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心理治療方法?|心理科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在之前的推送中介紹過一些著名的心理學流派與分支,今天就介紹一些心理治療的方法。

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或稱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論上的心理治療方法,聚焦於對來訪者的無意識心理過程進行分析,探討這些無意識因素是如何影響來訪者目前的關係、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的。

通過對來訪者生活歷史的探索,探討來訪者是如何經歷既往的人生而發展變化,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應對當下的成人生活。

操作方式:

1、共情:對於所有心理治療方法而言,共情是建立良好治療關係的基礎,患者感到被治療師理解往往是他們留在治療室的最基本訴求。

2、自由聯想:讓病人很舒適地躺著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進入頭腦中的)一切都講出來,在弗洛伊德看來,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關係的,藉此可發掘出無意識之中的癥結所在。

自由聯想是病人和分析師的溝通的主要模式。

自由現象需要患者放鬆自己對思考流程習慣性的控制,說出腦中的想法,自由聯想的前提是自我的相對成熟的自我,足以維持觀察性自我和體驗性自我之間的分裂狀態。

對於有自我缺陷,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患者,自由聯想可能反而更加導致退行。

3、詮釋:就是將患者的感受、想法和行為,與它的無意識意義或者根源連結起來。

詮釋的重點往往在移情、患者過往以及當下的處境,或者是患者的阻抗或者幻想。

一般而言,只有在無意識題材將浮現在意識層面,且因此得以被患者察覺時,治療師才會給予詮釋。

4、面質:說出患者不願接受的事,或者點出患者一味逃避或者避重就輕的表現。

5、移情與反移情:由於做精神分析治療所用的時間很長,病人會把對自己的重要關係中的人物,如父母、親人等的感情轉移到治療者身上,即把早期對別人的感情轉移到了治療者身上,把他當成自己的父母、親人等。

這種移情有的是正性的、友愛的,有的是負性的、敵對的。

治療者通過移情可以了解到病人對其親人或他人的情緒反應,引導他講出痛苦的經歷,揭示移情的意義,使移情成為治療的推動力。

反移情則是治療師將自己重要關係中人物的感情轉移到患者身上,覺察反移情往往也是治療師理解治療關係互動特點的重要途徑,而建立在安全治療關係前提下,治療師對自己情感的適度自我暴露也可能成為建立與患者連接的重要手段。

6、釋夢:夢是有意義的心理現象,夢是人願望的迂迴的滿足。

對夢的解釋和分析就是要把顯夢的重重化裝層層揭開,由顯相尋求其隱義。

為了得到夢的潛隱內容,治療者仍需採用自由聯想技術,要求病人對其夢中內容進行自由聯想。

通過聯想,治療者就可獲得夢的真實意義。

在分析過程中,由於阻抗的作用,病人可能會歪曲夢的內容。

因此,治療者還需突破病人清醒時的防禦,才能達到理解夢的象徵性的目的。

7、修通:在治療中,患者在治療師反覆的詮釋下,將自己的外在關係的模式和移情模式以及與家人的關係聯繫起來,使得無意識中發生的連接浮現到意識層面,洞察這種關係,繼而能夠掌控它,而不為它所困。

從客體關係理論角度出發,則是患者自體-客體-情感三者的結合體,不斷浮現在移情、移情外的人際關係以及過去關係的記憶中。

治療的良好療效,是患者通過移情來重新體驗這些核心的關係模式,並在當下的治療關係中獲得新的關係體驗 。

來訪者中心療法

來訪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也稱為求助者中心療法,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由羅傑斯所倡導,這種諮詢方法認為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著積極的、奮發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理解自己並解決自己的問題,無需諮詢師進行直接干預,人能夠通過自我引導而成長。

操作方式:

1、促進設身處地的理解技術

(1)關注

諮詢師要達到設身處地理解,必須在一開始就能讓求助者感覺到這種關注,即無條件的積極尊重,這種尊重建立在一種「一對一」的基礎上。

不論來訪者的階層、感情和行為是什麼樣的,都要發自內心的感到對方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種尊重是真誠的情感。

(2)用言語交流設身處地的理解

設身處地理解意味著理解求助者的情感和認知信息,並且讓求助者知道他們的情感是被準確理解的。

促進性的言語交流必須把重點放在求助者當前的情感和認知內容上,與來訪者的體驗緊密聯繫在一起。

諮詢師要深入了解求助者面對當前問題和處理時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就現實問題分析和探討求助者的處境。

(3)非言語交流設身處地的理解

非言語信息可以通過幾種方式傳達出來,包括姿勢,身體活動和位置,面部表情,微笑,咂嘴,皺眉、動作的頻率,聲音特點,手、腳的活動,目光接觸等。

甚至距離遠近也能反映出求助者的內心在信息。

(4)沉默

在很多心理諮詢的情況下,「沉默是金」。

諮詢中會出現某一個時刻,諮詢師和求助者都要考慮所說的話,而不需要任何言語,任何語言可能都會產生干擾作用,一個善於觀察的諮詢師能夠感覺到求助者在什麼時候對情感或信息進行意義的加工處理,因此,沉默也是諮詢師設身處地的理解的一種有效方式。

2、坦誠交流的技術

來自羅傑斯理論基礎的艾根幫助技巧系統(Egan,1975)理論觀點認為坦誠交流包括

(1)不固定的角色:諮詢師不固定自己的角色,就意味著在諮詢中的表現如同在現實生活的表現一樣坦率,但是並不把自己隱藏在內職業諮詢師的角色之內,而是繼續保持與當時的情感和體驗的和諧,並交流自己的感情。

(2)自發性:一個自發的人會很自由地表達和交流,而不是總在掂量該說什麼。

(3)無防禦反應:坦誠的人也是沒有防禦反應的。

一個沒有防禦反應的諮詢師很了解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並且很了解該如何感受它們。

(4)一致性:對坦誠的人來說,他的所思、所感及所信的東西與他的實際表現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

(5)自我的交流:坦誠的人在合適的時候能夠袒露自己,諮詢師能夠了解求助者的真實情感。

3、表達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的技術

艾根將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稱為尊重,並且指出它是一個高水平的諮詢師的最高價值觀。

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技術表現在:

(1)對求助者的問題和情感表示關注。

(2)把求助者作為一個值得坦誠相對的人來對待,並且持有一種非評價性的態度。

(3)對求助者的反應要伴有準確的共情,並因此表示出對求助者的參考結構的理解。

(4)培養求助者的潛力,並以此向求助者表明他們本身的潛力以及行為的能力.

合理情緒療法

該療法的理論基礎是ABC理論,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

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操作方式:

1、產婆術辯論

讓你說出你的觀點,然後依照你的觀點進一步推理,最後引出謬誤,從而使你認識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並主動加以矯正。

例如,針對求助者持有的絕對化要求的一類不合理信念,諮詢師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有什麼證據表明你必須獲得成功(或別人的讚賞)?」「別人有什麼理由必須友好地對待你?」「事情為什麼必須按照你的意志來發展?如果不是這樣,那又會怎樣?」等等

2、合理情緒想像

首先,使求助者在想像中進入產生過不適當的情緒反應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讓他體驗在這種情境下的強烈情緒反應。

其次,幫助求助者改變這種不適當的情緒體驗,並使他能體驗到適度昀情緒反應。

這常常是通過改變求助者對自己情緒體驗的不正確認識來進行的。

最後,停止想像。

讓求助者講述他是怎樣想的,自己的情緒有哪些變化,是如何變化的,改變了哪些觀念,學到了哪些觀念。

行為主義療法

行為主義療法的技術療法分為放鬆療法、系統脫敏技術、模仿學習療法/示範療法、代幣法。

放鬆技術是作為焦慮狀態的頡頏反應來應用於治療的。

系統脫敏療法又稱交互抑製法,利用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焦慮慣的目的。

代幣法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用獎勵的方法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常應用於智殘兒童、行為障礙兒童、呈現嚴重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來塑造新的行為。

放鬆療法(Relaxation therapy)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

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鬆,均有利於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

肌肉放鬆可分為全部放鬆和漸進放鬆兩種程序,又可分為放鬆全身肌肉群的逐個放鬆身上的肌肉群兩種形式。

同時,按誘導方式又可分為直接放鬆和間接放鬆。

放鬆訓練發展了五大類型:(1)漸進性肌肉放鬆;(2)自生訓練;(3)自我催眠;(4)靜默;(5)生物反饋輔助下的放鬆。

系統脫敏療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

沃爾帕認為,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種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制作用。

採用系統脫敏療法進行治療應包括三個步驟:

(1)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這是進行系統脫敏療法的依據和主攻方向;

(2)進行放鬆訓練;

(3)要求求治者在放鬆的情況下,按某一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進行脫敏治療。

模仿學習療法(Modelling therapy)又稱示範性療法,它是利用人類,通過模仿學習獲得新的行為反應傾向,來幫助某些具有不良行為的人,以適當的反應取代其不適當的反應,或幫助某些缺乏某種行為的人學習哪種行為。

該療法認為,如果給那些有行為問題的人提供機會,讓他們觀看別人的切合時宜的行動,他們就能夠放棄自己的不適應行為,建立良好的適應行為,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代幣法,此療法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用獎勵的方法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常應用於智殘兒童、行為障礙兒童、呈現嚴重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來塑造新的行為。

代幣」可為一種內部流通的、印有一定價值的「貨幣」、代用券或籌碼,也可為用紅旗或紅星式樣的印章符號。

例如在一所收容各種智殘兒童的醫院裡,根據智殘程度分為若干班級,每一班的兒童對其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有一定的規章要求。

如對一中等智殘兒童的班級,在老師或教養員的帶引指導下,要求每個兒童早晨按時起床,起床後要疊被,要自己穿好衣服、褲子、襪子和鞋子,自己刷牙、洗臉,將洗漱用具放在規定的地方,在院內做早操,早餐時要坐在指定的位置上,所發的食物必須吃完,不能將食物遺留在桌上……等等。

森田療法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

消除思想矛盾,並對疑病素質的情感施加陶冶鍛鍊,使其擺脫疾病觀念,針對精神交互作用這一症狀發展的機制,順應注意、情感等心理狀況來應用些措施,並按照患者的症狀和體會,經常使之體驗順從自然。

操作方式:

1、住院式森田療法

第一階段:絕對臥床期

把患者隔離起來,禁止患者與他人會面、談話、讀書、吸菸及其他消遣的活動。

除進食大小便外幾乎絕對臥床。

大約1周左右。

第二階段:輕作業期

禁止交際、談話、外出,臥床時間限制在7、8小時,白天一定到戶外接觸新鮮空氣和陽光,晚上寫日記,晨起及入睡前朗讀古事記等讀物。

3~7天。

第三階段:一般作業期

患者可隨意選擇田間勞動、打掃衛生、手工操作等。

但禁止交際、遊戲、共同作業、無目的散步、體操等,只是自己做事或讀書。

1~2周。

第四階段:生活訓練準備期

進行適應外界變化的訓練,為各自回到實際的日常生活中做準備。

患者要書寫以行動為準則的日記,並交給醫生批閱。

2、門診森田療法

根據「如果有健康人的舉止,心理自然健康起來」的治療原則,可通過閱讀森田的科普書籍或日記指導進行。

3、生活發現會

(可認為是一種集體森田療法)這是患者間在以互相幫助、相互啟發為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開展活動的一種組織。

又分為地區性集體座談會和學習會。

空椅子技術

「空椅子技術」, 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種技術,是使來訪者的內射外顯的方式之一。

操作方式:

1、傾述宣洩式

這種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張椅子,把這張椅子放在來訪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這張椅子上。

來訪者把自己對內想要對他說卻沒來得及說的話,表達出來,從而使內心趨於平和。

這種形式主要應用於三個方面:(1)戀人、親人或者朋友由於某種原因離開自己或者去世,來訪者因為他們的離去感到特別悲傷、痛苦,甚至悲痛欲絕,卻無法找到合適的途徑進行排遣;(2)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曾經傷害、誤解或者責怪過來訪者,來訪者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又不能直接將負面情緒發泄出來,鬱結於心的情感,此時可以通過對空椅子的指責,甚至漫罵,從而使來訪者獲得內心的平衡;(3)椅子代表的人是來訪者非常親密或者值得來訪者信賴的人,來訪者由於種種原因,無法或者不便直接向其傾述。

2、自我對話式

就是自我存在衝突的兩個部分展開對話,假如來訪者內心有很大的衝突,又不知道如何解決時,放兩張空椅子在來訪者面前,坐在一張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坐在另外一張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依次進行對話,從而達到內心的整合。

這種形式主要應用於兩個方面:(1)由於種種原因,來訪者認為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引起了不好或者嚴重的後果時,產生了強烈的內疚感、負罪感和自責心理。

此時,利用空椅子技術,讓來訪者自己與自己展開對話,從而降低內疚感;(2)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很難下定決心或者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從時,來訪者會因此逃避現實,甚至通過菸酒或者其它方式來麻醉自己。

此時,運用空椅子技術,讓來訪者自己與自己展開對話,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分析各種選擇的利弊,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3、他人對話式

它用於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對話,操作時可放兩張椅子在來訪者面前,坐到一張椅子上面時,就扮演自己;坐在另一張椅子上時,就扮演別人,兩者展開對話,從而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然後去理解別人。

它主要應用於兩個方面:(1)來訪者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或者無法去體諒、理解或者寬容別人,因此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難,自己卻找不到原因。

此時,運用空椅子技術,讓自己和他人之間展開對話,讓來訪者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領悟,找到人際交往困難的原因;(2)來訪者存在社交恐懼,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

此時運用空椅子技術,模擬人際交往的場景,讓來訪者在這種類似真實的情境當中減輕恐懼和焦慮,學會或者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