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入天空與塵世的愛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崔衛平是研究阿倫特的學者,多年前曾在本人主持的「書評」版面推薦過阿倫特,但出於當年受「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我更推崇「薩特與波伏娃的自由對等戀愛方式」,而隨著閱歷的增長,卻發現「對等本身包含的謬誤」,尤其是對於情感,只有在施與受的相互轉化中獲得提升,才能做到愛不是愛情的灰燼而是永不止息。

愛也是一種抉擇

比起漢娜·阿倫特,波伏娃因其與薩特的「新型伴侶關係」而更受矚目,也被認為是20世紀知識分子的生活典範,彼此精神忠誠身體自由,這種關係至今被自由學者樂道並逐漸滲透至年輕一代,如今法國、丹麥等歐洲國家已經有相當一部人選擇「契約式婚姻」,中國近年來也出現了「未婚同居」的風潮,李銀河等部分學者也在提出「婚姻的最終消亡論」,認為婚姻壓抑了人性,人性的最終解放有賴於婚姻的解體,但人的悖論是一方面渴望身體的冒險一方面又渴望精神上的安全,拋開社會財富、身份等,人在婚姻關係中獲得的相互信任感恰恰是其他關係難以替代的,從這一個方面來說,婚姻又是人的內在精神需求,它甚至與外在財富沒有什麼關係。

美國一對夫婦前不久也實驗了波伏娃與薩特式的「開放式婚姻」,他們把這種實驗結果寫成了《野燕麥計劃》一書出版,結果卻以失敗告終。

夫妻倆約定分居3年,兩人在精神上彼此忠誠,但身體可以自由:約定彼此獵獲的對象但不包括共同的朋友,而女方在剛開始時就犯規了,慾望就像開閘的洪水,她不僅與朋友、同事上床,也遊走於換妻俱樂部等地下色情場合,可得到的卻是空虛與對自身的厭惡,而男方卻在一年時間不到就有了戀愛和結婚的對象。

說明聖潔已經被植入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只是有人有時被人為地遮蔽了,而一旦拭去遮蔽物,內心就會裸露。

最近重讀波伏娃的日記,再次震驚於她居然在這段關係中是如此痛苦,這完全與她外在的光鮮不符,我們究竟是在迷戀他們的生活還是他們賦予自己的愛情神話?突然覺得有必要把波伏娃與阿倫特對照著閱讀,也為情人節增添不同的愛情註腳。

波伏娃:女神還是女巫

喜歡波伏娃是因為她的《第二性》,這是一部對「女性主義者」影響至深的書,它從文化層面、社會心理層面剖析了「第二性」的歷史演變及當今時代女人作為人類主體的蛻變,同時它也是一部女權主義的宣言書,因為波伏娃在《第二性》的結論中回應了馬克思關於人和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係是男女之間的關係,波伏娃由此認定要在既定世界當中建立一個自由領域。

要取得最大的勝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須依據並通過他們的自然差異,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們的手足關係。

而在馬克思所設想的廢除整個人類社會的虛偽制度時,也包括婚姻制度,所以波伏娃也認為到時會有一種真正的夫婦形式,這完全是基於兩個獨立個體的結合,所以她也在生活層面與薩特踐行了這種「自由的結合」。

首先他們排除了財產、身份、生育等傳統婚姻模式的「合一」關係,而是致力於建立精神上的連接與手足關係,即只在精神上忠誠,但在身體、財產與社會關係上卻完全是獨立的,這一方面也在佐證波伏娃對基督教賦予女人靈魂的抗爭,她認為這種賦予使性愛有了罪惡和神話的特點。

但她終其一生也沒有擺脫這種「靈魂的撕咬」,在為了維護與薩特的「手足之情」中,她也陷入到報複式尋歡的遊戲中,在其自傳小說《女賓》中,她披露了這種表面迎合、內在如蛇啃噬的「三人行」生活,而薩特倒樂在其中,一方面享受青春肉體的喜悅,一方面有智性層面的交流,而處於第三者角色的學生卻有著被「利用」的感覺,最後不得不離開,他們一再重複這種三角、雙性關係,嫉妒、占有,專情與濫情終於使波伏娃不堪重負,她在寫作《第二性》時來到美國,嘗試了短暫放縱的生活,直至與美國作家墜入愛河,並開始嚮往一種真正委身的「婚姻生活」,無奈美國作家已經結婚,她黯然回到薩特身邊,卻成就了「一生不離不棄的神話」。

法國作家杜拉斯在談到波伏娃時很不感冒,認為不過是他們偽裝出的生活神話,他們的密友,後來與薩特斷交的諾獎作家加繆對波伏娃也頗多微詞,認為波伏娃就是「海狸」,以遮蔽自己內心情感來迎合薩特特殊趣味的「母老虎」,在《名士風流》中,波伏娃也描寫了巴黎知識分子的風流韻事,尤其是對加繆的「始亂終棄」毫不留情,讓我們看到波伏娃隱秘的一面。

即或是獲得「手足之情」的認同,男女之間的差異也會在性行為中表現出來:緊張、痛苦、快活、受挫以及生存勝利等等,而這種矛盾恰恰構成了一種愛情上的冒險,所以梁文道說愛情是迎向他者的冒險,婚姻則是一種信任,而讓波伏娃一生痛苦糾結的根源恰在於她用契約式達成的信任卻抵消不了身體冒險帶來的精神上的不確定性,這也是理論與現實的衝突,而唯有達成內在的一致性,人才會持守平靜,所以,從這一點說,阿倫特更值得效仿。

天空與大地之愛

可能我們在年輕時都不會喜歡阿倫特式的戀情,因為相比波伏娃與薩特式的「伴侶式愛情」,阿倫特的愛太過理性,這亦如她的作品《平庸之惡》、《極權主義的起源》,日前,看了她的傳記電影,委實說不太喜歡,電影中的阿倫特太過高冷,但看了她的《人的境況》和她與海德格爾由愛情升華至友情的一生愛不止息的通信集讓我重新對她充滿了好奇。

如果說波伏娃一生在用自己的生活戀愛否定基督教賦予人類女人靈魂,那麼阿倫特恰恰是在用她的生活來論證這種「超驗之愛」。

電影《漢娜·阿倫特》中一個鏡頭尤其讓我印象深刻,18歲的漢娜兩眼閃閃發光地望向她的老師,讓海德格爾告訴她思想的秘密,海德格爾說思想不是帶來知識而是分辨善惡的能力,思考因此給人帶來力量,漢娜由此開啟了她的「思想者之路」,在馬堡大學的4年,她是一個完美的傾聽者,如海綿一樣吸收著海德格爾的思想,她同時也是一個完美的情人,墜入到「天空之愛」中,她在日記中寫道,「這是一個偉大而孤獨的靈魂,在言語的盡頭面對荒蕪,卻向那空虛索要言語。

後來海德格爾轉入弗萊堡大學擔任校長,海德格爾終止了與阿倫特的關係。

這對於阿倫特來說,無異於從天空墜入塵世。

「愛,對於我來說,包含著生活的全部意義,我失掉了你的愛,就失去了真正的生活。

」阿倫特在給海德格爾的信里寫道。

她的感情幾乎崩潰了。

她認定,離開這個自私而偉大的心靈,她將再也不會去愛。

爾後她接受了朋友的安慰,並把猶太女作家拉爾·法哈根作為榜樣,並從寫作與思想中獲得力量。

26歲時,阿倫特遇到了君特·施泰因,一位同樣喜歡海德格爾的哲學家,他們有過短暫的婚姻,兩人因行動的速度不能同步最後分手。

隨後阿倫特投身到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當中,關注婦女問題,初步顯露出自己的個性。

1933年在法國流亡期間,阿倫特認識了海因里希·布魯希爾,兩人後來在集中營中舉行了婚禮。

1940年,歐洲政局繼續惡化,阿倫特在前夫的幫助下與海因里希逃往美國並在美國大學教授德文。

比起海德格爾的「神性之愛」,海因里希如同大地一樣豁達、睿智、寬厚、沉穩。

他懷抱著對阿倫特的塵世之愛,成為她的臂膀、她的生活支柱、她的合作者和她的父親。

正是在他的幫助下,44歲的阿倫特完成了最重要的作品《極權主義的起源》,指出極權的基礎在於孤獨,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受到隔絕。

而從世俗角度來理解阿倫特,往往會傾向於阿侖特的「愛情受害者角色」,當海德格爾走到人生低谷時,很多人不解阿倫特為何還要為他辯護,1950年,阿倫特與海德格爾在弗萊堡重逢。

此後,她致力于海德格爾著作在美國的出版,兩人頻繁通信。

海德格爾對阿倫特始終保持著一種非凡的魅力,這不僅在於兩人精神層面的相通,還在於阿倫特對自己選擇的自信,對愛與饒恕的理解,「愛不止息」這像極了《聖經》所定義的愛,一種超越之愛,也許只有歷經人世滄桑的人才能體會。

連結

情人節的由來

Valentine's day是情人節在英語裡的叫法。

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繫。

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當時暴君Claudius當政。

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

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範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

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

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

對此,暴君大為惱火。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

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們的主人公。

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結婚典禮。

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

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另一個版本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

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的悉心照料。

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

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

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現在,在情人節,許多小伙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示心誠志堅。

姑娘們晚上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

通常在情人節,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

一周新書推薦

《東北遊記》

作者:[美] 麥可·麥爾

出版社:上海譯文

東北,曾經的糧倉近年來逐漸荒涼,而東北作為中國近現代開端的「龍興之地」卻承載著歷史的複雜性。

作者麥可·麥爾1995年作為美國「和平隊」志願者首次來到中國,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訓英語教師。

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並在清華大學學習中文。

他於2000年再次遊歷東北,準備對中國的過去一探究竟。

但沒有料到,在荒地,竟能一瞥這個國家的未來。

《漫威宇宙》

作者:[美]肖恩·豪

出版社:浙江人民

作者通過幾十年的跟蹤觀察、與數百位漫威資深員工深度訪談,詳細探究了漫威帝國近80年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披露了大量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泛娛樂商業模式正逐漸成為新風口,IP構成了該模式的基石,漫威通過漫畫打造出一個規模宏大的超級宇宙。

數千位萬眾矚目的超級英雄IP構成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之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格羽:原來,有種愛是肉體不忠但精神忠誠

文/趙格羽這世界最美好的東西,無外乎兩種,第一是愛,第二是自由。可是,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的身心通常就無法自由了。那麼,一個人,可以既擁有愛又擁有自由嗎?法國女作家西蒙波伏娃,她就做到了,既...

波伏娃最好的作品不是《第二性》,而是她自己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想好好聊一聊波伏娃這個人。一提到波伏娃,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三個標籤分別是:女權主義者、《第二性》作者、薩特的女友。僅僅從標籤上來看,「女權主義者」和「薩特的女友」這兩個標籤明...

陶虹的「忠誠說」與她意識的覺醒

1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說,女人在45-50歲之間的時候,已經完成了生兒育女這一延續物種的使命,這時女人從女性本性強加給她的奴役中解放了出來。這一時期的她們,她意識開始覺醒,不再將婚姻視為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