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努力討好,卻一直沒有回報?|冷落自己的討好者心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朋友跟我們說:「以前我接觸一群新的人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去想,他們會不會喜歡我?我怎麼才能讓他們接納我?」

在我們眼裡,這個朋友人超級好,總是努力讓身邊的人都開心,讓大家都喜歡他。

無論你有什麼事情請他幫忙,他從來都不會拒絕,甚至他經常因為幫別人而耽誤自己的事情。

後來他坦誠地說,他並不是樂於助人,而是習慣性的討好別人。

曾經的他是一個討好者(People Pleaser)。

我就是控記不住我記幾想討好別人!

討好者長什麼樣?

心理學家Susan Newman指出,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

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討好者通常會有以下特點:

  • 可以敏感的察覺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 就算犧牲自己的時間或是感到很疲憊,也要去照顧、幫助別人

  • 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

  • 不願或不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 害怕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

  • 隨波逐流、從眾、不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都希望被需要,被愛,被接受,也都會時不時的做出一些討人喜歡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是一個討好者。

討好者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討好別人,其行為背後隱藏著一個最大的動機是:期望他所討好的對象,能夠給予他相應的回報

就是所謂的互惠原則:我對你這麼好,你應該也會對我好。

討好者一般不會、或是不敢直接表達自己對別人的需求,他們用行動、付出、討好來暗示別人,期望別人對自己好,給予自己回報。

這也是他們內心敏感的表現,他們能敏銳的察覺出別人的需求,因此他們也認為別人也都像他一樣,能夠察覺到他的需求。

而抱有這樣期待的討好者們,註定是要失望的。

討好者也常常不願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情緒。

因為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所以總是試圖保持愉快、樂觀、善良的正面形象,來維持自己的「好人緣」。

這些討好者看上去是最可靠的朋友,最貼心的愛人,最盡責的員工,似乎全世界都對他們很滿意,但惟獨,這些討好者冷落了自己。

為什麼我會變成一個討好者?

  • 需要別人來肯定自己

    討好者往往是空虛的,他們渴求別人的關注和讚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他們的情緒、安全感和自尊都基於別人的認可。

    討好者無法認可和欣賞自己,他們只能通過別人的正性評價來形成自認為良好的自我概念。

    只有當他們被別人接受、被需要、被讚賞的時候,討好者才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 沒能充分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很多討好者的童年都只感受到了「有條件的愛」。

    只有當他們聽話時,父母才會表揚他們。

    如果他們所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會不滿、生氣。

    當他們明顯違背父母的要求時,甚至會受到責備和懲罰。

    長此以往,為了得到父母的愛,避免被拒絕或拋棄,很多孩子試圖變「乖」,而「乖」意味著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

    他們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轉而去努力實現父母對他們明確提出的、或隱含的期望。

    漸漸地,他們就學會了通過迎合別人來獲得愛,同時也形成了錯誤信念:我是不可愛的(unloved),我不值得被人無條件地關愛。

如何停止討好?

  • 承認並了解自己正在討好

    意識到自己正處於討好模式中,是停止討好的第一步。

    嘗試列出自己曾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討好別人?討好時自己的感受和結果又是怎樣的?這可以幫助討好者在以後碰到相似情境時,給自己一個警示。

  • 關注自身,設置邊界

    試著察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希望你怎樣。

    但如果一開始你就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可能太難回答。

    從簡單的小事開始,嘗試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又害怕別人不喜歡的事情:比如換個發色,但前提是這件事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

    當別人提出不合理請求時,討好者通常感覺自己不得不答應。

    但要知道,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

    甚至當你說不的時候,也不用費心思找藉口,試著陳述自己「不想或不喜歡」這樣做。

    你自己的感受比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這並不是自私。

    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擺在首位,是很重要的。

  • 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自我確認

    解決討好問題的核心是自我確認(Self-validating)

    自我確認是一個逐漸認識到,並接受自己的內心體驗、想法和情感的過程。

    討好者所缺乏的,正是看見真實自我的能力。

    心理諮詢會給他們提供一段安全、穩定的關係。

    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中,諮詢師不會對來訪者提出要求,更不會離Ta而去。

    來訪者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擺脫對於外界讚賞和認可的依賴,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是值得被愛的。

文章開始提到的那位「好好先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掙扎和轉變。

他對我們說,現在再遇到一群新的人時,他首先想的是:我會不會喜歡他們?」

我們篩選出了擅長處理討好問題的6位諮詢師,他們能給你一份支持性的關係。

也希望你將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通過心理諮詢,調整和自己、和他人的相處模式。

胡蘋 (上海)

簡單心理認證

註冊系統諮詢師

動力取向的理論框架試圖理解」討好的行為模式」是在防禦由於擔心在關係中被拋棄,被批評指責,不被喜歡所產生的羞恥,害怕,憤怒等一些列情緒體驗。

「討好者」既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納,同時又隱藏起絕望,以感覺到與他人是有聯繫的。

我的工作是嘗試跟來訪者討論這些情緒與願望背後的意義,幫助來訪者以新的方式思考自己。

錢仁琳 (台北)

簡單心理認證

台灣諮商心理師

我在實務工作上常碰到這樣的來訪者,討好型的人有可能是從成長的過程中學到用討好他人的方式來維持別人給他的愛不要消失。

我主要會從修復童年時期矛盾的依附關係著手,協助來訪者分開原本混淆在一起的父母與自己的感覺,打破舊有的互動模式,藉由催眠的幫助讓自己深層的需求被認可、有機會發聲。

同時我也會與來訪者做實際的行為改變練習,讓內在的變化真正可以落實到日常行為舉止上。

許新顏 (深圳)

簡單心理認證

國家二級諮詢師

為什麼要討好?因為在ta成長的經歷中,僅僅學會了這樣一種與人相處的方式。

諮詢象一個模擬的實驗室,我允許ta把討好帶入諮詢室,帶進咨訪關係。

我可以停下來,和ta一起去感受討好帶來的情緒和感受:是委屈?是傷心?是難過?是憤怒?所有的情緒和感受都可以在諮詢室里呈現。

同時讓ta有勇氣嘗試用非討好的方式和我相處。

王衛民 (北京)

簡單心理認證

國家二級諮詢師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有無意識討好行為的來訪。

在和此類來訪者工作中,來訪者的移情和諮詢師的反移情經常悄悄地左右治療關係。

我會通過和來訪者討論這些突破設置的反移情,使其在咨訪關係中會體驗到,不需要討好,也可得到無條件的關心。

同時幫助來訪將在諮詢中的體驗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從而,改變原有的討好模式,提高他們的自尊水平。

陳雲梅 (杭州)

簡單心理認證

國家二級諮詢師

在我的工作中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來訪者,委曲求全,卻並不能營造滿意的人際關係。

我通常會和來訪者一起去探索這種人際模式背後的心理需求、成長背景如何影響這種模式的發展、它在當前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我的關係中如何呈現等。

通過重新審視、體會和理解這個過程,探索新的應對方式,幫助來訪者發展出更平等、自在的人際關係模式。

劉月 (北京)

簡單心理認證

國家二級諮詢師

很多討好者的童年都充滿了來自重要他人的否定,使得他們的內心缺乏對自我的認同,因此持續需要獲得外界的認同。

在獲取外界認同的過程中,他們又逐漸忘記了自己。

在諮詢中,我會和討好者一起去摸索和確立最本真的那個自己,用無條件的關注和接納陪伴那個委屈了多年的本真自我,慢慢的發展壯大。


如果你希望可以和以上專業諮詢師聊聊你的心理困擾,請至簡單心理官網 www.jiandanxinli.com

或下載簡單心理APP ,搜索諮詢師的姓名,即可獲得高質量的心理服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