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症候群: 重塑我的家, 拾回完整自我|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內容簡介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小時候常常沒人陪,總覺得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心理勵志
個案分析與諮商輔導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AdultChildren:TheSecretsofDysfunctionalFamilies
作者
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小時候常常沒人陪,總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
․只會微笑,害怕展現真實的情緒。
․老是在照顧別人,卻不善待自己。
․不知道如何與子女相處。
․困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中。
․沉溺過去,害怕未來,對現在感到焦慮。
․工作讓人筋疲力竭,找不到意義何在。
․從未感到滿足。
․渴望愛,但很少得到。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小大人」?身為「小大人」,如何真正「轉大人」?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案例故事,讓讀者一窺小大人背後的心理動力。
在我們驚呼「他們怎麼知道,我就是這樣過日子的!」之後,作者一步步揭開冰山之下隱藏的原因,陪伴讀者秀秀自己內心的小孩,讓他重展笑顏,找回生命的喜悅與意義,走上復原療癒之路。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約翰‧弗瑞爾(JohnC.Friel,Ph.D.)是美國明尼亞波利斯市聖瑪莉學院研究中心(St.Mary’sCollegeGraduateCenter)的心理學兼任副教授、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St.Paul,Minnesota)的心理醫生,也是聖保羅及明尼亞波利斯市(Minneapolis)生命工作室(ClearLifeClinic)的負責人、知名作家、心理諮商訓練顧問、講師和心理諮商師,擅長的領域為功能不良家庭問題、共依存症狀、小大人症狀、壓力失調和成癮問題。
他並與許多企業、州立單位、治療中心、醫院和中小企業等等合作。
現定居於美國明尼蘇達州。
琳達‧弗瑞爾(LindaD.Friel,M.A.,C.C.D.P.)於1971年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曼卡托分校(MinnesotaStateUniversity,Mankato)取得學士學位,從事了八年的特殊教育教學工作後,於1980年取得明尼蘇達州聖瑪莉學院心理諮商服務的碩士學位。
她設計並執行全美首創的醫院院內共依存治療療程,也是知名作家、心理諮商訓練顧問、心理諮商師,專門處理功能不良家庭問題,共依存症狀,小大人問題和成癮問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中文版序看見、傾聽、了解作者序寫在療癒開始之前第一部小大人1.介紹2.兩個家庭3.誰是小大人?有哪些症狀?4.一些陷阱:特別是成癮問題●間奏5.熊先生與熊太太第二部家庭根源6.家庭系統:結構、功能、角色與界限7.當陷阱佈成8.當家庭偏離軌道●間奏9.野雁家庭第三部我到底怎麼了?10.否認11.感覺12.秘密13.我們的自我認同怎麼了?14.關於親密關係●間奏15.兔妹妹第四部冰山之下16.小大人與共依存症狀的共同模型第五部療癒:我現在該怎麼做?17.揭露和承認18.著手治療19.淺談療癒和靈性●結尾20.親吻怪獸的鼻子附錄一延伸閱讀附錄二臺灣的支持團體與其他心理諮商資源
商品規格
書名/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作者/
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
簡介/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6112867
ISBN10/
9866112861
EAN/
9789866112867
誠品26碼/
2680814905005
語言/
中文繁體
開數/
25K
級別/
無
裝訂/
平裝
頁數/
264
試閱文字
內文:[第十三章]我們的自我認同怎麼了?目前為止我們說明了功能不良生活型態來自於不平衡的家庭系統。
但針對個人而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家庭的功能失調對於自我認知或內在自我概念的釐清,或對於理解我們到底是誰,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這些都是屬於自我認同的問題。
這裡的認同指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定義。
我們指的是對價值觀、信仰、行為和生活型態的自覺和承諾。
自我認同包括我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願意冒什麼樣的風險,也包括我們的信念,不論是宗教、哲學、政治和科學方面。
自我認同也包含了我們性方面的行為和感受,我們的職涯選擇,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上教堂做禮拜,要結婚或只是同居,或我們喜歡在休閒時間做些什麼事。
不論我們是酒精上癮、古柯鹼上癮、性上癮,或是慢跑上癮,也是自我認同的一部份。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Erikson)提出了八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幫助我們檢視人類從出生到死亡是如何不斷地成長和轉變。
就算在健康的家庭長大,在長大和離家獨立自主的過程中一直保有明確的自我認同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大約介於十三到三十四歲的這段期間,我們的主要發展任務是認清自己是誰,並成為獨立自主的成人。
而根據艾瑞克森的說法,此項任務的重要關鍵在於能否完成社會心理發展的前四個階段挑戰,而其中也包含與早期發展任務相關的議題和技巧。
走向自我認同危機(IdentityCrisis)的四個階段為:0歲至1歲信任感VS不信任感1歲至3歲自主行動VS羞愧、懷疑3歲至6歲自動自發VS內疚6歲至12歲勤勉VS自卑這些階段代表著心理發展危機或是任務,而且每個階段相輔相成。
這表示若最下層的基石不穩固或根本不存在,整個架構都會變得搖搖欲墜甚至倒塌。
相同的道理,若人生早期階段的發展不盡理想,當我們試著變成大人時就會遇到許多問題。
信任感VS不信任感在人類世界生存,第一項挑戰就是發展出基本的信任感。
這意謂著我們知道自己是能夠依賴別人的,而這個世界基本上是一個安全的地方,我們可以在其中存活。
如果我們在嬰兒時期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例如飲食、照護、關愛、肢體接觸,那我們就很可能會發展出信任感,但信任感還表示,即使無法馬上得到所需的東西,我們還是相信最後會有解決辦法。
例如,一個兩歲的幼童不必成為家裡的小霸王才能得到所有他想要的東西。
如果我們告訴他,再等幾分鐘晚餐就做好了,或者跟他說不可以把玩具店裡看到的玩具都帶回家,他基本的信任感也不會因此受挫。
事實上,如果讓孩子們予取予求得到所有東西,才是在破壞他們的信任感,因為我們會讓他們活在一個不存在於現實中的世界。
也因此,人生中最重要的發展主題之一在第一個階段就展開了:過與不及都沒有幫助。
會讓孩子對自己和外在世界產生不信任感的原因有:明顯的肢體或情感虐待、忽視或遺棄;較不明顯的狀況有:反覆無常的照顧態度(交給保姆或托兒所不代表就不需要一致性);家長自己的情緒很緊繃或是充滿壓力,導致無法提供嬰兒妥當、即時的關愛和照顧。
過多的衝突會使幼童感到沮喪,而當家長過於保護,不讓他們以正常的方式探索世界和認識自己的身體,也會讓孩子感到沮喪。
嬰兒必須學習依賴他人,就算這個世界無法每次都滿足他們的需求也沒有關係。
驚嚇、寵溺、忽略或虐待都可能帶來陰影,若有一絲不信任感的存在,就可能造成我們日後嚴重害怕被遺棄。
自主行動VS羞愧、懷疑此階段學習的主題是自主獨立。
孩子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會變得好動,他們學會運用語言強大的力量來定義自己的個性(像是學會說「不」這個字),而他們的目標是開始具備獨立性,但仍然相信這個世界,感覺安全。
兩歲的孩子開始會走路了,搖搖晃晃地探索周遭的事物,想要什麼就說,並不斷與大人爭奪掌控權。
但因為他們還是很脆弱,需要依賴大人,所以他們不但需要擁有自主權,同時還要了解如果在探索的途中遇到可怕的事或受到傷害,隨時可以回到大人身邊獲得安慰。
想像你兩歲大的兒子哭著跑回家說:「大狗狗跑進院子裡對我叫!」那隻狗便是一個對自主行為的威脅,孩子會覺得:「我以後不能自己一個人跑出去,因為外面太危險了。
」如果家長只是單純地同理他的感受,說「天啊,那一定很可怕」,並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不去評斷他的感覺,讓孩子再次得到安全感,他很快就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去玩耍探險。
相反的,若家長的回應是羞辱他:「男孩子不准哭!」「我告訴過你不准自己一個人去外面玩」,或沒有在事發當時陪伴(可能不在身旁或是完全忽視),我們就會開始將羞愧和懷疑內化到自己身上。
同樣的,若我們在嘗試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中受到太多限制,也會對自己感到羞愧和懷疑。
過度保護的家長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就讓孩子失去了離開父母的機會。
而當家長過度縱容孩子,沒有教他們在外面如何舉止合宜,他們也會對自己感到羞愧和懷疑。
父母沒有教小孩規矩,於是小孩在家裡爬上爬下,時常摔壞東西,把家裡搞得天翻地覆,而這些行為到了別人家或是在學校中往往會遭到嘲笑。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適度。
我們必須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設下適當的界限和規範,同時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安全感,讓他們想要開始獨立自主地發展。
自動自發VS內疚我們在這個階段會開始著手進行很多事情、創造東西,甚至去做一些超越能力所及的事。
對於那些感覺自己被卡住,只能墨守成規或無法獨立做決定的人,通常在這個階段曾遇過問題。
孩子介於三到六歲時開始想要當個大人,例如跑到廚房學爸爸媽媽的樣子扮家家酒煮飯,或是跑到車庫拿出鋸子來做些東西等,這都與突破自我有關。
舉個現實的例子,爸爸一心一意想要改掉廚房的格局,所以趁媽媽出差時把廚房的牆壁敲掉。
媽媽回到家看了非常不喜歡:「你怎麼可以在沒跟我討論的情況下,在我的廚房裡大肆改造?」爸爸有點羞愧,同時也感到內疚。
他「做錯事了」,違反了某種道德標準。
三到六歲這個年齡所面臨的任務是開始內化對與錯的準則,同時不影響自動自發的能力。
如果我的小孩六歲就想要改裝我車子的引擎,我就必須跟他解釋這是不適當的行為,因為他的年紀還太小,而且這是「我的」車,不是「他的」車。
我如何表達這個訊息才是重點所在。
如果我只是說:「你真是太讓爸爸失望了,我真驚訝你竟然這麼做,太令我傷心了!」我的小孩當然就不敢再犯。
如果我時常用這種訓斥的方式管教孩子,我會養出非常聽話,但直到長大成人都還無法獨立自主的孩子。
他們會非常「乖巧」,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長處。
他們會時時充滿內疚感,個性優柔寡斷。
他們總是在意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別人,卻從來不曾考慮自己的需求或是感受。
他們會非常小心,不去違反自己內化來的所有規則,有最重要的規則、次級重要的規則,以及枝微末節、毫無意義的種種規則。
勤勉VS自卑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會發展出競爭力和自信心,讓我們可以在自身文化中生存。
這時所需的技巧包含基本的閱讀、寫字和算數,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確實,在這世上生存是需要一些學校教的技能,但學校及家庭教育一再強調的技巧往往非常狹隘。
並非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數學神童、大文豪,或是物理天才,或是畢卡索、貝多芬。
若沒有受到限制,有些孩子可能成為優秀的機械技師,有些則是稱職的會計師,或是技術一流的水電工。
在學校讀書的階段是養成孩童自尊心的關鍵時刻,也是他們認同年紀稍長、經驗較豐富的人,與他們做朋友的重要階段。
所以,若兒子很喜歡同學的父親,因為對方指導他如何修車,這對兒子和我們而言都是美事一樁。
若女兒很喜歡她的英文老師,每次上課都雀躍不已,也沒什麼關係。
但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曾對自身有過任何良好的感受,這就有問題了。
把家裡兩個小孩拿來互相比較是不對的;若我們因為自己的小孩喜歡同學的家長而感到非常嫉妒,也是有問題的,需要尋求心理治療來解決功能失衡的情況。
如果老大數學很厲害,老二很會畫畫,而老三很會組裝機械零件,這是好的。
如果孩子的成績沒有達到九十五分或是八十分,或沒有達到我們對成功的標準,但他們仍然對自己有信心,也是好的。
我們知道許多事業有成的有錢人不曾完成高中或大學學業;許多成功又快樂、但沒那麼有錢的人也是如此,其中有人是高中畢業,有人有大學學位,有的取得了博士學位。
在此階段學到的基本技巧在於如何做事,如何與人共處,與人交際,如何讓身邊的人支持我們,得到生活中所需的東西,並且對我們做的事感到驕傲。
然而,實際付諸行動的重要性遠勝於如何執行的細節。
在僵化的功能不良家庭裡,正確的方式只有一種;而在健康的家庭中,可行的方式則千變萬化。
活動
【迎接2022】全站滿$2,022結帳折$202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果我不被需要了,你還愛我嗎?」 早熟的小大人們成人後
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當家庭功能失衡時,孩子被迫承擔起父母的角色,在自己還年幼時,就須扛起照顧其他手足的生活起居,成為他們的大家長。
- 2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 - 讀冊
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如果你有以下現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悄悄找上你! 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 3小大人症候群|每週好書讀
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我們的自我認同怎麼了? 認同指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定義。我們指的是對價值觀、信仰、行為和生活型態的自覺 ...
- 4小大人症候群 - momo購物網
- 5《小大人症候群》(已絕版) - 心靈工坊
什麼是「小大人症候群」? ◇生活似乎都在掌握中,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小時候常常沒人陪,總覺得沒有人在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