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黨性與人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共產黨的黨性與人性具有內在的、高度的統一性。

黨性既包含著對人性的充分尊重,更高度升華和集中體現著人性的光輝。

有的人把黨性與人性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要麼以黨性否定人性,要麼以人性矮化黨性,這樣的認識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

只有正確把握黨性與人性的內在關聯,才能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員應有的黨性修養。

一、關於人性

怎樣認識人性,是中國古代哲學最為關心、也是爭論最多的問題之一。

百家諸子眾說紛紜,人性本「善」或本「惡」,是其中最為集中的一種概括,也是千百年來最為流行的一種表達。

其實,除了「善」與「惡」這種主觀性強、而且未免偏於簡單的二分法之外,透過諸子的論述,我們還可以對人性做另外一種角度的解讀。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與孟子同時代的告子說:「食色,性也。

」荀子在《禮論》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爭則亂,亂則窮。

——在《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提出了仁義禮智的「四端」之說,指出人若無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則「非人也」;又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在《離簍章句下》中,孟子針對人的德之四端,又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在之。

荀子在《非相》中說:「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古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

——荀子在《富國》篇中還說,「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

而人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離居不相待則窮」;在《王制》中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

深入考察諸子的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人性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動物性,或者叫獸性。

這是人的本能屬性、自然屬性。

人來源於動物,而且人本身也還是動物的一種,所謂「飲食男女」的需求、「食色」的需求、「生而有欲」,都是動物界的共有特點。

二是精神性,或者叫文化性。

人有高等意識,有思維能力,有智慧、情感、意志、信仰、道德等精神世界的活動,這些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

所謂「四端」、「辨」、「分」、「禮」,都可納入此流。

三是群體性,或者叫社會性。

不少動物當然也具有群居、群體性的特點,但其群體規模、群體關係的等次,尤其是群體對個體發展所起的作用,與人類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蜂群、蟻群千百年來還是那樣的群體,而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發生了多麼翻天覆地的變革;一隻獨虎、獨狼離開群體照樣可以生存,而一個人離開社會,離開他人,僅靠自己則很難生存。

所謂「離居不相待則窮」、「人能群,彼不能群」說的就是人的社會性特點。

人性以上三個方面的含義,馬克思主義也都作了相關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

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

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

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恩格斯說:「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於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於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442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這裡講的是人性中動物性、獸性的一面。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

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

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

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時象。

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

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

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

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

僅僅由於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

這裡講的是人性中的精神性。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這裡講的是人性中的社會性。

人性中三個方面的屬性具有什麼樣的聯繫呢?

動物性是人存在的基礎。

離開了對「食色」等動物性需求的滿足,人就無法生存和繁衍。

而且,動物性需求的滿足也是人從事實踐活動的強大動力。

漫漫歷史長河中,對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慾望和追求,既激發了人與人之間的無數紛爭乃至戰亂,也推動著人們永無止境地去發展生產、創造財富。

精神性是人成為「萬物之靈」的關鍵。

人來源於動物而又高於動物,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就是意識、精神、文化等動物所不具備的這些具有「靈性」的「高等活動」。

動物有感覺而無意識、有感官滿足而無精神生活,它們的感覺和感官滿足純粹是、而且永遠停留在於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因此它們永遠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屈服於自然。

人一旦發展出了意識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就獲得了超越自然束縛的可能性,就擁有了把握規律、改造自然、創造世界的廣闊空間。

於是,儘管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但因為人有文化、有智慧,就能夠發明出力比牛大、走比馬快百倍千倍的各種工具來,就能夠創造一波比一波更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

社會性是人的存在狀態得以形成和發展的保障。

人的前兩個屬性,可以用「會思考的動物」來作通俗概括。

其中,「會思考」是關鍵,人就是因為「會思考」,所以會創造,所以比動物「會生活」,各種肌體和感官需求滿足得更好。

在這裡,無論是「會思考」,還是「會生活」,都離不開人的第三個屬性——社會性。

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有效社會聯繫,那就根本不會有語言,不會有思維活動,不會有工具製造和生產協作,不會有人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

當然,人的個體與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不僅社會作用於個體,個體活動反過來也作用於社會,促進社會關係的演變與發展。

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在實踐活動中既改造自然,同時也改造自身、改造社會,從而實現人與社會都不斷發展的歷史。

動物性、精神性、社會性三個方面的屬性相互聯繫和作用,共同構成了人性。

這三個方面的屬性,將伴隨人和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

當然,具體到不同時期的人,以及同一時期不同的人身上,三個方面的屬性如何體現,是有很大差異的。

比如,工業文明時代人們感官需求的滿足、精神世界生活以及社會聯繫狀況,肯定要比農業文明時代的人豐富、複雜得多;而同樣社會背景下,有的人也許物質上十分富裕、動物性需求滿足得很好,但精神生活十分貧瘠,有的人也許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豐富,有的人也許物質上貧窮但精神上富足,等等。

我們看到,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所謂的「貴」、「貴族」,強調的都不是物質上的「富」,而是精神世界上的「富」,是心繫天下、心系蒼生的情懷和作為。

這裡頭體現出一個道理——儘管人性中三個方面的屬性都必不可少、都貫穿於人類歷史的始終,但三者的地位並不完全一樣。

動物性需求的滿足和提升,使人的生命肌體得以延續,使人的衣食住行等感官享受條件得到改善,它維護的是個體的利益,它衍生的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僅就這一點而言,人與動物並沒有根本性的區別。

真正使人區別於動物、高於動物、超越動物的是精神性和社會性這兩個方面的屬性。

精神性和社會性的屬性決定了,人不僅僅有本能的、來自個體感官方面的物質需求,還要有關心自己與外界關係、與群體關係方面的精神需求;不僅僅要懂得關心自己的苦和樂,還要懂得關心別人的苦和樂。

一個人物質上再優裕、動物性需求滿足得再好,如果沒有精神上的生活、社會上的貢獻,那他的人生境界就還是跟動物差不多,或者說還是離動物很近;一個人越是自私、利己,就越是接近「獸性」,而越是超越自我、利他,就越是接近「人性」。

所以,我們要理性、全面地看人性、講人性,既看到人性中固有的動物性的一面,尊重、照顧個人的物質利益,又大力突出精神性和社會性,弘揚人性的真正光輝。

二、關於黨性

這裡的「黨性」,是「中國共產黨黨性」的簡稱。

精神性、文化性使人同動物區別開來、成為「萬物之靈」,精神、文化也就成了解讀人類社會許多現象的基因密碼。

凡是由人組成的群體或組織,相互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往往不是人員構成、規模等表層元素,而在於深深融入群體和組織的文化元素。

一個社團與其他社團、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一個政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就在於這個社團、民族、政黨獨特的文化。

而文化與文化的核心區別,在於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

考察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看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可以追溯到馬克思17歲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的一段話: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在這段論述中,心繫天下、心系蒼生的情懷真摯滾燙,人的精神性、社會性的屬性充分彰顯。

隨著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到《共產黨宣言》發表時,他明確提出了一個論斷——「過去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

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明確提出了一個目標——「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這個論斷和目標,核心內涵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人民性,它將最大多數人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充分彰顯了人性中精神性、社會性的光輝,實現了對自私自利以及一部分人剝削壓迫另一部分人等動物性法則的徹底超越。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其核心價值觀就是「人民利益至上」。

這鮮明體現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黨章》規定中;體現在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等黨的領導人提出的關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業根本標準」,「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等等論斷中;體現在革命時期為實現國家和民族解放而獻出370萬有名黨員烈士生命等黨的苦難奮鬥和重大犧牲中;體現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重大工程一線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解放軍戰士奮不顧身的奉獻中……

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觀,體現了人性的真諦。

人性永遠不能擺脫動物性的一面,因此共產黨的文化不能空想化地企圖湮滅個人利益,相反,黨要充分尊重、鼓勵、保護和發展廣大群眾的個人利益,黨在一般情況下也要尊重、肯定黨員個人的合理利益。

同時,人性的真正光輝在於精神性和社會性,因此共產黨的文化要大力倡導集體主義,倡導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近期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倡導奉獻社會、服務人民。

尤其是對於共產黨員和黨的幹部,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要無條件地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付出個人的全部努力甚至是生命。

中國共產黨的黨性,實質就是人民性,歸根結底體現的是光輝的人性,這就是我們得出的結論。

只有養護好人性,才能守護住黨性;只有加強了黨性,才能弘揚好人性。

弗洛伊德說:「從猿進化到人,需要幾百萬年;而從人退化到猿,卻只要幾分鐘」,黨性的守護又何嘗不是同樣的道理呢?任何一個共產黨員的黨性,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

所以,共產黨員需要不斷接受黨內教育,需要不斷接受實踐錘鍊,需要不斷強化自我修養。

作者:陳章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性的變化

我個人認為人性的變化,就如天氣一般!時刻都在變化!社會學定義 現代社會學家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類,只有一種人性。這是不同民族之間能夠交流、達成理解的前提。根據對嬰兒反覆實驗,顯示人性是進化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