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發生衝突怎麼辦?學會這3種溝通方式,讓孩子心服口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的家長在跟孩子交流時,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有時候同樣一種意思的表達,換一種方式或者換一句話,就會得到不同的效果。

但是許多的家長都喜歡大聲用吼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於孩子有了衝突時,第一時間想的是如何能夠「鎮住」孩子,而不是想著怎樣才能讓合理的解決這個衝突。

在我們有衝突時,首先控制力差的人肯定會發脾氣,這也是人的本能,但是和孩子相處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本能。

而當家長用這種吼叫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反抗情緒,這樣即使他最終向你低頭,那也是因為害怕,而不是心服口服,最終會越積越深。

長時間的壓抑,情緒就會變的像埋在心底的炸藥一樣,有時候只需要一根導火索就會隨時爆炸。

而且,有時候孩子也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遷怒」。

所以說當孩子有錯誤的行為時,我們家長需要矯正時,應該用合理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選擇用自己的地位或者權威來壓下去。

要學會疏導而不是選擇堵著,下面小編就來給各位家長介紹幾種方式,讓家長能更好的與孩子交流。

描述孩子帶來的具體妨礙

在跟孩子描述時用「第一人稱」,就是以「我」開頭的表達方式,比如說「我覺得」、「我認為」、「我的想法是」等。

這樣會說的話,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是帶著情緒在指責自己。

而用「你」開頭的表達,常常會讓對方感到被責怪,被攻擊。

對方也會選擇回擊或者防禦的手段,這會讓雙方都有點偏離了所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面對一個在公共場所吸菸的人,如果告訴對方「我覺得有點嗆,很不舒服」,相信大多數情況下對方會主動把煙熄滅,因為我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沒有指責對方。

相反,如果直接說「你這人還有沒有公德心,不知道公共場所不能吸菸嗎」,相信以這種對抗的方式進行溝通只會適得其反。

借用描述可以讓對方看到事實真相,而不是被我們情緒加工過或者扭曲過。

比如,家長昨天剛提醒過,結果孩子今天又忘帶飯盒回去。

如果家長用類似的說法:你怎麼忘性那麼大,如果腦袋不是長在你的脖子上,估計你都會把腦袋弄丟了。

這就是被我們情緒扭曲和誇大額事實。

正確的描述應該是:媽媽發現這已經是你這個星期第二次忘帶飯盒了。

這樣的溝通,可以讓孩子和達人把焦點都對準要解決的問題,讓孩子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給大人造成什麼具體的妨礙,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規範自己的行為。

如果沒有把大人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孩子就會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下他才會動一下,需要大人時刻提醒,這樣無法培養出孩子的自律。

比如家長在房間寫東西,孩子突然猛的推門進來,你要告訴孩子:自己在寫東西,他這樣就突然進來會嚇到你,你很不喜歡。

這樣可以讓對方真切的感受到自己行為的不妥。

大人要用實際行動幫孩子找到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如果正當權益受到侵犯時,家長選擇委屈自己,這等於在誤導孩子他的需求可以凌駕於他人之上。

別人的需求都不重要。

這將為孩子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交往中埋下無窮的隱患。

採取行動最好的方式是給孩子提供選擇,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孩子的自尊。

比如,家長在休息時,孩子看電視聲音有點大,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要不,把聲音調到20,要不,關掉電視,你自己選。

孩子能配合當然皆大歡喜,如果孩子無動於衷,媽媽可以心平氣和的走過去,把省心調到20或者直接關掉電視。

在孩子有情緒的情況下,對孩子講什麼他都聽不進去,所以我們家長應該和孩子都保持平穩冷靜的情緒,這樣才會有良好的溝通,順利的解決問題。

而遇到衝突時,只是想著快速的用吼叫或者打罵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絲毫幫助,並且可能暫時問題壓下去了,但是只是壓下去了,而沒有的到真正的解決。

科學的教育方式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對於孩子的以後有著重要的影響,希望各位家長能夠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