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應邀出席「21世紀東方文化論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5年6月6日至8日,由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與新加坡炎黃國際文化協會主辦的「21世紀東方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玉安先生主持了開幕式,北京大學副校長李岩松、新加坡炎黃國際文化協會會長林祥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寧琦、歐盟文化中心合作組織前主席拉賈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理事會主席王賡武等先後致辭。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王邦維、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樓宇烈、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劉夢溪等國內外學者一百多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在7日上午的分論壇中,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就人類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內在動力及其在文化存在形態與發展進程中的意義乃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並以此解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進路及其當代處境與未來出路。

李教授認為,人類文化的多元一體不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簡單並存,也不是平面狀態下的彼此尊重與平等互鑒,當不同文化面對面相處的時候,多元一體的內在機制會使不同文化在應對人性需求過程中尋找角色定位,在有限的角色競爭中,誰能夠占據其中之一,誰就能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否則,要麼具有獨處一隅的可能,要麼必遭淘汰。

而從古到今乃至未來,所謂的人性需求,最重要的就是三種,即生物性、社會性與精神性,應對這三種人性需求,今別產生了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

而人的靈性需求也一直是並將永遠是人類實現終極超越的內在動力與必由之路,由此誕生的宗教文化不但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主要承擔者,而且成為激發人類生命潛力、探索超人間存在的永恆傳統。

應對多重人性需求的多元文化之間必然處於彼此分工式相互並立與一體式彼此支撐的關係之中,並因為對人性認識的偏重與應對的不同方式而免不了相互爭論與相互激發,但必然又同時處於一個文化命運共同體之中,這便是多元一體的格局。

這種格局處於完整和諧之時,文化就出現穩定發展的狀態,社會也必然處於穩定發展狀態。

不同的人性需求會因社會的變化而在總體態勢上出現起伏變化,從而導致多元一體的文化關係出現振蕩與調整。

而當多元一體尤其是三位一體的文化格局未能建立起來或遭受破壞時,文化領域要麼處於百家爭鳴的智慧大爆發時期,要麼處於一家獨霸的鉗制與畸性發展時期,再要麼處於思想澆薄、人性壓抑、文化迷離的時期。

中國的春秋戰國、秦漢、改革開放之前的新中國尤其是文革等都屬於缺乏多元體格局的時代。

這樣時代是非常的,所以是不長久的,兩漢經學家天下之體系的瓦解告別了智慧大爆發之後連續三次一家獨尊的試驗,說明這種文化格局只能是特殊時代的特殊應對。

而從魏晉開始的儒釋道家三家相互衝突彼此支撐的三教合一格局一直持續到新文化運動。

因為三家在應對人性的生物性也就是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方面各自找到自己的核心角色,所以這種三位一體的格局具有內部結構的合理性與外在應對的呼應性,從而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也成為在中國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文化秩序,而中國的社會也在這個時期處於穩定發展的態勢。

在上午的發言中,李教授還以古代印度和當今美國為例,說明應對人類生物性、社會性與精神性需求而形成的文化三位一體格局的文化意義與社會價值。

同時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三位一體格局在新文化運動之後徹底瓦解,中國從老三教過度到新三家,即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格局發生了突變,但三家角色定位依然處於碰撞磨合狀態。

在西方文化席捲全球、馬克思主義依然占據官方地位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乃至復興,只能從與西方文化的適應與會通中尋找出路。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任何一家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另外兩家的呼應,在佛教文化實力強勁勃興的背景下,藉助於佛教,儒家的復興才能獲得更堅實的平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