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孩子都是這樣變壞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大努力照顧自己的孩子是他們的義務與願望。

但是有些家長忽視了孩子情感,這可能是父母特殊而典型的教養方式,也有可能因為家長在成長中就曾缺乏情感的關懷。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些典型特質的家長,會有更大的幾率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

權威型家長

此類家長會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規矩」辦事,很少顧及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這樣的環境下孩子長大之後,可能會走向懦弱順從、反抗權威這兩個極端。

自戀型家長

地球圍繞著他轉——這是自戀型人格特質家長的典型特徵。

他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可能較多的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非孩子。

在這樣撫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無法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情感需求,甚至會感覺自己的需求是不合適的、過分的。

放縱型家長

這種家長教養孩子的方式是自由放任,但過多的是「不管不顧」,讓孩子自由「生長」。

這類的孩子在成年以後,可能會在設置邊界的問題上遇到困難。

完美主義型家長

這一類家長們的認識里,孩子能一直做的很好,或做到更好。

孩子即便是考試得了全年級第一,卻會因為某一科沒考到第一而受到責罵。

成年後,孩子們也會變成完美主義者,為自己定下不符合實際的期望與目標,出現焦慮等一些問題。

更重要的是因成長環境和父母原因造成的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在調節「情緒」上容易遇到問題

比如,沒有辦法明確的確定自己的需求與感受,無法對向界去表達。

在處理自己的需要求時,會感覺這是一種羞恥,需求要被隱藏起來。

自我價值及自尊缺陷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以及自尊的形成和家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家庭是一個小小的容器,在其中成長、被愛、觀察、反饋、被讚揚、被和鼓勵指引。

一旦父母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提供這些養分時,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損。

結果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感覺自卑、不能得到支持、非常容易被打倒、孤獨、氣餒、喪失歸屬感。

感覺被剝奪,有一種普遍的缺失感

在自我識里,總會感覺自己缺少了一些東西,但是又難以名狀。

也很有可能感覺在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種東西:樂趣、愛、金錢等等。

更糟糕的情況,也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空虛無意義。

成癮行為

因為童年情感忽視造成孩子無法緩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這些孩子會轉而從成癮行為中獲取心理慰籍,獲得控制感。

食物成癮以及進食障礙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抑鬱

一直以來,抑鬱都和剝奪感、喪失、需求不被滿足、缺乏支持、低自尊、失望無和法明確的痛苦等因素相關。

因為,抑鬱也是童年情感忽視的一個常見後果。

那麼問題來了「童年的陰影真的會伴隨一生嗎?」其實大可不必那麼悲觀,因為對於「童年期」情感忽視來講,有一些辦法還是可以解決的。

一些人在經歷過童年期情感忽視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更重要的,它成為了「確定性」的敵人。

這種確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都可以用清晰、堅定的聲音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確定性」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

與那些因童年期的情感忽視造成的消極感受相比,需要孩子打破這些感受的黑洞與邏輯怪圈,意識到他自己的真實需求。

家長現在能做的就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多多照料孩子的內心,傾聽孩子的需求。

讓孩子以自己需要的方式去擁有某些東西與情感,這是孩子的基本權利,也是家長關愛孩子的出發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童年期情感被忽視,竟然影響這麼大?

當一個人在童年遭受過身體的虐待,也許周圍人能通過他身體展現出的傷痕,較容易的判斷出他是受害者,然而,還有一類受害者,他們遭受的巨大傷害是隱形的容易被忽略的:童年期父母的無視和置之不理,讓他們長大...

「你的情緒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錯的」

「我應該比現在更開心才對。」「我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有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個圍觀者,觀望著那些真正在生活的人。」「我為什麼總是照顧不好自己?」「我到底是怎麼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