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起有效的溝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我們發起一個溝通的時候,總是包含著幾個由淺入深的目標:

No1. 被接收(被聽到或被看到)

No2. 被理解(聽到了,且接納了)

No3. 被接受(被接納,且認可了)

No4. 使對方採取行動

首先,對方是否接收到你發出的訊息?這就牽扯到你的溝通渠道的選擇。

其次,對方是否理解你的意思?牽扯到你表達的是否準確和清晰。

再次,對方是否接受?不僅取決於你溝通的立場和語言,也取決於對方原有的看法,思維與價值觀等因素。

最後,對方接受了之後,是否願意採取後續行動?

總體上溝通就是圍繞這幾個目標展開的。

在溝通前,要思考以下問題

△ 我為什麼要進行這個溝通?

△ 我希望達到什麼結果?

有很多人在溝通中會存在一個問題,話說了很多,情緒也宣洩了很多,你問他:你想要什麼?或者你想對方怎麼做?

TA卻答不上來,甚至說我也沒想過要對方怎麼做。

那你說這麼多話的目的是什麼?

嗯,有些人純屬宣洩個人情緒與不滿。

有些妻子對丈夫說,「你坐下,我們溝通一下吧」,丈夫剛坐下,她就開始連珠炮一樣的炮轟丈夫各種不是,結果丈夫憤然離席。

或者說了半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丈夫做什麼。

然後,有些人就很容易認為溝通根本沒用。

卻不曉得,這種本能地發泄情緒,且不能準確告知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更不清楚對方可以得到或獲取什麼,這不叫溝通,這叫發泄,這叫批鬥會。

發泄結束,彼此都是一肚子火。

我們一旦打算和一個人溝通,就要避免漫無目的地自我表達,自我宣洩。

要首先明白一點,所謂溝通,就一定是雙方的。

不僅是我想表達什麼,而是我如何才能清晰地讓你知道我要表達的意思。

所以,在溝通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溝通的目的以及要達到的結果,且在溝通中隨時保持調整目標的可能。

我們知道,要達成目標就需要對方的合作和協助。

既然要合作,就要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

比如,我的學生向我提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老師,我爸說話特別不注意,一生氣就會對我說,「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沒出息。

」老師,我很難過也很生氣,他到底是不是我親爸,如此打擊我。

我該如何做才能讓我爸不要再這麼說我?

很多人遇到問題,只有一個粗略的目標,比如,「我怎麼做才能讓我爸不要再這麼說我」。

卻沒有溝通的詳細計劃及想法。

我們來順著思路理順它。

首先,要考慮你要溝通的對象是誰。

1 溝通的對象

△▪誰是我要溝通的人(領導、同事、朋友,長輩,小輩)?

△▪他是什麼樣的人?他的個性、教育背景、年齡、地位?

△▪他對我將要溝通的內容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我該採取什麼語氣?應該避免哪些他日常比較在乎和敏感的字眼?

對不同的溝通對象,要採取不同的策略。

腦海中大致理順這些之後,要考慮你和他溝通選擇什麼時間和地點比較合適

2 溝通的時間和地點

△▪對方會在哪裡,哪種情況下比較能夠耐心傾聽一些?

△▪溝通在兩人之間進行,還是多一個重要他人在場更合適?

3 溝通的內容

△▪我到底想說什麼?(我想陳述哪方面的感受或想法)

△▪為此我需要說什麼?(哪方面事實才能支持我的感受和想法,不相關的儘量避免)

△▪對方需要知道什麼?(在這些事實中,哪些又是對方需要知道和不需要知道的)

△▪哪些信息我可以省略?(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是不是要選擇性省略)

△▪哪些信息我一定要包含到?

基於以上的考慮,確定自己溝通的目標:

4 溝通的目標

△▪基於對自己以及對對方的了解,確定最可能達到的目標,如果可能,儘量避免在溝通之前就希望一步到位讓他採取行動的想法,特別是對於那些積累很久的習慣和矛盾,溝通不是一定要一次徹底解決問題,而是步步為營,潛移默化,離目標越來越近。

比如,和爸爸溝通。

多數情況下,爸爸的身份以及對兒子的不認可,很難在一次溝通後就讓爸爸向兒子低頭認錯,因為他可能根本就不覺得自己錯,在他看來,自己的兒子就是有很多缺點。

哪怕不是事實,但是這是他感受到的,哪怕是他對自己無能的投射,反正他就是這麼判斷兒子的。

基於此,更別說採取行動,慣性也會讓他維持這個行為一段時間。

所以,我們確定溝通目標的時候,不要基於「我怎麼才能讓爸爸不再這麼說我」,而要退而求其次,先讓爸爸意識到這種傷害的存在。

Tip:特別是家人之間,因為常年的固定思維,每次溝通達到一個小目標即可,不要盲目急躁,希望一次徹底解決,所以要細化目標。

△▪根據由淺入深的溝通目標,被接收、被理解、被接受、採取行動。

做到及時收住,不要以為對方示弱就乘勝追擊,那只會造成反擊。

在對方示弱的時候,懂得及時撫慰。

比如,有些女人和自己的先生溝通,希望先生下班回家後幫忙做點家務。

當然,最錯誤的做法就是指責先生不做家務,因為這是情緒宣洩,很難起到真正的溝通作用;也不要抱怨自己有多累,這樣只能讓先生要麼覺得自己無能讓妻子勞累,要麼逆反覺得妻子無能連一點家務都操持不好。

總之,這樣的做法帶給先生的都是負面的感受,哪怕出於愧疚或者補償,先生做了某事,但是這種在負面情緒促使下所做的事,是很難真正發自內心堅持做下去的。

那麼,妻子就要確定「今天溝通的目標是什麼?先讓他知道我的需要?第二次呢?讓他認可我的感受?」

如果妻子的訊息被丈夫接收到,哪怕丈夫只是表達了理解卻沒有行動,或者丈夫表現出些許妥協,給妻子倒了一杯水,不要覺得這些離總目標很遠,毫無用處,溝通失敗。

他邁出這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就是溝通有效。

無論如何,前提是,在溝通後,他自願為你達成了「接收到了訊息,或者接納你的感受」,這才是最珍貴的。

有個寓言故事:一位農夫在田間勞作,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能脫去農夫的衣服。

北風自以為風力大,讓人脫衣還不是小事嗎?於是北風呼呼地吹,吹的農夫瑟瑟發抖,不但沒有脫去衣服反而裹得更緊。

南風則不然,它輕撫農夫,農夫覺得清風拂面,干農活的躁熱感也隨之減輕,於是便脫去上衣,盡情感受這份清爽。

激發內在需要,才能夠讓人主動行事。

結合上面的步驟思考:爸爸的內在需要是什麼?他的內在需要不是打擊兒子,打擊兒子只是他的內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不當做法。

他的內在需要可能是兒子積極向上,開朗樂觀,做事果斷等等,總之吧,就是讓他看到一個有希望的兒子。

△▪確定達到目標的溝通方向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要只盯著事件本身去溝通,也可以通過其他溝通方向來解決。

比如,兒子不希望爸爸打擊自己,那麼如果只盯著事件本身,兒子只會發怒或者隱忍,也只會告訴爸爸不要這麼說他。

爸爸更會感受到一個易怒沒出息脆弱的兒子,「嗯,說你幾句你就受不了」。

溝通不只有「告訴爸爸,他讓自己生氣讓自己難受」這一種方法,還可以反過來在爸爸偶爾認可兒子的時候告訴爸爸,聽到爸爸表揚自己自己渾身都是幹勁。

學員可以根據爸爸的性格來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向。

可以通過表達不好的感受,讓爸爸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傷害;也可以通過表達爸爸偶爾的支持帶給兒子的歡心讓爸爸意識到自己的鼓勵對兒子的重要。

說實話,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支持多重要,讓他們知道這一點,你將受益一生。

可以溝通不好的感受,也可以溝通好的感受,甚至,好的感受更會促使爸爸有樂趣去達成。

就如同北風和南風。

不好的感受只能讓別人知道你不想要什麼,但是別人未必因此就知道你想要什麼。

所以,不要總是告訴別人你不想要什麼,而要告訴別人你想要什麼。

5 目標達成需要的語言技巧

△▪溝通目標的達成要「溝通事實和感受」

雙方對某件事的立場不同,產生的感受不同。

好消息是,人類的感受是相通的,相通的意思就是具備相互理解的基礎。

如果你說自己很悲傷,其他人哪怕不悲傷,也能理解悲傷是什麼


比如朋友親人過失,我們雖然不悲傷,但是我們理解他的悲傷。

因為我們都會因為各種事情產生過悲傷這種感受體驗。

正因為雙方立場不同,感受不同,所以才需要溝通彼此的感受;而恰恰因為感受的相通性,才是感受的溝通具備了可能。

即便是理解一個人為啥難受存在困難,但是難受的滋味大家一定都知道,基於此,感受的溝通是可以達成的。

所以,我們要溝通的是事實和感受。

△▪溝通事實和感受需要言語上「具體下切,避免上推」

所謂上推,就是一些總結性、定義性和評價性詞彙的運用。

比如,雖然學員覺得爸爸的話很打擊自己,但是學員和自己的爸爸溝通的時候,一定不能說「爸爸,你總是打擊我,我很難受」。

他爸一聽,一定會上火,「我TM啥時候打擊你了」。

「打擊」就是上推

「爸爸,你說我無能,我覺得備受打擊,心裡很難過,我其實特別需要你的鼓勵」和「爸爸,你打擊我」是不一樣的。

很多溝通的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你覺得被打擊,你就直接告訴對方他打擊你了。

打擊是伴隨爸爸的語言對你產生的影響的定義和總結,而不是感受,你的感受是難過、委屈、或是憤怒。

再比如,丈夫對妻子說,「你瞧你笨的」。

丈夫的話讓妻子感覺自己被批評或被打擊,所以很難受。

如果妻子直接說「你總是批評我打擊我,我很難受」,多半丈夫會說「我啥時候批評你打擊你了」。

是啊,我只是順口說一句,哪裡批評你了?哪裡打擊你了?每個人對批評和打擊的定義不同,在他看來,可能批評、打擊意味著故意指責或壓制。

可是,他不覺得他是在故意壓制你,他只是覺得你那件事做的不到位,順口說一句「笨」而已。

所以,妻子可以說:「你說我笨(他說的話,是事實),讓我有一種被批評的感覺,心裡很難受(表達感受),我希望在你眼中我是一個智商過關的人(表達期待,同時把「笨」具體化回智商)。

」但是不能說「你總是打擊我,我不想讓你打擊我」。

所以,溝通要基於事實和感受,千萬不要基於定義和評價

基於定義和評價,你會發現,你們的溝通會陷入車軲轆話一樣的無休止的相互指責。

「你打擊我

我哪裡打擊你

你說我笨就是打擊我

我只是順口一說怎麼就打擊你了

那我這麼說你能接受嗎

那你說吧」

碰一鼻子灰,有沒有?

溝通的關鍵往往是接收者、聽者,而非說話者。

越是善於溝通的人,往往越是擅於傾聽的人。

當然,越是成功的溝通者,越是懂得讓自己說出來的話可以被對方傾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夫妻溝通的藝術:用「我們」代替「我」

影響這對夫妻更好生活的原因純粹出於雞毛蒜皮,真實而又瑣碎的生活里沒有影響家庭的重大事項發生。兒子十歲相對懂事,二人同為工薪階層,經濟無負擔。妻子 認為日子實在無趣,不知為何兩個人感情就越來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