來為導向,用學習型、成長型思維與被指導者探討當下問題的理想結果,並就如何達成目標進行深入對話。

支持 當下屬匯報工作時,領導不是急於彰顯自己、將自己作為解決問題的主力或者馬上解決問題。

而是在第一時間陪伴員工,信任員工,支持、等待員工自己解決問題。

協作 協作代表是兩個人的事,協作意味著教練和被指導者共同的努力。

持續 教練是一個持續、反覆的過程,不是一次性的事情,需要教練與被指導者開展多次對話,從而促進目標的實現。

在平時的工作中,每一次員工帶著問題來找上級,就是一次極好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如果管理者能提供及時的教練輔導,通過一個有效的對話就可以幫助員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員工也獲得了成長。

因此,當員工帶著問題來向管理者匯報時,管理者運用教練型對話模式,就可以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人才。

不同於專業教練傾向於花更多的時間,比如四十分鐘至一個小時去幫助被指導者理清目標並找尋行動方案,行動教練認為教練是靈活的、隨時隨地的,融合在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者可以通過spot coaching(片段式教練)的模式快速簡便的對員工的日常工作進行在崗輔導。

教練並非萬能

教練式對話帶來了個人、團隊、組織的改變,但教練不是萬能的,教練只是管理的若干種模式和方法之一。

在某種情況下,如果時間和風險是關鍵因素(例如,處理眼前的危機),最快的方式方法,也許就是自己動手去做,或者明確告知被指導者該怎麼做。

在另一些情況下,如果動力和責任是關鍵因素(例如,支持被指導者完成挑戰任務),那麼,通過教練來強化意識和責任感則是更好的選擇。

另外,如果要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效果(例如,提升被指導者的工作能力),相對於傳統單向告知的填鴨式,雙向互動的教練式對於學習和記憶會帶來最大的效果。

總體而言,教練可以讓管理變得更溫暖,讓管理者的管理行為變得更有彈性。

掌握三大技術 隨時啟發引導

教練要具備三個基本的能力,分別是深度傾聽、有力提問、有效反饋。

在日常工作中,掌握這三大技術,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片段式教練,提升管理效能。

深度傾聽

一般人會覺得傾聽比較容易,但是,只聽對方說了什麼屬於低層次傾聽,聽出對方沒說什麼才是深度傾聽。

當與對方就一個話題進行談話時,我們往往會過早出現四種行為:建議、安慰、批判、詢問。

當給對方建議時,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好為人師,這意味著「你不行,我行」的優越感;而安慰通常意味著「談話雙方心理優勢是不同的,被安慰者處於劣勢地位,安慰者處於優勢地位」;批評會導致對方喪失信心;最後,過早的詢問也是缺乏理解的表現,給對方的感覺是你更關注事情而不是人。

深度傾聽的定義是在於站在對方的立場,聽到語言背後的情緒和需求。

包含三個步驟:接收、反應和確認。

接收 在對話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接收信息,讓對方多講。

對方講得越多,可以捕捉的信息就越多,你就可以越了解他。

反應 在傾聽時,教練要注意肢體語言的使用。

比如,通過點頭或眼神的交流向對方傳達一個信息——我確實認真在聽。

確認 當對方講完之後,教練可以用一個封閉式的問題,對對方的話進行確認和澄清,明確對方的需求。

確認的方式可以讓對方產生「點頭」的效果,點頭就說明你懂我,懂我就是理解我。

因此,確認也是同理心傾聽的最重要的標緻。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注意避免阻礙傾聽的四種行為。

通過接收、反應,確認的方式,挖掘員工所反映的問題背後的目標,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需求,確定下一步談話的方向。

有力提問

當我們能夠深度傾聽,並通過上面三個步驟確認員工的真正需求時,提問就能更精準、更有價值。

提問並不是提前設定好問題,而是在當下情形中自然產生的。

提問有什麼價值呢?通過管理者提出適當的問題,激發被指導者自發性的思考,幫助對方自行找到解決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怎麼做呢?在教練式對話中,為了啟發被指導者思考,提問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開放少封閉、多未來少過去、多問如何少問為什麼。

開放式提問需要被指導者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回答,是那些擴散型的並可以喚醒潛能的問題,最常見的開放式問題就是「5W2H」。

未來導向型提問更注重未來行動和可行性,是那些幫助獲得希望的提問。

如何型提問幫助被指導者積極面對現狀,不會造成牴觸情緒。

有效反饋

反饋分為無效反饋和有效反饋。

通常情況下,當管理者說「你很棒!」「太差了!」時,都是屬於無效反饋。

有效反饋指的是,通過明確告訴被指導者他們的具體行為以及行為帶來的影響,強化正確的行為,修正錯誤的行為,來達到激勵行動的效果。

當對方做得好的時候,我們要進行積極性反饋(BIA),首先對被指導者的行為進行反饋,向其說明此行為的積極影響,以此來表達對他們的欣賞。

如果對方沒有達到要求,我們可以使用發展性反饋(BID),在反饋行為、影響之後,表達出今後的期待,從行為改變的角度幫助被指導者建立信心。

現實場景中,傾聽、提問、反饋是融合在一起的。

很多時候,員工帶著問題去找上級,但往往不會在一開始就談及自己的問題。

深度傾聽使上級聽到語言背後的情緒和需求,了解員工的真實需求,為提出好問題做鋪墊。

其次,通過傾聽,可以發現隱藏的行為表現,採取針對性的措施,為反饋做鋪墊。

在深度傾聽後,教練要和學員共同確定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見副欄1)。

副欄1 設定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

教練和學員設定的目標要是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達成的(Achievable)、有價值的(Rewarding)、有時限的(Time Bound),同時注意目標之間的相關性,小目標要符合大目標設定。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某些以數據為基礎的目標,如「我想下次考核時,客戶滿意度達到99%」,我們可以通過評分直接衡量。

而對於某些難以衡量的問題,如激發員工學習的主動性、意願等,教練最常用的方法是採用度量式問題,將目標可視化,激發個人動力。

例如,針對激發員工學習的主動性這個問題,教練要和學員一起將不可衡量的目標可衡量化。

首先,制定分制,用1-10分衡量主動性的高低;其次,確定標準,10分表示最理想狀態;最後,表明期待,即你想要達到幾分。

最重要的是關注學員想要達到的分數的具體表現,如果學員的理想分數是8分,教練就要引導學員思考達到這個分數的具體標準和表現是什麼。

GROW流程 助力教練技術落地

掌握了傾聽、提問、反饋三大基本能力之後,教練可以使用對話流程指導員工行為改變。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市場上很多企業教練的對話流程至少要八步、九步,太複雜了,不便於學習和掌握,其實所有對話的核心只有四步,即聚焦目標(Goal setting)、了解現狀(Reality Check)、探索行動方案(Options)、強化意願(Will),簡稱GROW。

聚焦目標

教練是以終為始的,教練要以目標為導向與對方展開對話,聚焦正向的、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

第一,發出邀請。

如果是上下級之間,上級可以使用BIA或BID的方式或者遵循「提出議程、陳述價值、詢問是否接受」三要素提出開場白,與下級就某個話開展教練式對話,確定教練與學員的關係。

第二,教練要通過深度傾聽、提問、反饋,向學員確認理想目標。

第三,教練幫助學員建立符合SMART原則的績效目標。

第四,最後用一句話確認下屬的需求,直到對方回答說:「是」。

在這一階段,教練不用特別和學員強調現在可以做什麼,只需要關注目標能實現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向學員確認,這個目標是否可以通過他的努力實現。

了解現狀

確定目標之後,教練要了解現狀,即了解影響目標的要素和資源。

首先,教練要關心現階段的事實和學員感受。

比如,根據SMART原則中「可衡量的」標準,學員期望達到7分,那麼,教練就要和學員探討現在的分數是多少,以及這個分數是怎麼呈現的。

或者,還可以詢問他過去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都做了哪些努力,有怎樣的成功經驗等。

第二,探索目標達成的要素有哪些,要素我們的探索的越全面,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然而這些影響目標達成的要素一定是要在我可影響的範圍之內。

第三,尋找與要素相關的資源。

教練要有選擇性地向學員提問,通過「你擁有哪些有助於達成目標的資源和優勢」「你可以把握的機會有哪些」等一類的問題,了解目前的資源。

在事實和資源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在可控範圍內的影響因素。

在這個過程中,教練不需要關心怎麼做,而是就學員所提的因素進行深入探討。

如,當學員提到第一個關鍵因素時,教練要緊接著提問「這個因素如此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如此等等,詳細挖掘,幫助學員理清自己未來解決方案的思路。

探索行動方案

確定了目標,並了解了影響目標達成的要素和資源後,教練要幫助學員探索行動方案。

第一,直接探索方案。

一般通過現狀的分析,教練直接詢問方案時,員工也可以回答一些有效的方案來。

同時用「還有呢」激發員工想出更多的方案。

教練可以直接問學員「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你達成希望的目標」「還有呢」等接連性問題,並持續跟進。

如果學員講得比較空泛,可以再次SMART化。

可以詢問他具體的做法,以及如何落地。

第二步,啟發式提問。

如果,下屬還有一些方案沒有想出來,教練也可以給出一些啟發式的提問,比如:「前面你提到要增加客戶滿意度,針對這一點,你會怎麼做呢」,啟發他獨立思考。

如果學員思維受限,我們也可以用假設性的提問啟發員工,比如:「假如你是高管,你覺得組織上怎樣改進或課程設計上如何調整會更吸引學員呢」,讓對方做到換位思考,進而探索行動方案。

第三步,做評估,如果前面提到的都具備了,教練要向學員確認是否能實現目標。

若學員回答不能,說明還沒有找影響目標達成的要素,所以重新回到現狀,再分析影響目標達成的要素,還可以有哪些。

最後,確定第一步的行動方案。

下屬面對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光想不去行動,所以教練要激發下屬的第一步行動,比如「在教練結束後,你回去的第一步是什麼」「具體什麼時候,從哪裡開始呢」等提問來讓方案真正落地,確保目標的實現。

強化意願

讓被指導者總結本次對話給自己帶來的最大收穫或者新啟發。

在被指導者總結完之後,教練可以提一些慶祝成功的問題,如「假如目標達成,你最希望給自己和團隊什麼獎勵」等,為實現目標設置一個新的激勵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讓被指導者做自我獎勵。

如果被指導者說實現目標就是最大的獎勵,那麼就鼓勵他追求目標,增強他的信心。

同時,在平時的教練過程中要告訴被指導者,你願意一直支持和指導他。

教練技術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次對話結束後,要和被指導者約定下次跟進的時間,為下一次面談創造機會。

GROW對話流程是可以通過練習來學習和掌握的(見副欄2),重點在於給予對方或多或少的啟發。

副欄2 三人小組練習

目的:通過練習,加深對對話流程的了解

角色:一名教練,一名被指導者,一名觀察員。

做法:1.一人作為教練,一人作為被指導者,一人作為觀察員。

教練遵守對話流程,每20分鐘一輪,展開對話。

2.教練詢問被指導者想聊什麼問題,然後按照GROW流程開展對話。

3.教練在做記錄時,認真記錄被指導者回答話語中的關鍵詞,結束後,被指導者自己根據手冊上的關鍵詞做梳理。

4.觀察員對各個環節中教練的表現進行打分。

20分鐘結束後,用5分鐘進行點評,依次是教練自評、被指導者點評教練、觀察員總結。

5.一輪對話結束後,三人角色互換,感受不同角色。

6.最後,總結經驗與不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管理不是控制員工,而是釋放潛能!

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他們不是雇員,他們是人》的文章中指出:「對於任何組織而言,偉大的關鍵在於尋找人的潛能並花時間開發潛能。」這與教練的本質不謀而合,教練的本質是培養被指導者的覺察力和責任感...

老闆,知道員工為什麼不愛搭理你嗎?丨職場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次訪問一位小朋友,問她說:「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行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

你聽別人說話的樣子,藏著你失敗的原因

善於傾聽的管理者大多被認為是高效的管理者,這並非偶然。你的傾聽能力如何?你是否在自己身上發現下列特點?* 你想要迅速得到結果。* 你想要事實而非想法。* 你對員工的感受不感興趣,你只想知道他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