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愛情,笑看浪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愛的男女總要互相發誓,「親愛的,我永遠……」。

發誓本身就是一種暴露:如果天性忠誠又何須誓言呢?誓言乃是對天性的自我抑制和自我約束。

人類對永恆愛情的追求和謳歌其實也正表明了愛情的短暫。

性成熟之前的男女對「愛情」無知無覺,由此可知愛情是建立在性生理成熟基礎之上的性心理現象。

這種性心理現象表現在意識方面就是性想像與性幻想,這種性想像和性幻想因為揉入了人類特有的文化、藝術等等因素而變得格外絢麗,格外斑斕。

正是有了這種多姿多彩的性想像和性幻想,人類的性行為才遠遠高出了動物,而具有了精神的意義和價值。

想像和幻想永遠高於現實,因此愛情中的對象永遠高於現實中的那個真人,這也是愛情如此迷人的一個原因。

被稱做「愛情」的心理和精神現象是個體的、主觀的,它常常與群體的認識和真實的現狀相逆。

所以東施每每會在情人眼裡變成了西施,所以旁觀的眾人每每會對陷入愛情的男女不以為然。

期望一種心理和精神現象永遠不變是不現實的。

與不可觸摸的精神領域的「愛情」相比較,最具實性的是婚姻。

現存的婚姻形式是現實的人們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它與當下的社會形態相適應因而是相對合理的。

婚姻這個概念的內涵要遠遠大於愛情這個詞彙的內涵,它不僅包括了夫妻雙方的愛情,還包含著父子(女)、母子(女)、姐妹、兄弟、爺(奶)孫(女)等等諸多的親情。

除了這些親情之外,婚姻的形式——家庭已經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穩定關乎到社會的穩定。

婚姻以法律的形式使當事者不僅向對方而且向社會簽訂了契約,違約者必須承擔違約的責任。

或許,婚姻雙方的愛情已經淡漠了,但維繫家庭的還有相濡以沫相互依存的親情,還有對子女對老人的義務和責任。

家庭其實並不僅僅建築在愛情之上,它還有許多更為牢固的基石。

勇於打破婚姻追求個人感情幸福的人,往往會發現當他們拿到一個幸福的同時卻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煩惱也給他人帶來了更多的痛苦。

社會的發展使人的個體發展和個體幸福變得愈益個性化,有些人開始在家庭之外尋求解決自己的感情和幸福問題,有些人甚至不再走向婚姻不願再承擔那些束縛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判定這是進步抑或墮落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其實,人類的婚姻形式從來是在變化著的,它經歷了群婚、對偶婚,母系家庭、父系家庭……等等的變遷。

人類很聰明,將來的人們必然會找到他們認為的合適的兩性相處與生活的方式,那時候,他們一定覺得自己很幸福很滿足。


(作者楊東明,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作家協會顧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