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最酷女哲學家,與薩特終生未婚,半生相戀,彼此介紹性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波伏娃出生的時候,正趕上一場家庭悲劇

波伏娃剛出生,祖父在與別人的較量中敗下陣來,他以前是個了不起的銀行家,如今銀行倒閉,窮困潦倒。

女兒與女婿只好獨立生活,他們搬到了出租的寓所,那個寓所一共有兩個臥室,一個客廳,位於一幢簡陋的小樓上。

女人成了家庭主婦,男的則不得不在律師事務所討生活。

由於十分懷念過去的貴族生活,波伏娃的母親,一位家庭主婦,非常渴望能將這一切在波伏娃身上複製出來。

她剛滿3歲,母親就給她買來兒童讀物,5歲半就到阿德利娜·德西爾學校的學前班,7歲就開始了兒童故事的創作。

此外,母親還讓她學英文,學鋼琴,她實在不想讓波伏娃淪為一般的女子。

父親的影響就更多了。

他根本不想在律師事務所工作,他是個爛漫派,整天幻想著做一位優秀的戲劇演員。

他經常把家當成戲劇的舞台,邀請蒙巴那斯大街上的戲劇家,演員來家裡聊天,說戲。

父親有些不良嗜好,但他對戲劇的熱情還是感染了母女兩,他自己寫劇本,經常讓妻女背誦戲文,給她們上朗誦課,訓練走台步,還指導化妝。

1914年,一戰爆發,父親應徵入伍,家裡輕鬆愉快的氣氛消失了,連經濟上也出現了困難。

波伏娃眼看著自己的母親為支撐家庭操勞過度,整個生活仍不見起色,而且還越來越窮。

父親退伍回來後,這種情況也沒有改善。

於是,波伏娃15歲時,父親終於開口了,「你必須工作,否則甭想結婚。

不過,波伏娃沒聽。

17歲時,她考上了索爾邦大學——就在蒙巴那斯大街上。

波伏娃選擇了文學、數學、哲學這三個專業,私下裡還想讀一個法學。

倒不是說她是個天生的學習狂人,只是文憑越多,越能找到好工作。

儘管學習成績優異,她還是沒有安全感,那4年來,她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發誓決不虛度此生。

父母因經濟困難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絕對是被耽誤了。

她要極力避免這樣的事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轍。

結識薩特之後,她在自我解放的路上就一去不復返了。

電影《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的薩特與波伏娃

1929年,波伏娃通過了教師學銜考試,苦行僧式的學習告一段落。

她得尋求些刺激來放飛自己。

她學會了抽菸,經常在藝術之家咖啡館裡閒逛,沒事就到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去消磨時間。

她讀了很多小說,喬·治桑成了她的偶像。

為了不讓父母過度干涉自己,她搬到了外祖母家居住,每個月付給外祖母一定的房錢。

放飛自我整個過程中,最異乎尋常的一點就是她的戀愛關係。

過去她愛上了表哥,沒日沒夜地想著結婚。

如今,她愛上了薩特,卻跟他簽了一份戀愛協議。

按協議的意思,雙方要保持兩年的戀愛關係,但保持各自獨立,不同居。

要永遠坦誠,不欺騙彼此。

兩年里,波伏娃與薩特聚少離多,兩年後,也是各奔東西,就像個別的老夫老妻那樣。

1931年,兩人為紀念戀愛兩周年,去了火車站,他們握手道別,說彼此珍重。

火車啟動,薩特北上去了勒阿弗爾,波伏娃則南下去了馬賽。

一切就像排練過。

波伏娃要去蒙格朗公立中學做老師。

但她根本不是個好老師,她太標新立異,經常給年紀輕輕易受蠱惑的少女們灌輸新思想,什麼要獨立自主啦,要多讀書啦,而且讀書要讀什麼書,不是言情小說,而是紀德、普魯斯特這種離經叛道的新派作家的書。

結果,波伏娃受到了全校老師與家長的一致反對,他們讓她「盯緊課本要求,不要超綱。

波伏娃在學校里的朋友很少,幾乎沒有。

她依然保持在巴黎時的習慣。

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咖啡館,一個人在食堂吃飯。

她的單身生活,硬得像一塊石頭。

每到周四或周末,她就套上自己最舊的裙子,背上布提包,徒步旅行去了。

為了抵禦這種獨居生活的清冷與孤單,她也開始嘗試創作。

4年來,她一直是個很失敗的教師,動不動就被學校行政團體打壓。

她的煩惱還不止這些,在柏林,薩特愛上了同事的妻子。

聽聞這次移情別戀,波伏娃立刻就奔去了柏林。

她改變了計劃,說自己想同居。

薩特同意了,但依舊沾花惹草。

唯一能阻止他的或許是另一場戰爭:二戰。

1939年6月,法國宣布參戰,薩特去了前線。

波伏娃沒弄到通行證,所以一直沒能去前線看望薩特。

她每天就就坐在多姆咖啡館裡寫東西。

薩特回來了,因為他視力下降太快,連文官的工作也不能勝任了。

不過,回來並不代表自由,巴黎已經淪陷,知識分子只能苟且偷生。

戰爭讓所有人都不好受,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種自由的突破口。

這時期,波伏娃與自己的學生娜塔莉關係特別好。

兩人經常出雙入對的走在大街上,一有時間就去咖啡館,酒吧,電影院裡閒逛。

然而,娜塔莉的母親卻把波伏娃給告了,說她誘騙未成年少女。

自從女兒與波伏娃成為朋友後,她一直擔心女兒變成一個壞人。

12年的學校生涯就此結束,波伏娃被學校開除,永遠不能再教中學,穩定的經濟收入也沒了。

幸運的是,同一年她的小說《女賓》出版。

此時,最讓她煩憂的不是工作,而是戀愛契約。

她與薩特重新定了一個新約,名為「三重奏」。

薩特發起了這樣一個契約,而波伏娃只是被動的參與者。

「三重奏」的意思就是,既讓薩特保持著與其他女人的曖昧,又保持著與波伏娃的戀愛關係,這完全破壞了一夫一妻制。

出門時,波伏娃必須與兩個人一起,薩特與他的新情人奧加爾。

波伏娃覺得,這根本就是侮辱,奧加爾很嫵媚,總是搔首弄姿,可一旦沒了薩特,兩個女人單獨面對面,她就不那麼可愛了。

「三人行」很彆扭。

波伏娃受不了,奧加爾也變扭,很快就散了。

而薩特自己也在《隔間》里承認了這種關係的失敗,他說,「他人,即地獄。

但很快,另一個「三重奏」又開始了,此後又出現了無數次。

波伏娃雖然默認了這種關係,但她還是坦誠說自己並不是很開心。

我試圖在這種關係中得到滿足,但我白費了力氣,我在其中從未感到自在。

不僅她自己不自在,外界的反應更是震驚。

她的女學生寫自傳時,還不忘諷刺說:「對於自己班上的年輕姑娘,波伏娃總是自己先嘗一口,然後送到薩特的床上。

二戰結束後,波伏娃去了美國,她是受邀去講學的。

連篇累牘的新聞都報導了她與薩特的關係,說她是:「讓·保爾·薩特志同道合的女伴和最漂亮的存在主義者。

她討厭別人這麼說,但沒阻止。

她如何阻止呢?到美國之後,她發現自己愛上了一個22歲的小伙子阿格林。

斷斷續續的交往了三年後,波伏娃還覺得,自己最好還是回到薩特身邊,就像他屢次出軌卻又回到自己身邊一樣,只有他們兩是精神上永恆的伴侶。

她回到了巴黎,薩特也剛好與其他女人分了手。

阿格林完全不理解,一個鼓勵出軌、分享愛情的契約,有什麼地方值得波伏娃信守終生?

再說了,薩特不年輕,也不帥氣,那張臉越老越像一隻被潑了硫酸的老青蛙,醜死了。

波伏娃自己也不明白,但她知道一點:只有在薩特身邊,她才能平心靜氣的寫作,才能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種成為偉大女作家的生活。

她從少女時期就開始思考女性的人生,她一直想寫一本真正的女性之書。

討論作為女性存在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上,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許需要承受些什麼。

她打算如何寫這樣一本書?獨居?隱世?還是像個幽靈一樣,鬼鬼祟祟,用一輩子遊蕩於社會邊緣,靠著自己的偏執想像來創作?

都沒有,她選擇了雜誌連載。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第二性》,從1948年開始在《現代》雜誌上連載,次年出版。

出版後,大作家莫里亞克對這本書大吐苦水,「從文學上看,我們已達到下流的極限。

當我們還是幼童時,大人們為使我們嘔吐,給我們灌進肚裡的正是這種反胃的東西。

那這本書究竟說了什麼?

  • 它談女性:一個只膜拜自己的,嚮往空中樓閣的成功的女人,不可能對其他女人熱烈相依,她在她們身上只看到了競爭者與敵人。

  • 它談婚姻:婚姻幾乎總是毀掉女人。

婚姻的悲劇性,不在於它向女人保障它許諾過的幸福——沒有幸福是可以保障的——而是因為婚姻摧殘了她,使她註定要過上重複和千遍一律的生活。

這種生活是什麼呢?

20歲就成了家庭主婦,永遠和一個男人聯結在一起,懷裡抱著個孩子。

  • 它談到女人的一生:女子在整個一生中,常要解決的問題是很微不足道的,那就是:如何消磨時間?

由於女性對醫療,藝術,科學,宗教等等一無所知,她們的視野就只能窩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這個空間就叫做:

她治理著家,保持著單調的節奏,行使著對家的領導權,使從外面回來的男人無所事事,幾乎成了個廢物。

  • 它談到女性的態度:對這一切痛苦,女性沒有反抗,因為沒人教她。

    她當然不願意順從,所以她的態度就是,持續不斷的怨天尤人。

  • 它痛心疾首的總結到:女人的不幸就在於她受到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

人們非但不鼓勵她奮鬥,反而對她說,你只要聽之任之滑下去,就會到達極樂的天堂。

當她發現自己被騙時,已經晚了,她的力氣在情慾的冒險中,在拜金主義的侵略中,已經消耗殆盡。

而最後,它鼓勵女人一定要獨立起來:

  • 不要將打扮與家務變成難以掌握的藝術,因為這些根本不是藝術。

  • 獨立意味著自卑,如果你真的獨立,真的思考過自己的處境,就會受到自卑情結的折磨。

  • 不要因為自己笨拙,而對別人卑躬屈膝。

電視劇《性愛大使》引用《第二性》的內容

在性這件事上,波伏娃更是直言不諱:

「一個花費精力,有責任感,了解與世界的阻力相鬥爭的女人,不僅需要——像男人一樣——滿足自己的肉體慾望,而且更需要體驗幸運的性冒險帶來的鬆弛與消遣。

她甚至大聲疾呼,「謹慎會導致平庸。

作為女人,一定要努力挖掘自己身上的潛力,要有不求結果的體驗生活的興趣,更要有不含功利的好奇心。

然而,寫出這樣一本書的女性,始終沒有被視作真正獨立的人。

她名字經常與薩特聯繫在一起,她的哲學理念也經常與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如出一轍,就連文學水平,也被人說是差了同期哲學家一大截。

波伏娃沒有氣餒。

《第二性》出版後,她便投入到了另一部小說的創作中。

1954年,她寫出了《名士風流》,這一次沒人敢多嘴了,因為《名士風流》獲得了龔古爾獎。

晚年的她,依舊活躍在國際舞台上,活像個漫遊者,似乎是打算四海為家。

由於局勢不穩,她又躲進了自己的創作中。

她先花了18個月寫了《一個良家婦女的回憶》,後來又連續寫了4大本回憶錄。

她人老了,但還是很積極。

她與薩特一起去古巴訪問後,遇到了阿格林。

原來他是來拜訪波伏娃的,波伏娃的朋友覺得他無處可去,就把她的公寓藥匙給了他。

波伏娃沒想到10年後還能再次見面,真是五味雜陳。

阿格林這次來,已經不是22歲的小伙子了,他結了婚,離婚,復婚,結果又離了。

幾經折騰他對生活也心灰意冷,一直過著獨居生活。

鄰居們都說他脾氣古怪,不好相處。

波伏娃在晚餐席上聽他訴苦,不知道該說什麼。

她看了看薩特,他什麼也沒說。

1975年,薩特終於老到行動不便,視力衰竭的地步,波伏娃決定寸步不離地守在他身邊。

他們沒有結婚,沒有生孩子,年輕時的放蕩都物是人非了。

波伏娃暫停了自己的寫作計劃,專心陪伴薩特,她一筆一划地記錄下他的口述,招呼朋友的同時也記錄下他們的談話內容。

1980年,薩特因肺氣腫去世。

波伏娃對他,只剩下一腔的愛戀了。

她低著頭,悲傷的說,「我想鑽進被窩,躺在他的身旁。

但是,過了幾天她就重新振作起來,她不想被薩特的死拖住腳步。

「永遠不要指望別人,要靠自己。

如果我無所事事,什麼也不干,我自己就一文不值了。

她依舊在寫書,不斷地整理著薩特的遺稿。

可是,悲傷與孤獨依舊像狂蟒一樣糾纏著她,六年後,她還是追隨薩特而去。

《第二性》這本書成了她的代表作。

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本書更有名的女權主義著作了。

她在書中反覆強調,人們送給女性「女性的氣質」這種虛假的財富,來交換她的自由。

所以,她從未結婚,也從未生過孩子,一直保持著她想要的那種獨立。

這種獨立,相當的尖銳,幾乎是難以企及,一不小心就會被自卑感淹沒。

但她做到了。

就如同她在《第二性》里所期待那樣,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女人。

而她不僅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希望其他的女性也能做到。

這一直是她的夢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陶虹的「忠誠說」與她意識的覺醒

1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說,女人在45-50歲之間的時候,已經完成了生兒育女這一延續物種的使命,這時女人從女性本性強加給她的奴役中解放了出來。這一時期的她們,她意識開始覺醒,不再將婚姻視為人生的...

波伏娃: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譯做西蒙·波娃瓦。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趙格羽:原來,有種愛是肉體不忠但精神忠誠

文/趙格羽這世界最美好的東西,無外乎兩種,第一是愛,第二是自由。可是,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的身心通常就無法自由了。那麼,一個人,可以既擁有愛又擁有自由嗎?法國女作家西蒙波伏娃,她就做到了,既...

波伏娃最好的作品不是《第二性》,而是她自己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想好好聊一聊波伏娃這個人。一提到波伏娃,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三個標籤分別是:女權主義者、《第二性》作者、薩特的女友。僅僅從標籤上來看,「女權主義者」和「薩特的女友」這兩個標籤明...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

這個女人最成功的竟是和男人保持那種關係?

西蒙波娃身上有很多的榮譽頭銜:存在主義大學者、女權主義理論的先驅、激進的左派人士等;她也被詛咒為「性貪婪」「慕雄狂患者」「女同性戀者」。她自己則稱:「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情,就是同薩特保持了那種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