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悟|人生下半場,學會享受孤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八段錦的心理八八

圖/網絡

源自/心理八八

01人生最大的孤獨

我的表兄五歲喪父,兄妹好幾個人,母親養不起,他就被丟在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里,連飯都吃不飽。

他憑著高於周圍人的情商和一步一個小目標,逐步離開了困境。

現在生活在國外,小有所成。

前些年在為岳父奔喪的飛機上,他的眼淚全程不受控制地嘩嘩流下來。

怕被人看見,他只好用紙巾蒙著臉,假裝睡覺。

親爹親娘走的時候他都沒這麼哭過;這些年吃過那麼多常人不能想像的苦,他也從來沒哭過,他永遠都在見山開山、遇水搭橋,真沒功夫哭。

而現在哭成了這樣,並不是因為他對岳父的感情超過了對自己的父母,而是,人到中年了。

他說,他其實哭的是自己。

前半生一直在匆忙地趕路,來不及思考,聽到岳父走的消息,他突然覺得心裡被掏空了似的,這時候他才想到要轉回頭去看看,過去的種種就像決堤的水庫,一下子把他淹沒了。

人生的下半場,可能是從和父母告別開始的。

朋友去年找到我,說自從母親去世,她一直情緒低落,已經大半年了。

工作、家庭、自己的身體都沒毛病,就是不明原因地難過。

中年人在送走父母之後,有不少會陷入長久的抑鬱中,很難走出來。

少年時喪失父母,我們哭的是從此像浮萍一樣無依無靠;而中年時父母的離開,我們深切體會到的,是失去了一部分自己。

蔣勛說,人終將會和自己的身體告別。

父親的走,母親的走,只是讓人去練習如何跟自己的身體告別。

這大概是最孤獨的時刻,但它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在喪失父母的那一刻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終於成年,但也離死亡更近了。

02成年的孤獨

張愛玲說,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這種孤獨,和年少時的孤獨不一樣。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必須藉助於某個「客體」(他人或者某種事物)才能認識到「主體」(自我)的存在。

沒有「ta」們也就沒有「我」。

最重要的客體是母親(父親),和母親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獨立和獨處的能力。

但是完美的安全依戀是不存在的,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尋求「客體」,所以在前半生里,我們急著做好孩子、好伴侶、好父母。

在關係里慌慌張張、糾纏不休,即便感到孤獨,也只是一種抓不到人、碰不對人的無奈。

說到底,是一種和他人關係的孤獨。

而後半生的孤獨,卻只關乎自己。

這種孤獨對於女性來說尤為可貴。

男孩子從小被教育成獨立的男子漢,他們更習慣於藉助自己的力量去面對世界;而女孩子卻常常被教導著依附於某種關係,並因為在這種關係中的「良好表現」(通常是順從和奉獻)而得到讚揚。

好女兒,好老婆,好媽媽。

女性的自我更容易迷失在關係中,想要在心理上成年,需要比男性更多的努力。

03情慾孤獨

蔣勛在《孤獨六講》中提到一個概念「情慾孤獨」,他舉的例子是《金瓶梅》里的西門慶。

人與人在生理上可以達到負距離的程度,但心理上卻始終有些距離沒辦法突破。

蔣勛認為西門慶不斷刺激他的肉體,卻從來也沒有滿足,只能得到更強烈的孤獨感。

這是男性體驗孤獨、突破孤獨的方式。

而女性好像又不完全一樣。

我有個讀者,自由戀愛結婚,但是最近發現夫妻兩個人已經沒話說了。

她對文學藝術感興趣,有時候會興致勃勃地拉先生去看畫展,但先生卻寧願在家裡刷手機,而且覺得她很不切實際;

先生每個月按時把工資上交,就覺得已經盡了義務,從來不關心妻子今天心情好不好、孩子鬧不鬧。

她生病的時候一個人去看病,回來再接著做飯接孩子。

而先生回家,吃完飯就看手機,都沒發現她病了。

這種沒有溫度的關係還要一直堅持多久?她有種說不出來的絕望和孤獨。

她想能從最親近的人那裡得到一些關心和支持,更希望能有一些超越現實的精神交流,但她得不到,怎麼辦?

結果她遇見了一個網友,越聊越投機,她好像重新恢復了活力,但以她對自己的道德要求,她不想出軌。

為了確保這只是兩個靈魂純潔的吸引,她從開始就對網友說永遠不要見面,網友也答應了。

他說,茫茫人海,能找到一個「靈魂伴侶」該有多麼不易。

她感動壞了。

但隨著他們不斷變得親近,她開始向他傾訴生活中的煩惱,而他總是能耐心地幫她分析,有他在她就感覺很踏實。

她越來越離不開他。

後來因為家裡出了件事,兩頭不能兼顧,工作也出了一個很大的紕漏,老公幫不上忙,情急之下她求助了網友,網友再次完美地幫她解決了問題。

之後,故事就落入了俗套。

網友對於身體的交流顯然比精神交流更有興趣,她很困惑,難道「靈魂伴侶」不過是男性滿足情慾的藉口嗎?

我只能說,恐怕男女之間連靈魂都帶著化學吸引,「不見面」的承諾非常脆弱,真正不會見面的大概只有讀者和八段錦這種還夠不上級別的「靈魂伴侶」吧……

靈魂伴侶到底是否存在?

薩特和波伏娃,可以說是最接近「靈魂伴侶」的了,他們彼此深愛對方,但是不結婚,也可以接受各自另外有愛情生活。

但是,波伏娃終歸還是因為嫉妒薩特和小情人在一起,痛苦得只能借酒發泄。

也許沒有任何束縛的靈魂伴侶,並非是波伏娃心甘情願,更多是遷就薩特主張的存在主義,「絕對自由精神」和「無拘謹的愛」。

而薩特堅持這樣的觀點,未必不是因為他無法超越強烈的本能。

男性重性不重情,女性重情不重性,這並不僅僅是刻板印象,而是有調查數據支持的(李銀河)。

薩特對波伏娃說,在我所有愛過和愛著的女人中,「你是第一位的」;

而波伏娃對薩特說,「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我清楚地知道,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一個在彰顯著主導地位,一個在高傲中摻雜著卑微。

在關係中被蓋章為「第一位」的女人,可能依然是對關係更在意的「第二性」。

靈魂伴侶也許是有的,但強求不來。

能超越現實的男性和能真正獨立的女性,而且二者還要在精神追求上完全契合,這本來就很難。

女性只要一天還處在社會和關係的從屬地位、渴望僅僅從情愛中獲取認可、依靠和安全感,就一天不可能真正擁有獨立的靈魂,又怎麼可能奢望找到理想的「靈魂伴侶」呢?

我並不是說人不能有「靈魂伴侶」,而是說在達到那個高度之前,我們要確保自己擁有了獨立的靈魂。

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並不是因為有了那麼一個人,就可以全部解決。

兩個人的孤獨,比一個人的孤獨更悲涼。

我們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不能忍受孤獨。

女性太容易傾訴自己的煩惱、抱怨關係中的不如意,這樣固然對心理健康可能會有些好處,但是也容易讓女性失去獨自面對問題的勇氣,總是想要依賴他人、控制他人。

俞飛鴻參加節目的時候被問,你覺得老一個人待著正常嗎?

俞飛鴻說,我身邊有很多單身的朋友,他們的精神都很充實啊,當然,他們都是男性,你的意思是不是在說,因為我是女性,單身就不正常了?

為什么女性就不能享受孤獨,在孤獨中獲取精神力量呢?

如果我們承認,世界上從來都不存在理想化的關係,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男女都需要從其它渠道獲得成就和滿足。

情愛很重要,孤獨也很重要。

女性和男性一樣,都需要學會在關係中適當抽離,在孤獨中發展出獨立而強大的內心。

04在孤獨中能做什麼

榮格曾接待過很多中年患者,他們都很成功,但還是陷入了中年危機。

榮格認為,中年危機的實質是缺少內心的整合。

越是能適應社會、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也許就越意味著,過於追隨社會的要求,可能會為了家庭和事業,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想要從事的職業或者真愛。

如果我們過於壓抑或者忽視自己的內部世界,就會對外部世界過度順從。

換句話說,這些人不是為自己而活。

這樣做的壞處在前半生可能顯露不出來,但是在越來越接近死亡的後半生,卻能引起強烈的衝突。

人生來就擁有一個內在的世界,這個世界和外部的現實世界不一樣,儘管它們緊密相連。

也正是因為二者存在著不同和矛盾,才激發了創造性。

只有屏蔽掉外界的聲音,深入到內心去聽一聽、看一看,才能重新回歸自我。

我們可以在孤獨中激發創造性,重拾那些因為生活壓力而放棄的文化或者精神追求,找到和關係無關的樂趣,不受他人、義務和恐懼的約束。

也可以在孤獨中面對自己,獲得最深刻、最治癒的心理體驗。

  • 人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活在外部評價里;
  • 第二個階段,活在自己的評價里;
  • 第三個階段,不再被任何評價束縛,自然地做想做的事情,這就是自我實現了。

高壽的鄰國最近有不少活躍的高齡女作家,她們中有的在90歲成為暢銷書女作家,有的在100歲之後還能繼續出書。

有一位作家在送走了公婆、先生之後,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

你猜猜,她現在的體會是什麼?

她出的書名字就叫,「一個人活著好奢侈啊!」有機會我會把她們的故事寫給大家看。

作為女性,我們有更強的韌性、更長的壽命,無論我們有沒有美滿的婚姻和家庭,最後都有可能面對一個人生活的局面,而且可能會這樣活很久。

享受孤獨,是人生下半場的必修課。

前半生是孩子,後半生是成人。

願我們都能擁有成人的心智、孩子的天真,享受孤獨、勇往直前。

與和我一樣的女性朋友們,共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波伏娃最好的作品不是《第二性》,而是她自己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想好好聊一聊波伏娃這個人。一提到波伏娃,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三個標籤分別是:女權主義者、《第二性》作者、薩特的女友。僅僅從標籤上來看,「女權主義者」和「薩特的女友」這兩個標籤明...

三八婦女節,必須聊一聊女權主義者波伏娃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想好好聊一聊波伏娃這個人。一提到波伏娃,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三個標籤分別是:女權主義者、《第二性》作者、薩特的女友。僅僅從標籤上來看,「女權主義者」和「薩特的女友」這兩個標籤明...

伴侶出軌 誰是「受害者」?

隨全民熱追劇《歡樂頌》收官,一度令人心疼的樊勝美終於收穫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甜蜜愛情。然而,在另一個關乎愛情的世界裡,同樣是由蔣欣飾演的女主角華莎,卻不那麼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