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最好的作品不是《第二性》,而是她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想好好聊一聊波伏娃這個人。

一提到波伏娃,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三個標籤分別是:女權主義者、《第二性》作者、薩特的女友。

僅僅從標籤上來看,「女權主義者」和「薩特的女友」這兩個標籤明顯是呈對立關係的。

因為當報刊雜誌一提到波伏娃,就以「薩特的女友」來稱呼時,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把作為女性的波伏娃當成客體來看待,主體永遠是薩特。

這樣的做法,顯然有悖於「女權主義者」所追求的男女平權。

而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波伏娃確實生活在薩特的陰影之中。

因為當薩特因作品《噁心》而聲名鵲起的時候,波伏娃尚未能拿出有分量的作品。

即便薩特兩次幫助波伏娃,把她的作品寄給那些願意出版薩特小說的出版社,但得到的答覆都是拒絕。

波伏娃真正從薩特的陰影中走出,成為足夠與這位存在主義哲學家平起平坐的人物,是從《第二性》的出版開始。

在聊這本被某些人譽為「女權主義聖經」的作品前,必須先提一下普通人對波伏娃與薩特這二人關係的認知。

在一些傳記作家筆下,波伏娃與薩特,從來都是以知識分子理想伴侶的身份出現的。

於是我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更像一對精神伴侶,並未結婚,也從不限制對方有沒有情人,兩個人之間有著很強的情感與思想的羈絆。

這種觀點當然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不管是波伏娃還是薩特,他們其實都很介意對方對其他人投入過多的感情。

要命的是,薩特常常對其他女人投以興趣,而波伏娃的床榻上,不僅有男性還有女性。

當二人因戰事而分離時,薩特與波伏娃在寄給對方的信里,都提到了自己新的情人,他倆似乎喜歡以這樣的方式來折磨與考驗對方對自己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推進波伏娃撰寫《第二性》進程的功臣不是薩特,而是美國作家納爾遜·艾格林。


在納爾遜身上,波伏娃找到了最甜蜜的愛情和第一次實打實的高潮。

那時的波伏娃還不清楚,她正在撰寫的這本書日後會成為女權主義者的辯護詞。

她只知道,她所愛的這個男人是個十足的大男子主義者。

雖然是納爾遜的愛促成了《第二性》的誕生,讓波伏娃享譽世界,但他們的感情最終還是走向了盡頭。

造成這段感情破裂的原因不是薩特,而是波伏娃對於事業的追求。

波伏娃早就習慣了在巴黎生活,而納爾遜只願意待在美國,在愛情與事業這個兩難抉擇上,波伏娃最終選擇了事業。

薩特在此時,再也不能占據波伏娃的人生中心了,波伏娃之所以還維持著與薩特的關係,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智識上是相近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的工作與薩特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說,波伏娃最好的作品不是《第二性》,而是她自己,是她的真實生活和人生抉擇。

對於《第二性》這本書的風靡與暢銷,波伏娃起初是未曾料到的。

並且,更重要的是,她當時並不認為自己是個女權主義者,因為她的生活是極具個性的,她並沒有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女性受到了歧視。

然而,她的這部作品卻有著意想不到的開天闢地之力量。

「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後天成就的。

」這句話不僅讓波伏娃舉世聞名,也讓眾多女性意識到了自身所處的困境。

《第二性》這本書是波伏娃想寫自己的,但她同時也將它寫成了一代女性的歷史。

波伏娃認為,正是《第二性》的寫作過程,讓她成長為了一個女權主義者。

《第二性》問世後,收到了很多批評,一些是來自男性的,比如《局外人》的作者加繆就不無屈辱地說「您把法國男人都置於可笑的境地」。

也有一些是來自女性的,其中不乏其他女權主義者。

因為波伏娃在書中犯了一個明顯的錯誤,她呼籲追求一種絕對的、無差異的男女平等,而這一點是受其他女權主義者所詬病的,因為這種全然的平等忽視了男性與女性的原始差異性。

當然,這樣的錯誤對於《第二性》這樣的優秀作品來說,是瑕不掩瑜的。

因為這部作品,波伏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研究領域,報刊雜誌在提及她的時候,不再將其視為薩特的女友,而是一位堅定的女權主義者。

1986年4月,波伏娃去世,她與薩特合葬在同一塊墓碑下。

有意思的是,那時她的手上卻戴著納爾遜40年前送給她的戒指。

關注《有書有影》,只推送我看過的書。

你要是喜歡,就多了一本可看的書;你要是無愛,就避開了一本討厭的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八婦女節,必須聊一聊女權主義者波伏娃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想好好聊一聊波伏娃這個人。一提到波伏娃,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三個標籤分別是:女權主義者、《第二性》作者、薩特的女友。僅僅從標籤上來看,「女權主義者」和「薩特的女友」這兩個標籤明...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

波伏娃: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譯做西蒙·波娃瓦。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陶虹的「忠誠說」與她意識的覺醒

1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說,女人在45-50歲之間的時候,已經完成了生兒育女這一延續物種的使命,這時女人從女性本性強加給她的奴役中解放了出來。這一時期的她們,她意識開始覺醒,不再將婚姻視為人生的...

鄭克魯:每個人都能讀懂波伏娃

作者:徐晗溪1月9日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誕辰。她是著名的存在主義女作家,1908年,波伏娃誕生於法國巴黎,從巴黎高師哲學系畢業之後,她便走上一條與哲學相伴一生的傳奇之路。她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