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請把孩子還給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是小貓的第258篇原創文章

作者 |小貓

插圖 |網絡

1.產後抑鬱的媽媽

有不少這樣的案例。

媽媽產後抑鬱,或者人格不健全,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回應和照顧,奶奶就適時補位,成了媽媽的替代,給孩子相對及時和周全的照顧和回應。

久而久之,奶奶就與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這樣以來,奶奶和孩子之間就建立了高質量的客體關係,孩子的安全依戀看起來比跟媽媽在一起更好,孩子的人格發展似乎也比產後抑鬱的媽媽照顧更健康。

但是,媽媽會不舒服,會嫉妒,她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被奶奶搶走了,要跟奶奶爭奪孩子。

這時候的婆媳大戰就演變成兩代人對孩子的爭奪戰。

有人建議媽媽不要跟婆婆爭奪孩子,畢竟產後抑鬱的媽媽不能給孩子更好的照顧和回應;

有人認為媽媽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客體關係,理應把孩子還給媽媽,奶奶再合格,也不能完全替代媽媽的功能。

2.媽媽要不要和奶奶爭奪孩子的愛

表面看來,奶奶和孩子之間建立了比媽媽更好的依戀關係,給孩子相對穩定和健康的人格發展環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奶奶和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剛好反了。

事實上,在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中,是奶奶在爭奪孩子的愛,而不是也不應該是媽媽去爭奪。

因為媽媽本來就是第一位的,‍‍無論如何,媽媽都‍‍不要使自己成為孩子的第二撫養者,她本來就應該在那個地方呆著,不允許任何人替代,也不應該被任何人替代。

在與孩子的關係中,奶奶應該主動退位,把孩子第一關係客體的位子還給媽媽。

如果奶奶和媽媽爭奪孩子的愛,在媽媽產後抑鬱,已經給孩子帶來巨大創傷的情況下,又人為製造衝突,就給孩子帶來二次創傷。

因為‍‍大人之間的爭奪,會讓孩子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兩個成年人的衝突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心衝突,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誰,‍‍他會非常焦慮,這更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3.媽媽永遠是孩子最好的關係客體

媽媽稱職的情況下,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客體,但是如果媽媽有產後抑鬱、焦慮等人格健康方面的問題,對孩子的‍‍回應很淡漠,‍‍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回應的話,讓奶奶成為媽媽的替代者更好,還是不‍‍替代更好?‍‍

‍‍讓奶奶成為媽媽的替代者不是最好的。

如果有選擇的話,當然是高品質的客體關係‍‍更好——想方設法讓媽媽的人格變得更加健康,比如:給媽媽更好的照顧和關係,請專業的治療師對媽媽進行治療等等,然後把孩子還給媽媽,讓孩子在健康媽媽提供的最優的客體關係品質中,在沒有人為等衝突中,自然發展,自由成長。

如果孩子在早期因為各種原因,受到創傷,比如案例中的孩子,媽媽產後抑鬱,奶奶和媽媽爭奪孩子的愛,孩子內化了奶奶和媽媽之間的衝突,會給孩子的成年帶來什麼影響?

孩子成年之後,如果經歷創傷性事件,比如高考失利、失戀、親人離世等,會導致比較典型的抑鬱、焦慮或者強迫症等。

4.抑鬱、焦慮或強迫症的精神分析

成年之後出現的抑鬱、焦慮或強迫症,是因為創傷性事件的出現,這個創傷性事件被稱為誘發因素,它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原是童年時候埋下的那個炸藥包(早年創傷),‍‍所以成年期間‍‍的發病,我們都可以理解為童年創傷的延遲性反應。

‍‍

這個誘因與複雜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如果運氣好,創傷性事件出現的遲一些,發病就會延遲;如果運氣不好,可能很早的時候就會發病,甚至等不到成年。

‍‍

‍‍早年‍‍形成的有問題的人格‍‍,一直在這個人的身體里「潛伏」著,直到高考失利、失戀或者親人離世等誘發事件的出現,導致了各種精神疾病的爆發。

這個時候如果做精神分析治療,來訪者會不可避免的把早年跟父母的關係,‍‍轉移到跟治療師的關係中,‍‍這就是移情。

‍‍此時,治療師的任務就是為來訪者退行到早年時期創造環境,並‍‍跟來訪者一起重新回到童年,重新過一次童年,‍‍在童年時候走錯的地方,‍‍再跟來訪者一起走一下正確的路,‍‍然後來訪者的狀況就好了。

5.成為自己的內在幫助者

在早年的時候,來訪者把與父母的關係內化成「我」的一部分,‍‍形成了「我」的內在的客體。

‍‍內在客體有兩種‍‍簡單的分類,‍一種是內在的幫助者,‍‍在「我」遇到麻煩的時候,‍‍他在後面幫助我,支持我,‍‍讚美我。

‍‍但是非常的不幸,‍‍有好多人在跟父母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內化的客體是內在的破壞者,‍‍不斷的累積越來越多的內心衝突。

‍‍

治療師的任務就是在‍‍長年累月的‍‍跟來訪者的工作中,把他的內在的破壞者‍‍變成內在的幫助者,‍‍這樣他以後再上路的時候,‍‍就不是一個非常衝突的人格狀態了。

‍‍這不是一種解釋,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

也就是說,已經成年的我們,並不需要真實的讓孩子跟父母重構親子關係,只要重構內化了的‍‍父母關係即可。

我們甚至不需要調整現實層面跟父母親的關係,而只要‍‍調整內心對自己人格形成有決定性影響的爸媽的關係,即可。

‍‍一旦我們解決了內心‍‍深處與人格有關的‍跟父母之間的衝突,‍‍在現實層面跟父母的關係也會得到改善。

- End -

作者:小貓,能說會寫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如果您有情感、心理、育兒、個人成長問題,歡迎關注本公眾號,或加我微信(jiyaojinian)一起交流探討。

本公眾號文章均為小貓原創,歡迎轉發。

轉載請聯繫微信:jiyaojinian。

侵權必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