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界限的孩子,才是一個快樂和自我負責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是這樣的:

他們把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

他們擔心拒絕會破壞關係,明明不喜歡但無法拒絕他人

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權利去得到某件東西或者去做某件事

他們認為公共場所自己想怎樣就可以怎樣(比如大吼大叫,大聲放音樂)

他們認為別人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給自己(比如小偷)

他們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他們認為我有權利要求他人怎樣

其實我們自己多多少少也會中招,包括我自己(捂臉)。

這些性格和行為的形成和我們在童年時期缺乏父母對我們界限感的引導很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要無條件愛孩子,愛和自由很重要,但愛的存在不能沒有界限,所以界限也同樣重要。

可是媽媽們經常不知道如何把握這個度,所以我們時常很困惑:

孩子要買東西,我什麼時候應該答應什麼時候應該拒絕。

孩子自己不吃飯,我不餵她她可以兩天不吃飯,我也這樣看著不管嗎?

孩子拒絕分享東西給別人,這個看起來是有界限感,那我就任其自私嗎?

…….

要回答大家以上的困惑,我們需要先了解界限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如何從生活小事中去引導孩子學會這些界限。

1. 物質界限:

物質界限就是孩子是否借出或者給予他自己的玩具、零食、書籍......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需要先確保自己對自己的物品擁有百分百的所有權,孩子才會獲得對自己物品的安全感。

在孩子3歲以前,讓孩子先去分享一件物品,是很困難的事情,就是因為他們還在建立對自己物品的安全感。

這個階段需要我們媽媽幫助孩子去強化這種物品歸屬的原則。

比如,樂樂在3歲以前,經常會說:

這是我的

我不給你

那個也是我的

其實這是一件好事情,說明他的物質界限在建立之中。

這個階段,我們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也不要太糾結於孩子的一些用詞不當的地方。

如果3歲之前,孩子建立好了物質界限,3歲以後開始引導孩子去分享,就會很容易,甚至不到3歲孩子就會自己主動分享。

同樣,如果樂樂去亂翻我的抽屜,我也會告訴樂樂,抽屜裡面的東西都是媽媽的,你要玩需要先問媽媽:媽媽,我可以玩你的xxx嗎?如果媽媽答應了,那是媽媽「借」給你玩,但是玩完之後要放回原位。

因為那些東西都是媽媽的。

當然,3歲前的時候,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會亂翻,因為這是他們的探索期,我會儘量把一些貴重的物品收起來,給他一個空間讓他去探索,然後留出一個小區域告訴他:那是媽媽的空間,你不能在未經媽媽允許的情況下去亂翻亂動。

如果樂樂沒有經過我同意就打開了我某樣物品,我發現之後也會和他溝通。

這個時候我一般會用到換位思考。

我:樂樂,如果媽媽不經過你的同意,就亂動你的樂高玩具,你會開心嗎?

樂樂:不開心

我:那你沒有經過媽媽的允許,就把媽媽的筆記本亂畫一通,你覺得媽媽會開心嗎?

樂樂:不開心

然後樂樂會主動跟我說:對不起,媽媽。

我會告訴他:下一次想畫媽媽的筆記本,可以提前問媽媽是否可以。

現在樂樂對物質的界限會很清晰,不會亂翻我的東西,對自己的物品也會特別珍惜。

2. 身體界限

身體界限關乎個人最寶貴的身體和身體的感受。

孩子是否願意和陌生人握手,是否願意和陌生人擁抱,是否喜歡嘈雜的環境,這些都屬於身體界限。

在對孩子的性教育裡面,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這是防止性侵害非常重要的一點。

如果要讓孩子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我們當媽的就不能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希望孩子懂禮貌,去和陌生人握手,或者親一下某位叔叔阿姨,或者被叔叔阿姨抱一下,但是孩子並不願意,因為他的身體感受告訴他:我不舒服。

這個時候,我們如果尊重孩子的感受,那麼孩子就豎立了正確的身體界限。

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去喜歡這種感受,那麼孩子就否定了自己的感受。

同樣,如果一個孩子在嘈雜的環境裡面或者電影院裡面,告訴你:媽媽,好吵。

可是你正玩得很high,你可能會條件反射回復孩子:媽媽覺得還好啊,我們再待會兒就回家,寶寶聽話啊。

那麼孩子也會慢慢對自己的感受失去敏感性。

尊重孩子身體的感受,是培養孩子身體界限非常重要的一點。

即使是家人,也不能強迫孩子接受。

比如最近樂樂說不想要媽媽親了,哪怕我心裡有一萬個傷感,也只能尊重他的選擇,這是他的身體界限。

3、健康界限

很多人會暴飲暴食,很多人又會節食到健康出大問題,這些都是缺乏健康界限的行為。

對孩子來說,面臨豐盛的事物,眼花繚亂的零食,完全丟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形成自控力,是件很難的事情。

在健康方面的界限,也需要媽媽的引導,讓孩子可以愛護自己的健康。

我會經常問樂樂:你是你的牙齒的主人,你是你肚子裡面的小精靈的主人,你要好好保護他們哦。

你會怎樣去保護它們呢?

樂樂會說:我會每天早晚刷牙,我會這樣刷,各刷20次。

(還會示範給我看)。

我吃飽了就不吃了,我不亂吃零食。

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觀念層面的引導,要真正幫助到孩子形成這樣的習慣,還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

在對健康不會有大的影響的前提下,偶爾讓孩子去體驗一次自然結果也是必要的。

比如前兩天剛收到新買的羊奶片,樂樂第一次吃多了,晚上馬上不舒服,不停打嗝兒,第二天我告訴他,每天只能吃兩片,他就特別願意去接受。

如果一開始我告訴他:只能每天吃兩片,他會一直覺得不被滿足,一直不開心。

平時還可以經常幫助孩子去覺察自己胃的感受,比如飯後可以問問孩子:現在是剛剛好,還是吃太飽了呀。

剛開始,樂樂對剛剛好和太飽了的感覺無法區分。

如果有一天他吃的都走不動了,我就會告訴他:這就是吃太飽了,然後他就會記住這種感覺。

現在他已經可以很好區分:什麼是留點肚子,什麼是剛剛好,什麼是吃太飽了。

所以每次家裡有人過生日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下桌,然後拍拍自己的肚子說:我要留點肚子,待會兒吃蛋糕。

4、觀點界限:

我們成人很容易因為對方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或者對方說的話觸動了我們的某個情緒點,一言不合就開始音調拔高八度,甚至開吵。

在大街上毫無顧忌開吵甚至大打出手的人多半都是屬於此類。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缺乏觀點界限。

首先,每個人都有表達他自己觀點的權利。

其次,每個人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不能傷害到他人。

認識到第一點,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他人和我們不一樣的觀點、看法、理念、價值觀的時候,不至於覺得難受,依然保持平和。

比如很多明星,他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崇拜和仰慕,同樣也會受到很多惡毒的謾罵。

如果他們缺乏觀點界限,就很容易精神壓抑甚至崩潰。

比如之前在樂樂生病的時候,樂樂爺爺會催著我趕緊帶樂樂去看病,而我希望先用自然療法給他治療,這就給我很大的壓力。

現在我會理解為,這只是爺爺在表達他對於樂樂生病應該如何處理的一種觀點,我可以接受,也可以持保留意見,有了這樣的觀點界限,自己也就不會因為老人家的觀點不一致而不開心了。

認識到第二點,可以幫助我們在表達觀點的時候也同時顧慮到他人的感受。

比如我們覺得這個人穿這件衣服很醜,如果我們直接說:這件衣服好醜。

這可能就會傷到對方的心,但是如果我們說:你如果換一件白色衣服可能會更襯你的膚色,那麼同樣我們也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會傷到對方。

這兩種觀點的界限,都是我們需要傳遞給我們孩子的。

比如之前只要我和樂樂的觀點不一樣,樂樂就會大聲說:媽媽,不是的,是這樣的,balabalabala。

我就會不斷去引導樂樂:樂樂,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媽媽的想法和你不一樣,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也要允許媽媽表達。

你可以說:媽媽,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認為xxx。

現在我和樂樂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樂樂基本上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激動了,他會很平靜地對待,然後保留自己的想法,也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觀點帶走。

比如有一次去公園買糖葫蘆,他想要小的,賣糖葫蘆的叔叔兩次建議他買大的,他還是堅持要小的,他的理由是:大的糖葫蘆他吃不完。

5. 情緒界限:

我們很多媽媽很容易因為孩子哭鬧,孩子發脾氣,自己的情緒馬上升溫。

這是因為我們缺乏情緒界限,我以前也是。

我總覺得我必須馬上為孩子的情緒負責,否則我就不是一個好媽媽。

當我有了清晰的情緒界限之後,我知道,我們可以允許孩子有他的情緒,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他管理情緒,引導他釋放情緒。

同樣,反過來,我們每個人也需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他人。

比如,我現在很生老公的氣,我們習慣性會認為,都是老公的錯,誰讓他氣我的,他就要對我的情緒負責,他就應該來哄我。

也許他是因為某件事情沒有達到你的期待,也許他是因為某句話沒有說對,讓我們生氣,但我們的情緒都是我們自己身體、感受的反應,他只是一個觸發點而已。

比如昨天我在文章中舉到的例子,也許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事情,一點都不覺得生氣了。

所以情緒的主動權在我們,不是對方(老公)。

如果我們希望影響到對方一起成長,我們可以在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之後,和對方坦誠溝通,但是情緒的處理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只有我們自己。

因為我們的情緒完完全全屬於我們自己。

別人如果能夠提供幫助,那不是雪中送炭,只能是錦上添花的事兒。

同樣,當孩子發脾氣對我們大喊大叫,亂蹬亂踢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用行為去向孩子傳達什麼是情緒界限。

比如我們可以把孩子抱離現場,讓他不要傷到其他人或者物品,我們可以用愛的擁抱去化解孩子的憤怒。

在我們無法控制地對孩子某個行為特別生氣的時候,也要清晰地讓孩子知道:媽媽現在很生氣,不代表媽媽不愛你,媽媽依然愛你。

媽媽只是看到你剛才亂扔東西,所以媽媽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現在媽媽需要你的幫助,你願意抱抱媽媽嗎?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也教會了孩子:情緒是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但是我可以為他人提供幫助,幫助對方更快從情緒中恢復過來。

當孩子一旦明白情緒界限是怎麼回事兒,他的安全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他不再會擔心,媽媽發脾氣就不愛我,媽媽大喊大叫就不愛我,媽媽哭了是因為我,他也無須小小年紀就背負上沉重的愧疚的包袱。

6、責任界限

責任界限其實就是搞清楚問題的歸屬。

一個搞不清楚問題歸屬的人,會覺得全天下的事兒都和他有關,好像所有事兒只有他出馬才能搞的定。

在職場裡面,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人。

如果遇到這樣的上司,其實是蠻頭疼的一件事情,因為他們不懂得授權。

如果我們不小心變成了這樣的媽媽,也會把自己搞得很累。

早上起床了,我們趕緊把孩子的衣服送上,給孩子穿衣服穿鞋子,讓孩子可以節省時間早早出門。

吃飯時間,我們趕緊給孩子夾菜,天氣涼了擔心菜涼的快,孩子自己一邊吃,我們一邊餵。

周一要帶書袋到幼兒園,孩子忘記了,我們趕緊給孩子送過去。

孩子的玩具房亂七八糟,我們趁孩子不在家沒人打擾,趕緊給孩子收拾地整整齊齊。

以上這些事兒,到底是孩子的事情還是我們的事情呢?

我覺得得分年齡段看。

吃飯這件事兒,2歲以後最晚3歲以後基本上就可以默認是孩子的事兒了。

穿衣服穿鞋子這件事兒,3歲以後最晚4歲以後就可以默認是孩子的事兒了。

收拾玩具這件事兒,3歲以後最晚4歲以後就可以默認是孩子的事兒了。

周一帶書袋到幼兒園,4歲以後最晚5歲以後就可以默認是孩子的事兒了(因為剛上幼兒園落了書袋他可能沒感覺)

搞清楚問題的歸屬,並不是讓我們完全袖手旁觀,而是讓孩子自己承擔起責任,給他們空間和時間去學習、探索、犯錯、體驗、糾正。

這個過程依然需要大人的引導。

當然,責任界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每個階段重點會不一樣。

比如到了小學,可能重點就在孩子自己完成作業,孩子自己決定起床時間。

當我們真正能夠弄清楚問題歸屬的時候,孩子自己就會生髮出自我負責的能力。

比如樂樂幼兒園的老師在周一到周五經常也會布置一些作業,但是老師為了鍛鍊孩子們自己傳達信息的能力,不會在班級群公布。

眼看著樂樂錯過了一個又一個作業,因為他從來都不記得傳達給我。

直到2個月前,樂樂才開始第一次清晰地告訴我:媽媽,老師說今天要做一個xxx手工。

當時我真是激動地差點哭了。

昨天晚上快睡覺的時候,樂樂突然說:哎呀,糟糕,老師說今天要做xxx,我居然忘記了。

然後慌亂地去找自己的書袋,又想起來沒有帶書袋回來。

沒有找到書袋,他特別內疚,自言自語:我居然忘記帶書袋了,老師說要做xxx的。

(當時我心裡偷偷樂了,現在就能夠自我負責,我不用擔心小學以後樂樂自己不做作業了。

7、品格界限

我們都希望孩子具備良好的品格,比如誠信,比如平等,比如尊重他人。

這些好的品格的培養別無他法,也是需要媽媽們自己言傳身教。

我在對樂樂的教育上,會非常強調誠信二字。

比如我第一次把一盒巧克力完全交給樂樂保管的時候,我和樂樂一起約定好了,一天只能吃一顆。

然後我對樂樂說:剛才我們一起約定好了,一天只吃一顆巧克力,媽媽充分相信你,你能說到做到嗎?

樂樂非常肯定地點點頭:我能做到。

我說:如果沒有做到,媽媽就不能相信你了哦,然後巧克力只能收回到媽媽這裡保管了。

你同意嗎?

樂樂再次非常肯定地點點頭:同意。

然後.....他並沒有做到。

當然,第一次這樣的約定,對孩子來說是一次很大的誘惑和挑戰。

我也並沒有期待他一次就真的做到。

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教會他什麼是誠信。

我按照約定,收回了巧克力盒子,樂樂很難過,但是他完全接受這樣的結果,因為我們事先有約定。

當然,下一次,我還是給他新的機會,同樣和他做好約定。

他就會非常注重誠信。

一個界限清晰的孩子,

是一個特別有安全感的孩子,

一個界限清晰的孩子,

會是一個特別快樂的孩子,

一個界限清晰的孩子,

也是一個能自我負責的孩子。

微信公眾號:快樂媽媽大本營

Maggie在工作日每天用心為大家帶來一篇原創,結合正面管教、美國平和式教養、遊戲力,以及Maggie的育兒經驗,有理論有邏輯有經驗,非常接地氣。

其中一篇文章在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破百萬。

快樂媽媽,

快樂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婚姻危機 = 危險+機會

作者:幸知在線情感導師 安潔一個歐洲導遊告訴我,在義大利如果有人靠近你,十有八九是小偷,因為外國人習慣保持適當的距離。而在中國,人們習慣爭先恐後擠地鐵、買東西,人貼人、人擠人。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調整著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越高,學業成績就越好,逃課、退學的機率也會越低研究發現,情緒管理能力可以幫助孩子適應課堂的環境、與老師和同學相處、在考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