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登上揚州講壇:擦亮人性的光芒讓人生過得更加圓滿幸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袁亮繪

劉江瑞攝

原標題:擦亮人性的光芒 讓人生過得更加圓滿幸福

編者按

昨天,李利安教授登上「揚州講壇」,主講「人性與文明」。

人性,這個從古至今讓哲學家無限困惑的問題,其實正是我們生命品質與生活變遷的奧秘所在。

李利安,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佛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佛教歷史與哲學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兼任教育部「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等。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曾多次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各類文化班講授課程。

本報今特輯錄現場錄音,以饗讀者。

非常高興來到「揚州講壇」。

「揚州講壇」非常有名,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說到人性與文明,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問題,各種情緒,回顧一生,也會有很多懊悔、遺憾、經驗、教訓。

要最直白最坦然地面對深層次問題,但有時出於名利等的蒙蔽。

所有的人類,不同民族、國家,地球上的歷史,都是人性的表達。

人是什麼動物?在人的定義方面,大家認可的是:人是動物。

至於是什麼動物,回答是不一樣的。

恩格斯認為,人是能夠製造工具的動物,這也是中國字典里的常見解釋。

那麼人製造工具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為了活下去。

可見,這是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來解釋人的。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是馬克思的說法。

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

有的認為,人其實就是一種心的外現,人活在心中。

此時此刻是什麼樣的存在,是由心決定的。

我試圖對人性進行分類。

人性之自然性

人性的分類,首先是自然性,也就是動物性,這和其他動物沒有區別,就是蛋白質的結合體,具有新陳代謝系統。

在這種自然性下,每人都有求生欲。

記得在汶川地震時,曾發生「范跑跑」事件,這被媒體拿來討論,討論非常激烈。

人,首先要存在下來,活得安全。

活著必須有吃喝的,有空氣陽光,有禦寒的,所有的物質條件。

如果境界高的話,就是享清福,活得很滋潤。

生活的價值是有福德。

怎麼才能供應充足,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在認知自然,改造自然,索取自然。

科技支撐起物質文明,科學技術應對人的自然性需求。

「文化」,把文不斷推廣,教化天下,嚴格講是動詞,不斷變化的。

「文明」,是閃光的,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積澱的成果。

人性之社會性

社會性,另外一種存在的模式,每個人都有社會角色,是爸爸,是兒子,是老師,是領導……隨著長大,社會角色也會變多,角色的定位也越來越明晰。

每一個人都要尋找自己的角色,如果沒有角色,該是多麼可憐啊,那一定很痛苦很悲傷。

流浪漢,就是一個人,社會角色很少。

有的人,社會角色很重要,還很多。

一個人到孤島上,時間久了不會說話了,成了一個野人。

從生物性上來講是人,但從社會性上來看,就不是人。

人還要活得有尊嚴。

中國古人講求青史留名,榮歸故里,名揚天下。

這是在人與人關係中表達的。

人人可以成為政治家、哲學家……在追逐過程中,這也是一種社會性。

政治支撐制度文明。

人性之精神性

人還有精神性,也就是心性。

人總是想探索自己的命運,而動物沒有。

鄉下的孩子會仰望星空,問各種問題,都想了解。

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古人認為是天圓地方。

人都希望活得明白。

人有思維能力,物質決定精神。

主觀認識還有另外一種能力,衝破外部的束縛。

人有鬱悶、煩躁、不安、憤怒、傷感,不良的情緒,如果我們精神獨立,超越,就在另外一個層面發揮作用。

人活得好不好,不在於職位,還在於你的內心境界。

活得快樂,是所有人都不可能改變的追求,但是非常難。

真正的精神性是獨立的。

一個植物人,為什麼加「植物」,是因為他缺乏了精神性。

姚貝娜臨去世時,說了一句話,讓我感慨萬千。

她說:我不怕死,但是我怕離別。

肉體在不在,無所謂,但是社會性很難承受,甚至恐懼。

老子為什麼一路向西?是為離開煩囂的社會。

騎的牛,牛是最溫和的,與自然最親近的。

老子不知所終,是對社會性的減弱,只剩下一種生命自然性。

精神性就是要有智慧,琴棋書畫、哲學、藝術等都可以讓你身心放鬆。

人文支撐世俗精神文明。

我認識一位心理諮詢師,對方半夜睡不著給我打電話。

後來,我用信仰給他開解,他豁然開朗。

人性之本體性

人性,還有本體性,就是靈性。

靈是什麼?所有以「靈」組的詞,都有超物性,看不見摸不著,但特別吸引你。

人的生命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特點?人們會說:「孩子好水靈」「有的人很靈」。

靈感來了,從哪裡來的?說來就來了。

靈性,生命深處存在的東西。

每一個人都有內在超越需求,升華了,超越了所有的領域,精神凈化,靈魂安頓,可以說被「洗腦」了。

非常陽光,非常安穩,非常坦蕩,那多好啊。

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需求,數千年來,人一直孜孜追求,實現升華,審視生命,實現內在尊嚴,實現自在。

這也是一種超越,所有人都有一個內在的特點。

解脫,把繩索解開,把枷鎖掙脫。

一個人能掙脫外在枷鎖,是更加自在的。

超脫自在,那就是聖人的境界。

宗教裡面也有詩歌、音樂等。

比如西方的藝術,要離開宗教文化,是不可想像的。

宗教文化對應的是靈性,激發靈性,提升生命。

現場問答

問:您怎麼看待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支撐的關係。

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是「供貨商」,人性的需求。

問:宗教的研究狀況如何?

答:發展形勢可喜,可是相比大國地位、巨大的需求,還是落後的,人們對宗教認知有誤解。

社會各界、文化企業要更多地支持。

人性與文明

人類文明主要有三大類,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類從古至今,有多少個文明體系?四大。

儘管其他國家、地區也有文明,但游離於這四大文明體系之外。

文明,從內涵上區分就是三大類,今天還加一個文明,生態文明,這是面對環境污染,臨時出現的一種文明形態。

那麼,為什麼只有這三類文明?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是人的需求所導致的。

人性有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呼喚,而人性的分類中,精神性和本體性是不可分的。

三大類人性,就有三大類文明的應對。

道家,自然性;儒家,社會性;佛教,則滿足精神性需求。

從人性的三種需求解讀中國歷史,中國人的物質文明到了春秋戰國,一度停滯不前。

制度文明,到秦漢時期一度畫了一個句號。

精神文明,在魏晉時期基本框架一度形成。

我們說,人性是3+1的結構,人性的需求,都要尋找應對的方式,從不同方面審視。

人性是可以改變、調整、修煉的。

人一定要心懷慈悲,做更多利於天下的事情,這樣社會性就會不斷升華。

一般人看破容易,看破之後拿起來難啊。

我們要關照人性,把人生過得更圓滿,這是終極需求。

記者 桂國(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本報專訪

鑒真大師東渡:

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代表

昨天,李利安在講座結束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稱鑒真大師東渡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代表。

揚州在中國佛教史上地位重要

李利安此前來過揚州,但是匆匆而過。

此次,終於可以踏足這一方土地,一睹瘦西湖、御馬頭等的古蹟容顏。

「揚州是歷史上有名的城市,經濟發達,而且是南方文化中心。

」李利安說,唐代時,西安和揚州是相呼應的。

兩者都是歷史文化名城,都面對著傳承、轉型、普及等歷史任務。

鑒真大師還在西安求過學。

李利安非常喜愛揚州,他說,這裡的文化氣息非常好,城市建築不俗套,揚州人彬彬有禮。

總之「對揚州印象非常好,揚州真是一個宜居的城市。

李利安稱,揚州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鑒真大師東渡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代表。

「鑒真學院、圖書館是對歷史的懷念和回應,在古今貫通中傳承傳統文化。

揚州佛教資源豐富,未來將發揮很大的作用。

文化復興關鍵在於提升文化素質

李利安坦言,現在人們對人性的思考、需求,不夠重視。

其實,離開了對人性的思考,就會出現混亂、扭曲以及各種障礙,不利於人的健康成長。

在中國歷史上,性善論和性惡論,觀點不同,但性善論占據統治地位。

性善論對人性有著更多的自信和肯定,主張完善人性,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

因此性善論有著積極的意義。

不過,中國人性論,只是解讀了人性,但缺乏對人的自然性、精神性、靈性的解讀。

放眼世界版圖,歷史上,全球劃分不同的文明板塊。

彼此之間,就像地殼會出現火山、地震一樣,也會產生碰撞。

李利安說,文明碰撞的時代到來了。

國家間的衝突,背後有文明深層次的牽扯。

中華文明處於隔山隔水,地域遼遠,所以歷史上文明衝突少。

西方文化還被中國人積極引進中國。

中國人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開放、虛心向外學習的姿態。

這也是魄力、自信和勇氣的體現。

李利安認為,文化的復興的關鍵不在於項目上馬,拿出一大摞的數據。

而是要提升老百姓的文化素質,知道世界和現在,傳統和現在,享受和承擔。

「文化具有一種護國的功能。

」李利安說。

記者 桂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克思和亞里士多德幸福觀比較

對於哲學而言,關注人生苦難,追求人類幸福是唯一終極關懷。可是,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幸福」的邏輯起點是什麼?幸福的真諦在哪裡?如何通向「幸福」之路?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幸福作為一個哲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